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数学论文

新课程下数学探究性教学模式的探究

所属栏目: 数学论文  更新时间:2015-01-10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新课程下数学探究性教学模式的探究(县二等奖/市二等奖) [摘要]:我省普通高中数学新大纲、使用新教材中着重指出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实现这一目标,必须有效地改变以往以知识接受为主的学习方式。首先,素质教育重要的着眼点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实施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基本的指导思想是要以学生发展为本,因而一个重要的着眼点是要改变的学习方式,也就是改变学生在原有的教育、教学条件下所形成的那种偏重于记忆和理解、立足于接受教师知识传输的学习方式,帮助他们形成一种主动探求知识,并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的学习方式,这是一种有利于终身学习、发展学习的方式。第二,一种新的学习方式的掌握和运用,需要依托一套可操作性强的教学方法、学习模式及相应的教学个案。本文的探究,重点将落在高中数学课中探究性学习的开展, 旨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走出一条新路。[关键词]:  探究性学习     学习方式当我们步入21世纪时,世界科学技术正在发生新的重大突破,以信息科学和生命科学为代表的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为世界生产力的发展打开了广阔前景。基础教育特别是高中教育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严峻挑战。以凯洛夫的五段教学模式(激发动机→复习旧课→讲授新课→运用巩固→检查效果)为典型代表的传统教学模式,长期以来一直统治着我们各级各类学校。它以教师为中心,由教师通过讲授、板书及教学媒体的辅助,把教学内容传递给学生或者灌输给学生。老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宰,学生则处于被动接受老师灌输知识的地位。在这样一种结构下,老师是主动的施教者,学生是被动的外部刺激接受者即灌输对象,媒体是辅助老师向学生灌输的工具,教材则是灌输的内容。 不难想象,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学生如果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比较被动的地位,肯定难以达到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更不可能培养出创造型人才,这就是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教学结构的最大弊病。近年来,我国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将变革学习方式,倡导探究性学习放在了突出地位,强调在学科领域,要为学生创设探究性学习的空间。
     我国新中学数学教学大纲和新教材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放在了突出地位.要实现新教学大纲提出的教学目标,就必须变革学习方式,探索新的学习方式。而探究性学习方式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对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开展探究性学习,进行研究是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全面提高中学生数学素质的需要。
    随着中学数学课程的改革,高中数学新教材中新增了研究性学习内容(研究性课题与实习作业)。如何变革学习方式,组织好这些内容的教学,同时在新教材的基础上,选择更多的内容,开展探究性学习,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成为中学数学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因此,我们在认真学习和研究“尝试教学法”、“自学辅导法”、“问题解决教学”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高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的特点,同时考虑到创设情景,让探究性学习走进课堂,真正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等要素,进行了“高中数学探究性教学模式的实践和研究”的课题实践与探索。──反映了教育现状对我们提出的要求。由于学习的主要目的并不在于让学生学会解几个数学问题,或者应用数学去解决几个非数学问题,或者获得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其更重要的价值在于促进学生个性品质和一般能力的发展。因此,应当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通过探索性活动构建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和解答,并在与同伴或教师进行交流的基础之上,获得对问题以及相关的数学知识、方法更为深刻的理解,借此提高自己运用数学的能力和信心。使每一个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认识世界,解决实际问题,并确实感受到数学既是理解的对象,又是理解的方法,通过数学,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然与社会。──有助于建立新型的、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探究性学习为师生提供了一个从内容到形式的开放的教学环境,教师既是组织者、指导者,也是参与者、受教育者,这为形成全新的师生关系观创造了条件。从根本上看,它既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也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高中数学探究性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与支撑:1、探究性学习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以学习者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其含意有两个方面:其一,认为学习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体巳有的知识和经验;其二,认为学习者存在个体差异,这不仅是指主体已具有的知识,而且也包含了认知风格、学习态度、信心、观念和学习动机等。主动建构不只是动手实践,实物操作,向他人主动学习,特别是通过教师的教学进行主动学习是主动建构的主要形式。关于建构主义及其教学涵义,在我国的主要研究者是南京大学郑毓信教授。
    建构主义在数学教育中的应用形成数学教育建构观。数学教育建构观认为:
   (1)学习数学是主体对数学知识的认识过程,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练习等被动的吸收过程,而应是在教师指导下的主动建构学习的过程。
   (2)这个建构过程依赖于认识主体巳有的认知结构,因此必须具有个体的特殊性,同时,数学知识的建构主要是一个“顺应”的过程。
   (3)主体的建构活动必然要受到外部环境的制约和影响,从而它是一个社会建构。这里的外部环境是相对于认识主体而言的,包括学习的内容和条件,认识的手段和方法等,更包括教师的活动.它们是与主体共存的一个动态的系统。2、主体教育理论
    主体教育理论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我国兴起的教育学理论,它的主要研究者有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裴娣娜教授和上海师范大学燕国材教授等。该理论认为,人的主体性是人的自然性和社会性的最本质的特征,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最重要的前提。人的主体性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本体主体性,价值主体性,实践主体性。主体性教育理论特别强调以下几个方面的教育理论:
   (1)人是主体教育的出发点,主体教育的直接指向就是完善人、发展人。
   (2)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个体性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3)主体性教育的近期目标是在教育过程中,通过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主体能力和主体人格,发展和提高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能动性,从而成为社会活动的主体(即类主体),造就具有类主体性的社会成员。
    主体教育理论,不仅强调了人的主体发展性,而且具体指出了人在发展中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科学地说明了影响和促进人的主体性发展的因素与条件。为研究解决本课题的主要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

