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小学低年级朗读教学浅析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18-10-15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云中路小学  张俊青

    摘要:朗读教学是通过朗读的方法来进行语文教学,以获取言语能力的活动。它是阅读教学重要组成部分。朗读教学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朗读教学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朗读教学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朗读教学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朗读教学还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从传统的语文教学到近年来的语文课改,朗读在小学低年级语文课堂中始终占据重要位置。

    关键字:低年级、朗读教学、语文能力

    一、朗读教学的概念

    所谓朗读教学,就是运用朗读的方法来进行语文教学,以获取言语能力的活动。朗读教学是阅读教学的组成部分。朗读教学不等于学习朗读,而是通过朗读的方式来启发引导学生感知、体验作品的言语形式。其目的直接指向阅读教学的目的,即掌握阅读课文的方法,实现言语能力的提高。朗读教学中的朗读,既是一种阅读教学方法,也是阅读教学内容之一,是一种语文学习的方法和能力。它以语文教材为对象,通过学习,正确理解祖国的语言文字,积累语言材料,学会运用语言,获得一定的言语能力。

    现代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语言的认识是一个同化与顺应的过程。所谓同化,就是将对象纳入固有的心理图式(即认知结构);所谓顺应,是主体心理图式发生改变而顺从对象。朗读者把无声的文字变换成有声的语言,这一过程不是简单的转换。朗读者深入地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作者生平以及个性等内容,然后在此基础上去体验感受作者在这一特定情境中的思想感情,再用相应的语音、语调等声音形式努力地传达出这种思想情感,这就是所谓的“美读”。拿王尚文的话说“‘美读’就是‘读进去,读出来’—用自己的思想感情读进去,把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出来。即‘读’者的语感图式对言语对象的同化、顺应,也是言语对象对‘读’者语感图式的开拓、改造。”教师进行朗读教学,就是“要求和指导学生沿着课文言语的阶梯去攀登课文作者精神境界的高峰,攀登的过程就是作品的思想感情内化为学生的思想感情的过程,同时也是作品的言语积淀为学生语感能力的过程。”语感图式既具有同化、顺应功能,也具有稳固、保守的特点。“美读”过程中被开拓、被改造的语感图式属于听读型,言语对象出现时它被拓宽了、改变了,过后又往往恢复到原来的状态。要想使听读时被开拓、改变的语感图式固定下来,还得在“美读”的基础上进行“熟读”,也就是无意地读,反复地读,一遍接一遍,并不希望早点背熟但仍然有意地用心地去背。当言语对象经过多次反复积淀于朗读者的感觉,变为朗读者所有的语感图式时,就有可能服务于朗读者的说写活动,而成为说写型语感。在说写过程中便可自由地用来表达思想感情,一开口便说成那个样子,一提笔就写成那个样子。这个过程也是语感能力的提高,即语文能力的提高。

    二、 朗读教学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朗读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艺术。它是儿童运用多种感官参与的一种切身体验,是儿童对课文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跳板”。作为语文能力形成的起步阶段,在小学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中,朗读已成为语文阅读教学中最基本、最主要的方法和方式,也是儿童言语能力的具体表现。从小学低年级开始就在语文教学中重视朗读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让学生从小就热爱语文,喜爱朗读,确实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第一, 朗读教学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发展学生的语言。语言是一门由语音、词汇、语法构成的复杂系统,学生要掌握语言,必须将这些因素“内化”。朗读形成的信号刺激强度,远远超过学生默读、教师讲解等。朗读可以更加有效地把书面语言系统“内化”在大脑之中,逐渐建构完善一个处理语言的“格式塔”,从而把语言学习过程变成语言习得过程。

    第二,朗读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朗读是表层的、个别的感受,属于感性熟悉,是熟悉课文的第一步;分析归纳,是对文章内容的深层的普遍的领悟,属于理性熟悉,是熟悉课文的第二步。只有让学生反复朗读,充分熟悉那些感性元素后,才可能调动脑中已有的语言背景和经验,进入对文章的深层的整体的把握。因此,学生反复朗读,才能积累大量的语言材料和背景经验,激发出思考的热情,从而获得深刻的语言洞察力和透视力。这就是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道理。

    第三,朗读教学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古人读书,强调“口诵心惟‘夕。而”诵“决不仅仅是”口“的发音活动,它同时包含了丰富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是让学生认识语言、品味语言的过程。

    第四,朗读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声情并茂的朗读有助于文中蕴涵感情的抒发与宣泄,使静态的无声的一语言文字化为动态的有声的具体情景,从而激发读者与听者的情感美。可以说,好的朗读可以使读者、听者、作者的情感交融在一起,化为一种难以言传的情感力量,拨动人的心弦,撼动人的灵魂。

