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作文教学中指导学生积累生活素材的方法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23-06-09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内容提要】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书面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为避免学生作文内容的千篇一律,鼓励学生平时进行写作素材的积累,观察自然与生活,及时记载生活点滴,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丰富学生写作的内容。注重学生的生活世界和内心世界的探究,尊重学生写作的个人感受和独特体验,使写作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过程。

  【关键词】作文 素材 兴趣 积累 思考 深度

  作文教学一直以来主张“以我手写我心”,它鼓励学生对生活世界和内心世界进行探究,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体验,使写作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过程。但是我们在阅卷中发现,学生同题材、同材料作文较多,即学生作文出现“撞材料”的现象,这实际上是反映我们学生写作素材之匮乏的问题,学生作文内容出现了假大空的现象。哲学家曾说:“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更何况体现我们学生思想的作文,更不应该出现千篇一律的现象。归根结底,其实为适应一统化考试的特殊需要,传统作文教学片面而过度地强调“立意”,即预先设定一些可以通过语言传达的、作为习作者所必须恪守的基本理念,过于机械地规范学生放弃作文自由和自主趋向,形成了以轻浅甜俗为主要特征的庸常化作文主题。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书面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如何使学生写出我有你无,你有我更美的文章?通过教学实践,笔者认为,语文作文教学还应回归生活,以生活为本源,才能驰骋心智写出有个性的好文章来。如何在写作教学中指导学生积累生活素材?

  一、注重观察生活,激发写作兴趣。

  学生不喜欢作文,是因为写作文枯燥无味,无话可说,无情可抒,无感可发。要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就要为学生架起生活——写作的桥梁。教师若能引导学生去观察生活、认识生活、热爱生活、感悟生活,学生写作才会成为有米之炊,有源之水。学生每天来往于学校、家庭,两点一线,生活看似单调,其实主要老师引导学生去观察、感悟,拨开那片浮云,生活原来还是五光十色,丰富多彩。“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学生们经常抱怨找不到写作的好素材,其实他们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大千世界,芸芸众生,只需留意,便会精彩纷呈:校园生活,快乐与忧愁同在,只要留意,便有精彩;家庭生活,得意与失意同存,只要会意,便成精彩;社会生活,亮丽与灰暗同在,只要在意,便常精彩!其实,生活处处,精彩常在,只要留意,便有精彩!体验生活,品味人生,留住美丽,用心为文,作文的世界必会无比广阔,焕然一新!一沙一世界,一鸟一天堂。学生的生活圈子里也有动人的传奇,根本不必舍近求远、存伪去真!

  二、注重生活积累,及时记录点滴。

  大脑是记忆的仓库。所谓博闻强记,就是要把观察阅读所得,随时装入“仓库”以免遗失。但人的记忆力有弱有强,而要装进的东西又太多,所以还可另造新库来弥补头脑不足。那就是用笔记在本子里。当然积累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应让学生明白,不管采取何种办法,积累生活资料只有自己动手,才能取得收效。下面是我在作文教学中教给学生的积累材料的几种方法:

  首先,让学生走进大自然,培养他们健康的情感和良好的观察品格。

  走向大自然,向大自然索取作文素材。杜甫《望岳》诗说:“造化钟神秀”。大自然集中了无数神奇美妙的东西。教师要敢于破除“封闭式”的教学秩序,让学生走进大自然。每年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带领学生到野外观察景物、动植物、自然现象等等。学生通过有目的的观察,对那些平时并不留心的事物,会留下较深刻的印象,产生深刻的认识。这些会为作文提供实实在在的素材和内容。去观察原野之广;去欣赏四季之美;去陶冶情感;去捕捉素材。“象牙宝塔”式的作文教学使学生充满硬挤出来的、笨拙的、背诵下来的句子和词组,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重复别人的思想。而走进大自然的学生则不然,无一不触发他们的灵感,撩拨他们的诗情。学生置身于千姿百态的大自然的时候,也为教师培养学生的观察品格提供了契机。可让学生观察第一场秋雨,捕捉它给自然界带来的细微变化,培养思维的敏捷性;可让学生观察蚂蚁搬家的过程,了解搬家初与搬家时蚂蚁的活动特点,培养思维的条理性;可让学生观察公园一景,体会湖心亭、湖边垂柳、九曲连廊的巧妙搭配给人带来的美感,培养思维的整体性;可让学生观察桃花、梨花,比较它们花色、花期、花形的异同,培养思维的独特性。如此多角度、多侧面地训练,学生的作文必定会小中见大,平中见奇,鲜活充盈;学生写起作文来也必定会思维活跃,文思泉涌。

