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音乐论文

对音乐教学中有效传承音乐文化的思考

所属栏目: 音乐论文  更新时间:2018-12-07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挖掘音乐文化内涵,激活学生音乐审美

  ——对音乐教学中有效传承音乐文化的思考

  作者:浙江省磐安县实验小学  吕宝翠

  【内容摘要】

  新课标提出:“音乐是人类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和智慧结晶;音乐与相关文化是音乐课人文学科属性的集中体现,是直接增进学生文化素养的学习领域。”这就需要音乐教师在教学中担当起音乐文化传承的重要工作。新课程理念下如何在音乐教学中传承音乐文化,成为当前深入课改的热点问题。本人就根据当前在音乐教学中存在着对音乐文化的挖掘蜻蜓点水,对文化的传承脱离音乐、喧宾夺主等现象,谈谈如何在音乐教学中挖掘音乐文化内涵,适度有效地传承音乐文化,以文化激活学生音乐审美,实现课堂的高质高效。

  【关键词】 音乐文化 激活 音乐审美 有效传承

  康斯坦丁诺夫曾说:“音乐能展示特定时代、社会阶层、个性类型所独具的各种各样个人态度的深刻内容,从而揭示出该时代及其同代人的典型社会──心理特点。”是的,音乐是一种文化现象,通过音乐我们可以感受一种文化;反之,通过文化,我们才可能真正地去体验音乐,整体地认识音乐。可见,音乐与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正是丰富的文化孕育了多彩的音乐。新课标提出:“音乐是人类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和智慧结晶;音乐与相关文化是音乐课人文学科属性的集中体现,是直接增进学生文化素养的学习领域。”这就需要音乐教师在教学中担当起音乐文化传承的重要工作。文学与文化批评家爱德华·萨义德曾论述:只有文化,才是“记忆”抵抗“遗忘”的一种方式。因此,我们必须在音乐教学中关注音乐中的文化,才能让音乐在儿童心灵开出绚烂之花。但音乐课毕竟是音乐课,不能因为“文化”,我们的课堂就失去了“音乐味”。纵观现在的音乐课,大部分音乐教师能认真地完成国家课程所规定的内容,在课堂上也注重了文化的融入,但有的教师对音乐文化的挖掘却只是蜻蜓点水,有的教师对音乐文化的传承脱离音乐、喧宾夺主等,这使得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得不到实质性的提升,直接影响了学生音乐审美的情趣和品位。那么在音乐教学中该如何挖掘音乐文化内涵,适度渗透相关文化,激活学生的音乐审美呢?

  一、 以“文化”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审美兴趣

  众所周知,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关键看能不能引起学生对这门学科的兴趣。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新课标强调音乐教学以培养学生兴趣爱好为动力,激发学生对美的“渴望”,这种“渴望”有利于打开学生心灵的窗口,有利于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去感受美、体验美、创造美。音乐课上根据音乐创设相应的情境,使学生对音乐作品内涵达到一定的认识,才能感受到音乐作品抽象的美,接受美的教育,提高审美兴趣。情境创设的方法有很多,游戏情境、画面情境、语言情境等,如果教师能根据教材确定主题内容,搜集与此相关的文化元素,如典故、神话、传说和民俗等等,找到合适的切入点,创设适当地文化情境,以此来激发孩子的学习热情和对文化探寻的兴趣,使课堂开始便融入一种文化的厚重。

  [例]《彝家娃娃真幸福》情境导入教学片断:

  1.(教师出示彝族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彝族姑娘和小伙子富有特色的服饰。)

  师:你们瞧,这就是彝族的小姑娘,她们穿的裙子多漂亮啊!彝族男子的头饰也有特色,前面顶着高高的英雄结,后面披着长长的天菩萨。这就是彝族的“彝”字!(教师边说边在黑板上板书“彝”这个字)

  2.师:(出示一张大山图片)彝族人居住在美丽的大山里面,她们非常喜欢站在山顶上唱——啊-哩-哩,我们也一起来学一学吧!

  生:齐声唱——啊-哩-哩

  师:来,像老师这样把手放在嘴边,让我们把声音传得再远些。(用动作引导学生用“高位置”的声音将歌声传得很远。)

  3.师:我们对着大山喊,你会听到什么?

  生:回声

  师:下面老师是“原声”,请小朋友们做我的回声。(师生互动,模拟回声进行发声练习。)

  感悟:彝族是一个西南少数民族,距离学生的生活比较遥远,“啊哩哩”是歌曲《彝家娃娃真幸福》中富有特色的衬词,在歌曲中多次出现,在这个环节中,教师“文化地”安排了一个发声练习,用充满文化韵味的谈话创设情境,拉近了学生与彝族的距离,不仅从视觉上了解到彝族的服饰文化、文字创造等,又让学生带着很好的发声状态来演唱“啊哩哩” 这个衬词,激发了学生对彝族歌曲的学习兴趣,学生在音乐与文化的情境交融中步步深入,形象感悟了彝家娃娃的“幸福”。

