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试述高考语文教学中的“思维链”构建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24-02-04 点击次数:
初中 教 师 网。欢迎访问9 1 0w.n et

  【摘 要】素养,乃当今语文教学的共识性立意。就高考教学来说,明确优质资源中的“必备能量”,并以此改善甚至重塑学生思维,在连“点”成“线”的持续做功下,促进学科素养的融会贯通,或将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可行之路。

  【关键词】 高考语文教学 语言与思维 诗文一体 读写融通 规律通法

  有人说:如果给我一副骨牌,我能推倒一座大厦。过去听到这句话,感觉其过于理想也过于浪漫。而今天,才发觉它尽管艰巨却相当现实。

  语文高考的研究与教学,一直存在很多瓶颈:①高端真空化—— 对于选拔性较强的试题,我们过去那套“降妖术”在“真神”面前不再法力无边;②读写原始化—— 学生不大具备专业考试要求的那种读写思维,阅读不过识字,写作不过切题,修炼多年依然“肉眼凡胎”;③练习碎片化—— 日复一日地刷题,做前是雾里看花,做后是落英缤纷,不曾窥见一树繁盛,更不曾达到一览众山,连“惟手熟尔”亦难再续;④思维凝固化—— 看到“莲花”脱口而出便是“出淤泥”之志,见到“辛弃疾”,理所当然便是报国无门之慨,只记金刚怒目,不辨菩萨低眉,只要选一首老杜高兴些的诗,就会令相当多考生“不知今夕是何夕”……

  其中,日常练习的高度碎片化,最是令人难堪:读间难复制,题间无关联,体间不相通,每天从头来。此时,题量的堆砌垛叠已变得意义微忽。我们需要的是将优秀试题资源中的那些“必备能量”尽可能地榨取出来,使其成为淬炼学生智力之剑的持续性养分,从而更为深入广远地改变或影响学生的思维方式,或对错误思维形成“抗体”,或对正确思维进一步“造血”,最终使学生强大而稳定。

  所谓“思维链”即由此而来—— 用联系整合的观念来打通题与题、文与文、体与体、读与写之间的种种障壁,实现思维发展的“一体化”,最终目的是以学科能力的链状传导促进学生素养的融会贯通。这样的尝试,可以从以下三个方向入手。

  一、“横向共时链”:地域联合,强化规律

  “横向共时链”指让多张“共时牌”形成合力,共同作用。即对同一时间、不同地域试题做思维解剖与迁移拓展,借此帮助学生在一些重大问题上认识到“四海一家”,进而努力达到“纵横天下”。

  就阅读理解而言,在语境与情境中确切认知文意,是相当重要的能力。它需要一种“由面到点”的思维方式,培养这种思维方式,我们可以构建一组“共时牌”。

  2022年高考北京卷文学作品阅读《这城市已融入我的生命》第16题,考查“一例”在文中的含义。这个词出自文本首段:作者对北京的第一印象源自其置身有轨电车—— 由“西直门高高的城门洞”到“天桥”—— 穿行的所见所感。选项将“一例”解说成“一列”当然是不正确的,从西直门穿行到天桥,作者只看到一排胡同、一行古槐,便感受“一切都说明这城市的悠久”显然是有违作品语境与情境的,这里的“一例”是“一律”的意思,即满眼皆是、所行之处皆然。这道小题,得分率只有百分之五十多,可见,依托于文段整体情境这个“面”对局部词句这个“点”做出精准判断的语言和思维素养,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

  为此,我们可以迁移到2022年高考全国乙卷古文阅读《贵德》第12题。选项表述“叔向反对晋平公在春天筑台,认为那样做会耽误农时,如果只顾自己安身立命,就不会被后世称为人君……”不确。本文所说的“贵德”,指人君之德,选文开篇即以“圣人之于天下百姓也,其犹赤子乎”一段文字表明人君最可贵的德便是呵护百姓成长,故原文中“所以定命安存”是指“让百姓安身立命”。叔向反对晋平公春天筑台的这个“点”,要服从人君之德这个“面”,本题对整体情境的检视区间超越了提问点所在段,涉及全文,比前例北京卷要求的视野更为广阔。

  如果再将“点面思维”拓展开去,则有2022年全国新高考Ⅰ卷古诗词鉴赏第15题。魏了翁《醉落魄·人日南山约应提刑懋之》一词,开篇的“无边春色”并非纯自然概念,更趋近于“人情”,故作者觅春特别选择了“人日”——“会得为人”,则“日日是人日”,这是作品特有的逻辑。词中的“会得为人”,包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美好生活的打拼和对长幼人伦的维护……而“此意”唯有南山最是浓郁,故“人情苦向南山觅”之“苦”则带有“偏要”的意味,即向南山寻春的执着。选项中“词人在人日约朋友去南山探春,但因年老体弱,感到此行会比较困难”的说法,明显曲解了词意。对“苦向”这个“点”的认识,同样受制于“在南山寻得人日理想”这个整体情境的 “面”。

