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小学语文第五册教材教学举隅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15-02-03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温岭市城北麻车小学     王海霞

  【摘要】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往往是一堂课下来,反思课堂中的点点滴滴,总觉得有些不尽如人意。本文针对当前课堂教学现状,以小学语文第五册教材为例,结合实例,从“求同存异、找突破点、多维拓展、链接生活”四个方面对提升语文教学有效性进行探索。
  【关键词】有效性   求同存异   多维   拓展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往往是一堂课下来,反思课堂中的点点滴滴,总觉得有些不尽如人意,往往是费尽心机,与预想的却相去甚远,真应了一句网络语“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精心准备的教案,在学生那里总得不到称心如意的发挥,期待的标准答案在再三旁敲侧击之下迟迟未能呼之欲出,学生的朗读总是时好时坏,看不到明显的进步,而作业的错误百出更是显示了教学的缺憾。再加上学生的水平实在太过参差不齐,有人心领神会,有人似懂非懂,有人一头雾水,有人一无所知,在有限的40分钟内要想达到各有所学实在是有点缘木求鱼,类似于天方夜谭了。有什么策略可以使我们一扫这些困惑,使教学有效性得到更好的落实呢?这是摆在我们广大教师面前的一道难题。
  在反思小学语文第五册教材的教学时,我认为我们可以尝试从以下方面来试着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更好地帮助学生缩短与文本之间的差距,并学会从生活中学习,并将自己的学习成果应用回生活中。
  一、求同存异,四两拨千斤--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学语文教材内容丰富,因而有些内容和我们学生的生活实际、生活经验有着明显的差距,使学生在阅读文本、理解文本的时候有困难,往往是老师讲得神采飞扬,而学生却一脸茫然,其教学效果自然是可想而知的,如何破除这层障碍,使学生能够亲近文本,走进作者的精神世界呢?笔者认为在教学与学生生活差距较大的课文时,我们可以尝试用求同存异的策略来缩短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差距,使学生自然进入文本,唤起生活体验,引起共鸣。
  1、同多异少型--心有灵犀一点通
  文本与学生生活经验的差异有差异,有的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似度高,差别性小,我们简称为同多异少型。对于这些课文,我们基本无需太过费劲,学生读着读着,自然而然就能无师自通了。如以人教版第五册《风筝》为例,放风筝是作者儿时最快乐的活动,但并非是所有儿童最快乐的事,我们的学生心中最快乐的又是什么呢?我们可以在教学时问学生,激起学生那份快乐之情,再顺势而导,与作者而言,他最快乐的便是做风筝、放风筝,用你的快乐来感受作者的快乐,请你来学一学放风筝是怎样写具体的,也将自己的经历与快乐和别人分享。如果说风筝我们学生比较熟悉,容易引起共鸣,那么与我们学生生活差距较大的情景,更需要缩短距离。
  2、同异相等型--半江瑟瑟半江红
  有些课文既有一些明显的陌生处,又有我们所熟悉的,两者融为一体,可称之为同异相等型。以人教版第五册《我们的民族小学》为例,民族小学远离我们的生活实际,汉族的生活习俗远没有其他少数民族那样独特,无论在服饰上,还是一些更为传统相传的习俗上。所以,要让学生对民族相互融合有所感受是有生活体验上的障碍的,不过学习生活的情景又是如此如出一辙。在教学中,我们可以运用求同存异策略,抓住“民族小学与我们的学校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这一线索,在求同中拉近学生对学校生活,对民族小学的亲切感,又从不同的比较中,感受民族小学的美丽与独特魅力。通过比较,更能把握事物的特点,很多看似似是而非的东西便豁然开朗了。
  3、同少异多型--柳暗花明又一村
  有些课文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没有多大的关系,就得努力寻找其中的关联点了。下面是两位老师对《槐乡的孩子》的教学片断,我们可以从这两个片断中进行比较分析一下,求同存异策略对于教学的作用。
  【案例】《槐乡的孩子》教学片断:
  这是一位老师的教学片断:
  师:槐乡的孩子是那么勤劳,我们也应该学习他们的勤劳,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生:我要帮妈妈做家务。
  其他学生的回答基本上也是大同小异的。
  反思:虽然这节课上得还比较顺利,学习目标也基本落实,但仔细思量一下,我们会发现爱劳动的思想教育还只停留在课堂上的几分钟,学生回家之后肯定还是没什么变化的,因为在长久的高大全的教育下,孩子们也已经习惯了说空话、说大话、说虚话。这样的教学根本就打动不了他们,进入不了他们的内心。
  而另一位老师则是这样教学的。
  师:槐乡的孩子是勤劳的,他们不怕辛苦地削槐米,捡槐米,用自己的劳动来挣学费,而身为鞋乡孩子的我们也在帮妈妈剪鞋帮、钉鞋花、穿鞋绳、打鞋洞……我们能否仿照课文的样子,来说一说我们鞋乡的孩子的快乐生活呢?
