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初、高中文言文教学衔接刍议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15-01-10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温岭市温中实验学校   朱荣华     温岭市高龙中学   陈菊红
【内容摘要】文言文在中学阶段作为一个教学重点出现在语文课本中的,高中阶段与初中阶段相比,文言文的比重则显得更大。但由于两者课程标准要求的不统一及初中教师对课标内容理解上的偏差,造成了高中教师对初中教师许多不必要的误解。因此,笔者从“有机融合,完善课标”、“纠正偏差,转变观念”和“循序渐进,提高层面”三方面来浅显地谈谈初高中文言文阅读教学衔接问题。
【关键词】  初高中    文言文     教学衔接    刍议
高中阶段与初中阶段相比,文言文的比重则在高中显得更为大,具体表现为必修课本里的文言文篇目增多。而文言文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项重要的文化遗产,千百年来滋养着一代又一代读书人的精神家园,如今在中学阶段它作为一个教学重点出现在语文课本当中,足见各位专家对中学生文言文学习的重视。
然而,目前的初高中之间,由于缺乏必要的沟通、信任,因此也造成许多不必要的误解,特别在语法和文言文教学这一领域。高中教师多埋怨初中教师的不负责任,很多知识点没有讲或没讲透,导致自己必须再花上一定的时间、精力去填补;而初中教师也怅叹高中教师的不够理解,认为有些知识是不需在初中阶段讲解的,那本来就该是高中教师的职责。
记得在前几年,一些已毕业的学生来电聊天时提及:高中的文言文太难学啦!虽然以前您也曾在课堂上跟我们提及一些词性和句式的特点,但在高中的课堂里,老师则是“变本加厉”,更多的是让我们分析句子成分,分析词性,以此来让我们明了句式的特点和语法的特点,我们都觉得学文言文真的好没意思,好枯燥呀,甚至产生不想学的念头……
曾经有一个网名为“小尾蓝蓝”的网友就“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时提及:“为什么不能在初中时渗透进去呢?孩子们英语语法已经学得很溜了,偏偏对母语的语法知识如此欠缺!不知主、谓、宾,不能判断动、形、名,这样的学生能算合格吗?”
笔者也曾于2007年4月参加了台州市青语会第14次教学研讨会,此次研讨会的主题为“文言文阅读教学”。与会代表们分别听取了初中二位教师的《小石潭记》和《狼》以及高中二位教师的《季氏将伐颛臾》精彩授课。而在此后的分组讨论评课中,初高中老师就文言文阅读教学产生了较大分歧,并提出了各自的看法:高中教师认为,初中的二节课“基础知识欠落实;课堂教学偏重于情感的品味;文言文教学应重‘言’,而‘文’为‘言’的延伸” 和“以前的学生语法知识学得比较系统、扎实,而现在的连最基本的主、谓、宾、定、补、状都一团乱麻,特别是文言文,问起句法、词法,问起状语后置、定语后置、宾语前置,学生茫茫然不知所云”等意见和抱怨。而初中教师则认为:“高中的文言文教学过多地在字词和语法上纠缠,这样是否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就高中同仁提出的重“文”而轻“言”的说法给予了解释和回应——《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的明确规定:“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古诗文阅读的评价中也指出:“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而不应考察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初、高中文言文阅读教学的脱节?笔者认为主要是存在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初高中课程标准要求的不统一;二是初中教师对课标内容理解的偏差。
究竟该如何衔接好初、高中的文言文教学,如何重新拾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这也成了中学语文文言文阅读教学中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那么,何为“初高中衔接”?笔者认为,所谓“初高中衔接”就是指保持、强化学生在初中已有的良好的语文学习方法、学习习惯,进一步符合高中语文学习要求的学习方法、习惯,最终建立符合高中语文学习规律的学习机制。
我们又如何去建立这种符合高中语文学习规律的学习机制呢?为此,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有机融合,完善课标
照理说,初中与高中同属于中学阶段,那么,语文教学的思想、方法、路子自然是相通的,况且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是在初中语文教学基础上得以延伸和提高。然而,初中课标规定淡化语法知识,尤其是文言文中的语法知识,只强调“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对于词法、句法等知识则不属考查范围;而高中课标则强调的是,高中的学生要有系统的语法意识和语法理念,要求“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和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这在一定程度上给初高中教学衔接上制造了障碍。
