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数学论文

从问题入手,给数学课堂焕发活力

所属栏目: 数学论文  更新时间:2019-03-31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1、教学面临现实的问题,促使我们积极参与本课题的研究

  1.1生源问题:我校是一所农村完中,长期以来,高中生源受到地域的限制,只能收到中等偏下的学生。大多数学生的学习习惯差,接受能力不强,对学习数学的兴趣不浓,信心不足。造成的数学成绩呈现一种“头尖细,中段小,尾巴长”的局面。年复一年,恶性循环。

  1.2时代要求:新教材的普及和素质教育的推行,与陈旧的教法不相配套的问题,原来的“以知识为主线”的教学模式将被摒抛,“能力目标”要求贯穿于教学过程中,“过程教学”的要求增强。

  1.3成绩声誉问题:我校作为新创成的省级重点中学,数学成绩上不去,与“省重点”的身份不吻合;数学老师在学校中“说话声音不响,走路腰板不直,做事胆量不大,社会地位不高”。面对以上三个问题,我们高中数学组进行深刻的反思,反思的内容有两条:第一,采用通常的教学模式,我们永远只能是老样子,永远翻不了身,只有跟在后面跑的份,精疲力竭而一无所成。第二实施课题研究,进行课堂教学结构改革,有两种结果:一种是没有任何成效,至少能保持老样子,也没有什么损失;另一种是有效或富有成效,便创出了一条路,全体教师收益匪浅。鉴于以上考虑,我们决定痛下决心,大胆地进行课堂教学结构改革。本课题的研究,为我们进行课堂教学结构的改革,提供有力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支撑。

  2、由我做起,尝试实践

  2.1深入研究课题的内涵

  我于 2001年4月被录用为本课题的一名成员,参加了秦春主任在市二中举行的开题报告会,认真学习了本课题的研究方案,明确了本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通过研究,摸索出一条体现新教材新意和教学实施要求的,支撑以“学生发展为本”这一理念的课堂教学方法。

  ( 2)通过研究,使教师掌握数学问题解决过程教学的常规做法。

  ( 3)更新教师观念,建设一支适应新教材改革的,适应时代发展的,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队伍。

  ( 4)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改善学科教学状况,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这四条 “目的”正是时代的要求,学校的要求,也是数学老师孜孜追求的目标,促使我乐意地参与到本课题的研究中去。

  2.2深入调查,了解现状

  2.2.1调查学生:通过问卷调查,大多数学生习惯于等待老师“喂”知识,“注射”知识,习惯老师去“推动”、“拉动”他们学习,缺乏积极参与,主动探索的意识。即使偶尔给他们一点时间,一点主动权让他们去“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大胆发言”,学生却表现出无所适从,不善动脑,不会动脑的状况,所以老师还是只能回到老路上去“灌装”,去“注射”,去“填压”。调查同时显示,学生不喜欢这种被动接受教学模式,感到疲倦,厌烦,没有激情和活力,课堂缺乏生气。

  2.2.2调查老师:通过大量的随堂听课发现,教师习惯于灌输性地传授知识,“一言堂”的情况普遍,很少给学生独立思考自主解决问题的时间和机会。

  2.2.3调查效果:学生缺乏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教师教得“疲惫不堪”,学生学得“索然无味”,课堂呆板,缺乏生气。教师“高消耗”,学生“低效益”。

  2.3小心尝试,缓慢推进(2001.4-2001.7)

  此课题的研究是 2001年4月开始,当时我正在高三,想到即将到来的高考,在教学进行改革,万一影响了成绩怎么办,心理上有很大的顾虑。于是,我便进行小题尝试,较缓慢地进行课题研究。我教高三(2),与高三(1)班徐祖才老师是平行班,平时每次统考均差5分左右,一直无法接近。在我实施研究后,成绩慢慢有了起色。

  我的做法是:

  ( 1)倡导学生提问: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告诫我们:“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美国教育家布鲁巴克也曾经指出“最精湛的教育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在教学中让学生产生疑问,提出问题,就是希望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和热情,产生自主探索的原动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善待学生提出的问题,善待提出问题的学生,保护学生发问的积极性。

  我班学生一开始没人提问题,经过 “考试方式的”调查,以及找学生谈心,发现学生不是没有问题,而是有“大问题”,“不肯提问,不敢提问,不会提问”本身便是大问题。于是,我提出这样一个目标:每人每天必须提一个问题;不提问的同学,我主动找来问他问题;班主任也提出口号“只要张老师在班,不要让他有好日子过,要不断地提问题。”通过以上要求、宣传,学生提问的风气大盛,走到哪,都有人问问题。在其它工作忙的时候,还真怕了他们!

