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数学论文

浅谈数学教学语言的严密性

所属栏目: 数学论文  更新时间:2015-01-10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浅谈数学教学语言的严密性
邱隘实验小学 朱秋华

语言,是人们用来表达思维、情感的工具。在课堂上,教师使用语言对学生进行知识、技能的传授,因此,教师的教学语言,是教师实施教学的最主要教学工具之一。著名教育学家夸美纽斯说:“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这句话,隐含了教师应正视教学语言的重要性。
教育原本就是一门艺术,因此,课堂教学语言的艺术性也就成为教师在教学中所追求的一个目标。不同于其它学科的是,数学本是一门极具科学性、逻辑性的学科,用来表示数学知识和数学思维活动的数学语言往往有着专业术语,为了表达简洁化,还常用一定的符号来表示。因此,将数学语言和教学语言有机的融为一体的数学教学语言,在实际教学过程的使用中,有着不少特殊的要求。“严密性”就是这些要求的其中之一。
一.“严密性”——数学教学语言的科学性要求
数学教学语言既含有学术性强的数学语言的成分,又含有自然语言的成分。在后者表达上,我们可以比较随意,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追求自然语言的生动性、趣味性等。但前者不然,科学性是数学学科最明显的特征,因此数学语言是科学语言,教师在使用数学语言时,一定要做到数学教学语言的严密性,即要使用科学的数学专业术语,数学教学语言要具科学性是不容质疑的。
数学课堂教学语言的科学性要求教学语言的规范性和准确性,不可以出现科学漏洞,否则就不具严密的特性了。
例如在圆周长的教学中,我们要带领学生研究这样的一个问题:圆的周长与该圆半径、直径间的关系。经过研究,从而发现圆周率。圆周率是一个特殊的数,由于它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无法用分数表示,因此为了计算方便,我们用的常常是圆周率的近似值3.14,也就是说学生平时计算出来的圆周长实际上是一个近似值。在大量的圆周长和圆面积的计算练习中,3.14被反复地使用着,使学生产生了这样的一个错觉:圆周率=3.14,于是在复习整理圆的周长与该圆半径、直径间的关系时,学生往往会得出这么一个结论:圆的周长是该圆直径的3.14倍,是该圆半径的6.28倍。从数学的严密性要求上来说,这个结论是错误的,它不具科学性,因为圆的周长与该圆直径、半径间的关系有着一个专用的术语——圆周率,虽然无法用数据完全地表述出具体的倍数,但却可以用字母π来代替。这时,就要求教师使用科学的教学语言,帮助学生规范总结:圆的周长是该圆直径的π倍,是该圆半径的2π倍。
注意事项:
1.教师本身就要精通学科术语,提高业务水准,具备较高的数学素养。教师对数学语言的掌握情况,直接影响着数学教学语言的科学含量,部分严密的数学语言无法用自然语言代替,否则将会出现偏差,欠缺严密性。
2.一些容易出现错误的数学语言,教师应一开始就引导学生使用规范、正确的描述方式,不要等出现错误了,再极力补救,一旦“先入为主”了,难免会事倍功半。
3.教师在与学生交流中,要时时注意学生的语言反馈,一旦有误,应即时纠正,再小的错误也不可放过,因为很多数学语言的正误原本就只是一字之差,万万不可觉得只要能意会就行,多一字、漏一字无所谓。如若当学生反馈出“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是梯形”时,教师必须要立即纠正,强调加上“只”字;又比如当学生将“24÷4”读作24除4时,必须让他马上纠正成“24除以4”。
二.“严密性”——数学教学语言的概括性要求
语文教学中,往往强调教学语言的意境美,怎样抒情就怎样表达。而很多时候,数学教学语言恰恰与之相反,它很少对语言做修饰,数学家托利亚尔在数学教育学一书中指出:“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很多数学语言都言简意赅,因此,数学教学语言也往往体现出较强的概括性,使原本比较松散的自然语言提炼得比较严密。
在数学语言中,我们可以常常接触到很多符号或图形,使得一些复杂的数学思维用严密的数学语言表达,而这些数学语言的概括性特征就很显然了。比如,若用文字来描述乘法分配律的话,将要使用上几十字,学生理解起来不方便,记忆起来就更是麻烦。若使用严密的数学语言,这几十字的乘法分配律就可以概括成:(a+b)×c=a×b+a×c。在日常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符号感,原本就是教师的教学任务之一,因此,教师本身就应该经常性地使用概括性强的数学符号。
在教学中我们经常还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在引导学生讨论部分数学问题的时候,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等方式得出了结论,但这个结论的语言组织往往不够简练。如果这个结论既无法用简洁的符号来表示,教材上又没有规范的表述的话,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帮助学生进行整理,使用概括性的语言来陈述这个结论,语言越平淡、简短,越有助于学生理解、记忆。
注意事项:
1.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多使用数学符号语言。比如说,图形的面积计算或体积计算公式的表述,除了在新授课上强调文字公式外,一般情况下教师可多使用字母公式,而在板书时,为了提高效率,更该提倡使用字母公式。
2.在部分数学知识(如分数基本性质等)的描述过程中,要使用教材中原本就有的规范性描述语言。因为这些数学语言原本就是被高度概括而成的,教师不要过多地用自然语言来描述,使得语句松散,不够严密。而且,俗话说“言多必失”,少讲废话,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教师多做好课前的准备,对于部分数学知识的讲解要做好事先的整理、概括。尤其在新课标的教材中,很多数学知识都没有定论,需要学生自己去探索,最后得出结论。对一些重要的概念、性质等的定论,若在课前没做好准备,教材中又没有明确的描述,这个时候教师就容易出现“费话连篇”的现象,扯不清,道不明。若课前准备充分,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使用简洁、概括的语言来得出结论,不仅易于接受,而且有效提高课堂效率。
三.“严密性”——数学教学语言的完整性要求
数学讲究科学性,很多数学知识中定理、性质等数学语言都是科学、完整的,在表述过程中比较严谨、细致,比较具有概括性。但并非每一个数学现象都是可以用一、两句话所能概括完整的,因此部分数学知识在呈现过程中,也有一些段落较长的数学语言。对于这种情况,教师千万不可“偷工减料”,必须把内容说完整。另有,在许多数学内容的定义、性质中,往往具有前提条件。这些前提条件有别于文学修饰,不是可有可无的,一旦疏漏,数学语言就会出现片面性,发生错误,甚至意思完全被改变。
可见,这些前提句是必不可少的。例如我们所熟悉的平行线的定义——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可因为贪图方便,舍弃前提,将定义表达成“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后者因缺少必要前提而出现了明显的偏差。

