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小学语文落实语言文字训练的实践研究策略论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18-09-03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安阳市文峰区第二实验小学  牛秀玲

  学习语文的最终目的,无非是提高语文素养,增强口语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而素养的提高、能力的增强,关键在一个“用”字。如何使得学生通过一定的语言文字训练,高效地“知其言”、“得其意”,掌握这些语言规律以及感悟语言现象背后所蕴含的人文意味,最终以达到巧妙运用的目的呢?这就需要我们用足、用好教材所提供的资源,优化语言文字训练,让我们的学生在听说读写的实践中体验、揣摩、领悟、提高,追求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使训练真正落到实处。

  (一)寻找语言训练的基本落点——立根原在“文本”中

  1.紧扣重点的“生字和词语”,确定训练点

  字词是阅读、写作的基石,也是语文学习的基石。字词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培养学生语感、理解能力上它向来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教学中,我们应充分重视字词这一语文基础训练,并把它放在首要位置。

  2.根据特殊的“标点符号”,确定训练点

  标点在语言文字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除了表示停顿时间的长短以外,有的标点还隐含着特定的意思,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认真分析、思考、想象,挖掘其内在的特殊含义,以加深对文本的进一步理解。

  3.抓住典型的“句式和段落”,确定训练点

  在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时,教材中一些典型的句式和段落结构,是训练学生“句、段”学习的范本,我们应该充分利用。比如一些基本句式:疑问句、反问句、比喻句、排比句;一些基本的段落形式:总分结构,并列结构;以及对一些特定事物的描写方法:细节描写,心理活动描写等。这些内容的学习对于规范学生的表达,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

  4.寻找文本的“矛盾冲突点”,确定训练点

  教材往往揭示了一些矛盾冲突,抓住这些矛盾之处,使之成为一个个训练点,既抓住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是对课文内容和语言进行有效的转化,从而激活学生的探究性思维。

  5.挖掘文本深处的“空白点”,确定训练点:

  文章的叙述描写总是有其艺术特点,或“一波三折”,或“含蓄深刻”,或“意蕴深远”……需要读者在读文章时精心思考,才能读懂蕴藏在内容和文字背后的东西。而这一个个所谓的空白点,就可以成为训练学生语言和思维的一个个契机。找到这样的空白点,进行精心设计,就能成为语言文字训练的点。

  (二)追求语言训练的有效落实——咬定“训练”不放松

  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语文教学必须强化语言训练,把语言实践与感悟有机结合,力求一种无痕的训练,才能实现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这才是语文教学的本色。那么,语文训练的路径何在呢?

  1. 倾听,打开一扇享受语言的天窗

  听,以耳知音;倾听,用心细听。学生由于受年龄、阅历、阅读经验的限制对语言的理解难免存在一些偏狭或者错误,当然也有不少是新鲜的、富有创意的甚至是深刻巧妙的。教学中教师首先要自己学会倾听,还要教会学生倾听。只要会倾听,课堂上学习语言的契机无处不在。

  2. 对话,展现一脉感悟语言的灵动

  语文课上,教师应尽量结合课文内容开展演讲、表演、按要求说话等形式的训练。这些说话训练的开展,既能锻炼学生的胆量,提高说话能力,又能开阔学生的视野,活跃思维,具有良好的效果。同时,能在不同的情境中流利地表达,正是良好心态的体现。

  3. 朗读,经历一次品味语言的跋涉

  凭心而论,时下的语文课并不缺乏琅琅书声,老师们在上课时也充分注意到了朗读的重要性。问题在于部分教师过于关注朗读形式的变化,而忽略了朗读实效的提高。有时为了赶教学时间,朗读训练匆匆过场,草草收兵。

  4. 练笔,实践一回运用语言的演习

  教师要善于抓住读写链接的训练点,创设语言转化的情景,把外在的课文语言转化为学生内在的个人语言,让习作训练成为本色语文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5. 实践,搭建一个学习语言的平台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应是语文实践。语文实践是将已有的语文知识技能在实践中应用,又在应用中获得新知,提高能力的过程,它是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重要方式。

  (三)实践语言训练的和谐统一 ——工具与人文齐鸣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文学科既有基础工具性,又有人文性。语文教学在指导学生学习语言的同时,还应当让学生吸收语言所负载的各种文化知识,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行为习惯,感受道德情操,发展思维,发展个性,培养健全的人格。不能一提语言训练,语文课只有单纯的语言训练目标,思想情感方面的目标被抽掉,有血有肉的文章不见了,语文课成了枯燥乏味的机械的文字操练课。这样,同样是有悖于语文教学的性质和目的任务的。

  1. 关注训练内容的人文承载

  训练内容的外在形式(语言)和其传递的思想内容总是以融为一体、密不可分的状态呈现在我们的面前。因此,任何形式的语文训练也总是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具体的思想感情内容。因此教学中,我们既不要完全陷入单纯技术操练的泥潭,也不要刻意地去排斥语言内容本来就有的人文承载,赋训练内容以一定的人文情怀。

  2. 把握训练目标的人文关照

  语文训练的根本目标是为了促进学生发展,用叶圣陶先生的话说便是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我们知道,真正学会读书和作文,绝不是靠一种单纯的技术传授就可以了,无须生命的参与。所以,在读书作文中对学生生命发展给予人文关照,应当是语文训练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所有有效的训练,都必须把握这个根本目的。而这个根本目的,又体现着深厚的人文关怀。

