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道德与法治论文

浅论适合学生学习和发展的教学方式

所属栏目: 道德与法治论文  更新时间:2018-12-08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作者:史旭芳 磐安县安文小学

  儿童是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感受、体验、领悟并得到各方面的发展的。道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没有能与生活分离的“纯道德的生活”。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良好品德的形成必须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之中,而非在生活之外进行。所以,思品教学必须回归儿童的世界,回归生活的世界,回归现实的世界。下面根据我平时的教学,我想从变苦学为乐学、想学生之想、不搞“纯而又纯”的教学三个方面来浅论适合学生学习和发展的教学方式。

  一、变苦学为乐学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儿童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新课程标准》指出:“要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注意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各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

  兴趣,就象火花,常常因偶然的机缘被撞起而飞溅、闪耀。如果时机和环境适当,或者遇到诱导,它就会熊熊燃烧。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这句话是很有道理的。要使学生对所学的东西产生兴趣还不够,还要学生对所学的东西产生乐趣,变苦学为乐学。这就需要教师寓教于乐,乐学生之所乐。

  1、活动创乐

  活泼好动,天真烂漫是孩子们的天性。喜欢玩,喜欢和同伴一起玩,而活动正好迎合了小孩子的这种心理特征。活动能让学生身心愉快,在活动中感到放松。同时,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学生身心都投入进来,通过自己的感官参与,获得真实的内心体验才可能完成知识的内化。品德学科还承担着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任务,很多教学目标都是落实在行为要求上,而行为习惯的培养必须要有行为方式的示范,还要有行为的训练才可能完成,这种行为习惯必须在活动中来完成。我觉得教学中必须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活动材料和活动情境,不要忽视活动课的意义,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发展。

  如“教育学生不能自私自利,光顾自己,要团结协作,心中有他人”是品德课的传统教育内容,课文中用大量的事例说明观点,很有说服力,但是要真正内化在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必须要有一个体验的过程,这种体验可以在游戏中来实现。为了让学生切实体验到自私自利,只顾自己的害处,我设计了一个两人绑腿走路的游戏。活动要求:每两人一组,肩并肩站好,把他们紧挨着的两条腿绑上,以最快的速度走到终点,用时最少的一组为胜。

  开始,学生们都觉得这个游戏简单,不就是走路吗?结果第一次游戏,学生们大部分都只顾自己往前走,不顾队友,结果总是摔跤。我让他们自己做游戏后小结:每组进行分析得失,为什么会失败?原因在那里?然后,进行第二次游戏,这次同学们总结失败的教训,都有了不同程度的进步。

  这个游戏使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非常高,而且通过游戏大多数同学都能从自己的切身感受中理解游戏的意义,在愉快的心情下学习了道德观点。课堂气氛活跃、轻松。老师乐教、学生乐学,何乐而不为呢!

  2、“活”化教材,学中取乐

  (1)赋予知识以生命,使教学内容更有活力。

  教学,必须让学生用心去经历,用心去体验,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体验人生的美好艰辛,体验他人的奋斗与幸福……从而真正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丰富他们的情感世界,让儿童的心灵变得敏感起来,细腻起来。而传统的书本教学只能造成知识的仓库、情感的沙漠。例如,在教学《爱惜粮食》一课上,如利用多媒体演示种粮的过程,其效果最多是在学生头脑中留下这个过程和一个结论——粮食来得不容易,并没有真正触动学生的内心世界。俗话说,看人挑担不吃力。怎样让学生去体验这份辛苦呢?我就在课堂上设计了一个模拟插秧活动,让学生左手抓一把鸡毛毽子,弯下腰,右手把这些毽子一行摆六个,人倒退着走,十分钟后交流自己的感受。有了这腰酸腿疼的真切体验,再来看种粮的过程,学生就仿佛是自己参与了其中的劳动,这劳动的辛苦、粮食的来之不易就深深地烙进了学生的情感世界。又如,在上《爸爸妈妈我爱你》之前,我组织了一个“小鬼当家”的活动,让学生当一天家,从早晨买菜起,安排好家里一天的生活,洗洗碗筷,收拾收拾房间。课堂上,让学生交流这一天的感受,再想想你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最需要什么。有的说,在理菜时最好需要帮忙,有的说,在感到累的时候需要歇一歇。我就说:“是啊,你们的爸爸妈妈也和你们一样,最需要这些,请你把自己最需要的送给你的爸爸妈妈。”这种情感就是最真挚的、发自内心的。这种学生和教材之间的互动比师生之间的互动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2)教材“生活化”,使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生