  其次,让学生关注社会生活,扩大学生信息接受量。

  我们常感喟学生的应试作文立意肤浅,缺乏新意。之所以如此,一方面是因为我们教师及学生家长大都不提倡学生过多关注社会生活,怕因此影响考试成绩;另一方面是因为学生被囿于“两点一线”的狭小天地,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啃教科书,以致孤陋寡闻,文思枯竭。一个有远见卓识的教师,应鼓励学生关注社会生活,扩大信息接受量,让生活的源头活水滋润作文田园。要鼓励学生切实做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金口常开。听到一件事,一般人只当过眼云烟,而我们精思细想,把“这件事”转换成已充满自己主观意识的“那件事”。我们可以有目的地带领学生参观工厂和其他场所,访问各界人士。让学生做小记者,对有关人士进行采访。教师要尽可能让学生获得较多的感性认识,培养他们的真情实感,以便他们在作文中写出自己的认识和体会。作文与一个人的社会生活阅历和文化底蕴密切相关,如此多看、勤听、常说、善思,并且“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何愁写起作文来不左右逢源、言如波涛、风行水上?写出的作文又何愁不视野开阔、力透纸背、别具风格?

  再次,让学生写生活札记,训练学生生活感受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作文能力的提高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养成过程,传统的作文教学偏重于用统一的模式去框定训练内容,作文方式以命题作文为主,且不少命题瞄准“考试”,学生为考试而作文,为文而造情,敷衍凑数,久而久之,形成一种不良的文风。教师要引导大胆摒弃这种以命题作文为主的训练形式,代之以“定量”与“定向”结合,持之以恒地写生活札记。让学生自陈心曲,“为时”“为事”而作(白居易),“我手写吾心”(黄遵宪)。“定量”是指教师只规定每周的写作数量要求,一般以2-4篇为宜,放手让学生写自己认为值得一写的东西,不限内容和文体。写自己的兴趣爱好,写自己的困惑苦恼,写读书心得,写散文小说等等。“定向”是指为引导学生写好生活札记,教师从学生学习、生活的实际出发拟定一些专题,为学生提供写生活札记的范围。如人物素描、校园采风、乡情民俗、课文质疑、春夏秋冬、焦点话题、时事论坛、校园争鸣、名胜风光、真情告白、课堂写真、街巷见闻、读书有感、影视评论……。除此之外,学生也可以自行设计一些新颖而又有价值的专题。对学生的生活札记教师应及时进行评改,可每天批改一个组,每周将全班学生的作文进行一次小结。可定期进行生活札记佳作点评。可每学期出一本《生活札记选萃》。通过这些途径,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三、注重思考生活,写作要有深度。

  说起积累作文素材,恐怕谁都会说,那是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过程。不过哪怕是同一个词,用在不同的地方也会有不同的意思,而不同的人又会有不同的理解;哪怕是一个人,在不同的时候对同一事物也会生出不同的念头。如果我们略加注意,你就可以发现,表面上的东西谁都看得到,而深一步的东西未必谁都想得出来。故此,这就不是“从无到有,从少到多”所包容得了的;同时也不难使人发现:积累素材还要多思考。比如听父母、爷爷奶奶们的唠叨话时,如果你只听而不去思,那么你就很难发现那些泛黄的老照片中记录的往日的酸甜苦辣究竟有多么珍贵。再比如作摘抄笔记,你要是把它仅仅当成硬性任务被动去完成,就会既浪费时间,又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应当把它看成是提高写作能力的一种积累,主动认真地完成。要知道,主动会使你产生兴趣;有了兴趣,才会沉淀出思考。光积累而不善于思考,是很难把积累的东西拿来为我所用的。只有积累得多,思考得勤,才能做到厚积薄发。当然,聪明的人不光是积累词句和事例,而是积累想法,特别是一些新奇的想法,也许现在觉得古怪,但日后说不定就可以迁移到其他方面,成为你的独有。生活处处皆学问,只要同学们善于抓住感兴趣的问题,在研究中学习,在研究中积累,还有什么可担心在习作中“无米下锅”呢?

  邓拓先生曾生动地把积累生活材料比喻为“农民拾粪”,是很有道理的。农民有了粪肥,就为丰收创造了条件。“养兵千日、用兵一时”,这句话亦可用来说明平日积累生活材料和写文章的关系,一个作家平时积累的材料,往往要超过他的成文的几倍甚至几十倍。因为只有这样,写作时才会有选择、加工的余地,才会写出我有你无的内容。生活素材的积累,更有助于增加学生对生活的体验与感悟,更有利帮助他们提高提炼观点、主题的能力;平时如果不积累生活材料,到作文时学生即使搜索枯肠,也难以写出有真情实感、有深度的文章,甚至还会出现千篇一律的文章。所以我们平时要注重培养学生采集积累生活材料的能力,让学生积累出自己的生活感悟来,才能写出真正属于自己的好文章,也只有让学生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素材料,学生作文行为才能左右逢源,得心应手。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关于语文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的一点思考    下一篇:文本的深度解读才是语文的根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