  3. 拓展训练过程的人文情怀

  语文训练是一个过程,一个师生交往的过程。“训练”一词分开来说有“训”与“练”两个方面。“训”侧重于教师的教诲、指导、点拨;“练”则侧重于学生的习练、演练和践行。当然,作为整体,“训”和“练”又不是截然分割的,常常呈现出两个方面互为条件、双向互动、相辅相生、教学相长的状态。其根本点便是处在一种“交往”的过程中,师生双方所本有的情、精、神、气,加上共同的目标,就会使这种交往活动具有丰富的人文意蕴。

  (五)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为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和发展创造了一个崭新的空间,促进了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的整合。

  一、运用多媒体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能激发学生寻找真理、学习文化知识。课堂上只有激发出学生的兴趣,才能促进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为此,我们教师要灵活应用多媒体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情境,让他们在愉快的氛围中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在导入新课时采用多媒体,能很好地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强烈的求知欲促进下能主动投入到学习中。例如,在学习《杨子荣打虎》时,先激情导入:出示老虎的图片,说说学生对它的了解,紧接着用多媒体播放《武松打虎》,巧妙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巧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辅助语文教学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内容,对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有深远的影响。教师把多媒体手段引入课堂可以使教学变得生动活泼,使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也会明显提高。教学时用PPT制作出的动态课件,能较好地表现事物的关系,并以问题引导的方式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比如,《如何制作书签》是一篇说明文,课文对书签的制作过程进行了一步步详尽的解释和说明,但是,学生没有见过过程和步骤。对此,在教学中可运用多媒体,根据作者的写作顺序,真实形象地讲解制作过程,学生仿佛跟随作者到了现场,文中那些抽象的术语变成具体、形象的信息,提高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力。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能使学生感受未曾感知或感受不深的事物,提高教学的效率,轻松拓展教学的广度和深度。

  三、妙用多媒体,拓宽教学空间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教学内容具有多样性和多元性,再加上教学方法的灵活多变,使小学语文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具有独特的优势。语文教学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提供的丰富资源,把文本的知识延伸到课外,使语文教学的空间得到拓宽。比如《观潮》一课,文中作者描述的是所见的“一线潮”,事实上,钱塘江大潮还有交叉潮和回头潮。所以,在备课时可以通过查找网上丰富的资源,使自己的知识含量增加,以便扩大课堂教学容量,使知识性、趣味性融为一体。教学时借助多媒体,并通过多样化的手段予以展示,教师轻松地教,学生轻松地学,使寓教于乐成为现实,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运用多媒体,让学生实践操作,激活求知欲望

  有了多媒体的加入,为学生开拓了更加开阔的学习空间。学生可以运用信息技术上网查找资料、积累素材,也可以登录名师讲堂等学习网页进行自主学习。又动手又动脑,使学生轻轻松松地掌握了知识,提高了能力。事实证明,使用网络资源可以拓宽学习和运用语文知识的领域,开阔学生的视野,为更好地完成语文教学任务创造优越的条件。在学习中,学生勇于质疑,善于质疑,才能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学生在自学中会遇到一些理解不太透彻的知识点,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并注意观察学生如何自学,抓住质疑机会,予以及时的点拨,引导学生在讨论交流中解决质疑。经过讨论仍未解决的带有共性的问题,教师要采用启发诱导的方法进行分析和归纳,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五、运用信息技术开启想象之门,培养创新精神

  语文教学离不开各种形式的语言训练,可以巧妙使用多媒体展示一些生活中的情境,激发学生表达的兴趣,调动“我要说”的积极性,降低学生表达的难度,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比如,我在教学口语交际《春天在哪里》时,先让学生说说眼中的春天是什么样的,由于生活环境所限,平时又不注意观察,脑中对春天景物的表象很模糊,个别同学只能说出一些简单的特点,因而,我用多媒体播放了一段有关春天的视频,在优美的音乐声中,多彩的春天画面展现在学生面前,他们如身临其境般走进了春天的世界,视频中的画面都深深地印在了他们的脑海里。看完视频后,一只只小手纷纷举了起来,说出了他们心中春天的特点。可见,多媒体使自然界的景象生动地展现在学生的眼前,引起学生的无限想象,使学生的思路拓宽,语言也优美多了。

  语文教学要打破课内课外的界限,使课内学习与课外实践相结合,让学生主动而灵活多样地获取更多的知识,丰富多彩的网络世界为学生提供了这样的学习平台。在学习课文前,可以让学生上网搜集与课文有关的图片和资料,在课上引导学生把搜集的资料与学习课文有机结合起来,这样能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热情,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起到了促进作用。例如《鲸》这一课,为了让学生能够充分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我在课堂上设计制作手抄报这一教学环节,让学生把收集到的资料创造性地呈現出来,使学生加深了对鲸的认识,拓展了知识面,也锻炼了口头表达的能力,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中,只要教师积极运用信息技术,将信息技术的优势恰当地展现到课堂教学中,就一定能起到积极的作用。同时,语文学科有其独特的性质,我们要抓住语文教学的个性和特色,再以信息技术加以辅助,学生的语文素养、科学素养、信息技术素养都会得到提高,语文教学也会充满时代气息和生命活力。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幼儿园大班植树节活动方案    下一篇:课堂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研究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