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其他论文

对教研组的本真意义和价值体现的实践与思考

所属栏目: 其他论文  更新时间:2019-02-17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摘 要】教研组是学校教育中专业活动最基础的组织单元。教研组不仅是教学常规的落实者,日常教学活动的组织者,而且是开展教学研究的重要阵地,是教学创新的“孵化器”。教研活动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而教研组就是一个学习共同体,可以让教师在其中获得超过自身局限的信息和资源不断更新自己,获得更宽泛更完整意义上的成长。每一个教研组成员都应该致力于教研组建设,每一位教师都是教研组的宝贵资源。

  【关键词】 教研组  教研活动  教师专业成长
  教研组是学校教育中专业活动最基础的组织单元。传统意义上,教师之间一起备课、相互听课并讨论构成的以校为本的日常教学研究活动是教研组的核心工作。新课改对教学的要求更强调教师间的团队协作互助,这就对教研组工作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在学校建设中教研组的设立有什么本真意义?教研组应有什么样的价值,应当发挥怎样的作用?值得我们重新审视和思考,寻找最大化发挥教研组功能的新思路。
  一、新课程改革赋予教研组新的使命
  我国教育主管部门1957年在关于《中学教学研究组工作条例(草案)》的说明中就明确指出:“教学研究组是教学研究组织,不是行政组织的一级。它的任务是组织教师进行教学研究工作,以提高教育质量,而不是处理行政事务”。随着教育的发展,教研组又具有了把课程改革的理念落实于日常教学的任务。从建国之初到深入推进基础教育改革的新时期,对学科教研组的研究功能从来就没有被弱化,而是被不断强化和赋予新的研究使命。因此,教研组不仅是教学常规的落实者,日常教学活动的组织者,而且是开展教学研究的重要阵地,是教学创新的“孵化器”。可见,教研组的职能不是重在管理而是重在引导。教研组的本真意义,一是帮助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通过深入而广泛的理论研究,提高教师队伍的专业理论和教育理水平;二是通过改革和创新教研组的教研方式和策略,进一步促使教师把教研目标聚焦课堂,以教科研促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三是通过课堂教学实际的研究和分析,切实解决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四是通过对教材的研究探讨,明确教学内容,提高教师对教材的把握、处理、和应用能力。我们应把教研组建设的主要功能定位于既要有校本教研的功能又有校本培训的功能。具体而言即确定研究主题、学习教育理论;结合课堂实践,反思教学行为;关注师生需求,研究教与学方式。
  二、教研组长、备课组长的示范引领行为
  传统的教研组组长的角色主要是组织者和沟通者。在新课程改革全面铺开的背景下,应该清醒地意识到,教研组必须承担起教学和科研的双重任务。因此,对教研组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优秀的教研组长除了要完成教研组所赋予的传统职责之外,还要处理好组内常规教学和教育科研之间的关系,成为学校教学科研良性循环的推动者。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应该是教师状态的解读者,即解读本组内的教师,读出教师的个性、读出教师的弱点、读出教师的发展空间。同时教研组长备课组长还应该是教师引领者,他们的行为对规范、引领其他教师有效参与教研活动有着促进作用。他们应善教、会研,在教育、教学、科研等方面起示范带头作用,能结合组内每位教师特点“用其长,避其短,立其志,开其潜,知其思促其成”。鼓励他们发挥特长及优势,形成自己的风格特色,关注不同成长阶段、不同类型教师内在发展需要,使教研活动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平台。
  三、教研活动对教师专业成长的意义
  教师是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因素,教研活动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近年来我们在学校教科部门的领导和部署下非常注重对教师进行新知识、新理念,新成果,新信息的传播,以促进教师教育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的转变。为此我们在传统教研活动的基础上开展了丰富多彩富有实效的教研活动。
  1.教研活动常规化常态化。
