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误区与对策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20-11-22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误区与反思

  误区三:重“解决问题”,轻“发现问题”

  (一)分析

  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提高课文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举措。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疑是探求新知的开始,也是探求新知的动力。进一步说,疑是创新的开始,也是创新的动力。创新素质中最基本的态度之一就是质疑,最基本的精神之一就是批判。好奇、质疑是儿童的天性,是孕育探索未知世界的摇篮。因此,语文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十分重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要系统训练,积极引导,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激励他们敢想、敢问,发挥创造的潜能。但是,在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只关注问题的解决过程,把“解决问题”当做教学的首要任务,忽视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认为“小学生提不出有质量的问题”。这样做,既不利于学生形成问题意识,也不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对策

  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端正教学思想。要充分认识质疑能力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充分相信学生的潜能,消除“小学生提不出有质量的问题”等不正确的认识。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们,小学生还真会提问呢!如,学生在学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一文时,提出“明明是用计‘骗’来的,为什么偏用一个‘借’字呢?”,在学五年级下册选读课文《丰碑》一文时,提出“课文主要写的是‘军需处长’,为什么要以‘丰碑’当课题呢?”等质量较高的问题。因此,我们不仅要重视问题的解决过程,还要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才会更加浓厚,解决问题的欲望也就更加强烈。

  误区四:重“结果评价”,轻“过程评价”

  (一)分析

  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改进教师的教学能力。如,三年级下册《画杨桃》这篇课文写到一个学生把“杨桃”画成了“五角星”,全班同学哄堂大笑起来,教师没有马上指出把“杨桃”画成了“五角星”是错的,而是走到学生的座位上审视了一下,从这个角度观察的“杨桃”确实像个“五角星”,从而悟出这样的道理:同一个事物,观察的角度不同,它的样子也就不一样。当我们看到别人把“杨桃”画成了“五角星”时,不要忙着发笑,要看看别人是从哪个角度看的。如果这个教师没有了解得出这个结果的过程就简单的加以否定,那学生创新思想的萌芽就因为教师只注重结果的评价而被抹杀了。

  (二)对策

  对学生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习的过程。教学中,我们要善待学生的错误,即使学生的回答或解决问题的结果与正确答案不符,也要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然后再做评价。对于那些在探索过程中专心致志、乐此不疲的学生和善于动脑筋、勇于创新的学生,即使最终的探究结果不尽如人意,也要充分地肯定他们的学习态度和喜欢自己思考问题的好习惯,婉转地提出他们存在的不足,以保护他们的学习热情。

  在这一方面,日本教育工作者的做法值得我们深思和学习。在一堂美术课上,日本教师教学生怎样画苹果。一个学生提出:“老师,你为什么不把苹果画成方形的呢?”教师微笑着问:“你准备画方形的苹果吗?”学生回答说:“是的,因为我在家里看见妈妈把苹果放在桌子上,不小心,苹果滚落到地上摔坏了。我想,苹果要是方形的该多好呀!”教师鼓励说:“你真会动脑筋,祝你早日培育出方形的苹果。”这个日本教师循循善诱,引导学生道出画“方苹果”的原因,并且鼓励学生“早日培育出方形的苹果”,这一做法怎能不叫人拍案叫绝呢?由此可见,我们不仅要注重“结果评价”,更要注重“过程评价”。优秀的教师应当首先注意保护和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捕捉学生“智慧的火花”与“灵感”,及时给予鼓励和肯定,以此推动学生不断发现新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果学生没有问题意识,就不会去独立思维,更谈不上创新。语文课上,教师为了“紧扣教材”,为了“调动”学生,便把“满堂灌”演绎成“满堂问”,而所问的那些问题基本上属于类似:“通过……你读懂了什么”“还读懂了什么”“作者用意何在”等形式化问题,学生回答这些问题都无须思考。还有些教师把教学参考书上的程式在课堂上“说教”一遍,把学生的思维完全限制在课本和教学参考书的框框之内。课堂上的阅读也成为一种被动的阅读,学生并没有真正对课文用心去感悟,他们所“读懂”的也只不过是根据以前的思维定势而得到的“微言大义”,至于课文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都无从知道。因而,课上学生自能“读懂”,等课结束了学生也便没有问题了。其实这种没有问题实则是最大的问题,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一大误区,是学生缺乏独立思维的一种表现。

  笔者曾听了一节“小蝌蚪找妈妈”的课,课后学生说全读懂了。我问:小蝌蚪游啊游,到底游了几天它们长出了后腿?学生哑然。其实,通过这节课,本来教师可让学生充分思考,以激发他们对青蛙的观察热情,贴近大自然,使他们依据所见所闻所感,充分地表达。那样学生不仅掌握一定的知识,而且探索到获得知识的方法。但遗憾的是,老师却死抠教参,失掉绝好的机会。

  语文教学怎样走出没有问题的误区呢?笔者认为首先要转变观念,放手去让学生思考问题,给学生以自由思考的机会。学生一旦提出问题,就应该鼓励,并顺着这一问题去引导学生,给他从小种下探索思考的种子。例如一位语文教师在教一节关于“鱼”的课时,突然有一位学生起来问“老师,鱼怎样辩认公母呢?”教师先是一愣,但接着就很好地处理了这个细节,她说:“这位同学所提的问题连老师都没想到,但我想鱼的公母对研究鱼是重要的。这个问题留作我们以后去做专门研究。这位同学善于思考,提出问题,我们大家都应该向他学习。咱们接下去继续讨论……”在这种开放的环境下,课堂气氛相当活跃。其次,我们应该认识到语文课与活生生的生活实际的联系,而不应囿于书本和教参的框框。我们不应该带有“什么什么不是语文课要解决的问题”这种错误观念。我们只有打破学科分界,学生的问题意识才有广阔的空间。而且所提问题不一定当堂都能澄清,更重要的是要留给学生一个善于思考的头脑。最后,教师要尽可能扩大自己的知识面,要开阔学生的思维,先开阔自己的视野。以前我们经常谈论的是:“如果课堂上学生提出老师没有想到的问题该怎么办?而如今我们应该思考”学生提不出问题该怎么办“了。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浅谈多媒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优点    下一篇:浅谈小学语文朗读指导的有效性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