因此,笔者认为,我们的教育部门在制定《课标》的时候,是否也应该考虑到中学语文知识系统教学的连续性呢?是否也应该考虑到初高中学生知识点学习的衔接和能力的持续发展呢?然后让这些考虑在相关地课标中得以有机融合并逐步地完善,从而避免这种“同根相煎”的局面。
二、纠正偏差,转变观念
虽然教育部与省里皆有规定:文言文“不考察词法、句法”的要求,均淡化文言词法与文言句法知识点的考查。但笔者认为,“淡化”不等于教师就不用教,学生就不用学。而是教师可以少教一点,少讲一点,毋须“潜底”;学生则浅显地学一点,涉猎一些必备的语法知识。况且,我们的学业考试卷中也并没有淡化,只是转化为隐性考查,例如借助句子翻译试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虚词、词性活用及文言句式的掌握情况。而高中更多地是对语法知识的落实。因此,我们的初中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应纠正理解的偏差,转变教学的观念,仍旧应该对学生讲解一些必需的语法知识 ,这样既注重了初高中文言文教学的衔接性,同时,也注重了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可持续发展。
例1. 浙江省2005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卷 “文言文阅读”部分。
第18小题: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中的“ (1)有仙则名 ”和“(3)无丝竹之乱耳 ”。这两题就属于隐性考查题,学生在答题时就必须注意其中的词性活用情况,因此,第(1)小题解释为“出名、有名或闻名”,而第(3)小题则解释为“使……扰乱”,否则就不得分。
第19小题: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中的“(2)孔子云:何陋之有?”也属于隐性考查题,此题主要考察学生对宾语前置的掌握情况。因此,翻译时就必须先调整语序,把“何陋”放回到“有”后面,然后再翻译。
例2. 浙江省2006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卷 “文言文阅读”部分。
第18小题: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2分)
A、每假借于藏书之家(的)                  B、弗之怠(指代抄书)
C、走送之(指代藏书之家)                  D、益慕圣贤之道(的)
此题同样属于隐性考查题。学生在回答前若对虚词“之”的几种用法不清楚,那么选出来的答案也必将错误。
第21小题: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中的“(1)好饮酒 ” 的“好”读“hào”音,因此它应该翻译为“喜欢、喜好”,这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若是考生不知道这个读音,也没有掌握这种特殊用法,那么答案的准确性是显而易见的。
   例3. 浙江省2007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卷 “文言文阅读”部分。
第18小题: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只要阅读一下下面的“命题意图”、“解题指导”和“错因分析”,我们就清楚地知道这同样属于一道隐性考查题。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所考句子属于文章的重点句,是一种特定的文言句式,其用意是通过让学生翻译,检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掌握程度。
【解题指导】翻译这个句子时要先理解虚词“以”的意思,在本句中应解释成“因为”;然后把两个短句融合在一起翻译,相当于“互文”的形式。此句出现在课本的注释中,平时应加强对有注释的句子的复习和理解。
【错因分析】答题时有两种错误,一是句式的特点没有掌握,有些写得不完整,只写出前半部分的意思:不因外物的好坏,或喜或悲。二是“以”的意思写错,写成了“认为”等。
例4.2008年浙江省台州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语文卷“文言文阅读”部分。
第20小题:下列各项中“之”字用法与例句不同的一项是(        )。(3分)
例句:我知之濠上也
A.公与之乘    B.杀之以应陈涉   C.何陋之有    D.择其善者而从之
此题答案应选C。例句中的“之”作提宾标志,无义,我们在翻译时应翻译为“我是在桥上明白了这个道理。”而下列选项中惟独C选项的用法是与例句相同,其他三项均用作代词用法。此命题意图主要考察学生对特殊句式的特殊用法的掌握,同样属于隐性考查题。
例5.浙江省衢州市2009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语文试卷“文言文阅读”部分。