  学生各抒己见,举手踊跃,说得真实,生动,鲜活。
  【思索】:在如今的孩子身上来寻求勤劳有点奢侈,槐乡离我们的生活不乏有许多遥远,但鞋乡却是我们的特色,在鞋乡的孩子们都做什么呢?案例中第二位老师就通过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中提炼出劳动的快乐为渗透点,使学生在槐乡孩子的身上,也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他们便深入其中,感同身受,此时的爱劳动教育就润物细无声了。生活的差异,生活的相似,似远实近,只要找到了关联点,一切都很简单。每一个地域的特点都将深深地烙印在儿童的童年生活中,童年的印记触摸不到,却又在特定环境特定状况下如此真切鲜活地呈现出来。
  二、找准突破点,难题迎刃而解--红杏枝头春意闹
  我们在教学有些相对抽象难懂的课文时,有时候会卡住了,老师提的问题,学生无法回答。这个时候,我们必须要找准突破点,从而解决这个难点。
  【案例】《矛和盾的集合》教学片断
  师:发明家将矛的进攻和盾的自卫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了坦克。想一想,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例子呢?
  (台下一片寂静,学生们个个大眼瞪小眼,不知如何做答。)
  教学在这个时候遇到了瓶颈,这个时候,老师掏出了手机。
  师:手机的主要功能是打电话,而现在的智能手机的功能可多了,可以--
  (老师的话还没说完,学生们就开始争先恐后地发言了。)
  生1:发短信、录音、听音乐、玩游戏
  生2:拍照、录像
  生3:闹钟、记事本、备忘录
  生4:还可以上网、看电影、买东西、
  生5:计算器、日历、收音机
  ……
  一时之间,课堂变得热闹起来了,学生们个个如数家珍。
  师:刚才我们同学所说的这些智能手机的新功能,原先都是谁的功能呢?也就是智能手机都集合了谁的优点呢?请谁来说一说。
  学生纷纷作答,再从智能手机延伸到其他物件中,学生在彼此的启发之下,越说越多,思路越来越广。
  【思索】:让学生举例来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例子来说明善于集合优点的道理,初始学生不知怎么回答,这不足为奇。毕竟,言路未开,坦克又离生活那么远,一时之间确实很难反应过来,这是教学中的难点。而在本课的教学中,正是找到了智能手机这个突破点,从智能手机开头,将手机功能纷纷罗列,数字化生活时代的发展,科技产品的普及都使学生对这一切了若指掌,在一些举例后,学生开始作答了,有人说水笔将钢笔的书写流畅与圆珠笔的方便书写优点集合在一起,确实不错,再从生活中去发掘,例子自然是举不胜举。有时,有些问题看似复杂,只要找到了突破口,实则简单,很多难题都可迎刃而解。
  三、多维拓展,多元理解--百般红紫斗芳菲
  入选小学语文教材的课文内涵丰富,文质兼美。因此,我们不能暴殄天物,对他们进行单一的解读,应该在保证不走偏的前提下,进行多维拓展,多元理解,使作品的丰富性得到体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两句名言就告诉了我们不应该以单一的眼光去看待多彩的世界。
  如在教学《饮湖上初晴后雨》时,我们可以引领学生从一年之四季,一日之朝夕,不同气候,不同情景之中的美态各不相同,来感受西湖的“淡妆浓抹总相宜”。还可以尝试从绘画、音乐、朗诵、摄影等多个方面,多种形式来表现西湖,丰富对西湖、对苏轼、对古诗的认识,再拓展到其他描写风光的古诗,加深理解,拓宽积累。
  以下是《饮湖上初晴后雨》的作业设计:(任选其一项完成)
  1、小画家:给古诗配一幅画
  2、小歌手:把这首古诗编成一首歌谣
  3、朗诵家:将这首古诗用不同的曲调吟诵
  4、摄影师:拍一拍西湖的美图
  5、小记者:搜集有关西湖的相关资料,搜集有关苏轼的相关资料,搜集有关描写西湖的诗词、文章等,搜集有关描写风光的古诗。
  (我们学习的何止是这一首古诗呢,更是作者的人生经验,更是当时的历史。)
