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关于低年级朗读教学的思考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21-01-01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熟读”。所谓朗读,就是声音清楚、响亮地读,就是把无声的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活动,通过朗读可以声情并茂地把书面语言融情于声,从而变为富有感染力的口头语言。这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和学生情感教育的培养,以及提高小学的综合实践能力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一)朗读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

  阅读是由多种心理因素组成的复杂的智力活动,它不是机械地重复原文,而是要通过内部语言进行理解。把原文转化为自己的语言,从而理解和掌握原文。

  (二)朗读有利于发展小学生智力因素,陶冶情操

  朗读是阅读最基本的方式之一。学生通过这种阅读方式可以获得更丰富的感性经验,使学生的思维有一个准确,得心应手的工具。他们可以用这些工具将自己的感受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出来,可以与人交流,并通过不断的交流逐渐提高自己的水平,推动思维的灵活性,逻辑性的发展,加强智力的发展。朗读可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朗读可以增进对文字的鉴赏力。儿童由于处于形象思维的阶段,在有声有色的朗读时,他们会有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身临其境地的感觉。读那些节奏和谐、音调铿锵的文字,无须多作见解,他们会有一种美的感受,从中也可以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感染,达到思想教学的目的。朗读有助于对课文的记忆。默读由于只有“眼——脑”一条通路,而朗读有“眼——脑”和“耳——脑”两条通道,在大脑皮层上留下双重刺激的痕迹,有助于对朗读材料的记忆。

  (三)朗读有助于学生知识的积累

  小学语文教学应以积累性阅读为主,学生的一个主要任务是学习语言。学习语言首先要有积累,在此基础上进行模仿,更高的层次便是创造。“积累—模仿—创造”是学习语言的基本规律。没有对语言材料的积累,就不可能深刻地理解语言、表达语言。由于小学生的词汇比较贫乏,掌握的句式也非常有限,因而学习语言的方法不是靠理性地分析,而是靠对语言的直接感受积累。朗读就是对语言的直接感受,好的文章应该尽量让小学生通过朗读来理解和领会。文章中准确、形象、生动的语言,必须通过朗读才能更充分地体现出来。

  在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的今天,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朗读”这个一线语文教师关注的课程改革的焦点做一番深入的思考了。

  二、小学生语文朗读教学中目前存在的现状

  (一)小学生朗读过于形式化

  在充斥于语文课堂的“讲问教学”挤掉了学生读书的时间,一节课40分钟,学生朗读的时间却不到5分钟,朗读练习往往是来去匆匆,如雁掠过,且又“雁过无痕”。如预习性的朗读,要求学生读通课文,读准生字新词,但实际上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连一遍课文都未读完,教师就示意学生停下,马上转入下一程序,朗读成了教学中的一个过渡环节而已;另一方面,部分小学生漫无目的的读,无针对性,仅仅是象征性的朗读。

  (二)默读与朗读关系处理不当

  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体验品味。这次语文课改对教师满堂灌、用繁琐分析代替学生阅读的现象得到了克服。语文课出现了“书声朗朗”的可喜现象。但也产生了另一种倾向,那就是用集体讨论代替个人阅读,用朗读代替默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误解新的课程理念,片面的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或一味训练学生的默读速度。从而,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三)朗读不能面向全体学生

  不管是检查性的朗读还是讲析、答问之余的所谓感情朗读,教师往往盯住几个优秀的学生,读来读去,就是那四五个学生,大部分学生都是规规矩矩坐着当听众,这种多数学生得不到朗读练习的现状,怎能提高朗读教学的质量又怎能落实语文教育中最基本的知识与技能目标—会读。

  针对上述问题,采取以下优化对策:

  一、教师要完善朗读教学的环节

  教师在备课时,应认真备好每一课的朗读要求,也就是为什么要读,读后要达到什么目的。教师可根据年级、学情、教材特点安排每节课的朗读时间,朗读方式。于老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有目标,有方法,有激情,有水平。例如,于永正老师执教《全神贯注》一课,导入后初读课文,要求一边读还要一边认字,注意拼音,要求读得正确流畅;学生自由读文后,指名分节朗读,了解学生对字词、文中破折号及内容的理解程度;接下来各组选代表(平时朗读最差的)比赛读第2、3、4段,让学生在小组协作中读好课文,无形中也理解课文内容;最后的高手挑战赛读,更是高潮迭起,对课文的学习也不断深入。