    总之,在教学中,由于学生认识水平和心理特点的差异,各年级的训练要求大不相同,其侧重点也不同。但从训练手段上来说,小学阶段不管哪个年级,都应当注重朗读训练,其中朗读的示范、指导尤其重要,有效的朗读示范、指导能使学生受感染,能调动学习积极性,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对唤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也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重视并加强朗读训练,是非常必要的。

    三、小学低年级语文课堂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众所周知”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从传统的语文教学到近年来的语文课改,朗读在小学低年级语文课堂中始终占据重要位置。然而,通过大量的听课和调研,笔者发现,现实中低年级语文课堂的朗读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偏重”讲“和”问“。朱作仁说”讲解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给作品以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读更能使人感受“。然而,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课堂上教师总担心学生学不会、听不懂,因而过分偏重”讲“和”问“,忽视了学生的”读“。笔者在本地区做过调查,发现一节课35分钟,学生朗读的时间却不到5分钟的现象普遍存在,朗读练习往往是来去匆匆,如雁掠过,且又”雁过无痕“。仅以如此少的时间与精力用于最基本、最有效的语言训练,其效果自然可想而知。例如课文的整体感知环节,教师要求学生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同时带着一个与课文内容有关的问题边读边思考。而这一部分往往在开始不久后就进入下一步,朗读变成了教学中的一个过渡环节。由于在课堂上没有时间读书,学生对课文中佳词妙语所蕴含的丰富知识和情感也就无法细细品味、感受,长此以往学生思维的发展必然受到阻碍。此外,在课堂上,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一句一句地分析课文内容,”提问“成了疏通课文情节的”拐杖“,而事实是所提出的问题大多琐碎重复且缺少深度,因而上课也就变成了毫无意义的”满堂灌“。

    二、朗读教学目标不明确《语文课程标准》中低年级学段的朗读目标是”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而刚入学的低年级小学生,由于存在着普通话发音不标准现象,许多教师就错误地把朗读指导简化为正音活动。为了读正确,让学生把课文支解成一个个字、词,忽视了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整体感受句段的内涵、篇章的气韵和语言的音乐美。例如二年级下册课文《小鹿的玫瑰花》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过了些日子,玫瑰枝头长出了许多花骨朵儿。“如果一味正音,纠正难读的儿化音”花骨朵儿“ 轻声音节”玫瑰“学生就会把句子念成没有轻重、长短区分的字词。长此以往,将不利于学生在朗读中语感的领悟和朗读表现力的培养。

    三、朗读涉及面狭窄。学生的朗读能力具有差异性。不管是检查性的朗读,还是讲析、答问之余的所谓感情朗读,教师往往只盯住几个”尖子“,读来读去,就那么三五个学生,大部分学生都是规规矩矩坐着,处于”陪客“,”观众“的地位,被剥夺了朗读的机会。这种多数学生得不到朗读训练的现象,不利于朗读教学整体质量的提高。

    四、指导方法单调。朗读教学指导方法单调、机械。教师大多是在分析、解读课文之后来一句”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读读这句(部分)’,、“让我们美美地来读一读”、“用x x语气把这句(部分)读出来”,朗读成了过场、成了嘘头,学生对此习以为常,因而往往无动于衷。有的教师对朗读的效果不满意,就连续叫几位同学站起来重复朗读,“你读”,“你读”,“你也来读读看”····一直叫到满意的方才罢手。还有的教师即使有指导却不得要领,只重声音形式,不重内心体验;只重表层技巧,不重语言内涵。教师只是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把某一个字(词)读得重(轻)些,把某些句子读得快些(慢些),而忽略了朗读表情达意的要义。这不由得让笔者想起一首读过的小诗:“散步时/我走直路/儿子却故意/把路走弯/我说/把路走直/就是捷径/儿子说/把路走弯/路就延长。”朗读,多么像引导学生在文学的路上“漫步”,在这条路上,没有捷径,我们不能为了走“直路”,而让朗读只成为朗读!

