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数学论文

略谈小学数学计算课的教学

所属栏目: 数学论文  更新时间:2022-07-03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传统的小学计算教学常常通过机械重复、大题目量的训练,只重视计算的结果,不重视计算法则的形成过程和计算方法的概括。课改后,教师们认识到了原有教学模式的局限,大张旗鼓地开展自主学习,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那么,计算教学应该如何扎实而不失灵活,以下粗浅地谈谈我的几点认识。

  一、计算教学应注重情境创设的巧妙性。

  数学情境创设是指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出来,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进行探索,将实际问题逐步抽象成数学问题。

  我认为在计算教学中创设一定的情境还是需要的,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且能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但创设的情境一定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贴近学生生活。我们要通过创设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的生活情境,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世界的紧密联系,激起对数学的兴趣。主题图要紧扣学生情况与教学实际进行适当处理。主题图的选择必须符合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仔细斟酌教材中的主题图。当教材中的主题图不吻合学生生活实际时,教师要灵活进行处理,把整堂课自然的串成一个生活情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创设教学情景也是激励、唤醒、鼓舞的一种艺术。而近代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学生课堂思维是否活跃,主要取决于他们是否具有解决问题的需要。所以,课堂上,教师应调动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此时,创设问题情景犹如一块石头投入学生的脑海,必会激起思维的浪花。可见,创设问题情景是教学中的一种重要手段。

  新课程标准关于计算教学明确指出:计算应使学生经历从现实生活中抽象数和简单的数量关系,在具体的情景中理解,并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应避免繁杂的运算,避免将运算与应用割裂开来。因此应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必要的情景,从而调动、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让计算教学充满活力,展现数学的魅力。创设教学情景应注意以下几点:

  1、抓住教材所蕴涵的兴趣因素,切忌脱离学生生活实际进行虚拟。

  2、情景应与数学应用相结合,并体现数学思考性。

  3、教学情景创设应紧扣主题,切忌偏离或过长。

  4、不是所有计算课都要创设教学情景。

  小学生掌握算理的关键在于理解。既要学生懂得怎样算,更要学生懂为什么要这样算。如教学《用两位数乘》例题24×13,要让学生理解两点:一是通过直观图让学生看到,就是求13个24连加的和是多少,可以先求出3个24是多少,再求10个24是多少,然后把两个积加起来,从而让学生知道,计算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要分两步乘,第三步是相加,这样使计算的每一步都成为有意义的操作,学生在操作中理解算理,掌握算法。二是计算过程中还要强调数的位置原则:"用乘数个位上的数去算"就是求3个24得72,所以又要和乘数3对齐写在个位上;"用乘数十位上的数去乘,就是求10个24个得240,(也可看成24个10)所以4要写在十位上",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数位对齐的道理。这样,经过反复训练,就能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法则。

  二、计算教学应注重多样化与最优化的灵活性。

  计算方法既然存在着多样化,那么学生找出了自己的方法后,并认为哪种方法最适合自己,就应允许他使用。一种算法不是上完一节课就被搁置,对于自己找到的方法,学生有一种积极的情感,在解决问题时,学生喜欢用自己的算法,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会不断的反思,发现原来的方法又不适合自己,对自己的方法进行改进,从而找到最好的,这本身就是一个发展能力的过程。所以,在呈现算法多样化时,教师不必急于硬性给学生灌输最优化的方法。让学生在自己的摸索过程中得出最优化的方法。也符合认知的规律。比如101×45,有的学生是这样做的:101×45=(100+1)×45=100×45+1×45;而有的同学是:101×45=101×(40+5)=101×40+101×5让学生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优化的方法去进行计算。当然,计算方法多样化也要遵循学生实际和教学内容的不同,当学生只能想出一种计算方法而且这种计算方法也是比较合理的方法时,教师不必为了追求多样化而生硬地要求学生继续思考还可以怎么计算。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要教学生学会,并促进会学,就"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计算教学同样要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为核心,重视并加强思维训练。首先,教师要提供思路,教给思维方法。如在教学混合运算74+100÷5×3时,可引导学生复习混合运算顺序,再提问"这道题里有几种运算方法?先算什么?后算什么?"让学生按顺序有条理地思考和回答问题。引导学生说出"这道题有加法、除法和乘法,先算100除以5的商,再乘以3的积,最后求74与积的和。其次,在学生掌握基本算法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探求灵活的算法,训练灵活多变的计算技能。如:2.5×4.4可笔算、可简便计算,在简便计算时既可根据乘法结合律使算式转化为:2.5×4×1.1,也可根据乘法分配律将算式转化为:2.5×4+2.5×0.4。在对多种算法比较、择优中,从而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第三,练好估算,准确判断,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例如教学乘法29.6×3.8,学生往往会因为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出现计算错误。遇到这种情况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估算:(1)29.6≈30,3.8≈4,所以29.6×3.8≈120,且小于120;(2)乘数末尾6×8=48,所以积的末尾也应该是8,如果积大于120或末尾不是8,则说明计算错了。

  三、计算教学应注重练习形式的多样性。

  数学计算教学的还有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巩固练习。这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巩固,是形成技能,技巧的重要途径,而且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也是检查学生掌握新知识情况的有力措施.,同时使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练习的结果,品尝成功的喜悦,提高练习的兴趣,并且及时发现错误,纠正错误,提高练习的效果。传统的计算教学只追求量不考虑形式,学生在枯燥的练习中熟练计算技能。而在课改初期重探究轻练习的教学模式务必造成学生计算不扎实的不良趋向。计算教学的理性回归需要巩固练习,而且需要考虑学生个体的不同形式的练习。计算课与应用题课、几何课比较相对枯燥,练习的设计既要顾及知识的积淀,又要考虑学生的兴趣。授课之后,教师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根据学生年龄特点精心设计多种形式的习题让学生尝试算法的运用。通过练习、比较,发现错误,教师及时指导,矫正补缺,从而提高学生计算正确率和计算速度。在教学中安排不同的练习形式,如学生独立算、同桌对口令、开小火车、抢答、学生自己编题等,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教学大纲中指出:“学生掌握知识有一个过程,要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必要的练习来加以理解,逐步掌握。”但练习决不能搞题海战,也不能多多益善,本人认为练习是否有效,要突出一个“巧”字。

