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其他论文

谈有效学习和有效教学

所属栏目: 其他论文  更新时间:2016-04-22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我们正在进行的课程改革的目的,并不仅仅是换套新的教材,或是说用了新的标准的问题。我们的目的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课堂里面的情况发生变化,从而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因此,课程改革一个很重要的方向就是改变或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1.对学习的认识

  讲到学生的学习,这里有一个对学习的认识问题。比如说我们司空见惯的现象是,老师在教学生时,先出示例题,然后由学生进行讨论,接下来老师再进行讲解,最后再让学生做一些练习。在很多情况下,是经过反复的练习,形成学生的某种技能,这种学习方法是过去所强调和侧重的。这种学习的理论基础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用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观点看待学习,认为学习是学生头脑中某种联结的形成,通过反复练习形成某种技能。这种练习如果过度的话,就会造成学生对待学习的负面态度。比如,有这样一个例子,在一堂课上,一个学生在解题时漏写了一个“解”字,于是这个老师就让学生把这个“解”字写1000遍,这是报纸上登过的例子。这也是一种学习。随着教育科学的发展,在20世纪80年代出现了认知心理学。认知心理学认为学习是一种理解,它的典型代表人物是布鲁纳和奥苏贝尔。奥苏贝尔认为学习是新知识与学生头脑中的原有知识建立起来的实质性的联系,强调旧知识与新知识的联系,让学生为理解而学,教师为理解而教。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现在国内外都在讲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与文本之间的交互作用。比如说,小学生学习小学教材,教材对小学生有作用,而小学生同时对教材也有作用,这是新的观点,也是课程改革的一个理论基础。建构主义心理学认为,学生用自己的观点解读了教材的内容,从而在自己头脑中建构出一个概念,一个新的概念,而且建构是和教学同步进行的,学习者的学习完全是自主的活动。所以学生的学习是自己建构的过程,这种学习是探索性、研究性、理解性的学习过程。

  2.关于有效学习

  反复练习、操练式的学习过程的理论基础是行为主义心理学。早期的算术教学理论的奠基人——桑代克写的书都是一个单元一个单元进行反复练习的。现在提倡的另一种学习是探索性的、自主的、研究性的学习,它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心理学。在这里我为什么要讲有效学习的问题,就是因为国外大部分研究说明:不同的学习过程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比如说,反复的练习也有效果,并不是说绝对没有效果。它的效果主要是发展学生的基本技能。另外一种探索性的学习,它的效果是发展学生高层次的思维。研究表明,操练式的学习对发展学生高层次的思维,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没有显著的效果,有时甚至是负面效果。操练式的学习对提高学生的计算成绩有显著的效果,而对解决开放性的问题没有显著的效果。如果说在不良的情况下过度练习,比如说让那个学生写1000遍,就会产生负面影响,使学生不喜欢数学甚至厌倦学数学,反复的练习体现在“熟”上,有句话叫“熟能生巧”,但过度的练习会“熟能生厌”,使学生不想学习,阻碍学生的发展,所以又有一句话叫“熟能生笨”。这种学习不是我们讲的有效学习,我们讲的有效学习是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大量的研究表明,探索性的、自主的、研究性的学习对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很有效果。有效学习主要是指学生自主的、探索性的、研究性的学习,这也是我们要着重发展的学生的学习活动。当然,数学学习中的练习还是必要和重要的,并不是说不需要练习,而更重要的是发展学生的创新性学习,这就是有效学习的意思。

  关于有效学习我想用九个字来概括。一是“经验”。学习要建立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经验是一个名词,它表示过去在生活中的感受;经验又是动词,它表示现在的情境。经验是进行有效学习的基础,它是非常重要的。二是“思考”。有效学习就是激励学生勤于思考,提倡学生自主地思考。操作性学习是用记忆代替思考,记忆的负担重,而思考的负担不重。思考是数学的核心问题,没有思考就没有真正的数学学习。三是“活动”。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实际上活动是数学教学的基本形式。我们的教学设计重要的不应是老师怎么讲解,而应是学生怎么活动。四是“再创造”。学习的过程是经历再创造的过程,而不是纯粹的模仿和纯粹的记忆。“经验”、“思考”、“活动”、“再创造”是有效学习的四个基本要素。那么,我们的教学怎样激起学生的有效学习呢?这是课程改革需要重点研究的问题。只有课堂教学模式发生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变化,结果才能变化,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具有创新思维的一代。