    五、形式“喧宾夺主”和方式“放任自流”。有些语文课,学生还未开读,教师就绘声绘色地读了起来,而且一读到底,过后,才示意学生学着老师的样子读一读、练一练。可事实上大部分学生连字词关都未过,何谈与文本的深入对话,又怎能遂了教师范读时的美好心愿?此种范读其实得不到实质性的效果。还有些语文课,教师教态可掬,微笑着让学生朗读课文,并说“用你喜欢的方式想怎么读就怎么读!”教师话音刚落,学生立即自顾自地低头读起来。其实仔细一观察,千篇一律,所有的孩子都在不动脑筋地大声读课文。的确,“想怎么读就怎么读、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是一种张扬个性的读书好方法,可是在学生还未掌握朗读的方法,就一味地放任自流,漫无目的地“跟着感觉走”,教师的美好初衷终会变成为一句空谈,其教学的效果也可想而知。

    六、忽略学生的情感。有的朗读教学只重视“一顿一重”的技巧处理,而不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朗读指导表面上看起来是一个技术问题,实则在其“神”,它首先应该是一种精神与情感的导航。古人道:“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每个学生的生活经历和体验都是有差异的。即使对于同一种现象,学生各自的感受也并不完全一致。教师虽能将自己对文本的感受演化为纯技巧的朗读,再传授和灌输给学生,学生也能鹦鹉学舌般读得很动情,但这种指导并没有建立在学生情感体验的基础之上,因而这样的朗读是不能激起学生内心的情感共鸣的。

    七、评价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正确、适时的评价能及时纠正学生朗读中的偏差,能不断提升学生的朗读水平。但是在我们的课堂中,教师的评价或肤浅、或滞后、或虚假,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学生读后,教师常常采用简单模糊的评价语:“读得真好”,“读得很流利”,“读得很有感情”或“你还没把感情读出来”,“你还差那么一点点味儿”等等,这不但违背了《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评价学生的朗读,可以从语言、语调和感情等方面进行综合考查,还应注意考查对内容的理解和文体的把握”的精神,还没有切实起到对学生朗读的点拨或激励作用。

    四、小学低年级语文课堂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的对策

    针对上述小学低年级语文朗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总结,我认为应采取以下对策。第一,按照教学要求,制定朗读教学目标。第二,根据教材内容,丰富朗读形式。不同特点的教材内容,宜采取不同的朗读形式来表现。这样不但可以避免朗读教学千篇一律的刻板,也可以激发低年级小学生读书的兴趣,实谓一举两得。低年级学生处于记忆的黄金时期,就阅读教学来说,适合采用朗读、诵读以至背诵等多种方式。第三,结合学生实际,培养朗读情感。学生的思维是具有个体性的,朗读是个性化的行为,具有强烈的主观性,学生在朗读赏析课文时难免会掺杂自己的思想认识、兴趣爱好、情感倾向。不同的学生对同一课文往往会有不同的感受,甚至有些学生悟出的道理与课文所要说明的道理有所偏离。这时,教师对学生的正确引导就显得十分重要。客观地讲,低年级儿童的生活经验并不丰富,但课文中的有些内容还是贴近他们生活的。所以,在指导朗读时,如能全力启发他们将生活中己有的表象再现,将已占有的某些情感和情景体验迁移到我们所要指导的课文朗读上来,那么,必然会使学生倍感亲切,从而使之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同时,教师的引导也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具体生动的情景,让学生体会到原来生活中“处处有语文”,我们可以“时时觉华芬碑伦,声学语文”,唤起其获取知识的欲望,并促进其想象力的发展。第四,针对学生特点,开展有效评价。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的确,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教师如能对学生的朗读作有机评价,就可以对培养低年级学生良好的朗读能力和语感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评价中指出:“评价学生的朗读能力。一般要求是:吐字清晰,发音正确,注意语调和速度。这又分为三个层次的要求:正确朗读,读得流利,有感情朗读。

    五、结论与反思

    (一)研究结论

    实施新教材以来,笔者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实践摸索,并根据低年级小学生的特点,把握低段语文阅读教材的要求,抓住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设计了面向全体学生,能激发全员参与热情的朗读训练方法。实践证明:语文课堂是实施朗读训练最直接最有效的渠道,在阅读教学中运用朗读这种形式是很适合的,也深受低年级学生的喜爱。在语文阅读教学中重视对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是学生语文素养形成与发展之必需,因此作为一名一线的低年级语文教师要抓紧一切机会,注意在阅读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朗读训练,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言语能力。

    1、对学生发展的促进作用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在小学低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行有效的朗读训练。通过阅读教学与朗读训练的有机整合,使学生的言语能力在朗读教学中逐步锻炼和提高,同时,适时、有效的朗读训练对阅读教学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能提高学生研读文本、深入理解文本的能力。对于一篇文章,有感情地朗读,遍数多了,文章的意思在朗读中就清楚明白了。注意:这里所说的朗读,不是指懒于动脑筋的走马观花式的朗读,而是指勤于眼、口、脑共同作用于文章的有感情的朗读。阅读教学中,教师如能充分而灵活地运用教材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既能使学生在朗读训练中深化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又能发展其言语能力,以便学生适应现实生活和未来社会的需要。事实上,朗读学好了,言语能力增强了,对于课文学习,对于读写能力提高,具有直接地促进作用。