  二、 以“文化”引领情感,丰富学生审美体验

  音乐是最富情感的艺术,我们的教材中许多音乐包含着人类各种各样的丰富的情感体验。常听到一些音乐老师在歌曲处理这一环节中说:“让我们有感情地来演唱这首歌曲吧!”不论从学生的眼神里还是从学生的歌声中都感觉不到歌曲所蕴含地的那种“情感”。这样的演唱,只有苍白的音乐躯壳,学生无法真正地理解音乐、融入音乐,“审美”这一目标自然也无法达到。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情况呢?我认为授课教师挖掘教材蜻蜓点水,忽略了歌曲的文化内涵,从而导致重音乐表象、轻音乐内涵的结果。可见教师是否真正掌握新课标的教学理念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重心与着落点。

  新课标中指出:“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音乐课的基本价值在于通过以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音乐创造活动为主的审美活动,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为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可见,准确、深刻和细致的体验音乐作品中的情感内涵,才能获得情感共鸣。对音乐的情感体验不仅来源于音乐的音响,也来源于与音乐相关的文化信息和具体形象。因此,教师在音乐教学中要转变观念,从“精英文化”向“大众文化”回归,通过 “文化”引领学生的情感,丰富学生对音乐的感受与体验。

  【例】《摇船调》歌曲处理教学片段:

  1.师:台湾的劳动人民,在划船的时候很喜欢唱歌,这样划船时既能快乐的唱歌又能帮助自己有规律的划船,很快地到达目的地。我们也来试试,加把劲哦!(师带生边做划船动作边齐唱 “ 嗨呀 啰的 嗨哟   嗨呀 啰的嗨哟”这一句。)

  (课件出示:4/4  5 5  6 1  5 5  0︱ 1 1  5 6  1 1  0‖)

  嗨呀 啰的 嗨哟     嗨呀 啰的 嗨哟

  2.师:不知不觉我们来到达目的地了,瞧!这就是美丽的宝岛台湾。

  (播放台湾风土人情图片:风景名胜、水果特产等)。

  生1:哇!台湾真美呀!

  生2:有这么多的水果,好想吃!

  生3:台湾真好!

  3.师:台湾不愧为宝岛呀!请同学们用歌声来表达你此刻的心情。(引导学生演唱最后一句。)

  4.师:让我们带着对台湾的赞美之情一起来演唱《摇船调》。(教师给学生分组:一组扮演台湾的小朋友,一组扮演大陆小朋友进行“对歌”。)

  感悟:《摇船调》是一首流行于台湾汉族人民中的问答歌。教师巧妙渗透风土人情,相关文化与音乐有机融合,对学生的情感与心灵产生了强烈的震撼。课堂上学生一双双充满赞美与向往的目光流露出他们对歌曲深刻地体验与感悟,学生动情的歌声里蕴含着浓浓的民族情感。

  三、 以“文化”浸润课堂,拓宽学生审美视野

  我们知道一首音乐作品里往往融合了自然、地理、人文社会等方面的知识,在学完一首歌曲或欣赏一首乐曲后,我们可以寻找相关音乐文化作为拓展,让儿童欣赏和学习,如:相关主题的歌曲、乐曲,作曲家、词作家、作品的写作背景等,或是此作品的其他演奏版本等。当然,音乐是一种直接经验,具有不定性,它不是其他文化可以替代的,它只是与相关文化有相通之处,相关文化的渗透是为了帮助学生对音乐进行深入的体验、理解。有位哲人曾经说过,“从一滴水中就可以看到整个世界。”拓展延伸是为深入理解教学内容服务的,不能让内容为拓展服务。如果因为拓展冲淡了教学的主题,那这样的手段就没什么意义了。所以,音乐的文化拓展要适度,在音乐课中,我们必须坚守以音乐为本体的阵地,其他所有的综合都是从音乐出发,在学生理解音乐本体的同时,将音乐作品有关的知识有机融入,让学生在聆听中对比,在欣赏中深化,从而形成一种内在的音乐文化理解,其作用就是丰富学生学习内容,拓宽学生的审美视野。

  【例】欣赏课《森林的歌声》拓展延伸教学片断:

  1.师:“同学们喜欢这首乐曲吗?让我们由衷地感谢乐曲的制作者们吧!(师介绍乐曲,课件出示字幕)说起这个作品可真的了不起!有一年,由于环境的破坏,台湾的森林死亡了大量的动物,这一现象唤起了人类对自然的进一步关注。于是大自然音乐荒野探险家、音乐制作家、演奏家们深入台湾山林实地录音,耗时5年,共收集鸟类、蛙类、蝉类、虫类、山、猴、飞鼠和风声、雨声、终年不断的流水声等近100种自然声音,这些声音和象征人类活动的音乐交织一起,构成了一支支欢乐而奇特的交响曲,为我们展现了美丽、热闹而欢快的大森林。刚才我们欣赏的这首乐曲《森林的歌声》就是由他们精心打造的自然音乐精品——《森林狂想曲》专辑中的一首。

  2.师:多么美妙的音乐,同学们,你们听了这首乐曲,想对大家说些什么?

