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绿色课堂:语文教学的理想课堂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15-01-12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石桥花桥小学    柯德清

  [摘要]  课堂教学是实现传授知识、培养技能,训练思维的主阵地。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与深入,从小学语文的学科特点和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出发,理想的语文课堂应是既开放又有活力的课堂,从而让学生的语文学习变得有滋有味,使我们的语文课堂焕发新的生命活力。因此,营造“绿色课堂”是一种能激发孩子的情感渴望,点燃孩子的心灵火花,使语文学习更具生机和活力的理想课堂。

  [关键词]   绿色课堂    语文教学    充满活力    理想课堂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一观点为我们小学语文教学提供了正确导向,应试图构建一种能激发孩子们的情感渴望,点燃孩子们的心灵火花,使语文学习更具生机和活力的理想课堂,我们将这种理想中的课堂称为“绿色课堂”。因此教师必须要从传统的角色中走出来去构建新型课堂,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让学生在和谐的、宽松的课堂里遨游,这样我们的语文将会焕发出生命的活力。那么,如何构建这种“绿色课堂”,使语文课堂焕发生命活力,使学生的语文学习变得有滋有味呢?这是每一个小学语文教师都在探讨的课题。

  一、 营造氛围,创设饱含情感的绿色课堂

  鲁迅先生曾说过:一个情感冻结的思想家是绝对进不了文学的。同样,一个情感冷漠的教师也是绝对进不了学生心灵的。“感人心者,莫乎于情”,课堂上打动学生的是情,感染学生的是情,震憾学生的依然是情。可以这么说,没有情感的教学是不吸引人的教学。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出发,把情感、态度、价值观列为课程目标之一,更可见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所以教师一定要善于调动自身情感,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努力把语文学习变成学生的情感需要。

  1、构建爱心的绿色课堂

  爱心是构建绿色课堂的基础,教师应该以一颗热爱学生之心,一颗医生般的仁心,走近学生,关爱学生,努力构建一个充满爱心的语文课堂环境,让学生把天性中最优美、最灵性的东西发挥出来,让学生的生命完满、充盈地展开。

  希望别人赏识是人的本性,赏识能使人愉悦,使人快活,能激发人的潜能,使人心智开启,灵感涌动!在“绿色课堂”中,“赏识”、“尊重”是教师示爱的一种有效方式。上课时,教师的口袋中要多带些“高帽子”,多说几句赞美的话、表扬的词,学生会带给你意外的惊喜。教师还要舍得放下架子,走进学生的心灵,尊重学生的见解,“蹲下来和学生交流”。这样,课堂充满了“爱意”,教学才会由此变得轻松,教师才会游刃有余地教,学生才能自由自在地学;课堂充满了“爱意”,师生间才会尊重与理解,学生才不必小心翼翼地“揣摩”教师的想法,教师也不会将自己的观点强塞给学生;课堂充满了“爱意”,教师才不会将目光仅仅局限于知识的传授上,而是更多地关注学生作为一个生命体的存在。

  2、构建平等的绿色课堂

  平等和谐的语文课堂是师生心灵融通、情感共振的绿洲。课堂应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师生舒展灵性的空间,共同创造奇迹、探索世界的窗口。课堂的生命活力源于学生主体意识的觉醒和强化,源于教师关注学生生命价值的人文情怀,生命活力的释放在平等互动的条件下才有可能。《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中进行。”这就意味着师生关系应该是互为主体的平等关系,在课堂教学中师生彼此敞开心扉,互相接纳。课堂上,教师不再是简单的教学管理者,而应是学生学习的伙伴。只有让学生感受到民主、宽松、融洽、愉悦,没有任何形式的压抑,学生才能主动投入学习过程,自由地思考、探究,无所顾虑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大胆果断而自主地决策和实践,使课堂形成强大的情感磁力场。

