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数学论文

中小学数学衔接教学初探

所属栏目: 数学论文  更新时间:2020-07-14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下面结合我两个多月的教学谈谈我对中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些认识和想法。

  一、教学内容衔接上的障碍及对策

  1、数的概念的扩张

  学生在小学只学了非负有理数,而初一引入负数后,数的概念扩充为全体有理数。由于负数的引入出现了绝对对值等概念,数的运算出现了符号法则。成为学生学习的又一难点。如何让学生很自然地把有理数的运算与非负有理数的运算统一起来,是教学中必须着力解决的。

  对策:一是要在算术数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真理清正负数的概念,真正理解负数的意义;二是要加强对符号法则的教学。对那些容易混淆的概念,容易错误的计算,要反复加强巩固练习,使学生尽快掌握并熟练地运用。

  2、“数”与“式”的过渡

  小学主要是学习具体的数,而到了初一接触到的是用字母表示数,建立了代数概念,研究的是有理式的运算。由“数”到“式”的过渡是一个飞跃,也是学生感到困难的地方。这种,在认知上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飞跃如何使学生适应呢?

  对策:教学中必须设法使学生真正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及目的,知道用字母表示数最本质的东西。在具体的教学中,一方面引导学生掌握好用字母表示数和表示数量关系的方法,另一方面要注意挖掘中、小学数学教学内容本身的内在联系,如对整式与整数、分式与分数、有理式与有理数、等式与方程、不等式与方程等等,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并找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区别,在知识间架起衔接的桥梁,从而搞好知识间的过渡。

  3、算术方法解应用题到列方程解应用题的过渡

  从思路上讲算术方法和方程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小学方程只是初步接触,学生只会解答比较简单的方程,因此数学实际问题教师总是想方设法引导学生通过分析用算术方法来解决,而初中学习了方程的解答,一些复杂的实际问题用方程来解决更为容易,但是有算术方法到方程的过渡并不是一件很轻松的事,学生一时很难转变过来。

  对策:让学生感到用代数方法解应用题的优越性,掌握列方程解应用题的要领。用算术方法与用代数方法解应用题之间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也就是它们的基本关系式不变,但它们的思维方法各异。例如:有这样一道题:“比一个数的4倍小3的数是13,求这个数。”前者的特点是逆推求解,列出算式(13+3)÷4;而后者则是顺向推导,设所求数为X,只要直译原题,即4X-3=13便可求解。学生由于受思维定势的影响,用代数法常感到不习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实际教学中,必须做到:一是引导学生复习小学数学中常见的数量关系,二是着眼启发学生寻找等量关系,并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将两种方法进行对比,通过对比使学生体会到代数法的优越性,从而使学生逐步从算术方法中解脱出来。

  二、学习状况分析及对策

  1、现状分析

  当学生由小学进入初中之际,也正是他们由儿童阶段向少年阶段过渡的开始,在他们心里上有努力前进的愿望,然而他们毕竟还是儿童,自制力差、贪玩、无目标是他们的特点,他们需要老师的鼓励,需要老师的正确引导。

  (1)在学习能力方面

  他们的记忆力较强,但理解力较差,习惯于具体思维而不习惯于抽象思维,不善于独立思考,对老师有依赖心理,解题常要给个样子。

  (2)在学习方法方面

  由于小学的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小学数学课里新课份量少;让学生动口动手、巩固练习的时间较多;学生的主要精力用于记忆运算法则与提高运算能力;不少学生忽视运用概念、性质来指导运算,学生只满足于做对答案,而不苛求于解题过程的合理性、逻辑性、多样性。

  (3)在知识状况方面

  由于学生年龄关系,学生的数学知识不能不受到一定的局限。例如,他们只知道零表示没有物体,他们虽然知道小学里学过的小数可以与分数互化,但总以为两者形式不同,而不理解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2、对策

  (1)兴趣上的衔接与培养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认识的愿望,实质上就没有智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精心保护和培养学生发自内心的学习愿望和由此萌发出的学习上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是教与学的统一性的起点。试想,如果你的学生对你所教的课毫无兴趣,没有任何求知欲,还谈得上什么提高教学质量呢?因此,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不断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初中的学习对初一新生来说具有新鲜感,在心理上普遍存在着一种上进的愿望,教师应抓住这个契机,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上还开学第一堂课很重要。我让学生谈谈怎样才能玩好游戏?如果游戏总过不了关是什么原因?你会怎么办?会立刻放弃吗?会坚持到成功吗?数学其实也是一种游戏,是数、运算、图形、思维的游戏,只是这个游戏很复杂,有好多的规则,要想“玩”好它可比电脑游戏难多了。除了遵守必要的游戏规则外,也有策略、战术,其中重要的一项得有永不服输的精神,遇到困难时要拿出玩电脑游戏的劲头来克服它、战胜它。学生当时真的是热情高涨,当然在后面的学习中还要不断得鼓励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不断的强化。

