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21-09-09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摘 要:《语文课程标准》规定:“要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感悟,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师在特定的时间范围内优化教学过程,创造性地整合、使用教材,促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通过教师的教,学生学得更多、更快、更好、更深;通过教师的教,学生学会了学习,掌握了学习方法,提升了学习能力,达到不需要教。

  关键字: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

  阅读是学生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对于一个审美观、道德观、人生观都正处于形成时期的小学生来说,阅读的作用尤其重要。我国当代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说:“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是语文教学“悬着”的“明晰目标”。在小学阶段就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对一个人的身心发展和终身学习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概念的界定

  所谓的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的阅读教学,“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新课标)。阅读教学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是学生、教师、文本甚至更多阅读主体的对话交流过程,这个过程就是阅读教学的本身,是阅读教学真实的宽度、厚度和深度;对话过程的载体是文本,而展示文本的最好平台是课堂。

  教学的有效性是指有效率的教学,即指在一定的教学投入(时间、精力、努力)内带来的预设的教学效果,即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是卓有成效的教学;反过来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是指在40分钟内教师优化教学过程,创造性地整合、使用教材,促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从教师的角度来讲,教学的有效性依赖于教师有效的“教”,并克服无效的“教”。有效的“教”指的是促进学生“学”的“教”,它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直接的促进,即通过教师的教,学生学得更多、更快、更好、更深;二是间接促进,即通过教师的教,学生学会了学习,掌握了学习方法,提升了学习能力,达到不需要教。

  从学生的角度来讲,时间、结果、体验是考量学生有效学习的三个重要指标。学习时间指学习特定内容所花费的时间,学习特定内容所花费的时间越少,效率就越高。它包含两层意思:一是不能浪费时间;二是要提高单位时间学习质量。学习结果,指学生经过学习产生的变化、获得的进步和取得的成绩,这是有效性的核心指标。学习结果不仅表现在双基上,而且表现在智能上,特别是学习方法的掌握以及思维方式的发展。学习体验指的是学生的学习感受,即伴随学习活动生发的心理体验。这是被传统教学所忽视的考量有效性的一个向度。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的一种愉快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这是有效性的灵魂,学生越来越爱学习是学习有效性的内在保证。

  二、国内外现状

  在我国,最早提出小学语文研究性阅读并对此进行研究的是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绍兴市小学语文教学学会会长周一贯老师。他提出研究性阅读就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运用近似科学研究的方法去读懂课文,获取知识,并受到情意熏陶,提高语文综合素养的一种阅读课堂教学新模式。它既可以让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入地研读,也可在老师的指导下,结合课文进行相关的课外拓展性阅读,这样,学生所获取的信息,就不仅仅只局限于课本,从而大大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他的倡导下,全国各城市、乡镇学校的教师都在进行着这方面的研究和尝试。

  虽说国家大力推行素质教育,提倡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但是应试教育仍然根深蒂固,使得大部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教学方法单一,教师在课堂中单一的语言讲授,剥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权与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使得阅读教学枯燥无聊,繁杂冗长,学生的阅读兴趣与学习兴趣被大大的扼杀,因此,教学方式单一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重大的弊端之一。

  从校外因素考虑,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有的家长文化素质偏低,对孩子的辅导能力不足,有的家长休闲活动以玩麻将、唱歌等为主,长此以往,学生的阅读能力得不到提高、阅读兴趣被完全扼杀,家长在休闲时间内要读书、看报纸、写读书心得,逐渐的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与提升孩子的阅读能力。

  三、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教学大纲规定: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教师应在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能力是语文学习能力中最重要的能力,阅读能力也代表了部分学习能力。那么有效的阅读教学,能够有效的提升孩子们的阅读能力,可以让孩子增长知识与智慧,也可以从书中学到为人处世之道,又能使本人内涵气质有所提升,还能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和总结,明辨是非,举一反三,以便于更好的解决生活问题。

