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让“提问”不再成问题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15-01-12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温岭市锦园小学  单宁丽

  【摘要】

  提问是思考的起点,是学习的开端。新课程提倡把提问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但在实际教学中,学生的自主提问存在着诸多问题:为了“提问”而提问;提问成了少数人的“专利”;敢提却“问”不对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从三方面阐述了解决的方法:利用榜样熏陶、行动推进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提问的重要性,从而想问、愿问;通过示范模仿、点拨引导让学生学习提问的方法,从而会问、善问;采用分层处理、推波助澜等方法激发呵护学生的提问热情,从而喜问、乐问。总之让学生真正地“问”起来,使“提问”不再成问题。

  【关键词】  提问    问题    重要性    方法    热情

  踏着课改的脚步,新课程语文课堂悄然发生着改变,曾经的“满堂灌”“整堂问”现象已逐步退出了课堂的天空,取而代之的是“以人为本”“自主合作”。走进新课程课堂,或多或少能闻到几丝民主的气息,不少教师在课堂上安排了学生自主提问的环节,鼓励学生自主发现、主动思考,这看似简单的形式变化,折射出的却是观念的转变、理念的升华,是新课程带来的可喜变化。但在欣喜的同时,我们却发现课堂上学生的自主提问并不那么尽如人意,仔细分析存在着以下一些问题:

  一、为了“提问”而提问

  在平日的教学里,为了提高课堂效率,很多课文学生都在课前作了预习,已经了解了课文的大致内容。但课堂上老师出示课题后问:“看到课题,同学们有什么想问的?”或“读着这一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结果很多学生提的都是预习时已经知道答案的问题,根本用不着思考,书中已写得一清二楚的,但为了应和老师的提问,学生装模作样,为了“提问”而提问。这样的课堂提问只是一种摆设,一种样子,一种民主的假象。

  二、提问成了少数人的“专利”

  我们不难看到很多课堂的提问看似火热、激烈,却是部分学生的“专利”。大部分学生仍然是忠实的听众,他们看似很认真地思考着,实则耐心等着别人提问发言,他们习惯了等待,习惯了依赖,习惯了接受。只是以前习惯了唯师是从,现在变成听同学提问,接受同学的问题。这样的课堂改变的只是提问形式,不变的却是“霸权”本质。

  三、敢提却“问”不对题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课堂上放手让学生提问,学生问题倒不少,但质量却不高。他们往往抓不住主题,不得要领,东一榔头西一棒,支离破碎,漫无边际,只在一些细枝末节上纠缠不休。也就是说,学生没有朝着实质性的方向发问,结果造成教学计划难以完成,教学过程松散庞杂。这样看似热热闹闹却是“问”不对题的现象,让提问成了扰乱。

  这样的自主提问,这样的语文课堂,岂不是穿着新鞋走老路?新形式背后仍然是“涛声依旧”。新课程提倡把提问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为的是从“问”入手,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习惯,使他们想问、善问、乐问,从而进一步学会自主思考和学习。因此,我们的教学必须透过形式抓本质,追求提问的实效性。针对以上“提问”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本班学生曾经不善于提问的现象,在借鉴大量成功教学案例的基础上,我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开展相关的实践和探索,有了以下思考与收获:

  一、旁推侧引--敲开提问之门

  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往往以会回答问题而沾沾自喜,很少以会提问而引以为傲,所以提问的闸门尚未打开,这很大程度上跟我们的教育现状有关。就如袁振国先生所指出的:我们的学校为什么只教“学答”,而不教“学问”?我们的考试内容为什么用“答”代替“问”?我们的考试标准为什么只有“答”的标准而没有“问”的标准?仔细回顾现在的考卷,真的很难找出一道有关于提问的题目,也难怪学生认为会回答老师的问题就是掌握了知识,就是会学习的表现,没有意识到“问”的重要性,也就没有“问”的积极性。因此,首先得敲开这扇还未打开的大门,让“问”进入学生心中。