  上述三张牌,“一例”乃段中之语,“反对春天筑台”乃篇中之例,“苦向”乃境中之情,它们是以“点面思维”为核心的三个“同心圆”,尽管有考查内容和受众地域之别,但在思维方式上是一回事。将其联成“一组”,就是一条“横向共时链”,这种联合所产生的教学能量是“孤证式”的碎片试题难以比拟的。这就需要我们将“规律”与“套路”区分开来,通过联系与整合,强化思维做功的一致性而非题型分类的一致性,在同一个时间点上,发挥不同地域试题的合力作用,达到教学上的“不隔”之境。

  二、“纵向历时链”:时间连线,强化比较

  “纵向历时链”指让多张“异时牌”形成合力,共同作用。即对不同时间、相同或者不同地域试题做思维解剖与迁移拓展,借此帮助学生达到“今昔一脉”而又“动态发展”的认识,进而形成“自如穿越”与“从容应变”的能力。

  就阅读理解而言,根据作者构思的“编码”程序,去摸索与之匹配的“解码”路径,是相当吃重的教学内容。对作者“心术”的科学解析,常常是建立在对多个案例的比较之上的,这就需要梳理时间,以明确不同作品之间的“不变”与“变”。

  [示例1](2007年高考全国I卷文学作品阅读《总想为你唱支歌》第15题)解释下列句子在文中的含意:南方的天地太玲珑剔透了,太经不起摔打了。[

  示例2](2022年高考北京卷文学作品阅读《这城市已融入我的生命》第18题)作者在文章第六段中叙写了家乡的生活,请简要分析这部分内容在全文中的作用。

  [示例3](2022—2023年北京海淀区第一学期期中文学作品阅读《南国花市》第20题) 这篇散文创作于20世纪50年代,写的是南国花市,今天的我们读来依然亲切,毫无隔膜之感。请从思想情感、艺术手法、语言风格中任选两个角度加以分析。

  以上三张牌有着十余年的时间跨度,而它们所依托的文本却有着创作逻辑上的许多相似之处。第一,均以“一物”作为中心触媒来寄托情感:《总想为你唱支歌》的中心物象是那个“你”—— “大西北”,《这城市已融入我的生命》的中心物象即“这城市”—— 北京,《南国花市》的中心物象乃“南国花市”本身。第二,中心物象均由一系列具体的“子物象”支撑起来:《总想为你唱支歌》中写到左公柳、民勤人、胡杨树、小戈壁石……它们都是大西北的组成部分,《这城市已融入我的生命》中写到北京的城门城墙、饮食风物、历史政治……它们都是北京文化的组成部分,《南国花市》中写到花墙花街、众花众树、历史渊源……它们都是广州花市的组成部分。这些“子物象”与中心物象均构成了“细部与全体”的形态。第三,“子物象”之外均具备“旁物象”,即为表现中心物象而进入作品的“他者”:《总想为你唱支歌》中为写大西北风貌而引入了“南方天地”,《这城市已融入我的生命》中为写北京性格而楔入“我的家乡”福建,《南国花市》中为写广州气派而联想到北京厂甸、上海城隍庙与苏州玄妙观……它们或烘托或反衬或类比,与中心物象、“子物象”形成“合奏”,共同实现作者意图。不难看出,物象之间基本逻辑关系的相对稳定,决定了这三个文本大体一致的思考方向。比较逻辑上的共性,是“纵向历时链”构建的意义之一。

  而另一个重要意义,是通过文本比较达到阅读的具体化。依然是这三个文本,《总想为你唱支歌》中的“旁物象”——“南方天地”——与中心物象“大西北”之间是“逆接”关系,目的是突出二者差异并赞美后者的粗犷坚毅;《这城市已融入我的生命》中的“旁物象”——“我的家乡”福建——与中心物象“北京”之间同样是“逆接”关系,目的是突出二者差异并使二者共存(即“它在我多汁液的南方的性格中渗进了一份粗放、一份激烈、一份坚定”);《南国花市》中的“旁物象”——“北京厂甸、上海城隍庙与苏州玄妙观”—— 与中心物象“南国花市”之间则为“顺接”关系,目的是拉近二者距离,使各地读者产生“特别亲切的感受”,从而唤起共同的“民族生活感情”。尽管三篇文章的底层逻辑结构是相同的,但最终表达的具体思想情感又是不同的。

