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小学科学论文

浅谈小学科学课程的非知识性功能

所属栏目: 小学科学论文  更新时间:2015-01-10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郭锦辉 沙田镇第二小学

【内容提要】由于现在的教育体制及其评价标准所限制,人们对于学科教学、课堂教学,常常只关注于学科的考试前景、学科的知识传导、学科的知识掌握情况等。而对于学科的设置目的,学科的存在价值,以及其对学生成长所带来的影响等问题常常被忽视,因而在主观上造成有“主次科”之分的错误思想。就如科学课程的开设为例,针对很多学校对科学课的开设并不重视,甚至看作是一门可有可无的课程,或者只关注学生在科学课上学到知识点等问题。本文通过针对科学课开设的目的,学科的非知识性功能,如学生认知功能、道德功能、创新功能、科学精神、人文精神等进行分析,唤起人们对科学课程的重新认识,正视科学课的存在价值,及对学生成长带来的影响。

【关键词】存在价值  非知识性  认知功能  道德功能  社会责任

小学科学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学校中开设的语文数学英语等科目从论题集合上看是等同的。科学课程是小学的基础课程,具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在其他课程(如小学数学)中,也有科学内容的涉及,但那些只是渗透、附带的,进行科学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的主渠道主阵地依然是科学课程。但在开展科学课程上,许多学校、家长对科学的重视程度不高,使得科学课程成了可有可无的“次科”,或只把注意力集中在学科的知识性问题上,对于学生的非知识性学习关心甚少,然而科学课程开展的主要目的是通过简单的科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等,这些非知识性能力。结合当前科学课程的开展情况,浅谈科学课程对学生发展的非知识性功能,提高人们对科学等学科的重视程度。

一、认知水平的培养

     1、观察能力的培养

科学课是由一个个有趣的、有意思的观察、研究、认识周围事物和周围环境的探究活动组成。观察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技巧之一,观察能力的培养是科学探究领域中一个主要的内容。然而对于还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观察往往停留在事物的表面现象,交流也很自然地流于形式化。通过科学课的开展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观察是科学研究基础,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通过获得的观察事实,构建和检验科学假说或理论的作用,可以扩大研究领域,为科学研究开辟新的道路;通过科学观察,学生能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能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是培养学生科学能力的有效途径。

如在广东版《有趣的磁现象》一课的教学中,学生只有通过细心观察磁铁与不同物件,以及磁铁之间的微妙关系,才能总结、归纳出磁铁对铁质物品具有吸附性,磁铁与磁铁之间具有同性相吸,异性相斥的性质。所以在科学课程中应该给予科学观察足够的重视,重视学生科学观察能力的培养与发展,观察力常常伴随学生以后的学习,影响学生一生的发展,因而,在科学课中,应注重学生观察力的培养与引导,为学生进一步的科学学习以及科学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2、发现事物发展规律能力的培养

世界万物的发展,常常以一定的规律出现。人们要把握世界就应找出事物发展的规律,顺应事物的发展规律。小学科学课的开展就是为学生寻找事物发展提供一个有利的平台。让学生发现和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如在教导广东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白天与黑夜》一课时,就要求学生寻找白天与黑夜交替的规律;《春夏与秋冬》一课时,就要求学生寻找一年中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的规律;《种子与幼苗》一课时,就要求学生寻找生命发展的规律等。通过这一系列的课程,让学生明白到万物的发展都有自己的规律,养成总结规律,顺应规律的思想,把握事物的发展。使学生知道人生活在这个客观世界上,只能“顺应天意,不能逆天而行”,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适应世界的发展。

3、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小学科学课学习的过程,其实就是学生通过不断地观察、寻找规律、动手操作的过程,观察有时只为更好地进行动手操作,动手能力的培养也是小学科学课开展一个必不可少的功能。小学科学课程为学生设置很多实验,让学生动手操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在广东版六年级下册的《滑轮、轮轴和龄轮》中,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利用科学实验器具进实验,找出滑轮、轮轴、齿轮的特性。除了通过动手实验,科学课程还常常为学生开设调查报告,如广东版五年级下册第14课《大地的变迁》中,课本设置让学生去寻找大地在变迁的证据调查报告。这样就使得学生自己动手,通过书籍查阅,上网搜索资料,这样就能大大地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操作能力。

二、科学精神的形成

    1、了解科学的价值

    通过小学科学课的开设,使学生初步认识到科学的价值。科学发展对人类社会的进步作出卓越贡献是肯定的,特别是社会发展到知识经济即将到来的今天,科学的重要性更是与日俱增,政府和社会对科学的重视与关注程度也是前所未有。因而,通过小学科学课程的开展,让学生初步认识到科学的价值,了解科学对我们生活带来的影响,生成科学的精神,养成科学价值观。

在我们教学的过程中,联系我们生活,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科学,思考科学对于我们生活的影响,科学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等一系列的问题,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的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科学提升了我们的生活质量,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模式。如在教育六年级《研究自行车》一课时,了解自行车原理时,与学生们的共同探讨当这个世界上还没有出现自行车、汽车等交通工具时,人们出行的情况与交通工具出现后人们出行的情况进行对比,使学生认识到科学就存在于我们的生活,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体会科学的价值。

    2、倡导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不同于具体的科学知识,科学精神是获取科学知识的主观条件,以及凝结在科学知识中的思想。让学生了解到科学的每一个领域,都有许多发现、发明和革新的过程,这些领域在小学科学课的教学中都会涉及,但人们常常只重视结论的介绍,而没有再现曲折、艰难、充满创造智慧的发明过程,这就使学生失去了对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科学发展规律和科学意志品格等方面的了解,学生接触到的只是一堆枯燥的知识,这对于学生能力与人格的培养极为不利。教学中应恰当引入与结论性知识相联系的社会背景、经典实验、科学史实和科学家事迹等,让学生去领悟科学的崇高、神圣和对历史的巨大推动作用,从而使学生明确崇高的科学态度。

