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浅析“诗意语文”在小学教学中的运用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15-01-06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摘要:语文教育要培养人的素质和情感,这和诗歌的陶冶精神是一致的。世纪之交的语文教育,呼唤着诗歌和诗意的回归。不仅教材和教学内容应以文学作品为主,更重要的是,语文教育应该是一种创造性活动,应该具有诗一般的创造活力和优美意境。现在的小学语文教师也正在尝试将诗意语文带到课堂教学中,这是一个很好的现象。但是有的教师一味的讲究诗意或者其他,而忽略了自己的能力以及学生的感受,导致最后的教学效果不佳。本文将通过对“诗意语文”以及教师运用诗意语文教学现状的研究与分析,让大家更好、更全面的了解“诗意语文”,并能更好运用其进行教学,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诗意语文;小学教学;运用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一个诗教最为发达的文明礼仪之邦。语文是一门充满诗意的学科,语文的本性、本体和本色是诗意,语文的活力、灵魂和生命是诗意,语文的希望、出路和最高境界还是诗意。一堂好的语文课应该是一首优美的诗。   

   

一、“诗意语文”概述  

   

诗意在《现代汉语词典》里解释为:“像诗里表达的那样给人以美感的意境”,诗意是和“美”、“美感”、“意境”连在一起的,是一种具有着诗所描绘的那种形象化的意境。是依照情感和想象等来营造的一种情调,一种浪漫,是作为主体的人对美学的一种追求的状态,是人的文化修养的最高表现形式。  

我认为“诗意语文”是指在新课改的思想指导下,注重课堂教学的生成性,相机诱导,因材施教,灵活性、创造性、富有激情地上好每一节语文课。在语文教学中营造出像诗里表达的那样给人以美感的教学意境,这里的“诗”喻指一种美的高雅的境界。很显然,诗意语文不是语文中的诗歌教学,也不是把语文当作诗来教,也不是教师的语言像诗一样美,当然更不是把学生培养成诗人。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人,课堂教学应充满灵性。语文教学的诗意、诗性源自师生心灵的感动,由此产生出对美、对生命精神的追求。通过在教学过程中创造性的设计,引领整个语文的教学活动向着师生完美的心灵塑造与健康人格培养的方向发展,使师生获得求智的满足和生命成长的快乐。其主旨就是使语文教学提升到审美教育的层次。诗意语文的特质离不开语文的性质和一些共性,它不是另一种语文,而是基于语文本质认识的,在语文共性中的个性凸显。  

   

二、诗意语文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不足  

   

《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性质给予了明确的定性与阐释:语文学科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人文性”涵盖了丰富的含义,既是对语文学科本身的认识澄清,也是对学生生命状态与个性心理的全新关注。正是在这种前提下,笔者开始了语文教学走向“诗意化”境界的价值追求,引导学生向美的世界、向精神的王国张开臂膀,去感受一个用文字凝聚而成的诗意的世界。  

    在我看来,语文学科既应该是培养语言能力的学科,又应该是培养情感的学科。诗意语文,其核心、其灵魂是“价值”一词。没有高尚价值引领的语文,是庸俗的语文、粗糙的语文、甚至是没有内涵的语文。  

在新课程引导下的语文教学对诗情的渴望和诗意的追寻,是时代之光的一种投射。当今的语文教坛一派诗意荡漾,诗意语文课堂、诗意语文教师等成为语文教研领域的热门话题,很多语文教师都把诠释诗意语文,构建诗意课堂当作自己追求的目标。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从提问到评价,从预设到生成,从感悟到交流……都在进行重新的定位。诗意语文的研究者已有了一些很好的论述:比如王菘舟老师提出“语文的生命化教育是诗意语文所要追寻的最高境界”,盛新风老师提出“构建诗意的语文课堂”,探索诗化语文教学的周益民老师等。许多教师也在尝试运用“诗意语文”教学。有的课堂诗意的教学充分调动起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培养了学生不同的情感体验。所以追求“诗意语文”教学正是现在的语文教学所需要的。当前我们也不难看到,许多的教师也正将“诗意语文”带到课堂教学中。同时,我们也发现,有的教师一味的讲究诗意或者其他,而忽略了自己的能力以及学生的感受,导致教学效果不佳,这并不是好的现象。同时,诗意语文教学以“读”为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文中的意思,体会情感。这就避免不了会把更多的时间放在“读”上,而减少了对课文意思的分析和讲解,这也让学生的成绩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三、针对“诗意语文”教学提出的对策  

   

追寻语文课的诗意,就是追寻艺术化的教学境界。这种境界,是一种既有生命的价值引导,又有师生共同的情感体验与交流,充满爱意的境界。诗意语文有自己的追寻的三个要素:一是具象,诗意语文要把课文读成一幅画,在学生的脑海里呈现出鲜活的画面来;二是造境,诗意语文的理想状态存在一种气场、一种氛围,弥散在空气中遣之不去,挥之不散,让学生真真切切的感受到浸染在意境里面;三是悟情,情是语文的灵魂所在,有了情,学生就会情不自禁、情动于中、情思飞扬,才能做到读书时披文入情,下笔才时如有神助。针对“诗意语文”教学的现状与存在的不足提出以下对策:  