  但是老师在答疑过程中,绝不能有丝毫厌烦情绪(学生很敏感),要善于把握学生提问的思维亮点,同时加倍珍惜和呵护,使提问的学生高高兴兴地坐下,品尝到善于提问质疑的甜头。

  ( 2)鼓励独立思考:我有意识地留出时间,把思考还给学生。开始时,学生沉默等待的情况较多,于是我让他们同桌间相互探讨,气氛立即热烈起来,甚至有时发生较大的争论场面,然后让学生站起来说出想法。一阶段后,要求学生在不相互探讨的情况独立探索问题,并在课堂上发表见解,无论讲的对还是错,都给予夸张性的表扬。通过这种坚持不懈的做法,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得到提高。

  ( 3)课堂结构改革:因为留给学生课堂时间明显增多,导致原先准备的教学任务不能完成。要求教师必须精选题目,以“少”胜“多”,通过典型例题的处理,学生的充分参与,思考问题、探求解法的过程尽可能地留给学生,教师只是做好引导,适时启发,尽可能地增大学生的思维容量。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的不仅仅一类题的解法,而是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半年的实施,高考成绩下来后,高三(1)高考均分为103.24分,我教的班为102.45分,相差0.79分,2001年高考理科省平均分为95.9,我班超出6.55分,这使我喜出望外,这在我以往的教学中是不可想象的结果。

  2.4初尝甜头,尝试推广(2001.9-2002.7)

  有了上次成功的经验,我深深体会到高三不是课题研究的禁区,同样可以进行大胆的改革。第二年,学校仍然安排我教高三,于是,在整个高三数学备课组进行了较大胆的尝试,徐祖才、马仁爱、虞文根等都参与进来了。我们做法是:

  2.4.1调整教学内容: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更多的时间进行问题解决过程的体验。第一轮复习,我大胆删除一些繁难的题,选择适合我班学生实际的题,让学生独立审题,独立思考,相互讨论,尝试解决,教师适时点拨,师生共同反思。使学生通过问题解决过程,品尝到成功的喜悦。第二轮复习,我干脆废除了按章节顺序编排的专题复习的做法,自行编选练习,通过学生测试统计,找到学生普遍存在问题的知识点,重新编排出针对学生薄弱环节的小专题,通过师生的共同的研究,共同探索,弥补缺漏。这种做法的好处是:A、由于选题针对强,学生已掌握的知识不讲,而掌握得不太好的重点研究,使高三学生在课堂上有充足的时间去进行思考、探索,从而突出问题解决过程的教学有了可能。B、由于针对性强,所以学生的学习效果也较好。C、课堂变成了学生积极思考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的场所,改变了教师的一言堂的状况,而变成了学生“百家争鸣”的舞台。课堂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2.4.2调整教学方式

  审题留给学生:自学各自审题,或选一名学生读题、讲题,其目的是教会学生独立审题;由此避免老师读题语气中的暗示及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因为考试时,学生审题出错的情况较为普遍,学会审题是解决问题的第一关。

  思考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探索问题的真谛。学生学会了思考问题的方法,体验思考问题的过程,使他们以后在遇到问题时就会自己去思考、探索。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和习惯。老师决不能代替学生,这是教学成败的关键所在。

  反思还给学生: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解题后的反思,教师只作一些强调和归纳。通过解题,反思涉及的知识,涉及的解题方法,涉及的思维过程,涉及的数学思想,力求达到 “特殊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的理论高度,由此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能力。

  评价模式改变: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和在过程中评价;既关心学生学习结果,更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既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关注他们在数学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我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讲得即使不全对,也要挖掘他们思维中的闪光点,给予充分的肯定,同时,要求其他同学帮助他,按他的思路完成解题的过程,以此培养该生的自信心。在问题解决完教师还经常问 “还有什么解法?”让更多的学生参与。通过一段时间的实施,学生上课发言的情绪高涨,“主动参与”的意识增强。

  以上做法,实施一年来,学生普遍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变浓,信心增强,学生的成绩提高也较大, 2002年高考中,高三(1)

  ( 2)(3)(4)平均分达到107.4,溧阳市平均为101.1,超出6.3分。效果应该说还是不错。由此完成由“点到线”的推广工作。

  2.5全面推开,抓好管理(2002.9-至今)

  加强了 “问题解决过程的教学”,学生感到满意,教师有一种成功的喜悦。高中其他年级的教师也积极要求参与进来,于是,由史小平副校长主持了一次全体高中数学组老师会议,决定整个数学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实施教学实验工作。高一数学由虞文根做备课组长,高二由马仁爱、郭兵利负责,高三由我与胡云飞负责,在高中数学组全面开展研究,各年级数学成绩较原来有较大幅度的提高,高中三年级数学均令学校满意。

  我们的做法是:

  ( 1)数学组每两周一次的公开课,要求针对课题要求,上成课题研究课,课前先进行集体备课,力求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展示学生问题解决过程,体现问题解决过程中的“学生主体”;在评课时,以课题的要求进行对照评论,各抒己见,展开讨论。逐渐规范教师的课型,使之成为“学生为主体”的探索型课。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A、学生参与了吗?

  B、学生思考了吗?

  C、时间给足了吗?

  D、学生积极性调动了吗?

  E、学生的兴趣浓吗?

  F、教学效益好吗?

  ( 2)全校备课笔记重新设计,自行印刷,增添了备“教学设计”、“师生活动”的内容,要求备课时就教师要思考好,设计好。重点突出“备学生”、“备活动”的环节。学校组织每月一次的常规检查,检查备课笔记,目的是抓好过程,使教师备课到位,但这一工作还只是开始,收效还有待时间的检验。

  3、扎实研究,完善环节

  本课题的研究已经通过了中期验收,下一步的工作,我们是进一步完善操作环节,总结以往的成功经验,以形成操作性强的做法,在教学中进行实施和推广。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深深地认识到:教学是艺术,教学是科学,数学教学更要讲究科学,我们都说 “科学致富,科学种田”,甚至说“科学养猪”,难道我们的教学能不讲科学吗?本课题研究正是要告诉我们,如何科学地进行数学教学工作。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多彩的“数学日记”    下一篇:数学教学教“慧”学生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