如在广东版六年级上册《进化中的生物》一课教学时,可以在授课的同时,向学生介绍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是如何随“贝格尔号”考察船进行为期5年的艰苦科学考察,历尽艰辛,经过大量的观察和调查研究,提出“自然选择”学说,并出版了《物种起源》这部巨著的故事,让学生在科学史的熏陶中树立热爱科学,立志献身科学的崇高理想。

    3、运用科学思维

科学思维是打开知识宝库认识未来世界的钥匙,科学思维能力的高低反映着智力水平的高低。小学科学课程教学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思维的主要课程,关键课程。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科学课程体系,为学生创造一切有利的条件,不断探索科学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改善教学手段和方法,从学生个体心理发展和认知规律出发,逐步加以完善。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调动与激发学生参与学习、探究科学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发散思维、抽象思维,这样才能更好、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科学思维的全面发展。

如在教学六年级下册《浩瀚的宇宙》这节时,其中包括了《太阳系》、《银河系》、《探索宇宙》等内容,这些内容都远离于日常生活,对老师和学生都是一个陌生的概念,这个时候就更需要老师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发散思维、抽象思维,在脑中根据教学内容、教学概念建立一个虚拟影象,再通过脑海中虚拟影象进行分析、研究和学习。在这个过程中,使学生的思维能力有一个从客观观念到虚拟抽象的飞越性发展,很好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4、培养创新能力

    在科学教学中,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培养是评价小学科学开展情况的一个重要标准,也对学生发散思维、逻辑思维的发展起着注关重要的作用。在小学科学的教学中,可以利用学生的好奇心,通过科学探索和游戏使学生把握科学知识,如在《有趣的磁现象》教学中,老师通过设置有趣魔术游戏,唤起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敢去实验,寻找其中科学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可以通过学生的活动实践发现、研究和探索,体验到智慧的力量和创造的快乐。

如在教学六年级上学期《食物链》一课时,小学生了解生物体之间的关系后,要求小学生实践自制“生态瓶”,小学生就能根据动、植物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成功制作出一个“生态瓶”来,在这个实践制作活动过程中,无疑增强了小学生创新的思维与能力。除此之外,小学科学还为发展小学生的思维能力提供了大量的素材,老师应该在深钻教材,挖掘教材中的各个因素,培养小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如教学五年级上册《能量的转换》一课时,让学生思考为什么水从高处落下时,就能发电这些问题时,让学生发挥自己的发散思维,思考水从高处落下的过程中,完成一个怎样运动的过程。通过学生的一系列的猜想,发挥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人文意识的生成

    1、道德意识的生成

     小学生正处于一生中的敏感期,是学习做人的奠基期。小学生德育将影响到整个德育工程的质量。科学课是孩子们喜爱的学科,在科学教学中如能抓住一切有利时机,采用多种方法进行德育渗透教育,比硬性说教更易被孩子接受,轻松达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效果。这样不但使学生形成科学观念、了解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技能,还可以通过科学课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科学、爱劳动的教育,培养严谨求实、勇于克服困难、锐意创新的良好思想品德。

在教学六年级上册《保护空气》这一内容时,除了让学生了解地球上几乎所有的生物都需要空气之外,还应该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空气污染会危害人类的健康和动植物生长,通过调查发现我们生活中的空气其实并不洁净,鼓励学生课后查阅有关空气污染与保护的书籍和资料,向有关部门提出保护空气的建议,激发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又如在教育六年级上册《变废为保》一课时,通过对自己家里每天产生的垃圾为调查目标,对家庭垃圾进行观察分类,了解家庭垃圾的产生及组成,学会对垃圾进行分类等知识,同时使学生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2、社会责任感的生成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教育已不只是向学生教导、传受知识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能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造就一代又一代的新型公民,其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就是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学生是否具有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关乎教育是否成功的一个重要指标,俗话说“德才兼备是上品,有德不才是次品,无才无德是废品,有才不德者是危险品”,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个学生的好坏,是从他的德育出发的,其中对社会责任感就是德育好坏的重要表现形式。在小学科学课课程中,为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供很好的教育基础。

如在六年级下册《珍贵的淡水》、《宝贵的耕地》的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对我国的淡水资源、耕地面积的情况进行调查,了解我国现时的水资源非常缺乏,许多地区还处于干旱,人们还受着干旱带来的痛苦;了解到我国的耕地面积也远低于国际水平,粮食供应还相对紧张等情况,让学生认识到我们物质相对富裕的今天,其实也存在着问题,人们为解决这些问题正不断地努力。从而使学生产生报效社会、报效祖国的思想,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又如在六年级上册《和谐的家园》一课中,让学生对家庭自然环境、家庭的社会环境进行调查,通过小组的讨论,设计出心目中的美好家园、和谐家园,并为实现心目中的理想家园而努力,这些教育资源都是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重要途径,我们应及时把握,学生成长为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新人类。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小学科学不只是教导学生科学知积的简单课程,它同时还是培养学生许多能力和技能的场所。在以后教学中,我们就多加关注,不要使得科学成为我们教学中的“鸡肋”,让学生在快乐的科学探索中,养良好的科学精神和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自然课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浅见》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探索》

  3、《浅述自然学科的德育功能》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巧设问题,让科学课精彩绽放 小学科学优秀教学论文    下一篇:科学课堂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初探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