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数学论文

新课标下数学教学思想方法的转变

所属栏目: 数学论文  更新时间:2015-01-10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无锡市长安中学     葛进

目前社会上对教育改革的呼声很高,希望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希望提高学生的素质。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过程中,既要减轻学生的负担,又要提高教学质量,教学方法的转变刻不容缓。现在惠山区多数学校学习东庐经验,都在用导学稿的教学模式,均取得较好效果,导学稿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各校在课堂内容的展开上又有不同,有的学校要求学生提出问题,其他学生回答;有的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这些都体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效果上实现“教学合一、教学相长”。教学思想方法的转变体现在课堂上,应在如下几方面下功夫:

一、            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数学教学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使数学知识生活化。因此在课堂内容的引入和例题的选择上应尽量选用贴近生活的题型。如:在学习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时候,我引入了一个我小时候的故事:在我上小学四年级时,村上有一大人出一题让我做:100元可以买相同的麻雀20只和鸽子4只;也可以买相同的麻雀10只和鸽子7只,问麻雀多少钱一只、鸽子多少钱一只?当时我做了很长时间,才凑出了答案。同学们一听老师小时侯做的题目就来了精神,赶紧计算起来,但多是用猜想+验证的方法,于是我很恰当的自然引入今天的新课内容,给同学们分析、讲解、计算、求解。同学们这节课听得特别认真,特别入神。知识也掌握得特别牢固。由于提出的问题源于现实生活,也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无处不在,是很有用的,从而兴趣倍增。在学习“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时,可试问学生:河两岸有两个村庄,在何处造桥,两村庄串门最近?这实际上就是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道理。再比如学习什么是同类项时,我设计这样一个问题:一群猴子和一群大象在一座山上时,会出现什么情况?同学们的答案五花八门,但结果是:猴子成群,大象成队,它们都是群居动物。说明同一特征的事物是同一类。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知识虽然单调枯燥,但蕴涵着丰富的可激发学生兴趣的因素,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因素,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把社会生活中的有用题材应用到数学课堂教育中。

二、结合数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数的乘方学过后,我布置了这样一道有挑战性的数字规律题:

观察下列等式,1 =1

           1 +2 =3

        1 +2 +3 =6 。。。

猜想:当有n项立方相加时的计算结果是什么?

随后的几天里,一直不见有同学拿出答案,我不断鼓励他们不要放弃,四天后终于有两个同学拿来他们的探索成果给我看,当我点头示意时,他们竟高兴得欢呼起来。由此可见,同学们经过观察、思考、探索、总结规律,从而完成从特殊到一般的创新过程。这对个人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同时,在此过程中他更体会到难得的成功的喜悦,从而建立起探索数学奥妙的兴趣。数学教学的主阵地是课堂,在课堂上,好的问题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好的问题是这节课的核心,要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提出问题要恰到好处,让问题处在思维发展的最近发展区,问题既不要太难,也不要太简单,更不能有太大的思维跨越,让学生无从下手。提问时更要注意语言的技巧,内容有丰富的直观背景,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例如,在学习相似形这一节时,我设计了如下几个问题:1)同一张底片印出的1寸、2寸照片;放大镜下的物体与原物;人与太阳下的影子有什么关系?2)两个等腰三角形相似吗?为什么?3)两个直角三角形相似吗?为什么?4)两个等边三角形相似吗?为什么?5)两个矩形相似吗?两个正方形相似吗?这些问题由简单到复杂,引导学生认识相似形的特征,学会识别相似图形与相似三角形。好的问题往往让每个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参与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在基础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总有学生认为数学知识学而无用,即使我们告诉他们基础知识是学习科学知识的工具,但是缺少感性认识,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学以致用,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是有用的。在相似形这一章学完后,我带领同学们到操场上测量旗杆的高度,那天艳阳高照,有的学生利用标杆影长测量旗杆的高度,有的学生利用三角板测量旗杆的高度,有的学生利用小镜子测量旗杆的高度,同学们忙得不亦乐乎,我在旁边高兴的辅导他们,看到他们用学到的知识解决了平时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我与同学们一起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就连一些成就差的学生也在实践中看到了差距,学习变得自觉起来,成绩也有大幅提高。所以,有些数学知识需要动手实践,才会明白其中的道理。后来在学习直角三角形、概率统计等知识时都做过有益的实践活动,这样的实践活动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锻炼、培养了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学以致用是新课程标准对数学学习的基本要求,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探索数学规律,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问题,自主解决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不断的引导他们从生活中抽象数学问题,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吸引他们参与其中,让学生感到数学知识无处不在。

四、转变教学理念,培养数学的自学能力。

自学能力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能力,也是每个人必须具备的。自学能力的培养首先从阅读开始,初一学生的阅读能力较差,必须从示范做起,对课本里出现的定义、定理以及重要的解释要重复读,引导学生审清题意,确定最佳解题方案。在初步养成看书习惯以后,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设计一些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纵向深入和横向拓展地阅读数学课外书,还可以组织兴趣小组相互交流,促使学生相互启发、提问,并再次阅读寻找答案,养成阅读、思考、再阅读的好习惯。其次,在课堂上通过探索性的学习,启发学生思考,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最好通过预习发现问题,并尝试自我解决问题,这时教师应起释疑解惑的作用。最后,在每次作业和考试后应引导并鼓励学生总结得失,自我总结、自我完善。这些都对自学能力的培养起很大作用。在教学中我发现那些成绩出色的学生大多具有较强的总结能力,曾经有一个已经毕业的学生,当他考取大学后,在一次假期偶遇时,十分感谢我在初一时就督促他们总结,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这让他收益非浅。 现在我校正在初一试行的导学稿对学生的自学能力的培养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五、加强人文关怀,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长期以来,教师与学生之间总是有距离的,这是长期应试教育的结果。在教学中我感觉到,有好多学生还是很愿意与老师沟通的,只是由于不好意思或不敢老师交流,有些成绩差的学生更是避之唯恐不及,但俗话说要想教导有方,必先攻其心,因此,我总是用平和的语调与他们交流,尽量不训斥,课余时间多与学生谈心,生活上多关心学生,做他们的益友。课堂上多启发,淳淳善诱,提出在数学思维上人人平等,术业有专攻,闻道有先后,所以为师,鼓励学生大胆发言,不要迷信老师,要有自己的观点。课后引导学生有问题问老师,做他们的良师。

数学老师一定要转变教风,把学生当自己的朋友,多挖掘学生的闪光点,不要轻易用错来给学生下结论,更不能挫伤学生的积极性、自尊心,只有经常得到老师肯定的学生,思维才有大的进步。

以上仅是我在教学中的一些体会,我在尝试中取得较好的效果,我希望数学学习能走出题海战术,让学生不再害怕数学,看到希望的明天,也让数学这门基础学科重现生机。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加强基础知识教学,提高立体几何解题能力    下一篇: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作业观 谈几点具体的做法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