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初中语文合作学习之我见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19-11-26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摘要] 语文学科的合作学习适合学生的学习特点,有利于激发学生创造力,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技能和团队精神。合作学习不只是一种教学方法,还是一种同伴之间的交往合作、情感交融的过程。要想让合作学习达到预期效果,教师就必须做到:精心组织、选好内容、处理好合作与竞争的关系、向课外延伸。

  [关键词]合作学习  语文教学  学生活动

  合作学习作为新课程所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也是广大中小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正在尝试的新型教学方式之一,在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中逐渐显现出独特的优势和魅力。合作学习适合学生的学习特点,有利于激发学生创造力,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技能和团队精神。然而,由于语文学科的特殊性,或者是教师对合作学习的片面认识,教育倾向的习惯性,很多教师对合作学习的本质特征认识存在着误区,导致合作学习方式简单停留于形式,异化了合作学习的基本功能,影响了合作学习应有的效果。甚至使合作学习“误入歧途”,乃至背道而驰。

  误区一:重形式轻内容

  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语文教师的教学观念的不断转变,合作交流逐渐走进了语文课堂。于是,课桌合并起来,排放成了马蹄形、圆形;学生围坐在一起,讨论着语文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语文课上,我们常常看到教师们时不时地组织学生合作学习,学生倒也情绪高涨,却往往出现老师盯着手表喊停或者本组代表发言的同时有其他组员在下面喊着不同的结论,试问这样合作的意义何在?

  语文教学实践中出现的这种合作学习,表面上看热热闹闹,实质上流于形式,成了点缀语文课堂的“花瓶”,体现课改精神的“道具”。仅仅换个排位方式或者安排学生围坐在一起意味着合作学习吗?难道所有的语文知识都必须通过小组合作获得吗?现在语文课堂上教师为合作而合作的现象普遍存在,究其原因有二:一方面是教者头脑中形式主义在作怪。新课程、新理念、新标准,教学中怎能没有新的东西?要不然评课如何评?一些老师片面地理解合作学习的意义,于是无论是日常的教学还是公开课、研究课,无论什么教学内容,一概少不了这种模式,至于学生讨论的内容如何,讨论的结果如何则往往没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另一方面,中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还不够强,甚至没有形成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合作的方法及途径知之甚少。教师又不能及时地提醒和指导各组学生的讨论和交流,以至在学生眼中,合作讨论也不过是个形式,又何必当真呢?

  误区二:重讨论轻思考

  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这充分说明合作学习要以学生的自主思考与自主探索为基础,否则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势必助长学生的依赖心理。

  回眸今天的语文课,往往存在着一些雷同的现象:教师一出示问题或者学生提出问题,就直接要求学生讨论,学生也就“谨遵师命”叽里呱啦地讨论开来。试想,学生根本就来不及独立思考,怎能进行有目的的交流?怎能进行一定深度的讨论?没有经过个体独立思考的合作学习,发言就只限于少数人,自然形成了“学优生滔滔不绝,学困生一言不发”的“正常”现象咯。

  其实,有效的合作学习应以个体的独立思考为前提。首先,沸沸扬扬的讨论不利于学生静心读书,潜心思考,“潜心”才能“会文”(叶圣陶语)。“感受、体验、品味”就是强调阅读是学生主体的心智活动过程,是别人无法代替的智力活动。其次,阅读是极具个性化的行为。学生对文本的独特感受、独特体验和独特理解,不是教师的分析讲解所能代替的,同样也不是任何形式的小组合作所能替代的。因此,小组合作交流前应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对问题有自己的见解,为后面讨论交流提供“厚实”的物质基础。这样,有助于学生把问题讨论得广阔和深刻。

  误区三:重学生轻老师

  在新一轮课改中,不少人扛着《语文课程标准》这柄尚方宝剑,一味地强调学生的主体能动性,而教师的主导作用则退避三舍(尤其在合作学习中)。教学中,教师布置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交流活动后,自己要么走到讲台前浏览教案,准备下一个教学环节;要么在学生中间漫无目的地来回走两趟,最多弯下身子做做样子(给听课者看的);要么时而看看学生,时而看看手表,不知所措,无所事事。乍一看,尊重了学生的自主能动性,重视了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活动,实质上是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将自身当作了合作交流过程的局外人。这样的课改是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新课程倡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的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合作交流过程中教师不仅是组织者、促进者、引导者,更应是学生交流的合作者,积极参与,在参与中放下“师道尊严”、“权威心理”,同学生一起讨论,一起交流,为学生的合作学习起到一个榜样效应。同时在学生讨论交流过程中,教师该讲则讲,该点则点,该评则评,让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在合作学习中得以迸发,在思维碰撞、方法共创的氛围里使学生体验到合作的真正含义,使每个学生能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得到发展。

  误区四:重个体轻整体

  传统的教学观是学生随教师转,教师唱主角,学生当听众。而今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课堂中,一不留神,合作学习就会成了“优生”挑大梁,“学困生”跑龙套的假合作学习。在听课过程中,我们常常发现,教师一宣布讨论,学生就“千姿百态”,合作学习并不见得怎样合作。有你说你的,他说他的,互相“交集”;有窃窃私语,自得其乐的;更多的是几个学生侃侃而谈,表现得异常活跃,一些学生一言不发,静当“忠实”听众。当教师确定的时间一到,便请小组代表(均为优生)汇报。这种只注重学生个体而忽视整体提高的合作学习,“含金量”到底有几分?

