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其他论文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所属栏目: 其他论文  更新时间:2017-12-12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教师在教育职业活动过程中,要处理大量人际关系,而师生关系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对于师生之间客观存在的矛盾,只要我们有足够的认识,并且恰当地加以处理,矛盾就会转化为教育活动中的一种促进力量。实践证明,正确处理好师生间的矛盾,需要有行政的、制度的措施,更要十分重视师生关系道德规范的调节作用。这是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教师提高教育的效果、获得教育成功的需要。为此,我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就以下几点做了尝试。

  一、 热爱学生,严格要求

  热爱学生是教师道德要求中的重要规范,是教育活动有效展开的前提。教育过程是师生间的认识、情感等心理交流过程。

  在教育过程中要实现师生间的情感共鸣、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就应当自觉树立高度的工作责任心和社会责任感,对学生怀有高度的爱,以平等、公正、真诚的态度对待学生。实际上,热爱学生本身就是教师的一种教育手段。教师爱学生,学生体会到这种温暖之情,内心必然受到鼓舞,其上进心必然更强烈,就会自觉按老师的要求去做,同时产生良好的心理效应,从而形成一种求学上进的热情。过去,班里有位学生小王,是学校篮球队员,常常因练球而影响学习。为此,教育他既要打好球,又要学好文化。利用休息时间给他补课,使小王一直保持好的学习成绩,毕业后考上了重点大学。一般说来,当一位热爱体贴学生而又被学生爱慕和尊敬的老师走进教室时,学生乐意接受他的情感传递,学习该课程的兴趣便油燃而生。教师的思想感情灌注在教学内容中,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情感,这样,学生就能更好的接受教师讲授的知识。

  当然,教师对学生的爱并非仅仅停留在单纯感情上,更不是一种偏私的溺爱,而是以党的教育方针为指导,将对学生的感情灌注和对学生提出严格、合理的要求相统一。严格要求学生正是热爱学生的具体表现,真正热爱学生的教师总是能把爱与严结合起来,做到从爱出发,从严出发,去教育学生。爱学生,不等于纵容放任学生,只爱不严,不是真爱;相反,只严不爱也无法真严。要真正达到教育的目的,教师必须坚持爱严结合。况且,学生处于成长之中,还不能完全做到自立、自律,看问题往往肤浅或片面,在日常学习、生活中难免犯错误,教师如果对学生不管不顾,放任自流,只会害了他们。所以根据成长中学生的年龄和心理发展特点,对他们必须严格要求。一个教师越是热爱学生,对学生的要求就越严格。

  严格要求学生也是一门学问。随心所欲、严格无边不仅不会对学生的成长、进步起到有利的作用,弄不好还会使学生逆反心理膨胀,产生对教师的抵触情绪,激化师生间的矛盾,使教育效果适得其反。严格要求也要讲求科学性。有这样几点体会:一是严而有理。严格要求是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符合教育规律的,是由教育过程的需要及教学教育任务决定的。只有当这种严格要求能促进人的智能、道德、体力、综合技术和美育上的发展时,才是正确的。二是严而有度。教师对学生的实际水平、理解能力和可接受性有了全面正确的了解,才能对学生提出符合他们的实际,能为他们的思想水平、认识程度所接受的要求。三是严而有方。教师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能使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切切实实地执行。单纯地命令、禁止不一定有显著的效果,采取疏导的方式,寓教育教学要求于学生的各项活动中,效果就比较理想。四是严而有恒。一种要求一经提出就要使它相对稳定,不能时严时松。教师应该对要求的落实作经常性的检查,而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和行为习惯。

  二、尊重学生,平等信任

  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是每个人的普遍需要。青少年学生由于生理、心理的发展,知识的增多,交往面的扩大,自我意识的增强,特别希望家长、老师以及周围的人能够信任他们、尊重他们,这种自尊心往往是学生进步的内在动力。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保护和发展学生的自尊心。

  尊重学生是符合教育规律的。教育活动只有在既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积极性,又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积极性的时候,才能取得最好的教育效果。尊重学生则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关键。同时,尊重学生也符合学生的心理状态。学生都有模仿教师的心态,但他们又有一种强烈的独立愿望,要求别人尊重他们的人格和意见,当这种要求得到满足时,他们就会表现出因衷的喜悦。反之,就会感到失望,埋怨教师,产生对抗心理。由此可见,尊重学生何等重要!

