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其他论文

浅谈教学中的师生交往

所属栏目: 其他论文  更新时间:2018-09-25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摘要:交往是人类生存的一种需要,社会中每个人都不能脱离社会群体而独立存在,每一天都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前行,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即是交往。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把教学的本质定位为交往,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课堂教学活动实际上是一种多级主体间的交往活动,在这种交往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发生着频繁而密切的联系,这种师生间,学生间的广泛交往与联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意义,是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得以发挥的前提,是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交往 师生交往 课堂教学

    内容:交往是人类生存的一种需要,社会中的每个人都不能脱离社会群体而独立存在,每一天都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前行。人的一生的成长,发展,成功幸福,愉快,烦恼,悲伤,爱与恨都在与他人的交往中获得的。学校的教学活动也是一种重要的交往活动。交往是教学中司空见惯的行为,甚至是不可缺少的行为。教师教学需要学问,提问则需要学生回答;教师讲解每 一个问题,要了解学生是否理解或掌握都需要通过学习活动或对话来实现。课堂中的任何教学活动,都离不开师生双方的交往。可以说,课堂教学中没有交往,也就没有了课堂教学的活动和师生的对话与沟通。在当前课堂教学的交往中,存在着两种不同形式的交往:互动式的交往与应答式的交往,这两种交往形式的存在使课堂呈现不同的形态,也使得课堂教学最终达到的教学效果大相径庭,因此,正确认识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交往,摒弃虚假,追求真实,努力探索互动式的师生交往,达到共同发展,实现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交往的有效化是当前新课程课堂教学所应实现的基本变革,也是使课堂教学真正得以重新建构的前提。

    在一段教学实践中我深深地感到,师生间良好的关系是保证较高教学水平的关键。首先教师作为信息的发出者,希望把其掌握的大量新鲜,有用的信息传递给学生;而学生是接受方,有接受新知识的迫切愿望。其次是交往双方都期望获得一定的交往效果,期望从对方那里获取的一定东西。学生渴望从教师那里获得知识,关爱,生活的指导以及前进的帮助;教师从学生那里获得收获的喜悦,成功的自豪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作为教师必须与学生建立和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否则在一个相互敌视的环境下是无法实现教学目的的。

    目前,由于有些学校的生源素质的下降,学生与教师的交往越发困难,甚至出现辱骂,殴打教师的暴力行为。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变得漠然,缺乏应有的信任和尊重,很难实现教书育人的教学目的。我认为作为一名教师在教学交往过程中,除了拥有较渊博的知识外,平等真诚的心灵,善良热情的态度,掌握一定的交往技巧也是十分有益于教学工作开展的。

    1,         高度重视第一堂课

    教师首次在学生面前亮相,应该给学生留下一个良好的印象。首先是服饰影响,俗话说“穿衣戴帽,各有所好”好像服饰打扮可以随意一些,但作为教师则由于其所担任的社会角色及社会对此角色的心理期待的制约,衣着打扮却不能随意。初中学生年龄大多在十一到十五岁,正是追求时尚的旺盛期,他们会通过教师的衣着来判断你是否与时代脱节,是否能赢的他的认同,是否有今后交流的空间。小学生年龄尚小,他们的注意力,自制力还不够完善,如果教师的衣着太特殊,颜色太鲜艳或者配饰过于个性化,那他们的注意力就会被分散。因此应以端庄,整洁为主,稍加时尚点缀,给学生留下良好的印象,又不至于分散他们的注意力,同时也对学生产生导向作用。此外,穿着也可以反映一个人的精神风貌,整洁端庄得体的服饰往往能表现穿衣人的品位。其次,教师的开场白也很重要,要真诚,热情,不能表现的倨傲冷漠,也不能悔人不倦的说教。有些教师觉得第一堂课要给学生一个下马威,就一二三的立规矩,却不知道这样会适得其反,使今后交往设立了屏障。不如先说希望,将要求放在以后。用得体,真切的开场白获得学生好评,给学生留下良好的印象。

    2,         小事见真情

    在教学中,教师作为长者和施教者,应该表现出对学生的关爱与尊重。这种关爱可以用多种方式表现,要从小事做起。例如你在教师辅导学生时,可以帮他们捡起他们不小心掉的东西,教师还应该努力记住每个学生的名字,在课上随时点到学生的名字,会使学生觉得教师对他的重视,同时也避免有的学生想旷课,开小差的妄想。以姓名相称可以拉近彼此的距离。教师还可以经常走下讲台,警醒学生听课,轻触睡觉学生,既警告他,又在同学面前保留了他的面子。此外,可以巧妙的运用每天课前课后的寒暄,聊天将自己对学生的一片关爱之情表达出来,同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调整教学方法,营造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

