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谈语文教学中诵读能力的培养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22-03-31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语文教学中,诵读有助于培养语感,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有助于语言的积累和运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那么,该如何指导学生诵读呢?

  1.听示范诵读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在带领学生赏析课文的过程中,如能给学生提供准确,清晰,洪亮流畅,饱含感情的示范诵读,不仅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语感,避免读错字,读错句。更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并诱发学生情感共鸣。

  例如,在教学《最后一课》结尾部分:“忽然教堂的钟声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放学了,——你们走吧。’”在诵读时要把韩麦尔先生痛苦、哽咽、激动、惜别等感情表达出来,从而使学生感知到一个高大的爱国主者的形象。

  2.诵读中思考

  诵读不只是动口出声,更要动脑思考。但教师要先提出学习的目标,使学生在阅读时对“思”什么做到心中有数。一般情况下从以下三点思考:一是思词义。文章中有不理解的词或有的词在文中有特殊用法,可做记号,查字典并结合上下文理解词义。二是思题目。文章的题目是文章的窗户,通过这扇窗户,可以窥见文章的内容。读题目要思考题目的意思,猜想课文的类型,心中有无疑问等。读完文章后,再回头思考题目和文章内容的联系。三是思文章内容。根据分段的方法,给课文分段,初步理清文章条理。有的文章段落不够分明,分段有一定困难,可等学完课文后再分。思,是对文章的感悟不断加深的过程。养成边读边思的习惯,是诵读的开端,也是诵读的基本要求。

  3. 诵读中品味

  品,是指品味文章写法上的妙处,是语文教学的独有策略。它主要从品味语言入手,来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内容,从而体会到作者独具匠心的谴词造句的良苦用心。教师指导学生品味语言,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善于捕捉文章中的语言的品味点。如,文章中精彩的字、词、句、段,写法上的独到之处,句式上的变化,修辞上的特别之处。二是可采用比较法,增删补换法和原文比较法品味。如读《春》中的“盼望着,盼望着,春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如果你觉得“盼望着,盼望着”“脚步近了”修辞上有特别之处,用笔巧妙,就要琢磨琢磨妙在何处呢?读“小草偷偷从土里钻出来……”如果你感到“偷偷地”“钻”用词很精彩,,就要想一想怎么精彩呢?换个说法怎么样呢?

  4. 诵读中感受形象

  以形象感人,是文学作品的突出特征。语文教学可借助声情并茂的诵读,唤起学生内心的想象,把课文中的人、事、景物变成可以看到、听到、闻到、触到的客观世界中的种种事物,从而把诵读者带进作品所创造的艺术境界,在给诵读者以美的享受的同时,也发展着诵读者的思维力。教学《春》中的“春风图”一段文字时,就通过指导学生美读来引发学生想象的火花,再现书中的画面形象。春风“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抚摸”一词要重读,以唤起学生被母亲抚摸时的情感体验,引发学生的触觉想象;“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文中的“气息”、“青草味儿”、“花的香“等需要重音读,以唤起学生的嗅觉想象;“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婉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这里的“清脆”、“宛转”、“应和”、“嘹亮”等词语要读得清脆响亮,以激发学生的听觉想象。

  5. 诵读中体验情感

  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作者感情的结晶,诵读的时候要细心体会,感悟洋溢在字里行间的浓浓情意,让自己的心一步步贴近作者,和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让字字句句仿佛出于己之口,使浓浓情意仿佛出于己之心。这时会有一种“我即作者”的感觉,这是诵读的高境界。

  教学张晓风的《敬畏生命》时,如果让学生先自读课文,然后谈谈自己的感受,学生谈的看法都很肤浅,大多说出生命就是值得敬畏,为何值得敬畏,说不出来。让学生继续读课文,但是学生只是泛泛而读,没有被书中所展示的生命所感动。而通过朗读,在学生反复的诵读中他们从飞絮飘种中感受到种子的力量是强大的,种子的出土是不屈不挠,顽强的,种子的撒播是不计成本的,执着的。感悟到生命传递的神圣,生命价值的可贵,使学生从心底感受到生命的无私奉献的庄严与不可侵犯。令人震撼、折服、敬畏。

  6.熟读成诵

  熟能成诵,强调的是一个“熟”字。对精美的课文要反复诵读,直到读熟,熟到张口能背,就能化为己有、为己所用了。但要注意以下两点:一是切忌死记硬背,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的按照上面所讲的“边读边思、边读边品、读出形象、读出感情”的要求反复诵读,直至熟能成诵。二是要选择自己喜欢的精美的诗文进行背诵。

  总之,通过诵读,学生就可以从篇章中领会文章的思想,意蕴,也可锻炼学生用语言描摹事物,表情达意的能力。我们要充分激发学生的诵读欲望,将课文中无声蕴情的文字转化成有声色、溢感情的语言,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感觉,去叩击他们的心弦,使其产生思想与感情的共鸣,进入最佳的吸收知识的心理状态,切实提高语文能力。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交往    下一篇:农村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误区及思考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