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试说阅读教学中的“读悟结合”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19-10-02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安徽省庐江县城南小学   夏晓春

 
  【摘要】:读悟结合是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方法。要把握住读悟结合中“读点”和“悟点”就必须从文本细读入手。抓住文本的语言、细节、结构等特点,抓住语言的意义、情感和写法的特点等。读悟结合的方法有很多种。理想的读悟结合是一种无痕的结合,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结合,它是一种方法,也是一种理念。
 
  【关键词】读悟结合   读点   悟点   揉读
 
  前不久,我参加了一个县级语文教学研讨会,教研员老师提出这样的一个语文阅读教学思想:小学低年级语文阅读教学,要注意读悟结合,但是重在读,而不在悟。也就是说,读是悟的手段,悟是读的保证;读是起点和重点,悟是中点和拐点,从悟转折再拐回读,落脚点依然在读。起先听了这句话,觉得很有道理。但是细细分析读悟结合中读什么、又悟什么?怎样进行读悟结合,到底读和悟的合理比重是多少,也就是读悟结合,孰轻孰重,这真是值得深思的。
 
  读悟结合:读什么,悟什么
 
  读,似乎不用说,大家都知道,但是读悟结合这个词语中“读”的含义很多,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辨析,比如,从个体阅读的形式去辨析,可能包括朗读、默读、诵读等等;也可以从群体阅读角度去分析,包括齐读、自由读、分角色读、表演性朗读等等;但这里的读更多侧重的是朗读,是一种理解性的朗读,一种感受性的朗读或者说是一种情感性的朗读。
 
  语文教育专家田若英很早就指出: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几乎所有的老师都知道读的重要性,但是为什么要朗读,知道的却不是很多,于是就会出现这样的现象:觉得这个段落很重要,就读这个段落;觉得那个段落重要,就读那个段落,没有抓住朗读的重点。对于为什么要加强朗读训练,于永正也做过这样的阐述:读是理解课文和培养阅读能力的需要。读是培养语感的需要。读是识记的需要。读是培养认真阅读习惯的需要。这里无需进一步地展开论述。知道了朗读的重要性之后,我们接下来要解决的是寻找朗读训练点,或者说是“读点”。朗读训练点的确定需要综合考虑。一般说来,可以从文体特点和文本的教学价值、教学目标的侧重点等角度加以考虑。窦桂梅在她的文章《我这样细读文本》中提到这样的观点:语言、细节、结构、背景等角度去解读文本。这就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我们应该利用好文本细读这样的的手段,来寻找课文最具有教学价值的朗读点,而不是仅仅凭借个人的感觉。(当然我也不排除语感的重要性,只是强调在寻找朗读训练点时,理性分析十分重要)
 
  悟,简单地说,就是想。读悟结合,简单地说,就是一边读一边想。细细地说来,读悟结合这个词语中的悟也包含许多方面的内容,当然也就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悟什么?从哪里方面悟?这些都是理解读悟结合这个词语中“悟”的关键。
 
  关于悟什么?于永正曾经这样论述过:“首先是悟其语,悟其义,语言文字的障碍要基本扫除,课文要读懂,至少要粗知大意。还要悟其情,悟其法,即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文章的表达方法,悟出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
 
  从于永正的论述中,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即如何去寻找文章的体悟点,或者说“悟点”。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当找准了文本的朗读训练点和情感体悟点,当朗读训练点和情感体悟点在教学中得到恰当的融合,读悟结合就得到有效地实施,学生理解课文,把握情感,培养语感,形成能力等目标也就很容易达成了。
 
  读悟结合:怎么读,怎么悟
 
  至于怎么悟,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方法,不同的教师又不同的引导方法。于永正是这样说的:“怎么悟?一个字:读,一边读一边想。朗读法是教语文的根本方法,也是学语文的根本方法。”这里于永正把朗读看成是理解课文的根本方法和重要手段。他在另一篇文章《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中写道:阅读方法中最重要的方法就是“口诵心惟”即边读边想。老师把一篇篇课文作为例子,教学生知道从哪里想(如关键的词语和句子),想什么(如它的意思是什么,它说明了什么,它告诉人们什么)。
 
  而他倡导的“五重教学法”中(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也特别强调感悟的重要性。文章这样写道:什么是重感悟?说白了,就是把学习的权利交给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读书,自己去领会。文贵自得,书忌耳传。凡是告诉的都比不上“自得”的好。很多优秀的学生的成绩好得益于多读课外书,可见教师的讲作用是极其有限的。当然,教师引导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尤其是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读。其中“看老师读”是于永正大力提倡的朗读引导方法之一。他说:“小学生模仿能力真是惊人,看老师读后,他们读得相当好,不仅语气、语调,就连老师的表情也‘仿’到家了。”看老师读,不仅有助于学生感知课文,也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调动他们朗读的积极性。(需要说明的是,课文的重点,课文中最能传神、传情而学生又不易读好的地方,最有必要让学生“看老师读”)
 
  于永正强调朗读,也强调悟,他的许多课例都反映出他的读悟结合的特点。比如他在教学《翠鸟》一文第一段中有这样的片段。
 
  师:读的一字不差,很了不起的。我再提出一个要求,能不能让人一听你的朗读,就好像见到翠鸟一样?大家练一练,把表现翠鸟特点的词语做个记号。
 
  生练习读后,指名读
 
  师:这次听他读,我真的像见到了翠鸟。为什么呢?因为他把“红色”“橄榄色”等词语读得特别清楚,特别响亮。让我听了以后,印象特别深刻。看谁能赛过他?
 