  对于教学的改革,我认为主要涉及两方面的问题。一是要转变教学观念,二是要对教学策略进行研究。

  我们的老师在教学中也好,在研究中也好,首先应该关注什么,我想用六个字来概括:一是“学生”,心里有学生;二是“发展”,学生的发展,也包括教师自身的发展;三是“过程”,即学生的学习过程。这三个方面的核心是关注学生,要处理好教师、学生和教材的关系。按照建构主义的理论,教材只是教师教学活动的一条线索,并非教学活动的圣经。教师要从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教材只是参考,符合学生具体情况的我们可以参考,不符合的我们可以完善或者改变教材,甚至自己设计,这就是参与课程设计,这是很重要的。从目前的情况看,以教材为本是非常普遍的。大家经常说,“课本、课本,教学之本”,实际上学生才是“教学之本”。有很多教师几乎完全拘泥于教材,比如说,我前一阵子听的一堂给一年级学生上的有关“分类”的课,由于这些学生的生活环境和条件比较好,大部分学生都已经知道了“分类”的含义,而教师仍然要讲成一节课,所以这些学生就没有兴趣,就做一些和教学内容无关的事情,教师根本没法控制课堂局面。又比如说,很早以前,有位教师在教“认识2”这节课时,花了很多时间让学生念:2像鸭子呱呱叫。结果整个课堂“呱呱”地叫个不停。课后我问那个教师为什么要那么做,教师说这是教材安排的。教材写的一课时、两课时是为了方便教师教学,只是一种参考,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教师要对教材进行创造性的处理,把学生作为教学的基本出发点,关注学生。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有很多课都是教师讲,而要求学生配合教师。比如,我们常常不自觉地流露出“老师让你怎么样”这样的语言。怎样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这是一个基本的问题,是我们应该一起研究的问题。只有让学生成为真正的主角,其创新思维的发展才能有一个比较大的空间。同时,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思考的多样性,要始终把学生放在心里,也就是说备课一定要备学生。

  另外,要促进学生的发展。一方面是认知的发展,另一方面是情感的发展。这里我想强调的是促进教师的发展,在教学生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要共同发展。过去有一句话:教师是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我看这句话有点问题。蜡烛的光是一点点地灭下来,最后就全灭了。教师要与学生共同发展,自己要不断地提高,今天是蜡烛,明天必须是明灯,要不断地充电,照亮学生。曾经有一个研究,把教师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新教师,他们的着眼点是完成教案,有的教师上课时眼睛是看着天花板的。这些教师经过二三年的时间就会跃升到第二个层次,那就是有经验的教师,他们的主要工作是完成教学任务,并能处理一些突发性的问题。第三个层次是专家型、学者型的教师。研究表明,有很多教师直到退休还停留在第二个层次,仅仅是一个有经验的教师。其主要原因就是他们没有关注自身的发展,没有进行研究。因此,教师结合自己的工作进行探索研究是自身发展的必由之路。只有教师发展好了,学生才能更好地发展。

  什么样的教学策略是有效的?有时教师讲得很多,但恰巧是阻碍了学生的思考,阻碍了学生探索性学习的产生,这种教学不是有效教学。我们要研究的有效的教学策略,是通过以下策略来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这种策略分成三个部分。一是准备策略,就是怎样备课。我想,原来的备课主要是根据原苏联教学法的一些环节,主要是从教师的讲而不是从学生活动的角度备课。我认为应该从学生学习活动的角度来备课。这堂课有哪几项活动,怎样安排,在活动过程中教师怎样指导,怎样与学生互动,在活动中怎样进行评估和调控等等应该是教师着重考虑的问题。而且不仅需要事先备课,还要学会事后备课,就是进行教学反思。大量的资料表明,很多特级教师在成长的过程中都进行了大量的教学反思。怎样把课前备课和课后反思相结合,是我们要进行研究的问题,这也是一个创新。二是实施的策略。比如说,这次研讨会上陈进老师上的“左右”这节课是小孩子的游戏活动,实际上陈进老师可以把做游戏的教学策略好好总结一下,这对小学低年级的教学很有效,游戏的策略有哪些步骤和哪些特点,都是应该进行研究的。有很多教师经常用讨论的方法,但怎样讨论,讨论有几种,怎样安排,也都是应该研究的。比如说,有的讨论可以放在课堂上进行,有的可以分组进行,有的讨论是激发学生大容量思考,我们称之为“头脑风暴”式的讨论。又比如,目前提倡的计算机多媒体教学,电脑演示是一种新的策略,那么怎样利用电脑演示来促进学生的思考呢?又比如,练习设计的策略,也可以促进有效学习。还有提问的策略,怎样提问?课堂教学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精心设计提问,要提出一些能够引导学生思考的问题,要有一些思考含量。有些提问是没有思考含量的,比如说,有些教师问:黑板上的这幅图里有多少棵树?这种提问就没有思考含量。三是评估策略,包括对学生的评估和对课堂教学的评估。对学生的评估可以引进“质的评估”的方法,记录学生的各种进步,反映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过程和他们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这些策略包括“档案袋方法”、“开放性问题”、“小声说”等。

  以上各种策略的目的是引起学生的有效学习,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有效教学的策略。教师应用有效教学策略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创造性的过程,是一个研究的过程,也是教师自身发展的最好的、基本的渠道。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有效教学”的理念及其研究价值    下一篇:课堂交往的现状与对策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