  (2)内容上的衔接与疏通

  针对中小学教材内容上的脱节这一情况,在课堂上对于有联系的知识点进行复习,如数的概念的扩张,由数向式过渡,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训练思考的周密性,使之既不脱离小学的某些特点又有利于完成中学自身的教学任务,以达到自然衔接,稳步过渡。

  (3) 能力上的衔接与训练:

  初中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的逻辑思维为主的过渡阶段,培养和提高学生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是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善于从简单的数学问题中引导学生说出依据。使学生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这实际上就是逻辑推理的雏形。这些学生能够接受,长期坚持潜移默化,这就训练了学生的思维。我认为这些能力方面的渗透与训练,甚至比具体个别知识的渗透更为重要。

  (4)学法上的衔接与改进

  小学生的学习活动一般局限于上课专心听讲课后完成作业。初中数学教师则应重视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学习方法的培养。如学生不会预习,可以先教他们预习都应该预习什么什么?怎样预习?遇到问题了怎么办等等;学生不愿复习,教师应当指导他们有计划地安排时间并加强督促;学生不善于独立思考,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富于启发性的问题,让他们去研讨。要逐步改变学生被动的学为主动的学,使学生在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和同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5)教法上的衔接与更新

  教学方法上,小学讲得比较细致,方法规定得比较固定,课堂时间多因此练习次数比较多。而中学数学由于内容多,进度相应的较快,课上练习受时间的制约不可能像小学那样充分,中差生学习起来很吃力,这也是学生不易适应之处。因此讲课前要布置学生预习,有个准备,另外有时要有意放慢进度,概念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入,深入浅出地讲。在做课堂练习的同时教师可以对有困难的学生加强指导,练习要严格统一书写格式,使有章可循。同时针对初一学生的注意力尚不能长时间集中,不适应单一的教学法的特点,课堂教学要充分利用起始的25分钟,方法上要先学后教讲练结合。

  三、对中小学数学衔接教学的思考

  1、教师对知识的系统认知与自身的综合素质是进行中小学衔接前提保证

  俗话说的好“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在教学的竞技场上,教师只有深入了解不同学段的不同要求,才能打好教学这场攻坚战。为此作为我应该深入研读《数学课程标准》,比较中小学数学的异同,注重相同领域的教学内容在不同学段的教学目标和要求,把握各学段之间联系的紧密性、合理性。个人认为小学高年级教师可以有意识地提前预设一些学生易懂的第三学段的教学内容,初中教师则应注重与前两个学段教学内容的衔接。例如,在小学在教学解方程时,就是利用等式的性质,当时我还不理解为什么不依据四则运算的互逆关系来解,原来这样修改的目的是为了学生到中学后就不需要再另起炉灶学习如何解一元一次方程了,并且可以提高学生用代数的方法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思维水平也得到了提高。

  2、加强中小学教师间的有效联系,推进中小学数学衔接的过程

  我们学校是9年一贯制的学校,教师的课务安排上可以打破了中小学的界限,教研活动也可以跨越时间和空间,老师们可以多一些机会交流和探讨,加深对各学段学生的了解学习内容的了解。教师们也可以多进行互动式教学,多安排一些集体教研的时间。作为老师,尤其是初一的老师更应当主动求教,为学生顺利实现中小学数学衔接提供帮助。当然老师在教学方法上可以有意识的进行融合与承接。

  3、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顺利完成中小学数学衔接的重要保证。

  小学生年龄小依赖性强,在进入初中后,由于学科的增加和课堂知识容量增大,部分学生不适应;管理上班主任变“蹲”为“带”,对学生来说失去依靠失去整天管着自己的人有点无所适从,教师要尽量让学生改变别人管着我到自己管好自己,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首先,刚从小学升上初一的学生有许多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应该继续保持。其次,通过要求形成新的习惯。第一是课前预习的习惯。第二是课堂记笔记的习惯。第三是课后复习的习惯。对于三个部得出明确的要求,还要做适当的指导。另外要逐步养成学生自主探究勇于质疑的习惯,遇到问题可以通过同伴间的合作交流加以解决,也可以通过查阅资料解决,还可以寻求老师的帮助。

  作为初一的数学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多注意中小学数学的衔接,指导、带领学生顺利由小学数学学习过渡到中学数学学习,让学生听得懂学得会,让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与热情高涨,逐渐摆脱依赖性,增强自觉性,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如何创设有趣的情境,激发合作学习的欲望    下一篇:浅谈如何让小学数学教学走向生活化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