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数学论文

对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的思考

所属栏目: 数学论文  更新时间:2020-01-21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整合是指内容要素的整体协调、相互渗透,并使系统各个要素发挥最大的效益。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是将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合在数学课程教学过程中,使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融合为一体,成为与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高度和谐自然的有机部分,以便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下面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对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的几点粗浅认识。

  一、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重在更新观念。

  在当下的教学中,有的教师仅仅把信息技术作为教师讲解演示的工具,多媒体课件成了图片、动画和录像等材料的简单拼凑,学生也只是听与看,没有实践操作的机会,实质上仍然是被动性的学习;有的教师忽略了“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备课时跟着软件跑,课堂上想方设法将学生的思路引到多媒体课件的既定程序上来,一切以多媒体为中心,整节课围着屏幕转,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吃力。这些都是机械的、形式上的整合,是一种现代化的“注入式”教学。其实,在课堂教学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教师,教师教学理念、教学思想的现代化,远胜于技术手段的现代化,教育观念的更新对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教师的工作具有一种化归的性质,即应把对学生来说原先是困难的、抽象的、复杂的东西转化成较为容易的、具体的、简单的东西。我们“要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开发并向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将学习内容以多媒体、动画等形式和友好互动的界面为学生提供数字化资源、创设虚拟化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经历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引导学生在体验中理解事物的本质、掌握数学规律。

  比如教学“相遇问题”时,既要学生掌握“相遇、同时、相向”的特点,又要理解“路程、时间、速度”三者之间的关系,而且还要会应用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解题,一直以来都是教学的难点。而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运用多媒体动态演示,为学生创设视听情境,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效果,让学生体会知识的“动态生成”过程,能极大地化抽象为直观,促进学生的理解。教学开始,在屏幕上出现了小明和小刚分别站在两地(显示两个圆点分别在两地不停地闪动),接着显示两人同时从两地迎面走来(强调这是同时相向而行),最后通过每分钟行程的阶段演示,一直走到两人碰到一起(强调这是相遇)。在行进的人后再拖一条线段,将行进的路线图转变成规范的线段图。生活的场景、多媒体的动态演示,使学生正确而科学地理解了“从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相遇”等术语的含义,从而帮助学生正确地掌握了路程与速度、时间之间的关系,大大降低了理解上的难度。

  再如,对于学生来说,有时之所以不能建立起整体的认知结构,主要原因便是缺乏对背景材料的了解。以“年月日”的教学为例,有许多学生在认识“年、月、日”时,只会单纯地按照教材提供的方法(“拳头记忆法”和“歌谣法”)去死记哪些月是大月哪些月是小月,而对于“为什么会这样划分大小月?”,教材上却没有提及,造成学生很难建立关于“年、月、日”的整体认知。我在教学中注意拓展学习知识的途径,让学生从互联网查询“划分大小月的原因”。学生了解到这种分法是在古罗马时期,由恺撒和他的继任者奥古斯都制定的,与古罗马当时的社会形势有着紧密的联系。除此之外,学生还能了解到相关的天文、历史等方面的知识(比如英语中“August”(8月)一词就源于古罗马皇帝“奥古斯都”的称号),将数学知识置于更广阔的知识背景之中,不但有助于学生形成相对完整的认知结构,而且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

  二、信息技术与其它常规媒体的整合要优势互补。

  数学是抽象性、逻辑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逻辑思维为主的过渡阶段,信息技术作为一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可以使教学更具直观性和情境性,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对内容的理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例如,在教学“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时,除了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摆出一个平行四边形之外,如何利用一个梯形的“切拼”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是教学的难点。而利用“几何画板”这个现代化工具,可以方便地表现通过“平移”、“旋转”、“翻折”的手段把梯形转化为已知的基本图形,把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动态化,使概念形成的过程直观生动的展示给学生,帮助学生理解公式的形成全过程。

  再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学生对于其推导过程中等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就越接近长方形这个“化圆为方”的道理不易理解。这时就借助计算机演示,把一个圆2等分,再把半圆分成8个相等的小扇形,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再依次进行16、32……等分,让学生直观地看出等分的份数越多,越接近长方形,这样运用多媒体的效果就非常好。

  如上所述,信息技术确实有许多优势,但诸如板书、学具等常规教学手段同样具有独特的生命力。“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课堂上的许多内容是信息技术手段所不能呈现的,有许多功能也是信息技术手段所不能达到的,常规教学手段与信息技术手段之间更多的是互补关系而非替代关系。