(一)教师的构建  

    于漪老师说:“语文教育的质量说到底是语文教师的质量,语文教育发展得如何关键在语文教师自我发展得如何。”新的课程改革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一个有进取心的语文教师要适应新课改就必须在教学能力和自我学习上不断加强和提高。诗意的语文呼唤诗意的教师。理想的语文教师,应该是一个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和诗意的教师。只有具有诗情诗心的教师,才能构建诗意的课堂。诗意语文教学对教师素质的要求很高,要让课堂充满诗意,教师需要从以下方面完善自身:  

1. 诗意的语文教师应当语言优美,才华横溢。  

    记得曾经有位名人说过“教师的语言是一种什么也代替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语文教学是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学习语言,感受语言的魅力,并表达自己的所思、所得、所悟的过程。教师教学语言艺术本身即可成为学生审美的对象。教师美的语言,本身就是诗意的再现,以他的诗意吸引学生、打动学生、影响学生。同时,诗意的语文教师还应深情投入,热情奔放。教师如果在课堂上深情投入,热情奔放,诗情洋溢,讲到激动处,激情飞扬,讲到愤慨时,扼腕长叹,那么学生在老师的感染熏陶下,都会浸染在其中而不能自拔。如有教师在上《搭石》一课时,讲到“一行人走搭石”的片段,老师把这片段的内容改写成了一首优美的小诗。将原本枯燥乏味的语言诗意化,学生用心、动情的朗读,深入的体会走搭石的和谐节奏,感受家乡人民走搭石的快乐,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  

2. 诗意的语文教师要博学多才,底蕴丰厚。   

    诗意的语文教师应当怀有诗情,富有教学魅力。诗意需要智慧,需要真情,上课照本宣科,情感冷漠僵硬的教师与语文课的诗意是无缘的。要以文本为基础带领学生进入诗境,领悟诗意的美妙,探求人生的真谛。人一出生就面对着一个诗意的世界,一缕光、一片草、一座山、一丘水,无不蕴涵着大自然的奇思妙想,无不寄托着有心人的万缕情思。教师的职责便是引领学生透过语言文字,通过人情物理来解读这个世界的意义,感受生活的酸甜苦辣、人生的喜怒哀乐。教师在执教《鸬鹚》一课,将江南水乡的画镜和鸬鹚捕鱼的戏景新鲜生动地凸现在学生眼前,使他们神魂为之钩摄、心境为之凝合。教学是按照欣赏画面的序列主次展开的,首先引领学生凝视的时“渔人闲憩图”。“夕阳映照下平如明镜的小湖”、“几棵垂柳”、“又窄又长的小渔船”、“悠然的渔人”、“待命的鸬鹚”,着力营造出一种恬静、悠闲的氛围。随后,教学笔锋陡转,一幅“鸬鹚捕鱼图”展现在学生眼前。随着渔人的“一抹”,鸬鹚纷纷钻进水里。湖面洋溢着一派活跃、欢腾的景象。最后呈现给学生“渔舟唱晚图”。把学生再次带入恬静、平和的意境之中。当学生的全部感觉、情绪、心灵都深深地浸润在这个恬静而蕴含着勃勃生机的水乡画镜的时候,他的生命已经享有了当下的幸福时光。  

3.诗意的语文教师应当品格高尚,思想深刻。   

语文课堂中教师应当和学生一起领悟文本,感受人格的伟大,感受精神生命的高贵和永恒。教师既是课堂的组织者,同时也是激越生命和点化生命的使者。有了这层感悟,就能和学生情情相融、心心相印,就会让生命中的每一个细胞、每一寸肌肤去感受、去触摸、去体认课堂中的每一个细胞,就可以在和学生一起欢笑、一起流泪、一起沉思、一起在震撼中找到生命和灵魂栖居的园地。如《狼牙山五壮士》一课,教师在执教第6自然段时,为了让个学生更好的去感受革命先烈伟大的人格和精神生命的高贵,在朗读前,老师播放《国际歌》,庄严的乐曲让学生感受到悲壮的感情基调。接头教师用语言创设情境:“五壮士胜利完成了党交给的掩护主力部队和人民群众转移的任务,毅然跳下山崖,壮烈献身,这一壮举,可歌可泣。”教师让学生在这种情景中反复的朗读、体会。五壮士为革命、为人民勇于献身的顶天立地的高大形象,栩栩如生地浮现在学生的脑海之中,使学生深受感染和教育;与此同时,课文的语言文字也深深地印在了学生的脑海之中。
    4.诗意的语文教师要有新鲜的见解。  

教学要凭借阅读课文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教师要首先认真阅读课文,走进文本,感悟文本。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教师指导学生与文本对话是语文课的主要目的和形式,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与文本对话是走在前面的,它的质量直接影响指导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质量,这就要求教师对作品有新鲜独到的见解。
    总之,诗意语文需要富有诗意的语文教师诗意的引领,语文教师应具备的素养借用王崧舟老师的话概括:“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必须有四大支柱的坚固支撑。丰厚的文化底蕴支撑起语文教师的诗性,高超的教育智慧支撑起语文教师的灵性,宏阔的课程视野支撑起语文教师的活性,远大的职业境界支撑起语文教师的神性。”  