  1、快和慢有机地结合。在刚刚教完一个新的计算内容时,我要求学生重要掌握基本的计算方法,掌握教材知识。并且设计练习题时,尽量计算量少一些,而且不计时间,先以准确算对为主,过一段时间逐步提高计算要求,再要求算对算快。

  2、经常出错的计算题反复练。在学生们的计算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学生对于有些地方总是反复的出现错误。比如:学生们在计算分数除以分数的题型时,经常把除数的分子和分母交换位置,或者将除数的分子和分母交换位置后,该用乘号了还是写除号。针对这些容易出错的地方,我都及时纠正学生,并且让学生反复的练习,直到掌握熟练为止。平时批改作业时,我有意识地把学生容易做错的题型归类、分析,然后加强这方面的练习,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3、重点的部分重点练习。在教学前先认真的分析教材,把握重点、关键和难点,组织学生进行针对性的练习。商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学生们很容易丢掉0,为了避免出现这样的错误,可以安排如下的练习:先说说下面的各题的商是几位数?再计算。5232÷436,4334÷86,9844÷49,1856÷58。由于学生在做题之前,先判断了商是几位数,如9844÷49,商应是三位数,如果计算过程中不够商1,学生就会意识到商是0占位。

  4、注重练习形式的灵活多样。计算枯燥乏味,学生很容易有厌倦情绪。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是最重要的。教师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我愿学”、“我想学”。针对小学生好动,持久性、稳定性比较弱的性格特点,教师可以采用许多活泼生动的教学方式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熟练了计算的技巧。比如:每堂课一上课,教师可以安排3至5分钟的口算练习,学生们每人准备一个口算本,这样练习,会调动学生的速算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长期进行,持之以恒,将会收到很好的效果。也可以多种形式变换着练习。比如:听算训练、口算抢答、视算练习、口算游戏、接力赛等等。多形式的计算训练,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到其中,这样的学习氛围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正确处理好计算教学中的一些关系

  (一)处理好“算理”与“算法”的关系。

  传统的计算课教学注重了计算法则的传授,学生通过熟记法则,然后机械进行计算,强化形成技能。这样的计算教学,学生不理解计算中的算理,形成的技能与数学应用脱节。新课改理念下的计算教学必须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讨论探究等形式,让学生确实理解算理,自主掌握计算方法,形成技能。

  小学生掌握算理的关键在于理解。既要学生懂得怎样算,更要学生懂为什么要这样算。如教学《用两位数乘》例题24×13,要让学生理解两点:一是通过直观图让学生看到,就是求13个24连加的和是多少,可以先求出3个24是多少,再求10个24是多少,然后把两个积加起来,从而让学生知道,计算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要分两步乘,第三步是相加,这样使计算的每一步都成为有意义的操作,学生在操作中理解算理,掌握算法。二是计算过程中还要强调数的位置原则:"用乘数个位上的数去算"就是求3个24得72,所以又要和乘数3对齐写在个位上;"用乘数十位上的数去乘,就是求10个24个得240,(也可看成24个10)所以4要写在十位上",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数位对齐的道理。这样,经过反复训练,就能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法则。

  (二)处理好“算法多样化”与“最优化”的关系。

  新课标中指出:提倡算法多样化。计算教学中算法多样化是否越多越好,多多益善呢?不是的。算法多样化必须考虑学生现有知识水平、思维的发展阶段以及算法的同类性、层次性等。有的算法是同一类型的,是一个层次上的,因而教师要善于归纳,让学生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有的算法在学生现有知识、思维阶段只能达到那一步,你逼也无法逼出。

  另外,在考虑算法多样化的同时,必须思考“最优化”。计算教学的课堂中,教师往往在展示了多种算法以后,说:“你喜欢哪一种方法?请你们用你喜欢的方法来解决下面的题目。”这话没错,尊重了学生的自主选择,个性的发展,相反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他们能在多大程度上实现对已有知识经验的主动提升和超越?长此以往,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有待观望,学生的两极分化现象必定会加剧。因此,教学中注意多样化的同时,教师还要有意识的进行优化,让学生自主分析、对比,加以理解,有时甚至点拨。

  (三)处理好新课改理念与计算技能、基础训练之间的关系。

  新课改理念与计算技能、基础训练之间并不矛盾,是相互促进、渗透的关系。新课改理念提出学生理解并掌握算理,是夯实学生基础的关键,也是计算教学的灵魂。在计算教学中,加强算理的理解,让学生自主掌握计算方法,然后加以应用,形成解决生活中数学问题的技能,而不是象传统的教学通过熟记法则、加以反复的机械训练,形成孤立的、枯燥的计算技能。

  总之,在小学数学计算课教学中,我们应改变老的教学模式,方法,尽量使计算课变得生动有趣。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会合作,在探究中学会创新,将所学应用于实际生活之中,用它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真正体现数学的各种功能。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只有在教学过程中做到讲清算理,巧设练习,培养学生的良好计算习惯,才能促使学生的计算能力不断得到提高,促进学生的真正发展。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如何让数学课堂“活”起来    下一篇: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