    3,         善用微笑和眼神

    微笑是人类最好的交流通行证,它是给人以愉悦感的一种面部表情,它表现友善,诚信,和蔼融洽等美好的感情因素。教师可以将它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要学会恰如其分地运用微笑传递情感,沟通心灵,征服学生,让学生消除紧张感,同时,敬畏感就会被信任感所代替。学生上课时没有回答出提问,教师的微笑是一种鼓励;学生获得了成绩与进步,教师的微笑是一种表扬;学生偶尔犯了错,决心改正时,教师的微笑是一种信任与宽容;学生遇到了难题,愁眉不展时,教师的微笑是一种抚慰和鞭策。

    4,         多表扬,少批评

    人人渴望赞美。我们在做事情时,往往有一种潜意识:“别人会怎么说”,这实际上是一种强烈的对赞许的期待。任何人都希望自己的行为能得到别人的肯定甚至是表扬,不论多么平凡,多么自卑的人,其内心都有一丝自尊, 自傲,特别是那些在小学,初中很少能够得到老师表扬的学生,他们更加渴望教师对自己行为的表扬,这完全是一种正常的心理需要,因为这种带有权威性的表扬,往往可以使他们看见自己的价值,确定自己行为的肯定。心理学证明“受到赞美的人能够自觉或不自觉地改变自己的行为”教师对学生的赞美要多用但不可滥用,可以运用技巧:第一,多谈学生的光荣史,使学生产生一种成就感,从而促进其以后的进步;第二,符合实际,明确具体,夸大其词的赞美往往会适得其反;第三,能当面称赞的应该当面称赞,尤其是在同学们面前,以提高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5,         学会换位思考

    教师应该多考虑学生的心理状态,设身处地地为对方着想,从对方的需要出发明白学生,了解学生,知道学生在想什么。尤其要从学生所处的环境出发,去理解他们。只有这样,才能进而了解他们,给予他们切实可行的帮助。

    6,         热爱学生,诲人不倦

    热爱学生是处理教师与学生之间关系的准则,教师在劳动过程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就是师生关系,教师爱岗敬业必须通过热爱学生来体现。热爱学生不仅是教育工作的需要,也是发扬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需要,体现了社会的文明与进步,是现代教师精神风貌的一个特征。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它蕴藏了教师对自己所从事的神圣事业的执着追求,饱含着教师的天赋和教育智慧以及教师崇高的精神境界和宽阔的胸怀。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教师的爱可以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客观环境,可以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起心灵沟通的桥梁,可以转化为学生学习和进步的内在动因,没有爱就没有真正成功的教育。在我们国家,师生关系是在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的平等,友爱,互相尊重的新型关系,在教师关系中,主导方面是教师,教师能否热爱学生,诲人不倦,影响着师生之间的关系,影响教育事业的发展。因此教师应把“热爱学生,诲人不倦”作为调整师生关系的重要规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要掌握这些能够紧紧抓住学生心灵的技巧外,还要重新摆正位置,在新课程改革中掌握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熟悉不同年龄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还学生完整的生活世界,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给学生全面展现个性力量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新理念中教师不再是单单传授知识,而应该是学生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师生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教师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在新课程教学中,课堂不再是老师一个人的“一言堂”,而是一个师生交流,讨论的平台。通过对一些课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这样的讨论,不仅和谐融洽了师生关系,更能使孩子们在一种和谐,宽和,放松的精神状态下学习,通过他们敢于表现,敢于质疑,敢于争论的情境,是学生的思维,情趣,爱好,特点有了张扬的空间并得以实现。在这个短短的过程中,师生,生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之间的情感,观念和理念从而得到体现,丰富了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展,实现了教学相长。

    这种交往形式,允许学生发问和相互讨论,师生间能进行相互对话,开拓了更多的交流渠道,不仅加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开阔了学生的思维,同时帮助学生深刻理解知识和灵活运用知识,使教与学相互作用,使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培养和发展,达到师生关系优化的目的。

    以上所说,都是老师方面的。学生方面除了积极的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还要有发散思维。遇到问题,能够辩证地去考虑,由一个问题联想到一系列类似问题,实现学习上的举一反三。学生更要勇于对课堂中遇到的问题或者是老师的解释质疑,因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和内在感受,有着不同于他人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只有通过学生们对所遇到问题的不同见解,观点的碰撞,引发认知冲突,才能够更加充分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参与教学的积极性,提高交往语言,培养竞争合作意识和人际关系交往的技能。教师应积极与学生共同合作,创设真实的交往学习情景,并以“任务型”的活动安排发动学生对文本,话题等进行讨论。在这活动中,每个学生都可以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运用听,说,议论,并以回答,对话,辩论,表演,竞赛等形式将交往结果呈现在全班面前,以此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合作意识,竞争意识,创造意识和责任感,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的过程。师生的交往是人与人的交流,他贯穿教学的方方面面。在教学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我们教学上的一种追求。但是学生主体性的培养和发挥,是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作用的,而且教师的主导作用越充分,学生的主体性也就发挥的越淋漓尽致。他们间的交往应该是平等的,民主的,合作的关系。教师在学生面前应尽量淡化自身作为教育者的角色的痕迹,取而代之的应是长辈般的严肃和慈祥,朋友般的亲密和关爱。对于教学过程中师生究竟该如何交往,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    改进师生间交往的方向,维度,实现由单维向多维改变