  (二)实践意义

  在小学阶段,每册教科书课文的编选都是经过千挑万选的,学生深入阅读的起点更是先从教科书的经典文章入手。但在实际教学中,老师多考虑得是如何针对考试内容,将书上与考试内容相关的部分嚼得烂、嚼得透,学生所得往往是考试所要求的。新课改后,阅读受到重视。教师开始行动起来,说教鼓励学生多读课外书,而并非把握好课内阅读的最本职的教学活动,知道要抓住阅读教学的宽度,却丢掉了我们一手的阅读教学资源,即课内教学的深度。一个有效的阅读教学,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可以通过课堂的阅读学习,将所学的阅读技巧、方法、应有的情感体验潜移默化的转嫁到其他的阅读中。

  四、研究分析

  (一)课前预习,独立质疑,营造自主阅读氛围。

  良好的预习习惯对形成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效率,顺利地达到目的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叶圣陶先生说过:“大凡读一篇文章,摸清作者思路是最重要的,按作者的思路去理解,理解才透彻。”(《叶圣陶语文教育论文》)因此,学习一篇文章,首要的任务是让学生自由地读,整体感悟文章的线索,领悟作者的情感。在预习中,首先要教会学生预习的方法,初读课文时,按“导读”提示自学;深入理解课文时围绕思考练习自学。在预习中画出重点词句,寻找出不理解之处,进行质疑,甚至可以提出对知识本身进行的怀疑、研究,这就能使学生产生查阅的动力,获胜的信心。在预习中学生的质疑就能营造新的学习氛围,为课堂上深入学习做好铺垫。如《各具特色的民居》一课,学生提出“为什么客家族的民居要建成营垒式的呢?”“傣族人为什么多起竹楼,傍水而居,潮湿的环境对他们的身体不会有害吗?”等问题,通过课前预习研读,促进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叉吸引,设疑答疑,使教师变包场为导演,使学生变被动接受为自主探索,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明确目标,创设自学情境,激发学生自动参与意识。

  在学习每一篇课文之前,学习目标都能清晰地展示在学生在前,让学生心中有明确自己努力的方向,那么学生就能很主动地进入自主探索学习中,自学目标的自主确立是学生主体重新构建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可“一刀切”地用集体自学目标取代学生自已的自学目标,教师要精心组织学生自学的教学情境,使其自主学习的气氛活跃。如教学《穷人》,教师在上课之时兴奋地说:“昨天大家预习了《穷人》这篇课文,听说大家都有许多感受,谁愿意把自己的最深感受说给大家听听?”同学们抢着举手。生提到本课所要学习的目标:“桑娜的品质可贵,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作者对人心理活动描写得特别精彩。”等等,师相机说:“那就请同学们想想对这篇课文你最想学习的目标是什么?你想用什么方法学习?„„”同学们即联系自己的感受定下自学的目标与方法。老师即兴请同学们按时自己的学习目标与方法开始自学。显然,全班同学们的积极性在新课一开始就被调起来了。

  (三)学生质疑,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精神。

  古人说:“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有疑问,才有学习的内驱力。人类的思维活动往往是由于要解决当前面临的问题而引发的。课堂上要让学生思,必先教有疑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启发想象、鼓励他们敢想、敢疑、敢问,重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进而进行发现问题教学。激励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学生提出的问题让学生自己读书,互相议论,自主探索解决。这种教学即真正达到以学生的问题不断提出为教学的开始,至学生契而不舍地解决问题伙成功的归宿,教学就十分有效和积极。

  (四)多读感悟,品味语言,进行交流、共同欣赏

  读是学习语文的一扇窗口,可以收到“不待解说、自知其义”的效果。文章的思想感情渗透在字里行间之中,让学生真正理解,系统领悟,真正有所感悟的重点是通过精读课文。因此,在教学中,应把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放在突出的地位,是学生由敢于提问题,到善于提出问题,到经过独立思考、尝试解决问题,再到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要做到,学生有问题随时可以提出,有认识,有体会随时可以发表。此时的精读课文要留给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独立思考,让学生自己亲近课文,和作者对话,和课文中人物对话。让学生在读书中生疑在读书中求解,在读书中品味,在读书中生情,进而形成了独特的感受,受到情感的熏陶。文章的情感不是外在的东西,不是教师三言两语就能加强给学生的,只有通过反复朗读,从朗读时语气的轻重谖谖急,声调的抑扬顿挫,表情的喜努忧伤中体味情感,获得与作者情感上的共鸣,受到熏陶,自己进行阅读。