   

其实数学教学语言的完整性要求,也是对数学语言科学性要求的达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尽快完成教学任务,往往在部分数学语言的表达上“能省则省”,觉得学生能意会即可,部分“细枝末梢”不必讲究。结果事与愿违,一个细节的遗漏往往造成知识的不完整性,教师的教学语言若不够完整,缺少严谨,又怎能帮助学生把知识掌握完整呢?
例如有这么一道选择题:一个数除以真分数,结果( )这个数。A.大于、B.小于、C.等于、D.大于或等于,结果有75%左右的学生选择了错误答案A。任何一个大面积的错误现象必然能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找到原因,这就是由于教师教学语言不完整造成的一个典型错误类型。正确的描述是“一个数(0除外)除以真分数,结果大于这个数”。由于教师在平时的数学教学语言中为了图“方便”,将“0除外”当作是“累赘”般地疏忽掉了,使原先正确的数学语言失去了完整性,同时也失去了正确性。
注意事项:
1.不可追求“心知肚明”的效果。一些数学语言本身很容易让学生意会、接受,正因为如此,教师觉得很多东西学生应该是“不说也能知道的”,常常这里“省”一些,那里“省”一些,稍加时日,学生就已经对完整的数学语言失去了记忆,抛到了九霄云外。教学中出现的小漏洞,体现在学生身上的将是数学知识的大漏洞。
2.不要为了讲究“效率”,将部分细节问题当作是“累赘”,时间充足时使用“完整版”,时间紧张时使用“删节版”,造成学生对知识的多重记忆,发生混淆,待到要使用时,难免产生这样那样的不足及错误。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实施全过程评价,扎实推进计算教学    下一篇:浅谈选择题命题方向的一些变革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