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浅谈小学语文的朗读指导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20-11-19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摘要】:在从事一线语文教学工作的几年中,累积了点滴的教学经验,对小学生的语文朗读指导有个人的见解。朗读指导,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朗读指导应注重以下四个方面:一、加强范读;二、朗读指导要到位;三、运用朗读的多样性;四、提高朗读中的评价艺术。

  【关键词】:语文课程标准、阅读教学、朗读指导、表达能力、语感语言、朗读兴趣、朗读技巧、朗读方法、朗读指导。

  一、朗读的释义及其作用

  所谓的朗读,就是指声音清楚、响亮地读,就是把无声的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活动,通过朗读可以声情并茂地把书面语言融情于声,从而变为富有感染力的口头语言。这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和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以及提高小学的综合能力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熟读,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小学各年级的阅读都要重视朗读,在阅读中陶冶孩子们的情感,激发想象。”这就说明,朗读是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训练手段,不能简单地认为朗读是把书面语言还原成口头语言,它不但有助于强化记忆,培养学生的语感素质,提高口语表达能力,而且可以让学生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感悟文章的美学因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语文整体水平。

  《语文课程标准》也对各阶段朗读训练都有明确要求:第一学段(1-2年级)要求“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第二学段(3-4年级)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第三学段(5-6年级)是“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句流传千古的名言,也总结了古人宝贵的治学经验,包含着我国古代语文教法的精髓。从孔夫子到陶行知,几千年来,他们便是让学生认真朗读范文。在这朗读的过程中,渐渐进入诗文所创造的意境,从而受到了审美的教育,陶冶了精神情操,发掘了知识瑰宝,提高了鉴赏与成文能力,事实证明,注重朗读教学,这个为古人沿用千载的传统教法,不仅不可摈弃,而且应该很好地继承发扬。

  鲁迅先生说过这样的一句话:“在往外泼洗澡水时,连同坐在浴盆中的婴儿一齐倒掉,这种做法是最愚蠢的妇人也不取的。”当今的语文教改,对传统教法中有生命力的“婴儿”,非但不可横扫,而且应该倍加钟爱,并促使其成长。需要正视的是,朗读训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应正视学生的差异,进行分层次、分阶段的练习,让学生在读中“感知、领悟、体验、提高”。

  二、朗读存在的问题

  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的朗读却总有不尽如人意之处,通过从教几年的观察分析,大致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读的时间不充裕

  在平时的听课中,我们不难发现部分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总是把大量的时间花在了对语文教材内容的分析、讲解,作业的设计,作品写作技巧、方式的训练等。一堂40分钟的语文课堂教学,老师真正安排学生朗读时间的总量还不超过5分钟,朗读训练也是轻描淡写,来去匆匆。如进行文章精读环节教学时,有的老师就是安排了学生对教材中重点句、段的朗读,但也只不过是粗略地让学生读一遍(有的学生甚至一遍也还未读完),老师就草草收兵而去进行文章内容的讲解,至于学生是否读懂,读出情感,读出韵味等,并不去认真考虑。

  二、读的指导不到位

  老师对朗读指导的不到位,一是体现在朗读的方法指导力度不够。对于诗歌、散文、文言文等文体的教学,通过何种朗读方式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内容、感悟文本的途径最佳,还值得我们去认真思考。二是体现在朗读的技巧指导还不够得法。我们知道,对于同一句话,同一篇文章,朗读的技巧不同,收到的效果也当然不同。有的老师虽然知道朗读技巧的重要性,但在指导上是比较肤浅的,或是不够得法的。在课堂上,常常听到老师把某个字(词)读得重(轻)些,把某个句子读得快(慢)些,忽略了朗读表情达意的要义。因而有的学生知道读不同的人物的话应有不同的语调,可不知道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人们说话的表情、语调也是不同的。所以读起来总是千人一腔,不能在理解的基础上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还有的学生,文章朗读得虽然比较正确,但语气毫无变化,呆板平淡,听起来似乎读得很流畅,实际上是机械地把文字还原为口语。

  三、读的评价不具体

  在教学中,我们往往看到老师安排学生朗读相关内容后,对学生朗读情况的评价大多是“好”或“不好”。评价很简单,不具体。学生读的情况到底好在哪里?还有哪些地方应该值得注意?哪些地方应该怎样读?学生都不太清楚,老师也不进行相机指导。另外,有的老师只是安排了学生的朗读内容,而没有及时进行评价,接着就进行下一个内容的教学。学生的朗读得不到有效训练。

  三、解决朗读所存在的问题

  针对上述问题,通过不断地在教学中摸索、总结,本人认为应采取以下一些有针对性的对策。

  (一)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

  1、凭借教材,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兴趣会激发起无穷的潜能,兴趣的培养又是多途径的。在朗读课文时,可以通过创设美好的情境激发学生“学”的兴趣,从而达到激发“读”的兴趣。小学语文教材有图文并茂、内容有趣、体裁多样、语言活泼等特点。老师可以凭借教材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例如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教师可以一边展示漓江两岸秀丽风景,一边动情地范读,为学生解说画中的风光,待学生的心思都被吸引到桂林山水的优美意境中时,再对学生说:“现在我们已经来到了甲天下的漓江上,乘着木筏,欣赏着桂林美景。如果能有位朗诵家来上一段就更好了。”这一招非常有效,课堂上立刻洋溢着活跃的气氛,同学们怀着愉悦、轻松的心情展开朗读,第一次试读就读得有点有声有色了。再例如在教学童话故事《丑小鸭》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把收集到的图片,结合文中的插图,制成动态的画面,通过声、像、形、感同步的“动态”画面把学生引入特定的情境中,激活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在不同的情绪体验中对朗读产生浓厚的兴趣,真正化“要我读”为“我要读”。2、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教学中,老师要注意用自身的情感引发、调整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进入一定的境界,使教材蕴藏的理念与学生的心灵产生共鸣。在朗读训练中,或导读、或范读、或激发、或启迪,以美储美、以情动情,实践证明,良好范读的渗透力和影响力能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3、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明代教育家王阳明说过:“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心中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在阅读教学中,根据教学需要,因文而异、灵活安排,可以经常开展“朗读会”“故事大王”“儿歌表演评比”等朗读比赛活动,在学生中评出“朗读擂主”“故事大王”“最佳演员”。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充分展现自己的读书成绩,感受读书的欢乐,提高朗读能力。