  (一)榜样熏陶重提问

  说教不如熏陶。为了突出提问的重要性,我开始带领学生搜集积累相关的名言。爱因斯坦的“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巴尔扎克的“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毫无异议的是问号”;苏格拉底的“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想的诞生”;亚里士多德的“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这些名言都悄悄地存入了学生的智慧背囊。与此同时,我还引导学生阅读爱迪生、牛顿、瓦特等名人小时候善于思考、勤于提问、勇于实践的故事,让学生在故事中感受“问”的威力。后来上了课文《奇怪的大石头》,我就以此为契机,组织学生开展了一堂《“问”出的精彩》交流课,启迪、鼓励学生思考提问。就这样在名人名言的榜样熏陶中,学生充分认识到“发现问题”是学习的需要,是思维的开端,是创造的基础,只有“问”才能使智慧之树开出艳丽的花,结出丰硕的果。不知不觉中“问”在学生心中重了起来。

  (二)行动推进促提问

  光说不练假把式。有了思想上的重视还得有行动上的跟进。为了让学生有更多的提问机会,我想方设法拓宽提问的空间,留足提问的时间。除了课堂上增设一部分提问的环节,还将提问延伸至课前和课后。预习课文前,让学生就课题猜一猜,问一问,还精心设计了“问题灵通卡”,记录值得思考的问题,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预习。学习课文后,我特意留出几分钟时间,请学生找找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即使没有,也让他们帮我解决一些问题,让他们带着问题出课堂。总之,有意识地加强提问的影响力,让提问成为每课学习必不可少的环节,让它陪伴学生学习的每一天。另外,为了树立身边的榜样,隔一段时间,我就在班级里评选几位“小问号”。榜样代表着赞赏和荣誉,吸引着更多的学生积极加入“提问”的行列中来,使他们想问、愿问。

  二、抛砖引玉--习得提问之法

  经过长时间地留心观察,我发现学生平日里问得最多的就是“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之类的问题,内容单一,范围狭窄。更准确地说许多学生不知道该问什么,该怎么问。面对一篇文章,他们不知从何处着手,无从提起,要不就胡子眉毛一把抓,要不就捡根鸡毛当令箭,因此必须得帮助学生掌握提问的方法。

  (一)示范模仿学提问

  我们都知道很多能力都是在模仿的基础上不断实践才形成的,提问也一样。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受认知水平限制,即使有思考也可能无法准确表述自己的思维过程,因此最初要做好提“问题”的示范,站到学生的角度去提问题,让学生从中掌握一些基本的提法,知道有哪些问题,可以怎么提。因为平日里学生往往都关注让他们回答什么问题,而没注意到这问题是怎么表述的,所以可以通过让他们复述或转述老师的问题,来学会不同的问题表述法,还可以将问题表达得比较含蓄或模糊,让学生换一个角度或换一种方法重述问题。我曾经做过《请你跟我这样说》的游戏,专门让学生学说各种各样的问题,学生学得很开心,也见识了很多种问题的不同表达方式。平时课堂上,我还时常提醒:“老师刚才提了一个什么问题?”请小老师向同学们转述,既强调了问题要求,又让学生关注了问题的表述,一举两得。经过一段时间的示范模仿,学生接触得多了,问题也就变得多样化了。

  (二)点拨引导教提问

  鹦鹉学舌只是一个阶段,该从哪入手提,提什么,还得有方法的指导。我在实践指导中发现学生缺的是一个入口,一个方向,于是自己创编了一首提问儿歌,引导学生可以从这些方面去提问题:

  盯住“眼睛”问题目,抓住“中心”问思路;

  遇到疑难问困惑,发现矛盾别错过;

  重点词语问语意,标点符号问用意;

