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浅谈在阅读教学中渗透作文教学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22-01-27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阅读和写作,是语文教学的一体两面。在语文教学中,虽然二者所承担的教学任务不同,各有侧重,阅读教学侧重于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作文教学侧重于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但二者是相互促进、相互依存的。阅读是一种吸收,而写作就是一种倾吐。从阅读中可以学习到作文的方法,通过写作又可以促进阅读能力的提高。“劳于读书,逸于作文”即阐明了阅读和写作的密切关系。

  语文教学中,习惯上很多老师都是上独立的阅读课和写作课,往往忽视了我们身边最好的习作教学资源——课文,即阅读教学。课文,就是一篇篇优秀的范文,是习作的最好蓝本。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作文需要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以及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很大程度依赖于阅读。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把它同学生的作文结合起来,训练学生从阅读中学习作文的方法。那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渗透作文教学,逐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呢?

  一、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学习观察方法。

  观察是学生吸取知识、获得信息的重要窗口。敞开这个窗口,方方面面的信息就会接踵而至。观察得越仔细、越准确,学生的作文就越具体、越生动。那么,怎样打开这个窗口呢?重要的方法之一,就是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

  写景状物的这一类文章作者的观察角度最为明显。如《长城》一课,作者运用的是先整体后部分的观察方法:“远看长城,它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后面的描写则是对“部分”的观察,具体写了长城的构造特点。而《记金华的双龙洞》,作者则是用移步换景的方法,分别写了途中、洞口、外洞、孔隙、内洞等景物特点,把沿途所见的画面一一呈现给读者。《爬山虎的脚》一文中有这样一句:“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大家在教学中可能尽止于让同学们知道作者抓住了爬山虎新老叶子的颜色特点来写,而忽视了告诉同学们观察还需要长期不懈地坚持,有时并不是一次观察就能完成。对于状物类的课文,还是以植物为例,我们要指导学生看作者是不是先写植物的外形,抓住了植物的哪些部位来写,如根、茎、叶、花、果实的形状是什么样的,气味如何,它的生长过程怎样,这就需要多次观察。

  著名作家杨朔在谈到观察人的特点时说:“我们要特别注意观察那些性格上有特点的人,从他的外表、举动、语言以及生活习惯上掌握他的性格。”因此,在教学这类课文时,就要引导学生看看作者观察了人物的哪些方面,是如何展开描写的,作者为什么能把人物性格特征刻画得得栩栩如生?我们可以借机教学生制定一份写人的观察量表,让学生养成写观察日记的习惯。

  值得注意的是,观察应以一人、一事、一物、一景为主,一般是从整体到局部,抓顺序、抓特点、抓联系。观察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要在课文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习并逐渐掌握这些方法,让学生在丰富的生活中充分观察、思考,发挥自己的才智,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照实写出来,这样就会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序。

  二、在阅读教学中指导写作方法

  新课标明确指出,作文教学和阅读教学要密切配合。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分析事物、遣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写作方法。所以,我们要抓住课文教学这个契机,把写作方法和技巧的指导渗透其中。

  可能有时会有同学们问:“老师,我怎样才能写好作文呢?”显然,他们是想知道一些写作方法和技巧。那么,我们老师该怎么回答呢?你可能不知从何说起,因为这涉及很多复杂的写作知识,一时无法一一阐释清楚。就指导小学生写作而言,最关键的还是上好语文课,从课文中分析、提炼出写作技巧。让学生揣摩课题、揣摩作者的写作思路、布局谋篇的方法、揣摩课文的开头结尾、揣摩作者的语言……这些知识,应用在具体文章中,是一篇一个样的,需要长期的渗透指导,不是一时半会学生就能掌握的。

  比如,同样是衔接过渡,《赵州桥》一文是运用“不仅……而且……”的关联句式,《黄河是怎样变化的》则运用了设问句过渡,而《白鹅》一文的过渡句则是统领全文的中心句。

  再如,我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第四自然段。

  老师:这段话是围绕那句话写的?

  学生:第一句。

  老师:这一句话放在整段的开头,我们叫它总起句,又叫中心句。

  老师:哪句话既写出了鱼的多?

  学生:我从“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这句话中知道了鱼很多。

  老师:鱼真的是一半多吗?

  学生:不是,作者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是为了突出鱼的多。

  老师:能说个夸张的句子吗?

  学生:我的嗓子干得直冒烟,我家的房子巴掌大……

  老师:接下来,我们就仿照这种写法来个小练笔。

  小练笔:围绕中心把话写具体、写完整,至少用上一种修辞手法。

  1,下课了,操场上真热闹啊!

  2、教室里真静啊!

