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其他论文

“有效教学”的理念及其研究价值

所属栏目: 其他论文  更新时间:2016-04-22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系统工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中小学教学改革的一个突出问题是: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然而学生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这是我们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有效教学”是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新生长点,展开对教师“有效教学”的研究将会影响教育教学的发展。

  一、课堂教学缺少了什么

  课堂教学缺少了什么?这样的追问曾经在20世纪90年代就有学者提了出来。叶澜教授正是基于对这一问题的关注而进入学校、进入课堂进行研究的。她认为,传统课堂教学之不足在于课堂教学的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气与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使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中得不到充分发挥,进而使教学本身成为导致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的因素,连传统课堂教学视为最主要的认知性任务也不可能得到完全和有效的实现。为了改变上述状态,叶澜教授提出,重新全面地认识课堂教学,构建新的课堂教学观,所期望的实践效应就是: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要摆脱片面关注教师的教学技巧、策略与方法的思维模式,就要关注学生“学”的过程,还有“学”的效果。时至今日,这些问题依然困扰着我们并依然具有深刻的思考价值。田慧生博士立足于他多年课堂研究的结论提出了课堂教学中“教育智慧缺失”的观点,他认为,长久以来课堂教学应有的生机与活力为什么仍然迟迟不能激发出来?学生在课堂中的生命活力为什么依然不能有效地释放?教师面对各种挑战和复杂的教学场景时为什么经常表现得无所适从、茫然无助?关键的原因在于我们长期以来忽视了教师基于自身体验、感悟、反思、实践而形成的教育智慧的作用,甚至压抑了这种作用的发挥。以上这些学者关注的是同一问题,从时间上看是延续的,从内容上看是共同的。不论是让课堂成为焕发“学生生命力”的场所,还是让课堂成为展现“教师教学智慧”的空间,都是针对我们这个时代课堂教学中的困境:课堂教学为什么长期以来是低效的?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才是“有效教学”呢?

  二、“有效教学”的内涵分析

  崔允漷从“有效”与“教学”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所谓“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我们认为,这种分析在某种程度上对“有效教学”会造成偏导,不利于凸显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及对生成性课程的关注,也忽视了对“有效”本身的深入探讨。因此,本文主张从表层、中层、深层对“有效教学”进行全面理解。

  从表层分析,“有效教学”是一种教学形态。它兼具一切“好教学”的品质特征。如教得轻松、学得愉快、教学效率高、教学过程严谨、师生配合默契、教学气氛融洽。概而言之,它是一种融认知建构与情感激活、价值引导与人格陶冶、教学控制与情境创设为一体,使教与学交相互动、协调平稳地推进的教学。

  从中层分析。“有效教学”是一种教学思维。具体地说,它是为逼近“有效”的目标而对教学进行的科学控制与情感调适,是潜藏在“好教学”背后的教学逻辑。教师为了创造一种“好教学”,自觉权衡学生、环境、课程、自身四个因素的现实状态及联系,利用实践智慧和教学规律对教学因素进行最优化组合。因此,这一层次的“有效教学”体现为教师对各种教学策略的理性选择和灵活运用。

  从深层分析,“有效教学”是一种教学理想,其意义是为现实教学产生一种动力、牵引、导向作用。在这里,“有效教学” 体系发端于欧洲近代工业革命,这一教学体系在教学认识上强调以知识为本位,以教师为中心,注重教学知识的传承,视教学过程为教师引导学生获取知识的特殊认识过程。在教学操作上,强调教学过程的标准化、程序化、规范化和精确化。因此,传统的教学体系大大提高了知识传递的效益,但是它却在大量传授知识的同时,导致了学生的片面发展,从而越来越成为阻碍课堂教学效益提高的主导因素。由此看来,仅仅在知识传授上有效地教学远非真正的“有效教学”,“有效教学”的指标应该是一个多元的、综合的体系。

  三、“有效教学”的理念

  “有效教学”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特别是在受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影响的教学效能核定运动之后,这一概念频繁地出现在英语教育文献之中,引起了世界各国同仁的关注,从理性的反思到理论的构建,再到实践模型、策略的探索,研究的兴趣可谓日益高涨。“有效教学”的提出也是“教学是艺术还是科学”之争的产物。教学是艺术,这是20世纪以前在西方教育理论中占主导地位的教学观。它倡导教学是一种教师个性化的、没有“公共的方法”的行为,是一种“凭良心行事”的、“约定俗成”的行为,主张影响教学过程的因素是复杂的,教学结果是丰富的,难以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研究。但是。随着20世纪以来科学思潮的影响以及心理学特别是行为科学的发展,人们明确地提出,教学也是科学。“有效教学”就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来的,它的核心问题就是教学的效益,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高效的。

  “有效教学”研究的历史表明,“有效教学”是个动态发展的概念,其内涵一直随着教学价值观、教学的理论基础以及教学研究范式的变化而不断扩展、变化。实际上,“有效教学”是人们在特定教学价值观的支配下,依据教学研究的成果所描述的一种理想的教学愿望。因此,新课程导致的教学观的变化也必然会导致“有效教学”理念的创新和变化。新课程背景下“有效教学”的理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有效教学”关注全人发展

  教学是否有效并非依赖于完全客观的标准来判断,实际上对教学有效性的判断是一个价值负载的活动,它取决于人们的教学价值观和教学目标观。人们对教学目标的不同认识,必然会导致对教学有效性的不同判断。新课程规定了三大课程目标领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意味着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不再是判断教学有效性的唯一标准。这就要求教师要有“对象”意识,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建立全人的概念。学生的发展是全人的发展,教师应将学科的价值定位在完整的人的发展上。

  2.“有效教学”要求确立现代教学效率观

  “有效教学”是一整套为促进学生学习、实现教学目标而采用的教学策略,“有效教学”的着重点在于“有效”,而教学的“效”则体现在学生的学习上。因此,教学过程要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关注效益,教师要有时间和效益观念。教学过程不只是将学生的有问题变成无问题,而应该是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用问题意识来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和思维的活跃系统性。

  3.“有效教学”是预设与生成的辩证统一

  “有效教学”既是预设的,又是动态生成的。预设是生成的前提和基础,生成是预设的超越和发展。它们是课堂教学的两翼。预设体现教学的科学性、计划性和封闭性,生成体现教学的艺术性、动态性和开放性。教学是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课堂教学如果只讲动态生成而抛弃了应有的预设,或者远离教学目标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学生想到哪儿教师就跟到哪儿,那么,这种教学实际上就是在开无轨电车,是无效的动态生成。同样,只讲预设。没有动态生成,不能根据教学实际作出灵活的调整和变化,就很难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和促进学生的发展。所以,“有效教学”必定是预设和生成和谐、辩证的统一。

  4.“有效教学”需要反思与创新

  “有效教学”必然是一种反思性实践,有赖于教师持续的反思与探究。坚持教学反思可以提高教师的创新意识、专业化水平和教师的元认知技能。反思产生于问题,一开始教师对许多问题模糊不清,包括对什么是“有效教学”,什么是低效教学,教师的认识是笼统的,并不具体;肤浅的,并不深刻。在这种情况下,坚持教学反思,让教师审视自己的教学,反思自己的教学,质疑自己的教学,找出教学中的低效或无效的问题进行研究,最终可生长出新观念、新教法、新措施,使原来的教学走向“有效教学”。“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有主体意识,充分发挥创造精神;也需要教师具有经验意识,从经验中学习,形成自己的实践智慧。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有效教学概念新探——综合有效教学观之下的有效教堂教学    下一篇:谈有效学习和有效教学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