  二、默读与朗读并存

  朗读与默读、感悟课文内容都属于阅读教学的范畴,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紧密相连的,朗读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感悟课文内容,而理解了课文内容才能进行感情朗读,它们不能孤立地进行,也无法孤立地进行。在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充分地读”,在指导朗读的过程中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比如,教学六年级下册《广玉兰》一课,在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之后,读自己喜欢的段落,让学生谈一谈为什么喜欢读这一段,有的学生说:“盛开着的玉兰花,洁白柔嫩得像婴儿的笑脸,甜美、纯洁,惹人喜爱。我觉得很美,广玉兰花也很可爱,很纯洁。”有的说:“它已长成近两寸长的圆茎。圆茎上面缀满了像细珠似的紫红色的小颗粒,这就是孕育着新生命的种子。因为广玉兰花有着旺盛的生命力,这也是生命中美的一种诠释……从学生的回答,我们可以知道学生已经悟出了文章的语言美、意境美,我们还能说学生对课文不理解吗?没有自己的感悟吗?通过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朗读,学生一定能理解、感悟课文内容。同时,阅读教学既然要以个体活动为基础,我们就不可忽视默读的空间。

  朗读技巧的指导也不能代替学生默读时的体验和品味。所以,我们在强调“书声朗朗”的同时,也不能忽视了“鸦雀无声”。语文课并不总是热热闹闹的,有时,就需要潜心读书,也要静思默想。

  三、面向全体学生,注重朗读形式多样化

  (一)创设情境,读出情趣。

  朗读不是简单地把文字转换成声音,照本宣科,而是用感情去读,以情带声,以声传情,声情并茂,这种感情来自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所以,我们在教学时要创设情境,让学生有所体验,从而形成入神的音调、表情,良好的语感。教师的示范朗读,可以融情于声,声情并茂地感染学生,创设富有感染力的语感氛围,从而激发朗读兴趣。教师可根据教材的情况,结合学生的实际,在读时给学生以提示、暗示。也可以利用多媒体、录音机等多种形式,营造出氛围指导朗读。

  (二)教师范读必不可少

  当需要激情引趣或学生读得不到位时,一般来说,课文的重点,课文中最能传神、传情而学生又不易读好的地方,最有必要范读。

  (三)分角色朗读

  当需要借助读来帮助学生分清段中的内容、层次时,宜用引读;当遇到对话较多、情趣较浓的课文时,宜采取分角色朗读。如《负荆请罪》、《螳螂捕蝉》、《半截蜡烛》等这样的文章适合于学生的表演。对于这类文章,可以让学生担当课本剧中的角色,进行绘声绘色的表演。学生通过对文中人物说话的语气和表情进行模仿,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有了理解,那么再回过头去朗读课文的时候,他们就能很好的把文中的感情表达出来。一开始,学生有可能顾此失彼,注重了演的形,又忘了说。这时,教师应让学生自由地练习,充分地交流讨论,反复地比较和揣摩,不断地提高认识、加深理解。而学生一旦达到充分理解且又经过反复练习形成了技能技巧,确信自己有能力达到熟练自如的朗读时,自然会跃跃欲试。此时激发学生创造性地朗读,如表演读、诵读就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四)齐读与表演读同时进行

  当需要渲染气氛、推波助澜时,宜用齐读。特别对于低年级小学生他们仍处于形象思维的阶段,因此,在朗读教学这一环节,教师可采用齐读与表演读“双管”齐下的方式。比如,有一位特级教师在教学《云房子》时,除了运用多媒体课件,给予学生以感性认识的同时,这位还引导学生朗读这一环节,采用了边表演边齐读,而且学生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演。这样全班同学都有参与的机会,而且有利于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综上所述,,朗读是一种有声的语言艺术,它在小语教学中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同时,朗读又是阅读教学的灵魂,我们要尊重小学儿童,尊重汉语的特点,真正确立在“读”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怎样促进学生读写能力提高    下一篇:浅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