  (老师再请了两位学生读第一段,一个比一个好。)
 
  师:你们很喜欢翠鸟,是吗?可是从你们的朗读中,我还是不能很明显地感觉到这一点。 看谁既能把翠鸟的特点读出来,又让人听了感觉到你很喜欢它。先练一练。
 
  ……
 
  在这个片段中,于老师从读准字音到读出特点、读出喜爱不断地提升朗读的层次和感悟的水平,这就是读悟结合的典型。的确,在朗读中实现读悟结合的成功范例还有很多,比如,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王雷英提出“扣词揉读法”就是其中的一例。
 
  王雷英强调的揉读是指在搓揉语言中理解文本的要义,得其神韵,获其语感。她指出,朗读要抓住朗读的点,并且让朗读得有层次,有提升。要想实现这个目标,就可以采用这种揉读的方法。她进一步阐述了自己的揉读方式:引读、复沓读、补文读。
 
  王雷英的引读方法并不复杂:教师用引语领着学生读,或者教师读前半句,学生接下半句。其中教师的引导的语言(引语)非常关键,它是构建学生和文本的桥梁。教师表现要根据引读的内容设计准确、贴切的语境,营造一种氛围,渲染一种情感,让学生在这种情境中带有体会地读课文。
 
  复沓作为一种表现手法,常常在诗歌中被运用,比如诗经中《关雎》。从形式上看,复沓可以是词语反复,句子反复,段落反复,也可以是连续反复,间隔反复。王雷英将诗歌的表现手法运用到教学中,运用到朗读指导中,让学生一遍遍地复沓,一遍遍地叩击文本,一遍遍地走进文本的情感深处。
 
  补文,是对文本空白点的补充;补文读是一种升华,一种深化,是对读的升华,对悟的深化。补文一出现,语境巧妙地还原出来了,情感也就自然生发了。请看王老师的教学《野百合也有春天》的课例:
 
  师:什么是“令人窒息的寂寞”,老师也写了一段话,读--
 
  生:万籁俱寂的山谷,经不起鸟儿的一声呜咽。大片寂静的林莽,衬这孤立的老树和扶疏的枝条,小溪弹奏着空藤的琴音,伴着落叶被风带走的凄然。远处的山头,淡淡的云隐隐地飘过……野百合静静地开放着,伴着溪水,伴着微风,伴着孤独寂寞的凄凉。
 
  师:假如我们是百合,我们可以选择环境,你想选择什么样的环境进行生活呢?
 
  生有的说鸟语花香的田园,有的说五彩缤纷的花园……
 
  师:可是野百合无法选择自己的环境,它只是一朵花,它……(再读补文)
 
  对于小学生来说悟出寂寞是不太容易的,悟出令人窒息的寂寞就更难了。怎么办,王老师的补文读成功地解决了这一难题,实现了读悟结合。揉读,需要翻来覆去,但不是单调去重复;需要勾连,但不是面面俱到;需要读通读够,但不是求深求异……可以这样说,揉的不仅仅是语言,而是语言、声音、心灵、情感……这就是读悟结合。
 
  我们再来看一看王崧舟对朗读和感悟的理解。他说,诵读是感悟作品的基本策略,是唤醒感觉的过程,是激活诗意的过程。 王崧舟在他的文章《好课三味》中提到:第一味就是语文味,这是对语文本体的一种守护,它表现在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第二味就是“人情味”,第三味是“书卷味”。而在语文课堂中要实现这三味,就离不开读悟结合。下面,先请看他是怎么样在课堂上实现读悟结合的。以下是他执教的《慈母情深》教学片断。
 
  生填空、并校对后齐读:我一直想买《青年近卫军》,想的整天失魂落魄。于是,我来到母亲工作的地方,那里噪声(震耳欲聋)。我发现母亲极其瘦弱,当知道我想要一元五角钱买书,母亲用(龟裂)的手将钱塞给我,立刻又陷入了(忙碌)。我鼻子一酸,攥着钱跑了出去。
 
  师:孩子们,“鼻子一酸”是一种怎样的感觉?
 
  生:想哭的感觉。
 
  生:鼻子酸酸的,心里很难受。
 
  生:特别伤心,都快掉下眼泪了。
 
  生:内心很痛苦。
 
  师:想哭,难受,伤心,痛苦,这一切搅在一起,就是“鼻子一酸”。但是孩子们,不对呀!母亲明明已经将钱给了我,一元五角,一份没少,一句责怪的话都没有,按理,我应该感到--
 
  生:高兴。
 
  生:满足。
 
  生:幸福。
 
  生:喜气洋洋。
 
  师:没错!但是,此刻的“我”不但没有丝毫地高兴、丝毫地激动、丝毫的快乐,相反,此刻的“我”只有想哭、只有伤心、只有难受、只有痛苦,只有--
 
  生:(齐读)鼻子一酸。
 
  师:再读
 
  生:(齐读)鼻子一酸。
 
  师:再读,读出那种想哭的感觉。
 
  生:(齐读)鼻子一酸。
 
  从这个片段中,我们可以看出:“鼻子一酸”字面的意思并不难理解,但王老师却在这个字眼上大花功夫,反复感悟,反复朗读,并且要求读出想哭的感觉。,像这样读悟结合的例子在王老师的课堂上还有很多。至于读和悟的比重,我们却很难准确用外在的标准去衡量,因为,读是悟的基础,悟是读的提升。读推动了悟,悟促进了读。读悟结合,了无痕迹。
 
  以上我们以几位著名的特级教师例子来论述读悟结合的方法。可以这样说:理想的读悟结合,是一种无痕的结合,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结合;理想的读悟结合是一种方法,也是一种理念,是一种手段,也是一种目的。理想的读悟结合,孰轻孰重,因课而异,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境而异。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小学生识字量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下一篇:推进农村小学课外阅读的行动研究报告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