  又如教学周晔的《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时,我首先让学生找出文章的中心句:“的确,伯父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然后让学生读文,思考:围绕这一中心,课文写了哪些事例?师生合作很快就能归纳出以下事例:谈《水浒》、笑谈碰壁、救助车夫、关心女佣。接下来我追问:“作者为什么要选这些事例来写呢?”再引导学生把事例与中心句联系起来思考,学生就会发现:原来课文所选的事例都是为中心服务的。最后我总结:课文中选的这几个事例都能说明“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而且作者在材料的安排上还把这几个事例写得有详有略。所以我们写文章的时候要学会围绕中心选材,并且要把能反映中心的材料详写,把与中心关系不大但又一定要交代的内容略写。久而久之,在学生的心中渐渐地有了一个这样的观点:写文章时,首先要确定中心,然后选择最能表达中心的材料来写,并且要注意详略。

  三、在阅读中积累语言,奠定写作基础。

  丰富的语言材料是写作的基础,而材料来源于积累。大诗人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清代才子郑板桥也称自己“腹内诗书藏千卷”。课堂阅读教学是指导学生学会积累语言的“主战场”,教师应该在课堂上多方面指导学生诵读,让课文中的语言文字尽可能多地印在学生的脑海里。叶圣陶先生曾经强调:“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渐能驾驭文字。”我们的教材所选课文大都是名家名篇,在教学时,我们应当引导学生多读,通过朗读来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领悟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在朗读中训练语感。学生读的越多,语感越强,在运用语言时就可以不假思索地达意,写出得体的话。

  以《桂林山水》中写漓江水的一段为例。“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读时轻轻拉长声音,给人静的感觉。“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语调比上句稍高,略带惊奇之感,好像让人看到了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声音响亮,饱满,给人充满生机的感觉。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再加上想象的发挥,便体会到了语言的节奏美、意境美,有了身临其境之感,将自己融入优美文字之中,就在感情朗读中顺理成章地积累了语言。一堂课下来,大部分同学通过朗读、背诵等方式积累了自己喜欢的优美文字。这些文字在脑中留下烙印,变成自己的东西,写作时就能呼之欲出,随笔而下。在写《莲花湖公园》的湖水时,同学们就如此写道:“莲湖的湖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湖里的游鱼;莲湖的湖水真静啊,静得像一面镜子。”接着又运用《颐和园》中所学“小船在湖面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

  四、抓住契机,随文练笔。

  阅读教学中会有很多好的练笔机会,我们在教学课文时一定要抓住契机,让学生随文练笔。随文练笔是利用阅读内容进行的一种“短平快”的写作训练,它融读写为一体,以读促写,以写促读,学生负担小,效率高。

  随文练笔可以练在情感喷发处。如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时,可以让学生想象书写父亲救子时的内心独白。如《去年的树》一文,鸟儿两次对灯火“看”了一会儿。这两个“看”字虽然普通、平淡,却饱含了鸟儿对树无比的深情与留恋。在教学时,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仔细体会后想象写话:“当小鸟第一次看灯火的时候,你想她会说什么?她唱完歌后,她又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你想她又会说什么?”

  随文练笔可以练在文本空白处。很多文章在经意与不经意间,作者都会留下一些“空白点”,这些地方正是作者没有言尽,情感表达最为强烈、深沉、含蓄的地方。文本中的空白点,给了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是给学生随文练笔的绝佳机会。譬如说《中彩那天》一文,“我听到父亲的脚步声,接着听到他在拨电话号码,是打给库伯的。”此时,可相机引导学生想象,父亲会怎样告诉库伯?他们之间有怎样的对话?在奔驰汽车被开走后,“那天,吃晚饭时,我们全家围坐在一起。父亲显得特别高兴,给我们讲了许多有趣的事。”“父亲”为什么会特别高兴?会讲哪些有趣的事?这就给了我们丰富的想象空间,联系首段母亲说的话和“父亲面临的道德难题”后,学生自然会明白父亲为什么会高兴?再让学生联系自身生活实际,回忆平时和父亲猜谜、讲趣闻笑话、说脑筋急转弯这些有趣的场景后,学生自然会有话可写了。此外,我们还可以让学生续写、写读后感等,一步一步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五、降低难度,选准范文,让学生有章可循。

  模仿是学生学习的需要,是学习的必要途径。从唱歌跳舞到写字作画,莫不如此,所以学生在学习写作及训练时,也需要例子和范文。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习阅读与作文的熟练技能。”确实,语文教材中所选用的文章,文质兼美,是学生学习写作的最好范文。抛开这么好的范文,而让学生单纯地去看《作文选》之类的东西,不能不说是舍近求远。

  我们在让学生仿写的时候,还要挑选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范文,真正让学生做到有章可循。难度降低了,有章可循了,学生自然就有了写作兴趣了。

  在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时,我就让学生按照四季的顺序模仿课文的写法写《美丽的家乡》或者《我的校园》;在教学《颐和园》时,我让学生按照移步换景的写法写熟悉的《莲花湖公园》。不少学生还借鉴了文中的语言,如“湖滨广场的花坛里种满了花,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花又开了。微风从湖面吹来,让人感到心旷神怡(原文是神清气爽)……”;在教学第八册第四单元(战争题材)时,我则出示一组战争图片,并交代背景,指导看图,让学生结合本单元所学看图写话。如此,自然能让学生实现阅读能力向写作能力的迁移。

  古人曾说:“劳于读书,逸于作文。”这句话形象地写出了阅读和写作间的紧密联系。要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必须借助课本的范文作用,把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有机联系起来,实现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相互迁移,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学生如何提高考试时作文水平    下一篇: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的点滴感悟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