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古风起唇齿,言语盈古意—浅谈小学生文言文阅读兴趣的培养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15-01-13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温岭市城东街道田洋小学    陈惠敏

  [摘要]新课标人教版的小学语文教材在五六年级的课文中编排了四篇文言文,这是新课程改革的催生物,给小学高年级的语文教学带来了全新的挑战。教师在教学中,重点是要借助文本,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让学生初步感受文言文的语言魅力,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关键词]小学生   文言文   阅读兴趣  培养

  “文言文”顾名思义就是用“文言”写的文章,它是历代先贤智慧的结晶,是我国古代优秀文化的宝贵遗产。新课标人教版的小学语文教材在五六年级的课文中编排了四篇文言文,分别是第十册的第10课《杨氏之子》、第十一册的第25课《伯牙绝弦》、十二册的第1课《文言文两则》中的《学弈》和《两小儿辩日》。这是新课程改革的催生物,给小学高年级的语文教学带来了全新的挑战。

  我认为,小学阶段的文言文教学不能单纯地停留在教材中的几篇文言文,浅尝辄止,而是要借助文本,重点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让学生初步感受文言文的语言魅力,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在此,笔者不揣浅陋,略陈一二。

  一、吟之诵之,催生文言兴趣

  文言文一般篇幅短,韵味强,特别适合诵读。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陆九渊在《陆象山语录》中写道:“读书切戒在慌忙,涵咏工夫兴味长。”要知“兴味”,就得多多“涵咏”。文言文是一种精练、古奥的语言形式,只有通过反复诵读,直到背诵,才能逐步感悟其中含义,感受文言之美,体味出作品的内容和情感,产生学习的成功喜悦,激发出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诵读”要有一个拾级而上的过程,这一过程体现了“读”的三个层面的训练要求。

  (一)读得正确、读得通顺

  文言文教学首先就要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只有在正确的朗读之下,学生的初步感知才会更加准确、有效。而小学生刚接触文言文,学习文言文最大的难点是读准文言的停顿、重音,把握好语速、语调与节奏。教师在教学中可结合范读与练读进行训练。

  1、范读

  教师范读是对学生“授之以法”,在范读前,可引导学生在倾听时注意语句的停顿、重音、语气和节奏,并在书上做上记号,促使学生能正确朗读课文。对于难以读准的句子,教师可以进行领读,让学生在形象的模仿中初步掌握朗读的技巧。教师抑扬顿挫、韵味十足的范读、领读,能让学生感受到文言诵读的魅力,教师在范读中“读之以情”,学生就会“感之以趣”,“兴之以读”,“读之以思”。

  2、练读

  学生通过试读,指读、轮读、小组分节读、同桌互读、全班齐读等丰富的形式,模仿老师一句一句,一段一段,一遍一遍地练习朗读,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初步领悟文言文在停顿、重音、节奏等方面的朗读规律,体味到文言文学习的乐趣,为下面的正确理解文意作铺垫,同时也顺应了新课标中提出的要求:“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二)读出感悟、读出感情

  文言文教学如果一味地逐字逐句讲解,学生容易产生厌倦和恐惧心理,不利于文言文的学习。教学中,教师也应该让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文言文的品读,并为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进一步品味文言精华。

  1、感悟读

  学生利用好教材资源,辅之以“对照注释一句一句读,想想每句话的意思”、“一边读一边想象当时的情景”、“图文对照读”、“联系上下文大胆地猜读”等阅读方法,自读自悟,从中体味字词句的意思,感知课文内容,感受作者蕴含在其中的思想情感,从而体验文言文学习的成功乐趣。

  2、情境读

  教师要在课堂上创设出多种情境引导学生读出情趣,或置古朴之画,或衬琴萧之乐,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配乐朗读、角色朗读、表演朗读等教学情境,使学生拉近了与文言文的距离,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有效地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3、竞技读

  在学生诵读文言文的过程中,教师可穿插竞技性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与朗读的比试中,情感与情感的碰撞中,读出文章的意境,读出细腻的感情,读出古典的气息,读出古文的韵味,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读有积累、读有兴趣

  清人唐彪在《读书作文谱》中说:“微言精义,古人难以明言,而待人自悟者,可将其书熟读成诵,取而思之。”从文言文教学的实际来看,背诵是学生积累知识、发展能力的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环节。让学生熟读成诵,通过一定量的诵读形成文言文的语感,积累语言资料,从中汲取丰富的精神滋养,产生进一步阅读的兴趣,逐步形成学生的古诗文阅读能力。