  3、构建情感的绿色课堂

  王崧舟说:“谁都知道,感情只能用感情去触摸,感情只能用感情去领悟,感情只能用感情去交融。……语文脱离了感情,语文就是麻木的、冰冷的、僵死的,语文就失去了生命的底蕴。这样的语文,根本不可能根植于学生的心灵世界,根本不可能给学生的生命铺上一层温暖、纯净的底色。”

  小学语文课文的多数文章,文质兼美,通篇跳动着作者的脉博,字字是真善美的音符,句句是作者的心血。通过潜心备课,进入课文所描述的情境,心随着作者一起跳动,体会作者内心的喜怒哀乐。这样,教师才能以动情的语言,丰富的表情,传达作者的情思,感染学生,从而创设一种和文本相和谐的情境,学生的情感才会迸发。

  如教学《小珊迪》一课,在引导学生理解体悟小珊迪高尚的品质时,我这样设计:先出示这句子:“我给了他一先令,他转身就跑了。等了很久也不见他回来,我猜想可能上当了。但是当我想到孩子那诚恳的面容,想到他那使人信任的神情,我断定他不是那种人。”然后指名多人诵读此名,并说说你在朗读中读出了哪种意思?接着紧紧抓住“他不是那种人”来追问“他不是哪种人?”以此来激活学生的思维:他不是说谎的人,不是欺骗人的人,不是不讲信用的人……最后再激情朗读这个句子,学生的情感体验丰富了,激情在孩子心中燃烧,自然朗读也打动人心了。

  二、体现互动,营造学生自主的绿色课堂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活力的。”所以,语文教学中要让语文课“流动”起来,让学生在交流与互动中焕发活力,通过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多向交流,碰撞出思维的火花,促进学生潜能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从而有效地促进他们创新思维的发展和实践能力的提升,有效地促进他们的可持续发展。互动的语文课堂涌动着生命的灵性,生成了一种动态的美。

  1、课堂上体现生本互动

  生本互动是指学生对教科书、课外读物等文本的阅读理解。让学生最大限度地调动自身的经验储备,灵活地、多角度地体悟文本,与作者、作品的人物进行心灵交汇、情感交流,体察他们的境遇,感受他们的思想,将学生引入情境,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到乐趣,从而保持思维的敏捷,使学生对文本的探究能不断进行。

  如教《乌鸦喝水》一课,为了让学生了解乌鸦是怎样喝到水的,体会放进瓶里的石子与水的关系,要求学生充分地阅读文本,然后分小组进行实验,了解乌鸦喝水的过程。学生们你放一颗,我放一颗,瓶子里的水慢慢升高了。通过实验,学生们不仅实际了解了课文内容,同时也仔细体会和理解了词语“一颗一颗”和“慢慢”。最有价值的是,有学生在实验以后还提出值得探究的问题:水太少的时候,无论放多少石子乌鸦都不能喝到水。学生刚从情境中走出,便提出了很有创造性的问题,是基于文本,又高于文本的创造。可见绿色课堂,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播者,而是帮助学生去发现、组织和管理知识,学生的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能力也得到了体现。

  2、课堂上体现生生互动

  语文教学十分重视主体间的互动关系,它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彼此对话,相互交流,通过学生个体之间,学生主体与群众之间思维的碰撞和交融来共享语文世界的精彩与美妙。教师要唤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让课堂活起来。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必须建立生生互动的课堂教学模式,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培养他们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激发他们的创造性。

  如教学《自己去吧》一课,我将学生提出的问题“鸭妈妈不是好妈妈,她让小鸭子自己去游泳,遇到危险怎么办?”提升为一个富有争辩性的问题“鸭妈妈到底是不是好妈妈?”于是,一场课堂辩论便热闹地展开了,学生们激情荡漾,潜在的学习能动性和创造性被充分挖掘,他们在文本的世界里自由驰骋,在与文本、与同学的对话交流中主动建构,学有灵性,学有个性,课堂充满了鲜活与灵动。