第17小题中第(1)小题: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西:            
众所周知,此题中的“西”应解释为“向西”,属于方位名词活用为状语。若考生对这一用法不了解,那么,他所做的答案也肯定会出现错误。
同样,第19小题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中的第(2)小题,“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此题主要考察学生在翻译是否注意对“斗”和“蛇”等关键词的词类活用的解释,准确地解释应为“像北斗七星一样”和“像蛇一样”。如果在此处不能准确地翻译好,那么此题的翻译上肯定会被扣分。而这两小题都是对词类活用这一特殊用法进行考查。
音序
排列古今异义例句古义今义出处
B卑鄙先帝不以臣卑鄙身份低微、见识短浅品德低下《出师表》
兵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兵器士兵《出师表》
鄙肉食者鄙目光短浅粗俗,低下或看不起《曹刿论战》
C池池非不深也护城河水塘《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D但但当涉猎只但是《孙权劝学》
等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相同,一样等待《马说》
音序排列活用词活用类型词义例句出处
B北名词作状语向北北饮大泽《夸父逐日》
奔动词作名词飞奔的马虽乘奔御风,一以疾也《三峡》
鞭名词作动词打鞭数十,驱之别院《童趣》
宾客名词作动词以宾客之礼相待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
布名词作动词散步影布石上《小石潭记》
C策名词作动词原指马鞭子,这里指用鞭子打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笞名词作动词原指竹板,这里指用竹板打尉果笞广《陈涉世家》
从上述近五年的浙江省的学业考试卷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些知识点的考查均转变为隐性考查,而非如我们部分教师认为的淡化就等于不教。因此,我们初中教师是否应该在平时的文言文阅读教学中,不时的去涉及一些文言虚词、词性活用与文言句式等知识点的讲解,让原先省编教材中系统地阐述的语法知识也能在人教版教材中得以体现呢?倘若再加上九年级总复习时又有意识地进行一些归纳整理工作,那么,学生即使到了高中,学起来也就相对容易轻松一些,兴趣也会浓厚一些,高中教师的抱怨也就相应少一些。因此,笔者在平时的教学中,挤出一定地时间落实必要的语法知识,且基本参照浙江省义务教育初级中学课本(试用)中的体系,使人教版中弱化了的语法重新重视起来。笔者还曾经把七至九年级课内的一些常见的古今异义字和常见词类活用字作了归类(部分归类见下表),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时也得到了一定地帮助。
三、循序渐进,提高层面
省特级教师褚树荣老师曾在青语会上作的《文言文阅读教学专题讲座》中把文言文教学框定为三个层面,即语言文字层面、文章层面和文化层面。
层 面教 学 内 容价 值 目 标
文字语言文字的理解和积累读懂文章、增加知识
文章章法技巧的分析和鉴赏学习章法、培养能力
文化文化传统的渗透和传承传承文化、提升思想
他认为:三者地位同等,不可偏废;三者循序渐进,渐次提高;三者角度不同,目标一致;三者有机融合,不可分割。并且,他还特别指出,在目前的教学情形下,应适当强化第三层面的教学。杭州外国语学校语文教研组长郑敏峰老师课堂点评中也指出文言文阅读教学应重视人文和语文的关系。
因此笔者认为,初中教师的文言文教学中是否也应该多注重第三层面的教学,这样既体现了文言文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的价值,也符合了高中语文课标中所提及地鉴赏要求——“能够阅读浅易文言文,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中华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
“路漫漫其修远兮”,只要我们初中的一线教师在紧扣《大纲》和《课标》的基础上,又瞻前顾后,补做一些程序性操作的策略知识,以使我们的文言文阅读教学更趋实在,更趋理性,高中教师也不要操之过急。那么,文言文教学辉煌的明天就会和我们握手,学生也能和我们的“之乎者也”交上朋友。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  湖北教育出版社
[3]《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  人民教育出版社
[4]《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实验)》  湖北教育出版社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挥发激情, 激发热情——浅谈语文课堂中的激情教学    下一篇:把提问权交给学生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