  1、背诵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对文言文也是如此。“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厚积而薄发。” 文言文优美的声韵,精练的语言,特殊的表达方式,若引导学生背诵,对于积累语言、接受文化熏陶都大有裨益。教师应该采取多种途径引导学生熟读成诵。如果“读”,是让文章“入口”的话,那么“诵”就是要“入心”了。如《学弈》中的最后一句“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这句话当学生熟读成诵后,便成为了他们自己的语言,用来规劝上课不认真的同学。

  2、拓读

  拓读是对教材内容的拓展和延伸,是学生受法于课内,施法于课外的实践,也是学生文言文阅读兴趣的深化。可以通过以下三种形式开展:其一,古今对照的拓读。教完第10课《杨氏之子》后,让学生课外搜集记载第11课《晏子使楚》这个故事的文言文进行古今对照;也可以让学生结合教材中的“成语故事”,课外搜集其原文古今对照读,进一步感受文言文语言的魅力。其二,由此及彼的拓读。在学完《伯牙绝弦》一文后,让学生课外搜集有关珍重友情,珍惜知音的古文佳句,对于基础较好的同学推荐冯梦龙创作的《俞伯牙摔琴谢知音》一文进行迁移阅读,让学生读有余兴。其三,举一反三的拓读。另外选择一些浅显易读、内容健康但不乏风趣的文言文推荐给学生阅读,以扩学生的语言积累,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如学完《杨氏之子》后,可推荐学生阅读《世说新语》。

  二、用古学古,升华文言兴趣

  学习语文,归根到底,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学习语言。文言文的语言形式气韵生动,文采斐然,很多文化名人都在阅读与思考中吸纳了古代优秀文化的精髓。学习文言文,应该重视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古代文化的熏陶和感染,让学生耳闻目染,在与文言文的亲密接触中,悄然埋下古代汉语的文学种子,进而升华了学生文言文的阅读兴趣。

  1、用古教古

  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语言中不失时机的穿插一些文言名句,不仅使教学语言增添了色彩,还起到了重要的示范作用,使学生受到文言的熏陶和感染,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滋长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用古教古主要有三种途径:

  第一,用古导读。小学文言文教学中教师不妨利用语文教材中“日积月累”中的古文佳句,带领学生认识文言这一语言形式,进行文言文的导读,以降低其陌生感,消除其畏难情绪。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可引用“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等经典名句引导学生阅读和思考。

  第二,用古评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凭借自己深厚的古文功底,竭力运用情境化的浅易的古语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活动,如夸奖学生时用古语:“妙哉!”“善哉!”“美哉!”“甚聪惠!”等。

  第三,用古小结。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渡语、小结语中,引用贴近文本内容的文言佳句,感染学生,浸润学生。如《两小儿辩日》一课的课堂小结时,老师引用了孔子的话“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进行小结。

  2、以古学古

  在文言文的教学过程中,可以指导学生适当地尝试借鉴文言文的语言形式进行运用,取其所长,进而升华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如在教学《杨氏之子》时,释题后,便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姓氏模仿课题自我介绍:“吾乃(      )”,轻松地进入文言文的学习。在教学《伯牙绝弦》时,在理解语句的基础上,让学生自读想象,伯牙弹琴时,还可能会“志”在什么?钟子期又会“得”什么?学生纷纷模仿文本语言说出:“伯牙志在明月,钟子期曰:‘善哉,皎皎兮若皎月。’”“伯牙志在清风,钟子期曰:‘善哉,徐徐兮若清风。’”等。再如在教学《两小儿辩日》一文时,教者在以辩代读时,创造性地运用了 “此言差矣!”“非也!”“非也非也!” 等文言,不仅辩出学生智慧的火花,对文言文里两小儿激烈争辩有了更多感性认识,又锻炼了学生的文言表达能力。

  学生兴味盎然时,还可以指导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尝试创作。如学完《伯牙绝弦》后,让学生走进文本,面对摔琴绝弦的伯牙,写下自己的阅读感受,学生写下了“知音不再,琴弦不复,汝乃重情重义之人,令吾佩服之至。”“女为悦己者容,士为知己者死。虽无高山流水,但留千古佳话。”等文言味十足的感受。学完《杨氏之子》后,也可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借鉴课前游戏时积累的文言词汇和文本语言,编写文言版剧本。

  孔子说得好:“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好之”“乐之”,方能有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方能以学为乐,欲罢不能。小学阶段的文言文学习,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激发学生们的兴趣也!这几篇文言文,就好像为学生的文言文阅读打开了一扇窗户,铺开了一条通道,让他们融入古文,爱上阅读。

  参考文献:

  ①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

  ②徐俊民:《重塑文言文阅读教学观》,《语文教学与研究》2006年11期

  ③艾 萍:《留驻文言文的暗香》, 《教学实践与研究》2008年第3期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古诗词中的言语智慧    下一篇:共鸣启迪,激发迁移——阅读迁移教学途径浅探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