  3、课堂上体现师生互动

  心动才会有行动。心理学指出:“经常性启发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学生真正地动起来,学有所获。”新课程强调师生的双边活动,实际上是要教师发挥好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在教学中,要经常引导学生动口说一说、读一读,遇到不懂的问题动手划一划,动脑想一想,或者在小组内议一议,说一说。这样,多种感官参与教学,课堂才会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如《荷叶圆圆》一课第五段的学习,我先让学生带着问题“小鱼儿为什么也喜欢荷叶?”充分地阅读文本,然后创设情境,举起一张大大的荷叶,轻轻地摇曳着,深情地对小朋友说:“现在,老师就是荷叶姐姐,喜欢我的小鱼儿们上来吧。” 于是,小鱼儿犹如一粒粒有灵性的音符,依顺心中美妙的旋律,环绕着教师,兜兜转转,摇摇曳曳。“小鱼儿,你们都在我荷叶下面干什么呢?”他们唧唧喳喳的,有的说在捉迷藏,有的说在跳舞,有的说在丢手绢……我风趣地说:“难怪溅了我一身的水花!”美丽的荷塘,随孩子游动的节奏,于想象的风中翩然起舞,追逐嬉戏--奏响了和谐的天籁之音,自然之音,人性之音。

  三、入境体情,建立融合生活的绿色课堂

  陶行知先生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没有生活作中心的学校是死的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的书本。”语文教材来源于生活,并尽量地多层面多角度反映生活。因此说没有生活味的课堂是死的课堂,离开了生活来谈语文教学,犹如纸上谈兵。

  语文教学应该回归生活,运用各种方式去还原、去丰富其描述的生活本身,让学生在有限的时空中,透过语言文字去领略生活的精彩和美妙,提高对社会生活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完善学生的语文素养。课堂教学必须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开始,让教师、教材和学生之间组成一种相似的和谐振动,使学生与所学知识产生共鸣。如果我们的课堂脱离了现实生活,就成了无源之水。因此,“绿色课堂”呼唤让生活走进课堂,同时,也提倡让语文课堂向生活延伸。

  1、让生活走进课堂

  课堂教学,是教师对课本所记录的生活和自身的生活经历进行阐释。学生要在学习中体会生活的苦与乐,感受生活的悲与喜,从中获得生活的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从一定意义上说,学生的生活体验越丰富,他能感悟到的语文内涵也就越丰富。我们应当推开窗户,让语文课堂荡漾着生活的气息。

  如在教学《菜园里》一课,先让学生把自己带来的蔬菜摆在课桌上展示,然后带学生参观,认真记住各种蔬菜的名字。把枯燥的识字教学融入生活中,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一些本来少见、复杂的字学生也能轻而易举地掌握了。

  又如《影子》,描写的是学生生活中司空见惯的自然现象。但一年级的孩子对于生活现象的观察是无意识的,没有别人的提醒和引导,更多的时候是视而不见的。于是,在揭示课题后,带着孩子们来到了操场上玩“影子”的游戏:“小朋友们,我们站在阳光下,我们的身边就又多了一个朋友,那就是--影子。现在,你们玩玩自己喜欢的跟影子有关的游戏,看看你会发现什么?”孩子们一个个欢呼雀跃,兴致盎然。在这里,没有了老师一本正经的讲解,没有了学生正襟危坐的沉闷,让游戏进入了学习,让生活走进了课堂。

  2、让课堂走向生活

  课堂是通向生活的桥梁,而不是封闭学生心灵的围墙。课程标准明确写道:要努力建立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语文课堂相对于孩子丰富的生活世界,是渺小的。我们应该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读好生活这本“大书”。正如《语文课程标准》目标中所讲的“在实践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从课堂走向生活,可以让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足够的兴趣,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由狭窄的课堂教学变为融入生活的生活化教学。

