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让读为文言文课堂插上翅膀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20-12-11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内容摘要:新课标要求学生能够阅读浅易文言文,培养积累、感悟和运用的能力,而其中最有效的教学手段就是朗诵。结合实际教学经验,本篇阐述了文言文教学朗读教学操作要领及注意事项。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 朗读问题 重要性 方法

  “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这是九年义务教育新课标对文言文教学提出的能力要求。但是传统的教学模式中中学生学习文言文很难达到这个要求,他们即使是死记硬背得滚瓜烂熟也难于理解领悟高度浓缩的文言文语言。因此,文言文一直被学生误解为枯燥无味的“大石头”。而传统僵化的教学方式:字字落实,句句清楚,更加深了学生对文言文的厌烦和恐惧。因此,我们教学一线的老师必须大刀阔斧、适宜学情地创新文言文教学,让新课改的春风也度“玉门关”。

  当前我们的初中文言文教学存在许多问题:

  1、文言文课堂的枯燥乏味。

  古人云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可见朗读的重要性。然而现实却是:学生不大喜欢文言文。原因是教师常常只是进行逐字逐句的翻译,要求学生掌握实词、虚词的用法及意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语法知识,整个课堂枯燥乏味,因而教师尽管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起来却昏昏欲睡,效果很差。朱自清先生曾说:“我可还主张中学生应该诵读相当分量的文言文,特别是所谓古文,乃至古书,这是古典的训练,文化的教育。一个受教育的中国人,至少经过古典的训练,才成其为一个受教育的中国人。”然而我们在文言文教学中太注重工具性,违背了学习文言文的目的。教师在课堂上带领学生在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知识点上猛下工夫,而把一篇篇优美的文章变成了古汉语学习资料,而且过分强调翻译,减弱了文言文本身的魅力。当然学习文言文,翻译是必不可少的,正确的翻译将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但有的教师过于强调逐字逐句地翻译,其结果是学生的注意力一直集中在参考书上,把原文放在了一边。文言文一般是字少意深,有些语言无法用现代文来代替,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如果我们生搬硬套地翻译,那么文言文就失去了它的美。

  2、朗读的时间不够充分。

  充斥于文言文课堂的“翻译教学”挤掉了学生读书的时间,一节课40分钟,学生朗读的时间却不到5分钟,朗读训练往往是来去匆匆,如雁掠过,且又“雁过无痕”。如预习性的朗读,要求学生读通课文,读准生词,准确断句,但实际上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连一遍课文都未读完,教师就“啪——啪”鼓掌示意学生停下,马上转入下一程序,有形式却无多大实效,朗读成了课堂教学的一种点缀。

  从《课程标准》中可以看出中学生学习文言文有两个关键词:积累、语感。丰富积累和培养语感的最佳途径就是朗读。朱熹说:“大抵观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得尔。”朱熹还说:“学者观书,务须读得字字响亮……只要多读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朱熹老先生告诉了我们朗读对学习语文的重要性。

  1、朗读能唤起美感。

  课本中的文言文都是文质兼美的好文章,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用文中意境和神韵先声夺人地感染学生,唤起学生的美感。同时,通过学生朗读,逐渐品味文中独特的意蕴,引发对文章的学习兴趣。有位作家回忆,自己中学语文教师讲林觉民的《与妻书》时:“她在简要地介绍了作者和解释了‘绝命书’一词后,对课文内容末做分析讲解,就开始用深沉的语调动情地朗读课文,同学们深深地受到感染,不约而同的低下了头,寂无人声的教室响起了唏嘘声,竟至‘放声哭泣’。”可见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往往能感染学生的心灵,在美感的作用下,学生怎会没有学习课文的兴趣呢?

