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数学论文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融合之我见

所属栏目: 数学论文  更新时间:2022-03-20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随着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它迅速渗透到小学教学的诸多方面,为小学数学开辟了生动而广阔的天地。笔者从事教师进修与培训工作多年,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领域有深刻的体会,在小学阶段如果能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就能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度融合的优势

  众所周知,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重在培养孩子的数学思维,光靠老师讲解书本的数学知识是一件枯燥的事情,将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深度融合,是教学新目标的一大体现。广大小学数学教师要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度融合的优势。

  1.形象生动,方便讲解

  数学老师利用多媒体,可以制作大量的动态课件,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和推理过程,使得原本复杂、难以理解的过程变得轻松简单。在讲解《时、分、秒》一课时,为了方便小学生理解钟表,可制作Flash动画,让学生轻松认识时针、分针和秒针的位置,以及对刻度准确掌握。

  2.内容丰富,引导探究

  在《对称的图像》一课时,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可下载 许多对称的图片:古代对称的建筑,现代对称的Logo等,在学生的心中建立对称的感性认识。数学不只是教概念,而是让学生体会到现实生活的对称无处不在。

  通过Photoshop制作一些比较复杂的图形,引导学生探究如何寻找对称的中点,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寓教于乐,提升课堂趣味和效果。

  3.形成艺术,渗透思辨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小学数学教学提供了一种艺术的享受,这种享受来自影像、音频和动漫给学生带来的兴奋和兴趣,让小学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活跃中不失严谨,互动中不失展示,评价中不失鼓励。

  以《圆的教学》为例,用电脑画一个规则的圆,同时展示一个圆形的苹果。圆形的苹果生长其实并不规则,苹果的生长要想达到圆的概念描述,是很困难的。这时候引出圆的定义:当一条线段绕着它的一个端点在平面内旋转一周时,它的另一个端点的轨迹就是一个圆。

  二、坚持信息技术适用性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深度融合,在教学上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并不是所有的教学都要依赖高水平制作的图文信息,要辩证地对待信息技术给数学教学带来的科技革命。为此, 必须坚持信息技术适度性使用举措。

  1.内容与形式必须统一

  内容与形式不可割裂,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服务于内容。数学课堂虽然可以大量使用多媒体影像、音频和三维动画等手段来呈现数学问题,促进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但不能完全代替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实践训练。

  在上《长方体的表面积》一课时,可引导学生思考:把一个长方体的纸盒展开是什么形状呢?这就需要引导学生实践训练。课堂不能单纯依赖信息技术来教授知识,而是通过实物展示,并将实物合理展开:沿着长方体的棱剪开,把长方体的6个面分别展开,让学生观察长方体的展开图中,哪些面的面积相等?每个面的长、宽与长方体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最后,学生得出这样的结论:长方体的6个面的总面积,就是长方体的表面积。

  从空间思维转化到平面思维,学生通过计算得出长方体的表面积,然后再将“作品”提交,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师生互动与评价的这一过程体现了实践训练与教学的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不然,如果一味使用 信息技术手段制作课件展示给学生,反而容易使学生如坠云里雾里,效果远不如实际操作。

  2.现实生活体现运用数学

  例如学校要粉刷新教室,已知教室的长是8m,宽是6m,高是3m,扣除门窗的面积是11.4m2。如果每平方米需要花4元涂料费,粉刷这个教室需要花费多少元?这道题就是典型的数学运用题。爱动脑筋的学生会这样问:“老师,你忘记横梁的面积啦?”观察我们的教室,的确存在横梁的面积,凸出的横梁是客观存在的。但是,为了简化运算,这道运用题是一种理想状态下的计算题。而信息技术无法展示这种现实生活中存在的数学魅力。

  3.教师板书为学生树立榜样

  过分地依赖信息技术,少了教师的板书,这不能不说是信息技术带来的最大弊端。我们的学生,特别需要教师规范的数学板书。规范的数学教学,严谨的教学板书,为小学生树立了很好的榜样。笔者在走访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发现,有的教师过分依赖多媒体教学,而忽视了教师的板书,整个课堂充斥了动漫和音频,即使课堂活跃,在笔者看来是不可取的。

  总之,在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深度融合的过程中,我们的教育理念是:用信息技术的高科技手段,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直观性,合理使用信息技术,最大限度地为教学服务,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做到因材施教、教学相长。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如何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教学有效性    下一篇:如何创设有效的数学问题情境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