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小学科学论文

小议影响科学新课程在农村中小学实施的不良因素

所属栏目: 小学科学论文  更新时间:2019-01-29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舒桥乡中心学校    王增辉

  科学在初中是一门综合的学科。长期以来,作为中小学科学教学的指导性、纲领性文件就是自然科学教学大纲,但随着人类跨入二十一世纪,科学技术突猛进,信息技术日新月异,而原有的大纲要求已明显滞后于时代的进步。为了适应知识社会的需要,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新课程应运而生。

  新课程自实施以来,在全国不少地区及学校(尤其是实验区)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农村地区的中小学的实施情况却不容乐观。科学这门学科从原来的物理化学生物和生理卫生综合为一门自然科学,现在改名为科学,由于它的综合性让学生头疼,也让教师们皱眉,本人试以最基层的课程实践者的视角,议议影响新课程在农村中小学实施的一些不良因素。

  一、人的因素

  一门新课程的实施,课程编制者与实施者之间的经常交流,实施者与实施者之间的经常交流是极为重要的。通过交流,课程编制者可以向实施者表达隐含在课程中的一些基本假设、价值取向,可以提供一些有利于实施的建议,还可以传递一些其他地区和学校课程实施的一些情况。通过交流,课程实施者之间也可以了解各自实施课程的情况、存在的问题,以及一些值得借鉴的做法等,达到取长补短的目的。这些交流有助于课程实施者加深对课程计划的认识和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从而促进课程的成功实施。

  我相信,新课程在实验阶段这一点一定做得非常充分,但是在推广阶段,它却明显不足。就以本人为例,在上新课程前,我们是进行了一些有关新课程理念的培训但是在新教材还未拿到前进行的纯理论的培训, 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极少有上级有关人员来观察指导或者了解情况。而在教师与教师的交流、学校与学校的交流中,怎样上课才算符合课改精神,大家心中都缺少一把清晰或具体的尺子,没有一个可参照的标准。因此,我们的课堂基本上是“涛声依旧”。

  我认为课程理论工作者应携同各级行政部门一方面广泛地走向课堂,对课程实施进行“把脉”“问诊”,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中帮助教师共同理解、领悟、体验新课程、新教材的精神,与一线教师共同加强新课程实施的研究;另一方面加强对各级各类学校骨干教师的培训,通过骨干教师与其他教师的交流,将新课程理念落实到每一个教师的思想观念中。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广大的一线教师在对新课理解似是而非的理念下进行教学,其后果可能比以前更糟。

  二、硬件的因素

  《新课程标准》强调指出,教学中课程资源的综合开发和整体利用,要求具有相关的硬件设备作前提条件。但信息技术设备在农村中小学几乎不具备。十几个班级只有一套多媒体设备,往往你上一节,别人不能上,等到可以上时,内容又不合适。一些农村中小学甚至连录音机、投影仪都买不上,更谈不上教室里用电视、广播录音、电脑等设备,至于电脑室、语音室、实验室等只能在幻想之中。因此,实施新课程,如果想呈现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情境以及联系学生日常生活进行教学或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有关问题等画面便成了难题。由于没有相应设备,要想改变课堂教学方式,激活课堂教学存在一定的难度。

  再如,科学新课程中有许多探究的见容,这些内容对农村学生更是不切实际,一是眼界与城镇学生没法比,农村学生的有限十来年大多都在山区,根本没见什么事面,他们的父母更无法提供这样的条件,有些城镇学生习以为常的事农村学生无法经历。其次有些活动农村学生更是没有条件去实施,单靠老师叙述就成了听天书,理解更成为天方夜谭。

  若要真正实施新课程,上级就应重视我国的现状,针对各级各类的学生为教师提供起码的措施来完成新课程的实施,若只靠老师一张嘴,将比传统的教学更为吃力,更加没有效果。

  三、软件的因素

  实施课课程必须健全与之相适应的管理机制,但如何健全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正是农村小学所面临的一个困惑的问题。许多学校仍以抓学校常规管理,应用原有的一套管理模式进行管理。形成新课程教学、旧模式管理的局面,条条框框过多。如业务学习、政治学习、教学研究、读书笔记、作业教案、专题探讨、心得体会以及阅读、作文美术、写字、自然、思品、实践活动、班队会均要有教案。项项老师都要问津,件件都要求教师有书面文字,加之上面谈到的教案书写,教师一天到晚都要埋头在苛刻的书面文字抄写上,机械地重复着形式上任务的完成。否则工作态度有待于考虑,领导的批评,惩罚也接踵而来。试想这样当教师精神上怎么能不疲惫不堪?教学科研只能咀嚼他人的吃过的饭。教学改革、教学创新、新课程实施,教师工作的主动性又从何而谈。

  考试评价与课改的要求不统一更是当前严重制约农村课改深入的主要“瓶颈”。实施新课程应当有一套与之相适应的评价体系,但是许多农村学校还是以原有的应试教育的评价方法,抓教学质量。这样造成了学习内容是新的,评价却一如以前,特别是作为终极评价的升学考试还是旧有的体系,对教师评价仍然以升学率和学生的考试成绩为主要参考指标。其根本原因在于学生的考试成绩与学校评先,与教师的评先评优、晋职、晋级、奖金等挂钩。这样,客观上制约了课程改革的深化和进一步发展。

  面对诸多不良因素,上级领导应高度重视,齐心协力,创造条件,完善机制,为我们一线老师排忧解难,确保新课程顺利实施。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让课堂提问真正成为“课堂提问”    下一篇:德育也在科学教学中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