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道德与法治论文

浅谈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的生活化

所属栏目: 道德与法治论文  更新时间:2023-04-06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的课程性质是: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

  本课程具有如下基本特征: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

  新一轮课程改革对思品课程进行了整体的改革,它涉及到时代背景的变迁、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课程任务的重新定位、课程目标的明确界定、课程内容的全面更新以及教学方式方法的变革等一系列重大改革,因此,要把思品课上出实效,上出生活化。

  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品德课堂,是否呈现出“生活性”我仅从教学中总结以下几点:

  一、导入生活化

  导入新课的目的就是为了消除学生课前紧张、恐惧的学习心理,集中学生注意力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做好准备。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最好的方法就是从学生感兴趣的、为他们所熟知的日常生活入手,使新课导入生活化。

  二、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生活化

  教学实践表明: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个性差异特征采用生活化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不但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深受学生的喜爱,而且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整堂课师生始终是在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中进行的,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教学情境设置生活化

  创设教学情境是模拟生活,使课堂教学更加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加强感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激发思维。

  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教师应注意:创设情境所选用的材料必须是与课堂教学内容有着内在联系的、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真实的、典型的、有代表性的材料。巧用教材内容设置情境,设置出人性化的教育氛围,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学生,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四、教学活动生活化

  在教学工作中应充分考虑学生,不能让学生成为听众,应组织他们多看、多做,多参与合适的活动,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使思想品德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反复亲历体验的过程。

  五、联系时政

  利用鲜活的时事引发学生的兴趣是学习品德课的最佳途径之一。

  通过《人类的家园—地球》的学习,联系世界环保日、世界水日、世界气象日等的设立的理由,让学生知道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地方,它是我们的家园,我们必须要保护好它、必须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并回家告诉家人告诉我们周围的人,告诉社会上的人怎样保护好地球。在讲四年级下册的诚信部分时,结合今年的3.15晚会中的主题以及网上关于诚信的讨论,老师们可以组织学生走进市场,通过购物,通过明察暗访,回来进行整理,课堂上或讨论、或辩论、或竞答、或表演、或书、或画、或演讲比赛等,对社会不诚信事例进行了透视、进行了声讨,使学生真正了解诚信对我们是多么的重要, “社会呼唤诚信”,我们必须讲诚信。

  六、学科整合的课是最喜欢的。

  新课标非常注重学科间的整合。新教材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本身就渗透了多个学科的知识,这是一大优势。根据新课标理念,教师在教学中就要应用各个学科的相关知识对学生进行综合教育,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等综合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在教学语文课时,关于描写的语句时,你可以让学生先把春天、夏天、秋天、冬天语句画下来,拍下来;贴在墙上,夹在书里,记在日记里,留在心里。在教学数学课时,就一些智力竞猜、才艺进行展示;在对“小学生该不该上网、压岁钱怎么花”时,就让学生展开辩论等等。

  音乐给人以美的享受,课堂中适当地穿插一两首与教材内容相关的歌曲,既让学生快乐地学习,不觉得课堂枯燥无味,又达到了教育目的,提高了教学效果。如在学习《我的家庭》时,可播放《少年少年祖国的春天》、《母亲》、《让爱永驻我家》,会让人为之心动,产生共鸣。这样,学生可以调节一下课堂气氛,有些更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的内容的理解,对提高课堂效率起到推动作用。总之,自然巧妙地整合美术、数学、语文、艺术、法律、音乐等学科进行教学,使学生很喜欢我们的课。

  总之,生活化教学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浅谈政治课堂上“后进生”的转化    下一篇:“有效教学”在政治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