    教学过程强调师生间,学生间动态的信息交流,通过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从而达到共识。对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构建;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彰显,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一起分享理解,在教学中师生交往应体现以下几方面

    (1)   教师与学生是“交互主体”的关系

    首先,教师与学生皆为教学过程的主体,教师“闻道在先”教师的经验成熟,他在知识技能方面的发展水平远远高于学生。因而教师担负着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咨询者,促进者的职责,教师是主体。学生有独立的人格和独特的价值,能自由的,自主的,民主的参与课堂教学,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有选择的权利和创造性自我表现的权利,学生是主体。其次教师与学生这两条主体在彼此间尊重差异的前提下展开持续交往。由此形成“学习共同体”。在这种共同体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彼此之间相互尊重差异,展开自由交往和民主对话,由此把课堂构建成一个真正“生活世界”在这个“生活世界”中洋溢着自由和民主的气氛,每个人的创造性和潜能获得充分发挥,主体与主体之间在持续交往中生成“交互主体性”

    (2)   教师与学生的交往过程以课堂为主渠道展开

    作为学校教育之基本构成的教学交往则是以课堂为主渠道展开的。在教育史上,关于教学交往存在两种极端的观点。即“教师中心论”与“学生中心论”。这两种观点有共同的错误根源,那就是对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问题采取了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教师中心论”把教师视为教学过程的主体,学生则是客体。“学生中心论”把学生视为教学过程的主体,教师则是客体。这两种观点都根本否认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平等的交往关系。这样教学就变成了一种控制活动。在新课程下,教学中的师生交往不再是教师主导了,师生之间的交往方向,维度应是多方面的。当教师与学生交互主体的参与教学过程的时候,教师的作用就不是“主导作用”而是在尊重学生主体性前提下的组织引导,咨询,促进作用,教师成为“咨询者”“促进者”

    课堂教学的目的是通过对话与交流,在交往主体师生之间形成共同理解。师生之间的理解即包括对人际关系(包括师生之间的关系和学生之间的关系)的理解,也包括知识,思想等意义理解作为一种特殊的交往形态,课堂教学要注重实施,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提高可以从三方面入手:

    ①是要丰富课堂教学交往的类型。单调的交往不利于师生之间达成相互理解,因此教师有必要对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进行改革。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因此如果我们的课程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适当的引入交流互助,小组讨论,大组辩论,合作竞赛,合作探究,甚至还可以让学生执教或是情景表演。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能够从时间和空间上保证学生的自主性,打破集体教学的单一性,扩大单位时间内学生自主活动的空间,增加师生及学生之间交往的多维性。

    ②是教师要启发学生思维,完成教学任务等角度来思考问题,使交往围绕实际内容展开。如,讨论安排在智慧上有较大挑战性,个体努力难以解决,有较大歧义等问题上,促使师生之间的相互讨论,引发学生更深层次的思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抓住下列一些点来设计,理解知识点的关键处:出现难点,学生思维受阻处;某一问题有多种答案处;总结归纳,需要延伸处等。

    ③是给足时间,培养学生三个意识。要调整原有的课堂教学实践结构,切实把教师的活动时间降下来,教师指导点拨的质量提上去。每一次学生交往互动的时间要合理。注意不能学生刚进入角色,教师就偃旗息鼓,终止互动;或者时间过于宽裕,以至于学生无所事事,引起一些与学习无关的互动。

    (3)   教学交往时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相互统一

    教学活动中的师生交往是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作用的统一。学生在教学交往中始终处于主体的地位,他们不是被动地接受教育,而是主动地,有选择的接受教育。教学活动的结果最终表现为学生学习和发展的结果。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始终处于矛盾的主要方面,教育的内容,方式,进程是由教师而不是学生决定的,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能力是由教师教会的;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兴趣乃至社会态度和价值观,主要也是在教师引导下养成的大量的教育学事实和心理学实验都证实了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作用相统一在教学交往中的合理性与重要性。