  什么原因?一是学生的个性差异造成的。有的学生思维敏捷,语言表达能力强,常乐于表达不疲;有的学生反应较慢,又羞于开口,久而久之就成了“录音机”;有的学生不会倾听别人意见,只顾表达自己的看法;更有部分学生不愿意独立思考,只从好学生那里获取信息。这样的讨论无法深入,合作学习成了个别学生的“独角戏”,难以达到生生互动,互帮互学,共同成长的目的。二是教师传统学生观已经根深蒂固。教学中,教师怕影响教学效果或拖延时间,不敢过多地面向学生整体,更不敢让学困生发言;教师重视每个小组的想法而不关心个体成员的学习情况,认为好学生能够代表小组,更有甚者认为合作学习只要讨论出教者所要的答案即可。如此组织,又能有多少合作学习的成效呢?

  透视语文合作学习中存在的一些现实问题,笔者认为,合作学习必须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一。     必须选择好要合作的方式

  学生的合作学习通常是通过分组进行的,这种分组是对空间结构和小组组建方式的合理优化。在分组时有时可按组内异质、组间同质或组内同质、组间异质组合,有时按兴趣、爱好、关系自由组合,每种组合我们应根据教学内容、学习情况、学生个性灵活运用。在合作学习中,教师要留给学生思考、交流的时间、空间,要培养学生学会独立学习,学会倾听、学会协作。例如在分小组进行合作作文、合作修改时,我们采就按“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标准进行分组,从而有利于让每一个组员在活动中都有自己的一份儿事做,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锻炼和提高;而在综合性学习——《旅游资源调查》(语文版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课程中,我则是按照同学们的兴趣让同学们自由组合,这样,就给他们的合作提供了相互交流、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他们在进行具体调查时,配合起来显得很默契,合作学习的效果好,质量高。

  二。     必须确定好要学习的内容

  合作学习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对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但并不是所有的学习内容都适宜采用,一般而言,教师应选一些解决问题方法多样、有一些争议、依靠个人力量较难以完成的问题作为合作学习的内容。同时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选择学生感兴趣、探究欲望强烈的内容,问题的呈现方式应尽可能趣味化、科学化。例如在语文版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中,有《鲁迅自传》、《毛泽东的少年时代》、《第一千个球》和《少年爱因斯坦》四篇课文,笔者通过对文本的解读,仅将讲读课文《毛泽东的少年时代》安排为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并结合文本,确立了“少年毛泽东‘逃学’、反抗自己父亲的故事,反映了毛泽东坚强的个性,这样的个性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今天,如果我们在学校或家里遇到不如意的事,应该怎样办才能解决问题呢?”合作学习的问题,组织同学们查资料、找证据,相互讨论、共同探究,从而达到了从正面引导的良好效果。

  三。     必须处理好与竞争的关系

  合作与竞争是矛盾的统一,合作能力与竞争能力都是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必备的能力,我们在培养学生合作能力的同时渗透对学生的竞争意识的培养,如在合作学习中,开展组与组之间的竞赛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又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使学生认识到只有大家团结合作才能胜利。这样学生的合作是自觉的、主动的、真诚的。如在语文版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口语交际—— 开一次辩论会》的教学时,笔者就成功地引入了竞争机制,通过竞争把小组成员团结起来,心往一块想,力往一块使,充分发挥大家的聪明才智,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     必须拓展好向课外的延伸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能力绝不是课堂教学所能解决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合作,布置一些实践性作业,让学生进行合作、探究,激发学生对探索大自然的欲望,享受童年伙伴协作的乐趣。俗话说,三个臭皮匠抵一个诸葛亮,相信老师如果让孩子课后多合作、多探索,定能为孩子今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例如在语文版教材七年级上册《综合性学习——调查社会用字情况》的教学中,笔者就有效地将合作学习有课堂内延伸到了课堂之外:分组时以“组内异质、组间同质”为主,兼顾兴趣、同学关系等要素,最大可能地提升小组合作的合力,让小组成员在生活中提高协作能力。结果表明,在尊重学生个体、充分发扬民主的合作学习之花在课外开得更灿烂。来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分层教学、分类指导的经验总结    下一篇:如何组织好学生的课堂讨论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