  (二)教师示范,感染学生

  学生并不是天生就会读书,更甚者,现在的学生就是缺乏了朗诵的环境氛围和模仿榜样,不能在课堂里充分投入,把语文书的优美文字变成了一丛又一丛的杂草,真是暴殄天物!怎样培养孩子的理解能力呢?怎样提高孩子的感悟能力呢?那么首先,就要为学生营造一个学习朗诵的氛围,当然,现在多媒体教学的应用,能够让教师运用多种手段去训练学生的朗诵,例如:听朗诵录音带。可是,著名教育学家马卡连柯曾经这样说:“教师永远是儿童模仿的典型。”朗读训练能否达到预期效果,教师的范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成功的范读能收到直观、生动,形象、感人的效果,可以帮助学生正音,明确词义和了解词的感情色彩,教师绘声绘色的朗读可以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范读,出于教师口,入于学生耳,了然于学生的心,能增强学生语言文字的敏感性诱发他们的情感冲动。因此,我认为教学中教师对发挥范读的作用较为突出!例如我在《梅花魂》的教学中,就充分地感受到教师朗诵的重要作用。

  《梅花魂》中第13自然段是重点段,这一大段是外祖父对“我”说的话,是对梅花和中华民族有气节人物的赞誉,既有老人对孩子的希望和教诲,其实也是老人自己心灵的表白。当时,我和学生一起针对这段话进行交流式的理解,学生似懂非懂,仿佛了解到梅花的象征意义,好像又对外祖父的情感产生混淆。于是,我就想好好地朗诵这一段,让孩子重新感悟!可惜,当我朗诵完之后,我发现学生都开口读,问题情感出不来!课后,在前辈的指导下,我才明白我都不是一名好的朗诵者,又怎能调动孩子的情绪?试想想,当学生在理解中产生瓶颈时,教师以自己的充沛情感来朗诵,学生就会从中感受到激情,他们就会去模仿,在朗诵中亲身感悟外祖父的自豪与不舍!此时此刻,录音机出来的朗诵又怎能代替教师的示范?

  从这一节课,我深深地感受到一位教师的基本功真的“包罗万象”,从自己做起,调动自己的激情,才能从语言中感动学生,才能让朗诵的示范、引导作用“传播”到学生的心灵上!朗读训练是一种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抓好朗读训练,让课堂充满读书声,坚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有所感悟!”是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应追求的教学境界。

  (三)学生朗读要到位,教师指导应要有重点

  1、整体观照

  ⑴朗读从整体出发。任何内容的理解,情感的迸发不是简单的一个字、一个词或一句话,必须有一个整体的语言环境的依托。只有在对全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从整体出发,朗读把握文章主线。如指导学生朗读《称赞》中的这段话:小獾拉着小刺猬的手说:“在我有点儿泄气的时候,是你称赞了我,让我有了自信。瞧,我已经学会做椅子了。这是我的一点儿心意,你收下吧。”必须联系上下文小刺猬称赞小獾的话语:“你真能干,小板凳做得一个比一个好!”因为有了小刺猬的称赞,才使小獾有决心把小板凳做好。

  ⑵朗读与感受相结合。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文本进行个性化的朗读,并交流自己的思想,畅谈自己的感受,这些获得离不开朗读,有时是读了后有感受,有时是有了感受后再朗读,又获得了新的感受,“读读悟悟”就是这个道理。在教《爬天都峰》时,当学生读到:“爬呀爬,我和爷爷,还有爸爸,终于爬上了天都峰顶。”一句时,让学生说说,从“终于”一词,体会到了什么,学生回答:体会到了爬天都峰的艰难,进而带着感受朗读。

  2、推敲词句

  ⑴朗读与理解关键词相结合。课文《从现在开始》写猫头鹰当“万兽之王”时,是这样描写动物们的表现的:“大家听了议论纷纷,可是又不得不服从命令,只好天天熬夜。一个星期下来,动物们都叫苦连天。”对低年级学生来说,要理解“议论纷纷”、“叫苦连天”并不是件简单的事,而要通过这两个关键的词感受动物们此时的心情。

  朗读要花足时间,但不能在同一平面上移动,应有层次地递进,从字面意思的疏通到对文章内在的理解,需要教师发现文中的关键词语,引导学生理解感悟。

  ⑵朗读与品味重点语段相结合。课文中的重点语句对理解课文内容起着重要的作用,进入课文内容朗读要与品味重点语句相结合。《画风》一课是描写宋涛、陈丹、赵小艺三个小朋友画风的文章,在具体描写一个人画的风时,都有一个重点句。读这篇课文,找出描写三个小朋友画风的句子,感悟他们对风的不同感受。

  在教学工作中,还有很多行之有效的朗读指导法,因为这是一项长期而又细致的工作,所以还需要我们不断地去发掘。作为一线的语文教师,还应该继续加强对学生的朗读指导,这样才能真正使学生驾驭好语言,自如地表情达意、与人交流。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下一篇: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运用简笔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