    2、对教师发展的促进作用

    任何一种技能的训练与教学都需要教师自身必须首先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与素质,朗读的训练与教学自然不例外。要达到朗读教学的预期效果,语文教师除了具备应有的朗读素养外,还必须了解朗读教学训练的规律与特点,并能运用有实践价值的理论与方法指导学生实践。朗读教学的研究既锻炼了我们的语文教师,提高了教师自身的素质,也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3、使家长学习的意识增强

    很多家长跟笔者提起和孩子一起朗读课文时说:和孩子一起朗读交流,使他们的朗读能力也有很大提高。为了给孩子创设良好的读书氛围,一家人在休闲时,读读诗歌、散文,家庭的氛围也比较好,有时还有意识地陪孩子看看话剧。这种场景使我想起马克思、燕妮和孩子们一起朗读莎士比亚剧作的情景。同时家长们还逐步意识到: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优势和特点,不要将自己孩子的劣势和别人的优势比,而要全面了解和发现孩子的潜能。可见,家长对”教育“和”能力“两个词的认识更全面也更客观了。

    (二)研究反思

    1、在优化朗读训练上有待进一步细化

    优化朗读训练离不开教师的指导。然而关于教师的朗读指导,本文并没有做出具体系统化的阐述,特别在细节上,如低年级学生朗读停顿的方法,标点符号在朗读教学上的运用……本文没有阐释,不能不说是一个漏洞。再有,本文说是对低年级朗读教学现状”对策“的研究,但只是对策与现状一对一的罗列,没有使之整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实乃笔者能力有限,或许这也可看作本人今后研究的努力方向。

    2、对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较少涉及

    我们处在数字信息化发展的高科技时代,对于代表着时代特征的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不能忽略。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是创设有效情境,激发学生朗读兴趣的良好手段,怎样合理利用多媒体促进低年级朗读教学的实施,还必须作具体阐述,对此本文内容涉及较少。

    3、拓宽朗读教学的外延

    前面笔者所介绍的朗读训练是贯穿于阅读教学过程之中的,课堂教学对学生语学生语言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细细想来,课堂并非是学生发展阅读能力的惟一场所,课堂教学的时间、空间毕竟有限,朗读训练仅局限于课堂教学这一阵地是不够的。我们生活在一个传媒时代,日新月异的视听技术、四通八达的互联网、精彩纷呈的电视节目,全方位冲击着孩子们的心灵和感官,构成生活中的多媒体大课堂。社会生活环境也会对儿童的语言发展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巨大的或细微的影响。当然,要想真正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其一,我们还应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各类课程和各环节的作用,要利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如:阅读教学中的讨论、交流、评议、修改)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其二,要在课内外创设多种多样的表现机会,如课前朗读三分钟,朗读小能手比赛、美文诵读大奖赛等,让每个学生无拘无束、积极涌跃地参与到朗读活动中来:其三,把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在日常生活中积极主动地锻炼朗读能力。即课上课下相结合,课内课外相联系,课下课外朗读训练也要抓起来,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主动地锻炼朗读能力。

    总而言之,低年级朗读教学是学生阅读教学的起点,对孩子语文能力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正确把握”低年级朗读教学“的目标和内容,研究有效的教学方法,对贯彻落实”课程标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意义重大。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在语文课程改革的今天,让我们努力优化朗读教学,探索低年级朗读教学的高效之路。笔者相信,”有成效的教育变革就像有成效的生活自身那样,真正是一次旅行,只要我们起步就能到达目的地“。只要我们全身心地投入到新课程教学教研中,就一定能探寻到适宜于低年级朗读教学的更好的教法和学法。

    参考文献:

    1、朱晓园:《中学语文朗读教学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3月

    2、王尚文:《语感论》,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1月

    3、王尚文:《走进语文教学之门》,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5月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5、《上海市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

    6、陶本一主编:《九年义务教育课本语文一一二年级(试用本)》,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8月,2008年1月,2008年7月,2008月12月

    7、徐根荣主编:《语文教学参考资料一一二年级(试用本)》,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11月,2008年1月,2008年8月,2008年12月

    8、郭艳:《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河南教育基教版,2007年第8期

    9、鲍红君:《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教学中的朗读训练    下一篇:论文浅议语文素质教育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