  “纵向历时链”的构建,首先要求我们拥有超越对“新老高考”表层关注的智慧,将过去也许讲过多次的东西放在时间连线中去体会其构成“资源组”后的价值。更重要的是,在文本的内部逻辑构成上多做功,深入梳理围绕“我”(作者所感)的文本组成形态—— 在“非我与我”(所见生所感)、“大我与小我”(整体统细部)、“旧我与新我”(旧感化今感),“他人与自我”(人见衬己见)等逻辑关系中将“曾经发生的”和“正在发生的”打通并比较异同:把握相同是为“这一组”建立模型,审视不同是对“这一个”做出结论。“纵向历时链”的构建,是要让学生看到这组牌的两个面向:一是“太阳底下无新事”,一是“世上没有两片叶子完全相同”。

  三、“内部贯通链”:专题共建,强化通法

  “内部贯通链”指让多张“内部牌”接续发力并实现传导。即对同一份试卷中不同内容试题做思维解剖与迁移拓展,借此帮助学生达到“前后一体”的认识,进而形成“脑力纵贯”的能力。

  长期的专题复习,容易“墙往往而是”,而那些符合语言思维规律且能产生连锁效应的打法却很少被人察觉。“内部贯通链”的构建便属于“推倒隔断”“一法到底”的牌路。这种构建基于两个基本思想:一是专题打通,实现诗文一体、读写融通;二是单位扩展,实现由句到段、由段到篇、由篇到群的层层推广。目的是使这条“贯通”之链成为解决同一套试题不同内容的通法通则。我们以2022年高考全国乙卷为例,来展示这个构建的过程:

  第一步:以“语言运用”作为第一张牌——所有语文试题都是语言试题,将语言运用的规律摸清楚,将为我们提供解决问题的基本工具。

  [示例](2022年高考全国乙卷第19题)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从这段关于“眼中风”的文字中,可提炼出一套以“句间关系”为基础的言语工具,它们包括:

  ①点例关系,即通过举例来推出观点或支撑概念。如“近日,眼科门诊一连来了几名特殊患者,都是晚上熬夜看手机,第二天早上看不见东西了,这种疾病被称为‘眼中风’”,这是以病例来推出病名。

  ②解说关系,即通过界定与阐释来解析概念或说明道理。如“‘中风’一词原指脑中风,包括缺血性和出血性脑中风,近几年被引入眼科。临床上,眼科医生把……统称为‘眼中风’”,这是以仿词来定名病况,以分类阐释来解说概念。

  ③总分关系,即通过总述与分述来高度概括与分层细表。如“眼科医生把视网膜动脉阻塞这类缺血性眼病和视网膜静脉阻塞这类出血性眼病统称为‘眼中风’”,“视网膜动脉阻塞有三种情况。第一种是……第二种是……第三种是……”。前者是“分类+统称”的先分后总,后者是“概述+细化”的先总后分。

  ④并列关系,即通过多方面并置来全面说明问题。如上述总分关系中“缺血性眼病”与“出血性眼病”是并列,视网膜动脉阻塞三种情况亦是并列。

  ⑤因果关系,即通过前因后果或前果后因来阐明事理关系。如“缺血超过90分钟,视网膜光感受器组织损害不可逆……因此患者最好能在2小时内、最迟不超过4小时接受治疗”,这是“危害+对策”的前因后果式的事理判断。

  ⑥照应关系,即通过相同或相近信息的复现来构成关联,强化文意。如“‘眼中风’是眼科临床急症之一,不及时治疗会导致严重的视力损害”与“视网膜动脉阻塞时,视网膜缺血时间越久,对视功能危害越大”与“视网膜静脉阻塞……不及时治疗也会导致严重后果”,这是对“眼中风”造成视力损害的反复申说。

  ……

  以上多种句间关系,是“眼中风”这段文字中客观存在的,也是几乎所有文本中固有的。它们有待挖掘,也有待传导。

  第二步:将语用中提炼出的言语工具,扩展到各文体阅读,以产生骨牌效应。

  论述类文本阅读《中国叙事学》中,“与西方叙事作品的定点透视不同,中国传统叙事作品往往采取流动的视角或复眼映视式的视角”,这是将中国传统叙事作品与西方叙事作品对举,展现二者的不同,句间是并列关系;“流动视角的所谓流动,就是叙事者带领读者与书中主要人物采取同一视角,实行‘三体交融’:设身处地地进入叙事情境,主要人物变了,与之交融的叙事者和读者也随之改变视角”,这是对流动视角做介绍说明,句间是解说关系;“读《水浒传》的人可能有一个幻觉,你读宋江似乎变成宋江,读武松似乎变成武松,这便是视角上‘三体交融’的效应”,这是以《水浒传》为例来支撑何为“三体交融”,句间是点例关系……论述文一向以句间关系典型清晰著称,可为阅读训练的起始文体。

