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其他论文

做教育科研需念好四字真经

所属栏目: 其他论文  更新时间:2019-11-25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在和同事交流时,很多人都有这样一个观点:“教师最重要的是搞好课堂教学,不需要研究高深的理论。”意思就是做一名教师尤其是小学教师主要工作就是日常教学,把常规工作做好,基本不需要开展研究性的活动。这些想法看上去似乎很有道理,实质上反映了当前教育科研的价值确实需要重新估量。

  其实,教师从事教育科研活动,是一种改进职业生存方式,提升教育教学水平的重要举措,也是一种是产生教学经验、形成教学智慧的重要手段。科研与教学可以并行不悖,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执其一端无疑都是片面的。那么,教师如何做研究?著名儿童教育专家李吉林老师提出了“学、思、行、著”四个字的研究方略,在别人看来,小学老师搞科研没出路,没用处,但李老师偏不信这个邪,几十年如一日,坚持念好四字真经,走出了一条宽阔的教育大道。

  研学本为一体,教师研究离不开学习,如果没有向书本学习,向自己过去的经验学习,向周围老师学习,向专家学习,研究就很难建立在扎实的理论基础之上,很难切中问题的要害,很难就教育教学中的某些问题作深入细致的思考。著名数学家吴文俊在追忆世界数学大师陈省身时说:“先生把我送到图书馆就不闻不问了。直到一年后,突然有一天找我,叫我还债,我当时莫名其妙:我又没有欠谁的钱,还什么债?陈先生解释说,你看了那么多人家的研究成果,吸收了人家的东西就是欠人家的债,现在你自己也得做出东西来,还给别人。”在陈省身先生看来,做科研必须要有深厚广博的阅读背景作为基础和铺垫。很多有价值的课题都是被善于学习的人发现,并取得突破的。

  学习的方式和途径有很多种,但最简单易行,最可靠的还是自主阅读。对于很多真正的阅读者而言,他们一生中最纯洁的幸福,主要来源于书籍,来源于书籍与自己思想的交锋、情感的碰撞而产生的心灵的震撼和人生的顿悟。换句话说,他们通过阅读营造了属于自己的独立的精神王国。一位教师走上了这样的阅读路径,无疑是他本人和他的学生的共同幸运,预示着幸福教育人生的开始。一本一本的书,成了一盏一盏的灯,照亮了他们精神放牧的旅程,让思想的天空更加清朗。这样的老师一定是清醒的教育者,他们能够拨开教育现实的重重迷雾,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些什么,懂得尊重人才成长规律,设法拓展学生的精神领域,做灵魂转向的教育。他们有一种强烈的愿望,那就是要让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教育应该有所作为。

  教育科研必须从实际出发,而不能从抽象的概念、定义出发。中小学教育科研要指向于改进实践,思维要聚焦于自身存在的“真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善于思考,不断向真理的方向掘进。什么叫教育科研?李镇西在担任校长期间,经常给老师们这样说:“带着一颗思考的大脑,从事每天平凡的工作,就是教育科研。”如果知识背后没有方法,知识只是一种沉重的负担,如果方法背后没有思想,方法只是一种笨拙的工具。

  一个人思想有多深,他的道路就会走多远,他的专业成长的空间就有多大,他就会站在离真理最近的地方。如果善于思考,他就会很自然地产生研究的意识和习惯。有了研究的意识,就会把目光紧紧盯住真实的教育和本质的教育。有了研究的意识,就会少一丝焦虑。他再也不担忧那些多事的孩子哪天又会惹出什么麻烦,有了更多的耐心和教育智慧从容应对孩子们的挑战,把那些麻烦事巧妙转化为精彩的教育故事。有了研究的习惯,就会少一些忙碌。教师其实不必努力去扮演“消防队员”的角色,孩子的很多事往往很单纯,没有成人的介入,他们自己也会解决得很好,教育有时可以慢一点,悠闲一些。当教师以一种研究的心态,怀着一颗虔诚、感恩的心,面对学生、工作和教育的时候,他收获的不仅仅是一些所谓的研究成果,更显珍贵的,是来自学生、家长和身边的人带给他的感动。在工作中多一份研究的心态,就会用思考的触角抚摸一个个教育事件,用爱的眼神打量一切,带来源源不断的快乐的教育体验。