  再如《掌声》,生活中的掌声时时想起,当你答对问题时,当你获得了成功时,当会议开始时,当会议结束时,当重要人物发言时……对于掌声,我们并不陌生,经常为别人鼓掌,也曾赢得他人的掌声,掌声里有激励,有鼓舞,有祝贺,有恭喜,有羡慕……本课的掌声为谁而想起,为什么会响起掌声,生活中又有哪些让你印象深刻的掌声呢?几个问题就可以引领全文,拓宽思维,从中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和多元。
  以上这些教学案例都可以告诉我们,只有多维的拓展,教学才会有深度,才不会浅尝辄止,不会浮在表面。只有这样,对于学生思维的发展,语文素养的提高,才是有效的。提倡个性化的解读,鼓励个性,而不应该泯灭个性,对发展创新思维也是大有裨益的。思维拓宽后,就变得更有深度,更有宽度了。
  四、链接生活,并回归生活--百川交汇终入海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是美国教育家华特的一句名言。大语文观也告诉我们“ 生活处处皆语文,语文时时现生活。”这些名言都告诉我们不能将语文从生活中剥离出来,还应在生活中教语文,在生活中用语文,并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活。
  在《一次成功的实验》教学中,我让学生联系课文中实验失败的类似情景,说一说生活中可有类似的景象,学生能够立即说出诸如“堵车、公交车上下拥堵、校门口拥堵”等情形,无比真实。并从现实的这种种现象的不足,回到课文中教育家在以前的实验中的失败现象,再来体会他这次实验成功的喜悦以及这次成功的实验给我们什么启迪,是什么使得这次实验终于成功了。通过紧密联系生活,使学生学得更为全面,更为开阔。
  语文园地七的口语交际的主题是发现生活中不方便的地方,并来讨论如何改变,从学生提出的问题来看,基本上都是日常困惑他们的一些问题,如高处无法擦玻璃,擦黑板时,粉笔灰老往脸上飘,灌钢笔墨水时容易弄脏手等,确实很真实,也很实在。在交流的时候,讨论得也格外激烈,但鉴于这些难题确实较难一时解决,所以,他们的办法往往不是最简便、最好的,如戴上望远镜和头盔来擦黑板就不那么省事了,不过,其思维的火花还是值得珍视。这些教学案例在教学生活中是随处可见的。
  没有找到学生兴趣点的课堂如一潭死水,泛不起半点微澜。反之,一旦找到了学生的兴奋点,学生便学得如鱼得水了,活泼生动了,我们怎能禁锢学生活跃的思维呢,使得刚刚还谈笑风生的学生,一到课堂上就无精打采、沉默寡言呢?我想,只要学生觉得教学的内容是他们所喜欢的,是他们所熟悉的,他们便不再抗拒课堂,而乐于学在其中了。在教学之路上,我们总是在面临不同的困难,也一直在解决这些困难,再向前进发,诚如《西游记》主题曲所唱的那样“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我们就一直克服困难,一直求索,一直带着学生向语文的世界进发。
  【参考文献】
  [1]崔允漷主编。有效教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沈毅。崔允漷主编。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崔允漷。赵丽萍主编。我思故我在:校本教研的故事[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4]张和新。论语文教学有效性的提高[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0(03)
  [5]倪志顺。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与思考[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0(02)              [6]何群。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的几点对策[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10)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诵读,让文言文妙趣横生    下一篇:巧设语文作业 绽放心智之花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