  如学习了《自选商场》,学生认识了一些商品的名字,“面包、牛奶、火腿肠;牙膏、毛巾、洗衣粉;铅笔、尺子、作业本”,我就激发学生说:“自选商场里的商品有成千上万种,如果你在购物的时候,或在你使用某一商品的时候,能注意商品上的字,你就能认识很多生字。老师建议你回到家,把你用过的商品的空盒子,纸盒上的商标带来,比一比谁课外认识的生字多。第二天,学生纷纷指着商品及商标,把认识的字高兴地读给我听。从此,大街上的商店标牌、电视上的广告用语、车厢里的宣传标语……到处都成了孩子们识字的天地,也使孩子们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离他们很近很近,生活处处皆语文,语文无处不生活。

  课堂小天地,生活大课堂。语文学习有着良好的社会环境可以实践,有着丰富的资源可以利用。作为新课程的践行者,我们有什么理由不把语文与生活融合在一起呢?让课堂架起与生活的桥梁,让我们的学生在大语文环境中掌握真才实学,荡涤心灵,锤炼思想,培养健全人格。语文教学只有扎根于生活这一片沃土,才能发芽,开花,结果。

  四、焕发活力,充满富有诗意的绿色课堂

  诗人荷尔德林说:”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我们可以不是诗人,但是不可以放弃对诗的追求。我们的课堂,是生命中的一段不可复制的段落。尤其是我们的学生,大部分的时间是在课堂上度过的,课堂是他们精神寄居、心灵依托的场所,他们有权在课堂上追求诗意。老师,尤其是语文老师,有责任也有能力帮助他们提升课堂生活的质量,从而提升课堂的生命价值。我们理应让孩子们快乐地,充实地,自主地,舒展地,诗意地生活在课堂上。让孩子们经历温暖而百感交集的心灵旅行,让他们在诗意盎然的生命里收获美丽的思索--这是语文课堂的最高境界。

  新的课标强调了文学作品的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审美感受和审美创造等。设计时,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用画面再现情境,用音乐渲染情境,用语言描绘情境,引领学生走入”如诗一般优美的语文课堂“,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真切体验,达到景与情的统一,情与景的交融。让学生接受美的熏陶,这种熏陶不仅有利于语文学习本身,而且还有利于学生心灵与人格的健康发育。

  如《荷叶圆圆》一课,课堂伊始,我先播放课件:一池在微风吹拂下轻轻摇曳的荷叶美景的动态画面,配上乐曲,让学生欣赏,然后让画面定格在特写的荷叶上,优美的音乐继续,引出荷叶吸引的小伙伴。教师激情引入:荷叶圆圆的,荷叶绿绿的,小水珠喜欢荷叶,小蜻蜓喜欢荷叶,小青蛙喜欢荷叶,小鱼儿也喜欢荷叶,让我们一起在这篇轻快活泼的散文诗里去感受充满童趣的夏天,去触摸生机勃勃的荷叶,去体味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小鱼儿们快乐的心情吧!优美的画面、动听的乐曲、老师清新明丽的语言,营造了一种温馨和谐的课堂气氛,学生进入了文中的”世外桃源“--荷塘,初步感受到了美,产生乐学的情绪,为学生感悟课文埋下了伏笔。

  课堂是什么?课堂是生活的组成部分,是师生生命成长的平台--一个充满活力的生命平台,学生个体和群体、教师个体和教学技能、教学内容和教学流程都是充满活力的。在这个平台上,一群鲜活的生命在一起彼此对话、唤醒、碰撞、交融、分享,尽情享受生命成长的快乐。解读新课程,我们会发现课程教学本来就应当是一首诗。鼓励学生当小诗人练习说话,是对课文多角度的延伸,也是以补白的形式让学生驰骋想象,加深对文本的体验和感悟。