    二,    改善师生间的交往方式,实现由专制型向民主性的转变

    师生间较突出的关系就是教育活动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在教与学的关系中,师生之间显然是不平等的。教师在知识经验方面,在能力智慧方面,在社会化水平方面,从总体而言必须高于学生,这是教学活动得以构成和发生的必要条件。从而使师生间的交往非常的专制。然而,实际上教与学的关系正是通过师生之间的彼此交往实现的,而不是孤立发生的。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生命,关注和悦纳每位学生,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真诚的对话关系,创设民主,人文,科学的教学环境,增强学生的安全感,使学生体验教师的关怀,感受教师的激励,不断增强信心,敢于面对学习困难。

    ⑴教学交往中,注重“以人为本”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过去的教学常常强调教师的主导性而把学生单纯地视为教育对象,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把学生看做具有成长潜能的生命体,认识到教学的目的在于开发学生潜能,驱动其主体的发展机制,使之成长成熟。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只有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才能把教学过程从“教师一人言”变为“众人言”才能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⑵建立互动的师生关系,重视师生情感交流

    教学过程实质上是一种师生交互作用的历程。师生互动的性质和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对教学活动的效果起决定性的影响。因为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总是由一定的观念支配其教学行为,对学生施加影响。而学生也会根据自己的价值取向和需要理解,接受教师的影响,并在

    行动上作出反应,学生的反应又进一步强化或者修正教师原有的教育观念与行为。所以教师在教育和引导学生的时候,不能够采取居高临下的姿势发号施令,而应当是在尊重和理解的基础上的讨论和说服。承认学生的主体地位,讲求民主平等,善于与学生进行平等的交往,和学生打成一片,取得共同语言,形成一个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

    三,    增进师生间交往的时空频度,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学生学习的全过程。

    课堂教学应要求教师要增进与学生的交往,面向全体学生。 以学生为本,一切的教学活动的目的,都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树立课堂教学为社会发展和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的观念。教师应把每个学生的潜能开发,健康个性的发展,自我教育,规划自身的发展,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的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初步形成作为最根本的任务,以学生为主,在课堂教学中突出认识和关注学生的“主动性”追求学生的个性发展,承认学生是发展的,有潜能的,有差异的人,尊重学生的独特性和具体性。所以,教学中的师生交往要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学生学习的全过程。

    (一)给学生以心理上的支持,创造良好的学习气氛。

    在教学中的师生交往中,教师应用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感或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探索热情更加高涨,使课堂更加生机盎然。教师的基本作用是创造出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情景,在实验失败或讨论出错时,教师要为学生营造一个有安全感的学习气氛,不要损伤他们的积极性,要充分鼓励,保护学生的想象力,好奇心,求知欲,创造性,在教学中提倡幽默感,要把课上的自然,生动,有趣,使他们乐于行动,继续不断的探索和思考,在课堂上,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特别是差生,因为教师的偏见带来的对他们不公平的评判常常会引起师生间的矛盾,甚至导致学生之间的矛盾,因此教师更应像他们的朋友或知己,是他们最可信赖支持源,师生之间这种生机勃勃的学习气氛就形成了。

    (二)尊重学生差异,面向学生学习的全过程

    教师在教学交往中,必须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情景,促进学生能动的发展,同时加强师生间,学生间动态的信息交流,这种信息包括知识信息和情感态度,需要,兴趣,价值等方面的信息以及生活经验,行为规范的信息等,通过这种广泛的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

    (三)            改变课堂气氛,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运行体系

    传统教学过分强调预设和封闭,从而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使师生的生命力在课程中得不到充分发挥,封闭导致僵化,只有开放课堂,才有可能搞活。开放的课堂教学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看成重要课程资源,要鼓励学生对教科书的自我理解,自我解读,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过程,开放;另一方面,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学生不是作家笔下被动的小说,不是画家笔下被动的图画,更不是配合教师上课的配角,而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他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灵感兴趣参与课堂活动,并成为课堂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此课堂不应该是一个封闭的系统而应该是有生命气息,有挑战性的课堂。

    总之,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他们都是课堂教学生活的创造者,都是课堂教学的资源,因此课堂教学交往实际上是师生共享知识的过程。教师要认识到学生也可以是一个教育者,要充分挖掘课堂中的教育资源,捕捉学生的信息,使学生分享相关的经验。“在交往中,作为自我的主体不是以一种自然的态度,而是以一种超越的,理智的态度,把别人的思想通过自己的思考,转变为自己的思想。”因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使学生能够以一种超越的和理智的态度,来面对和汲取他人的智慧。

    参考文献:

    《新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基础教育改革的理论和实践》人民教育出版社

    《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行动策略》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对探究性学习的认识和做法    下一篇:谈谈教师对学生的爱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