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数学论文

数学思维可视化教学浅谈

所属栏目: 数学论文  更新时间:2022-05-09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摘要】数学思维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思维活动形式,具有一定的内隐性。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探究活动,建立数学表象并抽象出数学模型;还可以借助数形结合的方法,以形助数,以数表形,促使学生隐性的、内在的思维活动显性化,提升他们的数学素养

  【关键词】数学思维;显性化;探究活动;数形结合 数学思维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思维活动形式,具有较强的抽象性、概括性、整体性,学生不易表达,教师难以发现。让学生通过探究活动,借助数形结合的方法,将学生隐性的、内在的思维活动显性化,提升他们的数学素养

  1、自主探究:让思维活起来 新课标强调,动手实践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只有在亲身经历、体验的过程中,才能有意识地解决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引导者、组织者,应根据学习内容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学习需求,设计有意义的探究活动。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积累学习经验,更要引导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自主探究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有助于帮助学生进行深度学习动手实践,建立表象 在数学学习中,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探究,可以把脑中的内隐性智力操作外化为具体的动作操作,从而形成数学表象。例如:教学《认识11至20各数》,在学生认识“10个一就是1个十”,实现了计数单位转换后,教师要求学生用小棒摆出“十几”,比如摆出12、15、16、19,并提问:这些十几的数在摆法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大多数学生都能回答出“都要摆出1捆”。如果学生仅对着模型数,而没有用小棒操作的经历,他们将难以真正理解计数单位的转换。小学生以直觉思维为主,他们更倾向于“经历”之后的“感悟”。在用小棒摆“十几”时,学生能自然地拿出“1捆”。教师顺势把“1捆”上升到思维教学的层面,帮助学生深刻认识“10个一就是1个十”,从而有效地建立认数的模型。整个学习过程经历了实物操作、表象生成和符号建模三个阶段,学生自然经历了将“十几”的数内化为数字概念的数学化过程 活动探究,抽象建模 抽象建模往往是在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得到解决这一类问题的“模型”原理或方法,学生走向深度思维学习的过程。《认识平行四边形》中有一实践课,名为《有趣的七巧板》。在教学时,提问:你能用两个三角形拼出一个平行四边形吗?学生能顺利地从七巧板中找出三角板拼出一个平行四边形。追问:两个三角形一定能摆出一个平行四边形吗?学生表示不一定:“老师您看我们刚刚摆的这一组,一大一小的两个三角形就拼不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继续提问:“你们觉得怎样的两个三角形才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学生把两个小三角形重合在一起,认为能重合在一起的两个三角形就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大部分学生虽然不能用“完全相同”这样的数学语言表达,但是动手操作恰恰能直抵学生的心灵。形象的操作代替难以表述的数学术语,为学生学习数学扫除障碍,让数学学习在探究中真正发生

  2、数形结合:让思维看得见 数形结合根据数与形之间的联系,在一定条件下将二者相互转化,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数形结合能使某些抽象的问题变得直观,有助于学生解决复杂的数学问题,并让思维可视化、条理化

  1.以形助数,理解算理 数学计算是抽象的,教师不能灌输计算法则,而应借助图示、小棒、计数器等教具和学具,以直观的手段和方法说明算理,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解题能力,发展和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例如:苏教版一下《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中,教材这样编排例题“34+16”的计算教学:让学生分别用小棒摆出34和16,在加的过程中,学生主动地把3捆小棒和1捆小棒合起来变成4捆,也就是得到4个十。大多数学生认为从“捆”入手方便计算,但他们的理解仍停留在经验层面。这时,教师让学生借助计数器,主动地在34的个位上再拨入6个一,学生发现“满十”要向十位进一,于是在十位上拨上一。像这样用直观的方法进行教学,有助于学生理解算理、彰显思维过程

  2.以数表形,理解本质 学生在操作学习中,常常用数来表征或描述研究对象,这样可以进一步理解数量的本质。苏教版二上《认识乘法》教学片段如下:出示例题的主题图(如图1)师:兔有几个2只?鸡有几个3只?生:兔有3个2只,鸡有4个3只 师:怎么表示3个2、4个3?怎样列式计算?生:2+2+2=6(只),3+3+3+3=12(只)师:请用小棒摆出5个2,并列式计算它们的和 生:2+2+2+2+2=10(根)师:这些算式有什么相同点?生1:都是连加的算式 生2:都是同一个数的连加 师:对,这可以说成是同数连加。像这样的同数连加,我们可以用乘法计算 教师引导学生以数表形,通过列式、观察、对比,抽象出同数连加算式的特点,逐步趋向对新知――乘法的认识,让学生理解乘法的本质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以学生为中心,坚持开展发现式、探究式的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要促使他们学会思考,特别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在教学中,教师应给予学生思维的空间,给予他们展露思维的机会,让他们表达内心的想法。长此以往,学生的数学素养就会在日积月累中得以提升。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关于小学数学教学思维“可视化”的几点探讨 案例    下一篇:数学课堂高效使用电子书包的探究案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