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其他论文

浅谈语文课的“收”“放”艺术

所属栏目: 其他论文  更新时间:2021-02-15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王新娟

  大家可能都看到过这样的课堂:老师备课很充分,可是一上课,当老师发现学生没有按照自己的预设去进行思考时,当学生的回答很多都让老师“没有想到”时,措手不及的老师只好对学生强拉硬拽,迫使他们走进自己为他们设置的道路,最后完成了自己“教”的任务。

  这种课,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甚至是听课教师,都会觉得疲惫不堪。所以疲惫,源于老师步步为营学生却无动于衷。而新课改的语文课堂则要求教师要收放有度,只有“放”,才能让学生积极主动,畅所欲言;只有“收”,才能保证学习重难点的突破和学习目标的实现。二者要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那么让我们看看为什么要“放和收”。什么是“放”?什么是“收”?

  缘何而“放”

  语文不同于其他学科,学生阅读课文应该是在一种自由宽松的状态下进行的,这样才能体会到阅读的乐趣,才能获得阅读的愉悦感。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碰到的疑难问题就要和老师和同学一起共同探讨,获得的感悟也要一起分享交流,这时就要“放”开学生去说,让他们思想的火花相互碰撞。打破那种多年来课堂元素的桎梏,放开学生的身心,放开我们的教师传统意识,放开我们那种小手小脚的教学方法。课堂的魅力之处在于学生的运动,这种运动的呈现于空间的无障碍,学生们在讨论时,可以打破,邻桌、小组等空间,可以自由的来往于求知,思维碰撞的殿堂。例如学生在回答时,思维在多个问题链中不断行进,使思维向纵深发展,这就体现出了教学活动的真实性、深刻性、丰富性和生动性。因为它真切的再现了学生的认知过程。

  如果没有这样的“放”,一开始就用设计好的问题来束缚学生,他们就会被局限在狭小的范围内“学知识”,就会被一些框框条条牵着走,就体会不到阅读的快乐,久而久之就会失去学习的兴趣。

  缘何而“收”

  一个伟大的军事家,不仅仅会攻击,更要懂得撤退的艺术和智慧。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易放难收,稍微不慎,就会出现覆水难收的尴尬境地。由于受教学时间和课程进度的限制,如果一味地“放”,就难以完成学习任务,学习效果也得不到保证。我们的放需要我们的收,来加以对课堂生命的维护。所以对一些细枝末节、游离主题和非重点的问题就要及时“收”住,不要让其“任意发挥”而耽误时间。另外,“收”是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探讨课文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使课堂更具目的性,以保证教学目标的达成,在“收”的过程中教师的总结很关键。

  如何“放”

  “放”不是漫无目的地放任自流。

  应该说我们语文组的“放”体现在两方面。

  一、初读课文的感悟和质疑是第一环节的“放”,在这一环节中学生的问题和感悟是最原始状态的,是不加雕琢的,学生通过交流讨论形成思维火花的碰撞。

  语文学习是一种内化知识从而陶冶情操的活动。同一篇文章,由于个体差异,甚至巨大,当几个学习者在一起进行交流、探讨后,可能每个学习者的体验就会更深一层。让学生的奔放的思维软着陆,不伤感情,不动课堂生命的筋骨。

  二、课堂的重心。“放”是让学生以小组展示为主,放开手脚让各组学生展示掌握的基础知识、解决的基本问题以及生成的新的阅读体验。这一环节很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写作能力。

  如何“收”

  一、教师经过精心地备课,自然要比学生站得高,所以教师要统观全局,放的时候如果学生走得太远,教师要立刻牵引回来,以免耽误时间和在不必要的问题上纠缠。教师更要有灵活的教育机智,迅速捕捉学生回答中的倾向和不足之处,同时做出及时反映和判断,抓住契机,再组合成新问题,引导课堂向前发展。而这个过程几乎是在瞬间完成的,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无疑具有挑战性。

  二、在总结部分,教师更要高屋建瓴。所以,教师必须苦练内功,提高对课堂的驾驭能力。变天衣无缝的设计和步步为营的牵引为侃侃而谈、循循善诱。引领学生流连于白纸黑字间,穿梭在语言文字中,静心尽兴地思考发现、欣赏品味、评价创造……

  语文课不是一成不变的,不是死板的,更不是无序的乱“放”,只有合理的处理好“收”与“放”的关系,才能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乐趣,才能把语文课上的生动活泼。只“收”不“放”的课堂不是新课堂,只“放”不“收”的课堂也不是好课堂,只有把二者相互融合,才能使课堂既充满生动活泼的气氛,又能顺利完成学习任务,提升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

  运筹帷幄,收放自如,该是对教师素养最高的要求吧!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浅淡书法教师的专业发展    下一篇:如何实施分教学层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