  课堂教学中设计的活动都应是儿童喜闻乐见的,即贴近学生生活,又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在《团结力量大》中让大家合作制作水果拼盘既是生活技能的训练,更是小组成员团结的成果。老师与学生共同讨论制作步骤:先观察再讨论,给作品起个好听的名字;分工时碰到不是自己最想做的怎么办?水果不够了怎么办?有人不会做怎么办?这一系列的问题都是学生在生活中要碰到的实实在在的问题,解决好了事情做好了,同学们更能体会到团结力量大,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而在《心胸开阔》中,老师可以将电视节目“实话实说”引进课堂。老师一人,同学一人。老师和同学讨论同一个话题:当自己心爱的文具盒被同学碰坏时,你会怎么办?师生共同坐在座位上畅所欲言,每人都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为老师能做出有计划、有目的引导打下基础。无独有偶,老师在教《名人碰碰车》中将学生与名人面对面交谈这一版块取名为“非常接近”,同学们会感到新颖、亲切,激发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提高了活动效率。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儿童是通过感受生活的事例这一认知规律,产生心理上的变化过程。我想只有通过鲜活的事例,才能让学生有发自内心的动力,德育实效才会持久。作为思想品德课的一名教师,应从大的教育观出发,遵循儿童认知规律,挖掘学生心灵的感悟,让学生发自内心做真人,做好人。

  二、想学生之想

  1、尊重学生,理解学生。

  学生认识到自己长大了,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可家里的人不让做,于是,有的学生就会这样想:不是我不愿意做,而是大人不让我做,那我就不做吧!这时候,我就引导学生动脑筋想想办法,怎样去争取实践的机会。有的学生说:“我就跟他们讲道理。”有的学生说:“我家里的人最怕我哭,我就哭得他们同意。”也有的说:“我就偷偷地做,让他们瞧瞧我有能力做。”…… 我说:“确实,我们在生活中常常会遇到一些困难,但我们要勇敢地面对现实,想办法解决问题,而不是逃避它们。回去后,选择适合你的办法去试一试,也许就成功了。老师相信你们有能力解决这个问题。”有了老师的鼓励、同学的建议,再去实践,得到的可就不只是自我服务能力的锻炼,还有对生活积极向上的态度。为了“让每个人都抬起头来走路”,课上如果有学生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时,我一般都不采取点名批评的方法,这样,既帮他改正了错误,又没使他丢面子,学生一般都乐于接受。反之,一律不讲情面的点名批评,往往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还容易造成师生对立的情绪。另外,批评学生要以理服人,点到为止,不能挖苦、讽刺,没完没了。这样学生才能“亲其道,信其师”。

  2、多予激励,让学生体验到成功

  心理学家发现,人的非常才能常常埋的很深,它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许多奇迹往往是在愤悱中产生的。每个人,都有表现自己的才能。当他们取得成功后,往往会表现出欣慰感、满足感、成功感。这时,我就抓住时机进行表扬,充分满足他们上进意识的需要,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体验是甜蜜的,并且使一次成功引发学生去追求更多的,更大的成功。

  三、不搞“纯而又纯”的教学

  我们的教学必须向生活开放,向现实开放,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实践思品课上的认识,不搞“纯而又纯”的教育。我在上《课间活动》这一课时,学生明理之后,给他们十分钟时间自由活动,喜欢活动什么就活动什么,尽量活动得开心。活动结束后,教师作随机采访:“你活动了什么?活动得开心吗?为什么?你愿意以后一直这样活动吗?”通过实践,学生每人心中都有了自己的行为标准。但有时候学生的一些认识在生活中遭受挫折,例如,思品课上学了遵守社会公德,乘坐公共汽车不拥挤、给老弱病残让座。可在现实社会中常常会遇到一些人争抢座位,对老弱病残者视而不见。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校教育,我们必须正视这种社会现实,引导学生树立自己的是非观念,按自己的是非观念去实践一下,你有何感受,人们对你有何评价。学生就有可能从人们积极的评价中、自己愉悦的情感体验中获得正确的认识,建构起自己的内心道德标准。

  品德课的教学要为学生的和谐发展提供环境支持,给学生创建和谐的学习氛围,不仅把知识学习作为教学目标,更注意学生的人格得到完善,心智得到健全。教学要为学生的社会化发展提供物质支持,创建与学生生活和学生年龄特点相适应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发现,用自己的大脑思考,用自己的双手获得,常言道:“授之以鱼,莫如授之以渔”。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要改变那种教师传授、学生接受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不断在生活的田园中活动、成长,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成功——品德与社会课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    下一篇:新课标指引下小学思品课教学探微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