  教研组工作的开展要依据一定的制度来保证。学校教科部门为我们设立了比较完善而又严格的教研制度,使日常教研活动有秩序,有实效。首先我们做到教研活动定时间,定内容,定形式。每隔一周,教研大组都要进行一次教研活动,活动内容或依据学校的统一安排落实上级的安排教科研学习任务或根据本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的开展。如:从书本上学习教研教学先进理论或教学案例;学习并讨论我校组织各教研组自编的《二中教研》;听取外出学习回来老师的传达报告或模拟课;青年教师的诊断课或汇报课;参加各类教学评比教师的磨课等。还有各备课组每周集中一次以集体备课为主的教研。这在时间上和内容上为教研活动的开展作了保证,使教研活动常规化,常态化,避免了为活动而活动的形式化,无论新老教师在每一次活动中都有不同方面或不同程度的收益。
  2.坚持不懈开展“研究课”
  早在新课改初始,我校教研组就将“研究课”作为课堂教学研究的主要产品,我们的研究课不是单单一堂公开课,而是推行“说课、上课、评课”一条龙的教研模式。每个学期初,三个备课组各选定3位老师参加本学期的研究课展示,他们分别承担说课、上课,评课的任务,在确定教学文本后,共同研讨、备课(通常是备课组集体研讨),形成说案和教案后,在适当的时间进行展示。展示时全体教研组成员都要参加。评课时,由主评的老师点评后,再进行全组交流研讨,此时大家各抒己见,教研氛围尤其浓厚,其乐无穷。在这种行动研究模式下,教师的自觉研究意识、合作、反思、交流意识在不断加强。近年我们在原有的基础上做了改进,将说课、上课合并为一人,同时尝试了问题研究课,主题研究课,同课异构等内容上的探索,我们不求完美的课,成功的课,旨在探索、发现、借鉴、启迪,以期给每一位教师展示的平台,争鸣的权利,思考的空间,使中青年教师在专业的道路上都有所发展成长。
  3.将集体备课进行到底
  “自主”、“合作”、“探究”是当代教育教学发展的一个终级模式。集体备课作为教师交流、合作、探究的平台,能充分发挥教师集体智慧,优势互补,达到资源共享,拉长了教研组的价值链。
  我校以年级段同学科教师组合的备课组不仅是教研组的组成部分,其以集体备课为主要内容的教研活动更是提升和扩容了教研组的价值。初期的集体备课只重在备课,只强调资源共享。主要是设计一个共性化的教案,人手一份,虽然教师们在各自使用时也有些切合实际情况的修改,但也容易导致教学的共性化和模式化。近年来,我们改变了过去那种单纯备教案的做法,增加了课中诊断,课后研讨的环节,多了研究的味道,使教师的收获也大大增多。目前我们学校集体备课制度已经较完善。如定时定地定内容定主讲人;备课评价、备课管理也紧跟而上;备课流程规范:熟悉教材,提出问题——中心发言,把握重点——共同研讨,解决问题——形成预案,分发教师——结合实际,二次备课——课堂实施,信息反馈——教后反思,理论提升。实践证明这样不停留在交流共享层面的集体备课,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不少教师从中获益,写出了优秀的教学论文。
  此外,备课组活动,还可以要求每个教师结合教学介绍自己的一则教学亮点,可长可短,可以是教学叙述,也可是反思收获。各个教师的教学亮点展示后,供大家分享, 让每个教师取长补短,尤其是对上讲台不久的年轻教师可以少走弯路,直接享用其他教师的成果和“专利”,更快促进其专业成长。这样的展示,既给教研活动赋予了务真求实,创新高效的内涵,又在组内营造了一种钻研教研教学艺术的良好氛围。
  4.教研成为每位教师的展示平台
  我们认为,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教研组织的各种评优或赛事中,少数优秀教师凭借良好的素质和不断的努力脱颖而出,他们的示范、引领和带头作用以及他们的理论修养确实影响了一批教师,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公平公正的教育更需要整个群体质量的提升,由于过于强调选拔和甄别功能,使“优秀”可能成为少数人的专利。如果仅仅致力于少数教师的快速发展,这就注定优秀成为一种稀缺资源,在马太效应作用下,甚至可能为个别教师所垄断。这种资源的的分配和占有不均,会导致实现每个教师共同发展的思想基础薄弱,难以完成新形势下教师成长的责任和使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群体的专业发展。在这种情况下,每一次教研活动就是每一位教师施展才能,发掘潜能,提升专业素质的舞蹈;教研组就是一个学习共同体,可以让教师在其中获得超过自身局限的信息和资源不断更新自己,获得更宽泛更完整意义上的成长。我们不可能把每个教师都培养成学科带头人,省市级骨干那样的优秀教师,但我们可以成就每个人的优点和优势,让每个教师成为优雅的自己。让优雅成为普通教师群体的一种生存状态。
  总之,教研组应有符合自身学科和实际的发展愿景和文化理想,每一个教研组成员都应该成为教研组的建设者,每一位教师都是教研组的宝贵资源。当每个人都是教研活动的参与者,任务的承担者,当然也是成长、提高的直接受益者时,教师就有了长久的教研积极性,而在这样的集体中聚集起来的合力所蕴发的能量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可能比一个两个名师更具现实意义。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多媒体技术在小学劳动与技术课中的优势    下一篇:如何构建有效课堂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