  (五)自读感悟,赞赏激励的评价语言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学生的独立学习,是让他们独立思考去发现去感悟、阅读,没有学生的独立感悟是完全不可想象的;而在独立学习基础上的小组协作学习,伙伴的交互作用,而在相关内容的理解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具有关键作用。阅读并非全是个人的事,特别是对小学生来说合作学习是重要的认知策略。明代学者顾炎武说:“独学无友,则孤陋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这点明了合作学习的意义,学生在自读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将问题交给学习小组讨论交流共同解疑教师要深入各组,参与讨论,并作必要的启示和点拨,引导学生再读书,在读中解决重难点,把读和议有机地结合起来。

  如在教学《詹天佑》一文时,我先让学生自己读书思考,划找归纳,在学生独立感悟詹天佑爱国精神和杰出的智慧才华的前提下,让4人小组自行确定选择詹天佑某一个方面的内容。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加深理解,进行自主读书,真正地发挥学生的让体作用。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的赞赏、激励的评价语言不公能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对课文产生浓厚兴趣,而且能交流师生情感,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气围,坚定学习的自信心。如:对学生朗读的评价,不采用“读得不错,很好”这类笼统的评价语,要根据学生朗读实际水平评价,“读得有感情,把诗人心情都表达出来了,”“语言很准确,并且没有漏字”。对学生回答问题的评价要采用鼓励、引导、点拨、开窍。在学生回答不正确或不完全正确时,可采用“敢于积极发表意见,但思路要换一换,”“这个问题答对一半,也是一分贡献,另一半再想想,老师相信你一定会想出来的。”教师的评价还要特别注意鼓励后进生主动发言,而且在发言的质量上不要提太高的要求。这样来进行评价会让学生感到态度诚恳,评价中肯,进而产生主动求知的心理冲动,以良好心态进入学习。

  读是实践,又是训练;既有感悟,又有熏陶;既有理解,又有体验,好书不读不知其妙,读是学习语文的根本方法,是阅读教学的主旋律。所以,把课文作为观察和认识的对象,让学生动用全部感官与心智去直接接触语文材料,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文化积淀、情感体验来获得对文章的感悟,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教学。

  五、课堂阅读有效性研究的不足

  (一)过多的关注学生层面的研究,忽略了教师对文本的研究

  文本是横在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之间的桥梁,教师对文本的正确解读是阅读教学有效性的重要保障,是教学成功的关键。教师对文本深隧而独到的诠释正是引领学生与文本产生共鸣的阶梯。文本解读应着眼于阅读教学目标,着眼于教师的教学设计,着眼于原文,更要着眼于学生。只有这样文本内容在教师心中才是立体的、鲜活的。在实际研究中,教师往往关注的是学生的接受,忽视教师的有效输出。

  (二)忽视了课外知识的嵌入,学习的范围过于局限

  教师在文本解读时应加入介绍与教材有关的课外知识,一来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二来有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但一定要注意加入课外知识的深度、广度、长度及讲到哪里需要加入。这些都是教师在加入课外知识前都要明确的问题。

  (三)教学契机把握不当

  教师应寻找合适的对话切入点,勇敢地退,适时地进。语文课堂,教师要引导学生沉浸文本,反复读书,品味语言。读的过程就是学生与文本、作者、文中人物,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心灵对话的过程。“情到浓时意更浓”,在读的过程中,在情到一定时,学生自然有话要说,有话要写,这些都是阅读中自然生成的。因此教师要把握好教学契机,因地制宜的引导学生。如在学习《匆匆》一文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记录自己一天的生活,在点滴中,让学生感受时间的匆匆的流逝。

  总之,阅读课堂教学是一个诸因素构成的动态系统,教师只有不断提高和完善自身的素养,不断地在教学实践中探究摸索,才能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让阅读教学的课堂更加精彩。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如何实施初中语文阅读有效教学    下一篇:如何加强语文教学中语感的培养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