  (学生各抒已见。)

  有的说:”我们应该爱护森林,给小动物一个温暖的家“。

  有的说:”我们应该爱护大自然,因为我们也生活在地球上“……

  3.师:刚才大家都说得非常好,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人类只有一个地球。”爱护地球,保护地球“是人类永恒的主题。那就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呼吁人们爱护环境、保护动物吧!

  4.师:如果你们还想了解大自然更多的森林交响曲,请大家回去上网再听听《森林狂想曲》的其他作品,你有什么收获的话希望能与大家一起分享!让我们在这美妙的歌声中结束我们这次森林之旅吧!

  感悟:教师从介绍乐曲创作背景延伸到”爱护环境、保护动物“环保意识的教育,然后布置学生课后上网欣赏《森林狂想曲》的其他作品,学生兴趣盎然,神采飞扬,带着《森林的歌声》的”文化“与音乐走出课堂,在文化的浸润中拓宽了孩子们的视野,把课堂延伸到课外,把学生带到更广阔的课外世界,引导他们去探索,有效地传承音乐文化。

  四、以“文化”凸显主题,提升学生审美品位

  翻看我们的音乐教材,我们可以发现“主题鲜明,凸显儿童心理文化”这一特点,各册教材都以主题单元构建,每个单元又以生动的情节贯穿始终,将感受与鉴赏、表现、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有机地融为一体,各主题单元的内容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在整个教材的内容中,呈现出一种儿童文化,即“从儿童的世界出发,让儿童用自己的眼睛观察自然,用自己的心灵感受世界,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材内涵进行重组教材,凸显“文化”主题,优化教学内容,用“文化”支撑音乐课堂,让学生欣赏“高品质”的音乐,提升学生的审美品位。

  【例】 《渔舟唱晚》的教学流程

  【板块一】从语文课文《少年王勃》导入,感悟《渔舟唱晚》的文化渊源。

  1.师:同学们,在二年级的时候我们曾经学过一篇课文《少年王勃》,讲的是在1300多年前,少年王勃站在新落成的滕王阁上,吟诵出了千古名句——(出字幕,学生齐读)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2.师:这是多么美的一幅夕阳晚景图啊!接着,王勃又吟诵道:“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现在,你就是大诗人王勃,站在滕王阁上,吟诵出千古名句——(出字幕,生齐读: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

  3.师:多么富有诗意的名字!今天老师向大家推荐的经典名曲就叫《渔舟唱晚》。

  【板块二】整合课程资源,在音乐“文化链”中强化审美感受。

  1.师:有很多演奏家都非常喜欢这首曲子,分别用不同的乐器来演奏,现在老师要来看看谁的耳朵最灵敏,听出是什么乐器演奏的?(播放音乐,欣赏三种不同乐器演奏的《渔舟唱晚》。A:长笛B:笙C:高胡)

  2.学生熟练演唱歌曲之后,补充欣赏中国小提琴演奏家吕思清演奏的《渔舟唱晚》。

  3.欣赏古筝独奏《渔舟唱晚》。

  4.师:《渔舟唱晚》有那么多的演奏形式,说明这首乐曲深受大家的欢迎,所以,中央电视台也把这首乐曲当作“天气预报节目”的背景音乐,(播放)

  这首乐曲已被中央电视台使用了二十年,为我们13亿中国人所熟悉,据说还会继续用下去。

  感悟:在这节课中,教师不断呈现给学生很多版本的《渔舟唱晚》,将不同版本的作品串成一条以“渔舟唱晚”为主题的“文化链”,从初步感受到完整聆听,以及寻找、模唱、对比性地欣赏作品,一步步由浅入深地进行渗透和深入,使学生获得对《渔舟唱晚》音乐特点的强烈认知和情感体验。音乐除了它自身的特色之外,更多的是一种文化的传递,一种大文化的融合,是体验文化的审美过程。整节课,学生在学习音乐技能的同时,感悟了音乐作品中投射出来的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和时代特征,体现了浓郁的文化特色。

  综上所述,音乐课堂不仅要有浓浓的音乐味道,也要有厚厚的文化味道。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我们要充分挖掘音乐文化内涵,紧紧围绕音乐本体,适度渗透相关文化,以文化创设情境、以文化引领情感、以文化浸润课堂、以文化凸显主题等教学方式有效地传承音乐文化,用“文化”激活学生音乐审美,让儿童在具有文化韵味的音乐课堂中,通过音乐的视角感受丰富多彩的世界文化,让音乐教育多一些滋润孩子心灵的力量,让优秀的音乐作品为孩子的人生增添一抹亮色!

  【参考文献】

  1、《音乐课程标准》

  2.《小学音乐教学中文化之“度”和“法”的研究》(江苏黄缨岚)·《江苏教育》201202

  3.《浅谈音乐体验模式在教学中的应用》(江苏胡明)·《中小学音乐教育》2011、05

  4.《沉潜下去,而不是在云端舞蹈》(本报记者李向颖)·《中国音乐教育》2011、08

  5.金华市音乐课改小组教研活动资料。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琴瑟合鸣”奏乐章——小学音乐合作教学反思    下一篇:让学生悄无声息的步入音乐殿堂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