  古诗鉴赏《白下驿饯唐少府》中,首联“下驿穷交日”与标题构成照应关系,点明下驿相交却即将分别的特有情境;“穷交日”“旅食年”两句乃并列关系,言二人处境似昔日韩信。颔联“何用早”与上文“穷交”乃因果关系,因为“穷交”故“何用早”,言二人共同的处境是其感情的基础;标题中的“饯别”、此联中的“相知”,与“怀抱即依然”亦是因果关系,因为即将分别又彼此相知故心心相印依依不舍。“怀抱即依然”与其后的颈联构成总分关系:“浦楼低晚照”,今夜过去就要分别,此分述不舍一;“乡路隔风烟”,来日家路难归,皆要各自漂泊,此分述不舍二。尾联“去去如何道?长安在日边”,“去去”“长安”与标题“饯唐少府”构成照应关系,再点送别主题;末句“在日边”与颈联中的“低晚照”亦相照应,由落日低垂想到日边渐近,寓有对唐少府“早日抵达长安、求得功成名就”的祝愿。综上所述,在没有任何注释的辅助下读懂王勃这首诗,依靠的是照应、并列、因果、总分等句间关系产生的合力。

  我们平时讲诗,习惯了引经据典以做补注,其实这并不符合学生考场阅读的真实情形。诗有许多种讲法,句间关系目前尚不属于主流,原因之一是我们没有将诗歌与其他文体打通。孤立地讲诗,力量终归有限,将一套试题中的诗文合成一组牌,以言语工具相贯通,自有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之效。

  同样的道理,在这套试题中的文言文《说苑·贵德》和文学作品《“九一八”致弟弟书》中也能够得到证明。如果我说这些阅读文本,是杨义、王勃、刘向、萧红在不同时代写下的论述版、五律版、杂史版、家书版的“眼中风”,靠的是“语理”。

  第三步:将语用中提炼出的言语工具,由阅读扩展到作文构思,从而延续骨牌力量。

  对作文试题的认知,也有个“语理”问题。让非北京考生对“双奥之城”的“跨越,再跨越”谈“感受与思考”,考生需要的依然是把握句间关系这种基本的语言素养。

  ①总分关系:“中国体育发展的新高度”由“比赛成绩”“群众体育”“科技亮点”“交通支持”“国家经济”来分承。体育发展不是毫无来由,诸多进步凝成新的高度。

  ②点例关系:“双奥之城”乃“体育发展”的例子,“体育发展”乃“国力发展”的例子,“国力发展”乃“民族复兴”的例子。中国需要一个契机来推动发展,也需要一个窗口来展现进步。

  ③并列关系:体育发展,带动相关领域也发展;国力跨越,“你”也跨越:曾经跨越,未来还要跨越。跨越发展,是体育与非体育相谐调,是民众与国家同进步,是昨天、今天与明天永向前。

  ④因果关系:因为国家要发展,故“你”必须要发展;因为“你”发展了,故国家也将进一步发展。国家前进与青年成功,互为因果,彼此成全。

  ……

  这道作文试题,从“双奥成功”到“体育发展”到“国家实力”到“青年使命”,呈现出一个丰富的学科认知情境,而赖以深入其中的则是对试题信息进行语言建构的能力。至此,我如果说这道作文试题是“跨越再跨越”的“眼中风”,也并非不可理解。

  “横向共时链”“纵向历时链”“内部贯通链”,每一种构建方式都相当于排布一组语文学习的“多米诺”骨牌。当骨牌的力量依次传递下去,由点成线,语文试题便成通透之题,做题之人亦成通透之人。

  近年来,我总在想一个问题:为什么学生就算不喜欢数理化等学科,却也为之投入那么大的精力与激情?因为那些学科讲学理,有体系,能推导,可融合……与之相比,我们语文人制造了那么多概念与法术,就高考而言,却所获甚微。从这个意义上说,构建并推倒语文学习的“多米诺”,不是对奇迹的呼唤,而是对常识的坚守。

  (北京市西城区教育研修学院 100035)[《中学语文教学》2023年第1期]

初中 教 师 网。欢迎访问9 1 0w.n et
上一篇:核心素养下的大单元整体学习方案设计和实施策略    下一篇:简论中学语文教学的内容选择与学习途径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