  提问不能太随意,千万注意对文意。

  当然,儿歌只是一种方向,提问能力的提升还得在“真枪实弹”的实践中不断引导和点拨。我在教《富绕的西沙群岛》一课时,一开始让学生读课文,找找有什么问题需要大家帮助解决。结果学生不是问词语的意思就是提不着边际的怪问题,如“瑰丽无比什么意思?”“那里的鱼儿身上为什么会长满刺儿?”“珊瑚的形状为什么不一样?”面对这些不切主题的问题,我先肯定了学生提问的积极性,然后引导他们找出一句最能概括文章意思的句子--那里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个可爱的地方。再请他们围绕这句话提提问题,这回学生基本上提到了点子上:“西沙群岛风景优美表现在几个方面?”“物产丰富体现在哪?”可见学生基本掌握了提问题的两种方法:围绕中心句提问,抓住重点词提问。这就是“授之以渔”,在学生提问的困惑处进行点拨引导,让他们豁然开朗,从而习得方法,提升提问能力,使他们会问、善问。

  三、穿针引线--勾起提问之趣

  都说刀越磨越快,能力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不断地实践,不断地积累经验,不断地获取成功体验。课堂上有人提问不难,难的是人人都能参与,都能“问题”不断;一个人提几个问题不难,难的是一直拥有提问题的热情。“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为了课堂上开遍提问之花,必须时时给学生以提问的动力。

  (一)分层处理呵热情

  十根手指有长短,班级里学生的基础难免有参差,我们无法要求全班同学都能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对于有价值的问题我们当然欣喜不已,组织学生讨论思考,继续课堂的旋律。但总有一些学生提的问题价值不高,解决起来往往占时多,功效小,常常“费力不讨好”;如果置之不理又不可取,因为长此以往,这一部分同学就会失去“提问”的兴趣。对于这种现象我采取分层处理的办法,先在小组内自由提问,尽量让全体学生都参与,一些基本的简单的问题在组内得到解决,然后筛选出最有价值的问题,在全班展开探讨,使提问的“焦距”始终“聚焦”在课文的重难点上。这样分层处理既呵护了全班学生的提问积极性,又不会因问题的杂乱纷繁而使课堂成了脱缰的野马。

  (二)推波助澜燃激情

  纵是惊涛拍岸也只是一时的壮观,总有风平浪静的时刻,更别说日复一日的提问,总有热情退却的时候。如果不时常加点“调味品”,添点“兴奋剂”,学生的提问积极性会逐日减退,所以要常为学生的提问推波助澜。课堂上,我曾经让学生当小老师:“如果这篇课文让你来设计问题,带领同学们学习,你会设计哪些问题?”一听说当老师,学生提问的兴致一下子上来了,绞尽脑汁阅读思考,想提出高质量的问题“技压群雄”。我还时常组织学生评选“王牌问题”、“星级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提问热情。更多时候,我让学生猜猜我会提什么问题,也就是“我的问题你来猜”,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深入思考,提高质量的问题,点燃思维的火花,让他们喜问、乐问。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都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只有教师的思想才有可能去点燃它。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这就是教师点燃起来的勤学好问、渴求知识的火焰。”提问是思考的起点,是学生学习的开端,是打开智慧宝库的“金钥匙”,是使学生由被动变主动的“舵手”。只有让学生充分意识到提问的重要性,他们才会积极行动起来;只有让学生学习掌握提问的方法,他们才会得心应手地“问”起来;只有小心地呵护用心地激发,他们才会满怀激情地思考起来。也只有真正地“问”起来,“提问”才不再成问题。

  【参考文献】

  [1] 苏军,《课堂提问有学问》,《文汇报》,2005年3月

  [2]  袁振国,《问题与答案哪一个更重要?》,《人民教育》,2001年第4期

  [3]《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试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001年6月

  [4]《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4月

  [5] 魏红、野晓航,《让学生在课堂中“活”起来》,《中国教育学刊》,2005年第5期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让朴实灵动之花在习作教学枝头绽放    下一篇:让“沉默一族”金口易开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