  陶行知先生说:“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行动是科研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科研是做出来的,行动研究从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开始,最终走向教师实践的改进,教师反思的指向也应该是实践的,即在研究的过程中,教师个人的教育教学素养是否得到了提升,是否增进了教育教学实践的合理性。对中小学教师而言,做研究必须接地气,根植于日常教学,为提升自身业务能力和学生综合素质而研究,为解决自己的问题而研究。有必要强调,科研成果不能仅仅停留在铅字形态上,不能停留在文字表达上,不能停留在课题研究本身上,而更要体现在教育教学实际的改进上。能否解决实际问题,能否改进教育教学实践,能否提升教师教育教学水平,能否促进学生身心发展,才是衡量教育科研的最终标准。如果有可能,教师科研课题的评定,既要看其文字成果,更要看其实际表现,要用多样化而不是单一的方式衡量教育科研的水平。从行动中来,到行动中去,这样的科研行为才会有实际意义和价值。所以说,研究与实践相结合,行动与反思相伴,正是中小学教师从事教育科研的一大特色。

  马克斯·范梅兰认为,写作即研究。魏书生也认为,教师搞科研主要工作形式就是写文章。教育写作,对教师的专业成长来说,其意义是不言而喻的。李镇西老师在教育上取得累累硕果之后,曾经谦虚地说:“对教育的爱与执着大家都是一样的,如果说我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仅仅是对这份爱与执着多了一点思考,并用笔将其记录下来。”李老师用自己的专业写作史,成就了他一个人的教育史。“朴实、诗意、形象、激情”,我们不仅追求这样的教育实践,也追求这样的文字表达。

  如果说一位教师的成长离不开阅读、思考和实践的话,那么这三者最终还会汇集到教育写作上来,因为通过写作可以体现出阅读、思考和实践的成果,写作是一种深度表达,善读善思,勇于实践的人大多都会有强烈的表达欲望,写作便会成为重要的出口。所以,教育写作应该是教师的一种内在的生命状态。反过来看,教师只有真正进入写作状态,才能够为进一步的阅读、思考和实践注入持久的动力。如今,很多学校都意识到教师不读书、不写作是大问题,也相应地开展了建设书香校园、读书札记评选、教师博客建设等活动,但收效甚微。为什么?我想根本原因还是在于教师没有真正进入写作状态,即没有形成研究意识、没有养成深层次多视角思考教育问题的习惯、没有从教育写作中获得一种职业认同和幸福感。

  一个被写作包围的教师,会成为冷静的观察者,持续地关注身边的教育现象;也会成为清醒的为师者,知道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还会成为深刻的批判者和潜在的建设者,直面自身的问题,剖析教育的深层矛盾,提出观点和策略。一旦进入写作状态,读书便会成为一件很自然的事情,不需要任何外部力量的推动和引领,一位写作者需要从阅读中获得素材的累积,还有思想的交锋、思维的磨砺和灵感的迸发。一位优秀的教育写作者必然深谙“只有做得好才能写得好”之道,对学生永葆一颗仁爱之心,在实践中大胆创新,不断反思、总结,不仅把自己怎样做的,怎么想的写出来,还要像自己写的那样去做。此时,教师内在的自我专业成长意识完全被唤醒,教育生活再也不会枯燥乏味。教师可以通过写作守住自己内心中最真实的部分,用文字表达对教育的虔诚和信仰,构筑温暖的教育情怀,从文字中获得肯定、认同和尊严,进而寻找到一条自身专业成长的合理路径。

  在中国古代素有“三耕”之说:目耕、舌耕、笔耕。目耕即读书学习,舌耕即教育实践,笔耕即写作,把三者串联在一起需要养成深度思考的习惯。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这里的“你”,本意可能指校长,校长的精神引领不可忽视,但我更宁愿相信这里的“你”,就是每一位教师自己,因为,只有你才真正是自己人生和事业的领导者,教育科研的动力系统最终还要靠自身去维护和完善。教科研之路漫长、艰辛而又充满趣味,取得“学、思、行、著”四字真经不难,难的是长期持续不断地去静静修行。来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谈青少年成才的非智力因素    下一篇:浅谈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新途径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