  比如,课堂上学生随机出现的想法,教师灵光一闪出现的念头,教学互动过程中产生的争议和火花,这些内容是信息技术手段无法即时生成的,而通过板书、演示等手段却可以随时将其呈现出来。

  比如,教学总是围绕一定的重点难点展开,虽然信息技术也可以将这些重点难点呈现出来,但电脑的页面总是有限的,总是需要不断翻页来表现一些新内容的。如果以板书的形式将相关重点难点书写出来,学生在整堂课都可以看到,也可以展现教学的整体架构,体现本节课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加深学生对知识脉络的认识。

  以“组合图形的面积”一课为例,本课的重点是把组合图形的面积转化为若干基本图形的面积去计算,突出转化思想和以简驭繁的思想。随着课堂教学流程的推进,逐渐形成以下板书:

  组合图形的面积

  (化繁为简) 转(化难为易)

  化

  基本图形的面积

  显然,精心设计的板书对教学内容做了很好的加工和提炼,凸现了教学重点,展现了学习脉络,有利于学生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

  总之,对于传统和现代教学媒体的选择,首先要考虑的是教学价值,要看哪种表现形式更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学习,切不可简单地用“新、旧”作为判别“好、坏”的标准。要努力挖掘各种教学手段的使用价值,积极促进各种技术手段之间的协同互补,从而实现教学的最优化,并且在这一原则的基础上应尽量减少“成本”,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

  三、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要注重实效。

  多媒体丰富多彩的视听效果,可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生动性,然而在课件中过多地采用与教学内容无直接关系的图像、音乐、动画,只会使学生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精美的画面和悦耳的音乐上,而无法专注于这些画面和音乐所蕴含的教学内容,效果往往适得其反。

  例如,有教师在上“轴对称图形”一课时,花了很大的精力,把课件做得非常精美,操作起来也很人性化,有了动画的演示,插入了美妙动听的音乐,学生学习兴趣浓厚,积极性很高。但实际上,整堂课只是让学生观赏了精美的电脑画面,回答了简单的几个问题,却忽视了学生对知识的内心创造和体验,忽略了真正思考的过程。学生只是被老师“牵着走”,就像被领进电影院看了一场电影。教师煞费苦心引入的现代信息技术不是促进了学生的数学学习,反而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把学生搞得顾此失彼。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解决在传统教学中不能或难以解决的问题。比如,教学“射线、直线”这两个概念时,单靠语言表述和列举生活中的例子作说明,学生很难理解“无限长”的含义,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来突破难点。首先在屏幕上出现一个亮点,然后是亮点向一方徐徐移动,引出一条不断延长的线,同时出现一只飞翔的小鸟,向着线的延伸方向不停地展翅飞翔。这时老师告诉学生这条线可以无休止的延长,学生就容易形象的理解“无限长”的含义,从而得出:射线是无限长的,且只有一个端点。讲直线时,可以从亮点处向两端无限延伸,两只小鸟分别在线的两端向着线的延伸方向不停地展翅飞翔,帮助学生理解“向两端无限延长”。这样的动态演示将那些静态的知识动态化,抽象的知识形象化,有效的激发了学生探索新知识的兴趣,突破了教学难点,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

  实践也证明,并非所有的课型都适合使用信息技术辅助课堂教学。比如,有位教师在教学“认识圆柱的侧面”时,要求学生指出圆柱的侧面,然后教师利用多媒体将侧面涂上颜色并闪动;接着又让学生想象,把这个圆柱的侧面沿着一条高剪开后展开,会是什么图形?学生回答后,教师用课件演示此过程。这样的教学,会在学生脑海中停留多长时间呢?“听过会忘记,看过能记住,做过才能学会。”学生虽然在看和听中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却成了单纯的看客和听众,并没有真正实质性地参与整个学习过程。如果换一种教学方式,让学生动手摸一摸圆柱的侧面,亲自动手将圆柱体的侧面展开,得到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或者不规则的图形,但这些图形经过转化,都可以转化为长方形。教师再启发学生思考:什么情况下,侧面展开一定是长方形呢?然后再让学生去操作。这样在操作中思考、在思考中操作,带给学生的感知要比仅仅通过看与听所感悟得多得多。只有在动手实践的基础上,再利用计算机的优势,帮助学生形成概念的教学,才符合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和小学生的心理特点,留在学生脑海中的烙印会深刻得多。

  当下,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方兴未艾,“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教学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作为教师,要不断更新观念,辩证地对待信息技术,加强学习,加强研究,用其所长,避其所短,在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中积极探索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法与策略,切实提高整合的实效性。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中考数学如何审题才不易失分    下一篇: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