   

探究性学习强调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实际运用,注重学习的过程和学习的实践与体验。因此,具体到数学学科的“探究性学习”而言,需要注意培养以下目标:(1)培养学生的兴趣与好奇心,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2)培养发现数学问题和提出问题能力            (3)培养自主学习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4)培养协作学习能力并学会分享与合作(5)培养创新能力(6)培养数学建模能力(7)培养自我评价能力高中数学探究性教学模式的结构:创设问题情景——教师为了激发学生学习,探索的欲望,首先必须根据教材内容设计一些实验,或者做一些模型,图表,课件,让全体同学观察,分析,或拟编出一些联系实际的应用题,让学生思考,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的问题,这些问题学生急于去探索与解决。但利用目前的知识很难解决,于是形成了教育教育心理上的认知冲突,激起了求知欲,使学生在迫切要求下学习,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索。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想学”。
    学生自主探索——在一节课中,教师可将提出的问题分解为若干个子问题,放手让学生动手,动脑,独立思考,自主探索。使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通过阅读,实验,观察,分析,概括去建立数学概念,去发现定理公式,去完成定理,公式的证明,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教师要保证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进行探索,要防止不必要的插话,要把发现的机会和乐趣留给学生。让学生始终处在“问题提出—问题求解—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变“被动”为“主动”,变“灌输”为“发现”,这是教学的中心环节。
    学生讨论交流——交流是主体意识形成的重要条件,在与同伴谈论,交流与探索中,学生能摆脱权威的束缚,对疑难问题各抒己见,不受拘束,毫无保留的暴露自己的思维过程,对同学的思路发表不同见解。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互帮互学,共同提高。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鉴赏能力和协作精神。波利亚认为“对自己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开始”。教师应该坚持教学民主,鼓励学生敢于提问题。引导学生怎样去提出问题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关键。在实验初始阶段发给学生一份波利亚的“怎样解题表”,让学生仿照提问,对某一教学内容教师通过提出一些问题作为示范,逐步训练学生提问。教师要鼓励学生标新立异,自圆其说。逐步变学生“不问”到“敢问,善问”。教师在学生自主探索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协作交流,讨论即协作学习。进一步完善深化对主题的意义建构,并通过不同观点的交流,补充,修正,加深每个学生对问题的理解。
    教师点拔——这一环节的核心是让学生看到思维过程,帮助学生把问题解决的来龙去脉搞清楚,让他们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教师要当场答疑,要把解决问题的思路包括失败的思路暴露出来,让学生从中领悟成功之路。波利亚在"解决教学"中让学生看到思维过程,而不直接出示哪怕是绝妙的解答,意在使学生能从教师分析中懂得怎样去变更问题,怎样引入辅助问题,怎样进行联想及类比等等。
    变式训练-- 为了让学生准确地应用知识,善于在解答新的问题时应用过去的经验,教师必须精选例题和习题,循序渐进地开展变式训练,通过一题多变,一题多解,多题一解,综合题分解成几个简单题,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转化成熟知的数学题,对问题引申,变化,推广等等,使学生养成用观察,联想,类比的方法解决问题的习惯。
    归纳小结——组织学生对所学内容从以下几方面归纳小结:(1)本节课学习的只要内容是什么? 揭示了哪些数学思想方法,哪些解题技巧,规律 ?
(2)哪些内容你积极参加了探索与交流,你得到哪些启示?哪些内容你探索失败?哪些   内容你没有参与交流? 原因何在?(3)通过教师点拨,你得到哪些启示?高中数学探究性教学模式的探究形式:(1)变形性探究    结合教材内容把一些数学问题的探究运用到数形结合的方法进行,变形性探究可发挥“形”的直观作用和“数”的思路规范优势,数形渗透,互相作用,扬长避短。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隐蔽的问题明朗化、抽象的问题直观化,从而达到解决问题。(2)发散性探究发散性探究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主要环节是发散性思维。所以,要培养创造性思维,就得培养发散性思维。发散性思维是不依常规、广开思路的一种思维形式,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等特征,在数学中发散思维是无处不有,无处不在。发散性问题有助于激励每一个学生参与到问题的解决活动中去,新颖而富有挑战性的发散性问题可使每个学生都可以从事自己力所能及的探索(3)应用性探究应用性探究主要是让学生自己设计课题。增加学生的应用意识,并在知识的发展中培养创新意识,提高研究能力。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使他们在一个更加开放的环境中学习数学,切实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应用性探究还可以设计一些有一定难度或具有开放性的课题,可以配合开展数学课外活动,组织学有余力的学生对探究性的习题进行研究,以开阔思路,培养创新精神相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探究式课堂教学是否能取得实效,归根到底是以学生是否参与、怎样参与、参与多少来决定的,同时只有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才能改变课堂教学机械、沉闷的现状,让课堂充满生机。所谓学生主动参与就是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权利,不要教师设框框,先把学生手脚捆绑起来,要求学生按照教师预先设计好的一套去运行。而每步探究先让学生尝试,就是把学生推到主动位置,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教学过程主要靠学生自己去完成,这样,就可以使探究式课堂教学进人理想的境界。 总之,课堂探究教学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我发现、自主学习的机会,与传统的教学形式相比,它有更为鲜明的特点,值得我们去研究和探索。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试卷分析课的教学功能与教学策略    下一篇:如何促进高中女生的数学学习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