  再如《荷叶圆圆》一课,在课堂伊始时让学生感受到音乐和画面的美后,接着让学生通过阅读感受文本的诗意美,而后通过阅读学生知道荷叶给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小鱼儿带来了欢乐,所以小水珠说--荷叶是我的(摇篮),小蜻蜓说--荷叶是我的(停歇坪),小青蛙说--荷叶是我的(歌厅),小鱼儿说--荷叶是我的(凉伞)。学生边说我边出示这些句子,加上课题,就是一首诗。这时,我又启发小朋友想象,荷叶还会给哪些小伙伴带来欢乐,用上句式”(谁 )说--荷叶是(我)的(什么 )。“小朋友纷纷打开了思维的窗口,展开了想像的翅膀,一句句充满童真童趣的诗句如泉水般涌了出来:乌龟说--荷叶是我的练兵场,蝴蝶说--荷叶是我的舞台,萤火虫说--荷叶是我的家,水草说--荷叶是我的邻居,螺丝说--荷叶是我的赛跑场,小朋友说--荷叶是我的凉帽 ,是你的调色盘,是我们夏天的故事……多么丰富的想象力,多么形象化的语言。课堂上涌动着诗的灵性,勃发着诗的激情,弥漫着诗的芳香,流淌着诗的旋律,演绎着诗的精彩。课堂诗意浓浓,孩子兴致蓬勃。

  的确,语文没有诗意,就等于没有了活力,没有了灵魂,没有了生命。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我一千万的相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的和审美的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思维的天性本身要求富有诗意的创造。美与活生生的思维,如同太阳和花儿一样,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在充满诗意的课堂氛围里,学生就会感受到自主的尊严,感受到心灵成长的愉悦,感受到学习生活的幸福和甜蜜,让我们和学生一起诗意地栖居在语文的课堂里。

  五、价值引领,充满智慧挑战的绿色课堂

  人们常用”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来形容语文的形象意义与概念意义的关系。也正因为如此,语文教学的过程才成了学生舒展自由精神的过程。学生对文本应有自己的情怀和梦想。由于学生认识及生活经验的局限,他们对课文的感悟往往游离主题。作为传承文化的语文课堂,应在尊重学生对文本的独特体验和感受的同时进行价值引领。教师要用自己的感受、体验和精辟的解读来激活文本,为学生”穿针引线“,唤起学生的思维灵感和亲身体验。

  如教学《四季》时,在学生通过”角色阅读“走进四季、赞美四季正热情高涨的时候,教师又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模仿课文为自己课前创作的画配上诗歌,结果,从这些只入学两个多月的儿童口中竟说出如此美妙的诗句:小燕子停在柳枝上,它对春姑娘说:”我就是春天!“知了唱着动听的歌,告诉孩子们:”我就是夏天!“菊花张开美丽的花瓣,它对孩子们说:”我就是秋天!“雪花飘飘,它对大地说:”我就是冬天!“……这一拓展,实现了新旧知识的联系,实现了学习内容与现实内容的连接,使学生的经验和价值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这一拓展,伴着教师亲切而充满激励的语言,足已为学生搭建了情感交流的支架,足已让学生回味许久,品味到学习的滋味。这样,学生充分发表个人的见解和体验,教师的引导则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把握由肤浅走向深刻,由片面走向全面;使学生在充满智慧的挑战的阅读中实现思想认识的升华,尽情享受成功的愉悦。

  新课程下的语文课堂应该是充满生命活力,充满人文关怀,促进学生主体发展的绿色课堂。叶澜教授曾经发出”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的大声疾呼。课堂的活力哪里来?课堂的活力焕发在每个教学环节中。课堂上,放手让学生去探索,去创造,让学生的思维走向广阔的空间,让课堂成为学生进行自主创新活动的天地。”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学生的一切发展“,构建绿色课堂,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的发展,构建这一赋有时代特征的教育教学模式将是我不断的追求。

  参考文献:

  1、叶澜,《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2、顾黄初,《语文教学要贴近生活》,

  3、王菘舟,《审视”语文“》,(《小学语文教学论坛》,2004.3

  4、李勤,《让语文课堂充满生命之美》,(《小学语文教学论坛》,2004.9

  5、《新课程标准解读》,《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6、小学语文教学《语文教学呼唤人文情怀》2002.5

  7、小学语文教学《让课堂诗意盎然》2004.7.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略读课文的“略”“凸”两重天    下一篇:灵变性的小学语文作业设计之策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