  2、朗读能培养语感。

  文言文是古代文化的结晶,是传承古代文化的一种形式。它言简意丰,表现力强,有着独特的魅力。通过朗读,可以用声音让文字立起来,增强语言文字的可感性。学生通过多遍的朗读,与课文的语言文字反复接触,才能更深刻地领会作者在字里行间的语音节律,受到直接、强烈的感染。

  文言文学习最应该重视过程。与其多“讲”,不如让学生多读,让学生自己从朗读中去体会,去领悟。叶圣陶说:“吟诵的时候,对于探究所得的,不仅理智的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学生只有通过对课文的熟读精思,才能领略文章丰富的内涵,欣赏到文章特有的美,从而培养语感,进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王尚文先生说:“语文教材不是储藏知识点、训练点的宝库,不是学生思考和语文训练的范本,不是例子,而是培养语感,开发心智的引擎,是为了学生不停地进入生活,不停地变成一个人铺设的言语之路。”

  3、朗读能丰富积累。

  朗读是把文学作品转化成有声语言的再创作,不仅可以把语言完整地、艺术地表达出来,而且还能运用语气、语调等传达出那些“不可言传”的蕴藉、“意在言外”的储蓄。朗读者只有精细地感受文体言语的色彩,准确地理解作品的情理,才能让听众感受到作者所要反映的真实景象。

  学生通过这种熟读达到背诵的境地,他们会积累更多的古代经典,丰富他们的底蕴,吸纳古代文化中的精髓,让他们变得更有智慧。

  “腹有诗书气自华”,有了丰富的语言积累,培养和提高语言能力就变得容易了。“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古代的文人墨客,像七步成诗的曹植,倚马可待的袁虎,若不是平时读得多背得多,怎么能文思泉涌呢?巴老十二三岁就能背《古文观止》,茅盾能背《红楼梦》,如果他们不多读多背,怎么能成为一代文学巨匠。

  因此,语文课堂应该呼唤朗读的回归。在文言文教学中,由于文言文语言本身的特点,教师更要鼓励学生放胆朗读。

  1.自由朗读。读法有种种,默读、吟读、诵读、个人读、集体读,等等。扫清阅读障碍之后,鼓励学生三五成群大声朗读,从而形成一个“读书味”浓厚的“读书群”,在这种氛围中,学生能够更迅速地领会文章的大意,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2.个性朗读。学生不可能对每一篇文章的全部内容都感兴趣,那么教师可以让学生充满感情地朗读他们自己喜欢的文段或者句子。在他们朗读的过程中,教师有时还可以就他们所朗读的文段或句子进行提问、点拨,学生必会领悟得更为透彻。

  3.利用多媒体使浓缩的文字具有立体感。多媒体具有将声音、图像、动画等功能结合为一体的效果。利用声音、图像、文字、颜色、光彩、听觉等,向学生头脑中输入鲜明生动的立体表象,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让他们能欣赏到文言文的言简意丰的美妙,使学生能耳闻其声,目睹其形,大脑皮层形成并保持广泛的兴奋点,从而激发其学习兴趣,增强其感性认识,开阔其审美视野,使之被吸引并投入到语文学习中去。如教学《三峡》,通过互联网找到相关的视频、音频和图片,展示壮美的流动画面及声情并茂的朗读。教师通过这些素材不仅可以使学生乐意进入课文,走进古人,而且能带给学生审美愉悦,从而提升对课文的理解。

  总之,文言文的学习,朗读是一个重要环节。朗读文言文,不但能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还对学生的思想、情感产生积极影响。朗读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和重要方法,应该加强多种形式的读,反复地咀嚼思索之后,很多难以讲清的搭配习惯、语言规律等语感难题在不知不觉中迎刃而解,那潜移默化的成果随之日益显露出来,学生不但可以在写作时模仿,还可以在说话时应用。朗读法是教文言文的根本之法,也是学文言文的根本之法。文言文教学离不开读,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少一点分析与说教,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主体者,让朗朗读书声再次回到语文课堂。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作文起步教学的几点体会    下一篇:浅谈怎样上好一堂语文课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