  如何才能真正地尊重学生?实践说明:

  第一,教师要平等友好地对待学生。校园里,师生之间没有人格的尊卑、贵贱之分。教师应平等对待学生,不能以高高在上态度、家长式的作风对学生发号施令。例如,当一个学生有缺点或出现过失时,教师对其进行帮助、教育以至严肃的批评,都是必要的,但必须抱着与人为善的态度,才能为学生所接受。反之,如果教师对学生进行挖苦讽刺,则只能引起学生的反感。久而久之,师生间就会出现一道鸿沟。

  第二,教师要由衷地信任学生。信任学生是一种特殊的尊重,对学生有着特殊的教育功能。无端猜测是对学生不尊重的表现。事实上,教师把学生当什么样的人看待,就等于暗示他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学生往往从教师的信任和期待中体验到人的尊严,激励自己不断进取。因此,信任是催人向上的力量,是教育学生的一种特殊手段。同样,信任学生也是培养学生自尊心的一个原则。

  尊重学生,平等信任,后进学生更需要教师给予他们纯真的爱。他们渴望得到同学的尊重,更渴望得到老师的重视和信任。他们对外界的反映和评价常抱有一种戒备和警惕的心理。教师善意的一语一笑,都能产生极佳的心理效应。反之,一旦他们发现有人轻视自己或不尊重自己时,马上就会产生“敌意”,产生“破罐子破摔”的想法。有一些学生的厌学、弃学行为有时就由此而来。

  三、互相交流,教学相长

  师生间的良好关系表现为两者之间的互相交流。师生间的互相交流是实现教育教学任务的基本途径。因为这种交流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之中,是全方位、多侧面、多功能的交流。

  从教育教学中师生交流的内容看,既有知识或理性的交流,又有情感或感受的交流,既有品德风范的交流,又有性格或个性的交流。从交流的媒介看,既有借助语言的交流,又有借助直观教具的交流,既有行为动作的交流,又有习惯、仪表、气质和神态的交流。从交流的形式看,既有有意交流,如上课、改作业、谈话、家访、课外活动的组织,又有无意交流,如日常观察、言谈、举止和印象等。这种交流在师生之间形成了一种错综复杂、密集不断、信息量极大的动态系统。师生就是在这种丰富多彩的交流交际之中,获得有效信息,协调自己的行为,使“教”与“学”达到统一的。

  (一) 充分发挥学生交流主体的作用

  师生间的互相交流虽然始终是一种双向交流,但教师必须充分重视学生这一交流的主体。因为学生既不是单纯接受,也不是被动接受,而是同样有着交流的主观愿望与能动性,忽视这一点,交流就失去一方,也就不成为交流了。因此,作为握有交流主动权的教师,必须树立学生主体意识,把学生看成有多方面需要的有主观能动性的对象,以平等的身份和满腔的热情寄希望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进行一种持久的和谐的师生交流。

  (二) 充分开发互相交流的功能

  师生间的互相交流是一种多样的、开放的、综合的交际。这种交流既可以对有限的课堂教学进行有效的补充,又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对未来社会发展的应变能力,以及构建相应、合理、优化的知识结构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可以把学生培养成有通才基础的专才,或有专才基础的通才。

  (三) 充分突出师生交流的心理氛围

  教育教学活动是师生之间的重要的适宜的信息交流活动。信息交流的有效度与师生双方的态度和情绪呈正比,在良好的气氛、情绪和心境下,学生接受教育的积极性较高,感受性较灵敏,反应能力较强,思维较活跃,更易于理解知识。

  在传统的教育观念逐步被打破的今天,特别是在现今社会,随着科学的巨大进步,知识的迅速增长,新学科、新技术的不断出现,“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情况更为明显。因此,教师要不断地充实自己,提高自己,努力做到教学相长。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德育工作如何适应课改    下一篇:《生态德育体系下家长学校的实践研究》中期研究报告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