(二)课堂的构建  

语文教学要追求诗意效果,要努力营造极具艺术魅力的“教学意境”。要营造“教学意境”,语文教师应该美化课堂语言,催生学生审美情趣;假借空灵艺术,引发学生深层感悟;强化文本对话,唤醒学生情感体验。  

1.语文课堂要流淌着生活的诗意。
    每堂语文课我们都要运用适当的教学策略,巧妙地将生活引进课堂,鼓励学生们留心观察周围的生活,理解眼前的现实世界。在现实与想象之间自由地转换,把学习情境与生活情境融为一体,在具体的生活体验之中思考、惊叹、想象、倾吐,培育诗意的心境。然后引导学生带着诗意的心境,自由地阅读文本,理解文本的美,领悟作者眼中的诗意,自由而灵动的与课文、作者展开生活的心灵对话。让学生自由的发挥,用他们的童真和童心大胆写实,让审美的活动富有创意,从而形成“一千个哈姆雷特”的富有诗意的个性化的理解。如教完《秋天到》一首短诗后,教师让学生观察秋天的特点,学着创作儿童诗,没想到学生的潜力是那么大,课上涌现出了不少“小诗人”,以下摘录两首:1、秋天到,秋天到,秋天景色真正好。桂花阵阵香,菊花朵朵俏。枫叶红似火,大雁飞得高。2、秋天到,秋天到,秋天味道真奇妙。苹果脆,柿子甜,甜里带涩是菱角。梨儿香,桔子酸,酸中带甜是葡萄……  

    2.语文课堂要飘溢着生命的诗意。
    语文课堂教学是学生与文本的心灵的对话,是学生感悟文本的音律美、形象美、情趣美、意蕴美的过程。我们的课堂应着力让学生经历生命感悟的过程,以平视的姿态去审视文本,把文本作为观察和认识的对象。并进一步创设生命型课堂,关注学生在与文本对话过程中的精神需求,紧紧抓住学生们对美的向往,引导学生再细细地去读一读课文。同时语文教师要充分挖掘文本的生命的诗意,将散落于文本中的诗意的生命“种子”一一捡拾起来,并串连成精美的项链,呈现于学生面前,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热情。《小珊迪》一课,就是努力追寻一种生命的心醉神往的高峰体验。学生面对小珊迪,应该是心碎,需要心碎,值得心碎。珊迪的孤苦伶仃让人心碎,贫穷困苦让人心碎,悲惨离世让人心碎,而更让人心碎的,是一个善良、诚实、守信、有志的生命的终结。一个物质贫寒却精神富足的生命,以一生的代价坚守着品质的诚信、心灵的纯净。这是美的心碎、真的心碎、善的心碎。如果学生在与小珊迪的生命对话中,体验并确认到这种心碎的心灵感觉,也就在课堂上立即获得了精神上的高峰体验。这是学生自己在当下的生命体验,是体验学生的精神境域的提升。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成为学生生命世界中的一片绿洲,成为学生精神世界中的一道风景,成为学生心灵世界中的一股甘泉。  

    3. 语文课堂要呈现出生态化的诗意。
    我们的教育必须让学习者在与对象世界的交往中建立一种亲密和谐、动态平衡的审美关系,使人彻底地回归自己,找到最佳的生存状态。那么生态化的语文课堂应当是怎样呢?应该是自然、和谐、开放、创新的诗意的语文课堂,即师与生、人与文、情与理、导与放、思与悟等方面的平衡统一、亲和、融洽。语文教学的诗意就是那种叫人流连忘返、依依不舍的情趣;是那种耐人寻味、思之无穷的情味;是那种含蓄微妙,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蕴;是那种让人用生命去憧憬、去感伤、去赞颂、去痛苦、去追求的力量。它让人心灵不断净化,人格不断升华,让我们的学生诗意般地栖居在语文课堂上,身心彻底放松,精神高度自由,思想任意驰骋。这样的课堂就是我们所要追求的生态化的语文课堂。  

诗意,是语文教学的灵魂,缺乏诗意的语文教学,就好比一片荒草丛生的田野没有了鲜花的点缀,荒凉而无生机。语文教学亟须诗意灌溉,语文教师亟须诗意涵养,这是新课改给我们提出的要求,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当我们的课堂变得绿意葱茏、鲜花盛开之际,也就是语文教学走进一个崭新的境界之时!  

   

参考文献:  

曹明海. 语文新课程教学论[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  

焦春焕. 诗意的语文课堂呼唤诗意的教师[J].石河子大学学报,2006.  

王崧舟. 诗意语文[M].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  

陈连友,邱建国. 教学意境:构建语文的诗意课堂[J].语文学刊,2006.  

王崧舟. 诗意语文挥洒诗意人生[M].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  

余家骥. 走进新世纪的语文教育[M].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2.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 巧 妙 切 入—— 让语文更精彩    下一篇: 关注教学行为 改变学习习惯 实验小学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