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从“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批新课程改革的矫枉过正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15-01-07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从“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批新课程改革的矫枉过正

  温岭市第五中学    陈爱民

  摘要:《项脊轩志》中断句在苏教版与人教版本中截然不同,文章从语意、音韵学角度阐述苏教版断句之不妥。并对新课程改革中的这种矫枉过正提出批评。

  关键词:《项脊轩志》;断句;矫枉过正;新课程改革

  语文新课程改革,触动多方利益,褒贬不一,或言有中兴之功;或言因时造势;或言无病呻吟。窃以为世上万物,总有其利兼而有之弊。但本文以明代散文家归有光的《项脊轩志》中断句的改动为事例,并以此管中窥豹,昭新课程改革之真相于天下,其中言论,属本人推测,可信之,可弃之一笑。

  “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这句话,在人教版语文课本中,断为“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解释为里里外外,多设置小门,墙到处都是。而苏教版改为:“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解释为里里外外多设置小门墙,到处都是。

  改动可谓细矣,感叹苏教版编委之殚精竭虑,但总觉有所不妥。到底哪里不妥,下面试分析之。

  要比较这两种断句的不同,必须先研究“置”这个重点词语。“置”在《古代汉语常用字典》1998年版本中解释为一:赦罪、释放;二:放到一边、放弃;三:搁,安放;四建立,比如建立法律;五驿站。当可推测为第三种解释,解释为安放,设置。

  而苏教版与人教版的断句之争,看似渺小,实则可看出些许所谓新课程改革和老课程的斗争之端倪,那就是苏教版为什么要改?动机是什么?难道是寻真知灼见以显于天下?未必。

  “内外”,解释为里里外外,为偏义副词,重在“外”。因为室内不可设置门墙。读梁思成《中国建筑史》中对于明代建筑之综述可知:建筑以尊严为第一前提,民众交通问题,非设计人所考虑者也。意思就是说,建筑设计以尊严为主要重心,现在在室内设置门墙,显然于美观无益;于尊严,样式有害,所以,分家后的地产划分,当以室外为主。而在室内设置障碍物,显然并不是明代所建立之建筑特色。否则,家族厅堂的威严荡然无存。

  接下来谈一下“置”与“小门”、“墙”的搭配。

  一:门可以安放,设置,但墙怎么安放?怎么可能?

  二:假如承认苏教版之断句恰当,那么解释为“里里外外多设置为小门墙,到处都是”,那么“往往而是”所解释的“到处都是”,不与“多”相矛盾吗?已经多了,何必再多,再“到处都是”?所以这个“往往而是”应与墙搭配,而不是和“门墙”搭配。

  三:从散文的韵律性考量,“墙”也应与“往往而是”搭配。“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人教版所断这句话用音韵节奏划分为:5--6--5,4--5--4。这样划分比较恰当,读来琅琅上口,而苏教版改后成为:5--7--4,4--5--4。前后音韵不和谐一致,因此苏教版不妥。

  综合以上所述,窃以为以人教版之断句为妥,但散文行无定法,也许归有光在写的时候所感和苏教版不谋而合,亦未可知,但我从理性分析角度来看,还是坚持人教版之说法为宜。

  以上所叙述的,本是一件小事,但我从这件小事情,却看出些许端倪。大家都知道,中国正处于社会变革转型期,从经济到思想,乃至文化的变迁比比皆是,所以才有了语文新课程改革。我认为,改革总是好的, 它荡涤旧迹,推陈出新,同时改革者总以地藏王菩萨自居,以“我”之牺牲,来推动民族之兴盛,可语文新课程改革当不在此列。

  从以上所述之断句事例来看,浙江语文新课程改革摒弃人教版,改用苏教版,被认为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学术气氛浓郁之表现。何况,当下,语文课程改革方兴未艾,大有摧枯拉朽之势,可从这个断句小事例我发现, 对当下之新课程改革,还是应持审慎态度的。从新课程改革选择教材来看,编审者有意向个人主义,个体情感倾斜,摒弃了人教版的高、大、全,假、大、空,可问题是,这种摒弃之后的推陈出新,推崇个人情感,打乱原先章法的改革,却让一线教师疲于奔命,让学生无所适从,所以,哪怕承认新课程改革是正确并且是超前的,那么,编审者有没有意识到:用全面的否定老课程标准以及人教版,并不能成功,却反而是饮鸩止渴。

  而否定前者,我归类了一下,主要分为三大类:

  一:大统之文(此为不可费,为政治形式所定)

  二:争议颇多之文(难费除)

  三:自鸣得意之作(比如《项脊轩志》断句的改动)

  如本文之例子,当属第三种,就是在无关痛痒之处,发所谓之真知灼见,却往往弄巧成拙,改革者从推陈出新角度考虑,对人教版文章大加鞭挞,其广度可谓大矣,对原先之断句进行重新鉴定,其耗力可谓多矣。但所改革的,是否已经就成了真理?未必。修正主义未必是真理,虽然在当下,也许它是正确的,我们不可奢求改革者所做的改革全部都对,但通过改动微小之处,用以彰显改革之功,我认为有必要对此持怀疑态度;这是真正的改革吗?还是仅仅是通过地盘的争夺,并冠以改革的名义,而实际上却行以可笑之权势和利益之争夺。

  而我对新课程改革的厌恶另有一个原因,即:老课程当属国家计划经济下思维僵化之表达,而新课程改革选择苏教版,依然脱离不了行政干预之特色,也就是学术官僚化,学校公司化。因为教授国文者总以天下己任而担当之,但从这场权利争夺战来看,于国于民于学生,弊大于利。一线教师和学生仅仅成为玩偶,在多个观点争鸣下成为自我裁判权缺失的可悲的牺牲品。

  诸如台州包建兴之流,虽费个人之精力,当一方改革之重任,听说他自己本人也并不怎么赞同新课程改革(据说他在回浦中学校刊刊发其写的文章以表达对新课程改革的无奈,但我无缘读之)。但最后,他也成为新课程改革的坚定执行者,因为,此刻,他已不再是一个语文教师,而仅仅是一个校长,一方诸侯,一个符号。

  《项脊轩志》改动当属微小之事,但从其中,不难看出,改革者和保守者,改革者和民众,改革者和所谓的“改革者”之间,总有说不清,道不明的纠葛。而以行政干预强行推进新课程改革,那么,这种新课程改革,到最后,也只能成为一种运动,而不能成为精神,更不能成为一场改革,可悲叹的是,如果操作不当,甚至成为跳梁小丑们的把戏,为天下士子所贻笑。

  综合以上所论述,新课程改革在某些方面,推陈出新,确实比古旧之教科书有所进步,并以推进情育,推崇个人感情体验为宗旨,关注人性,但在实际操作中,用某些篡改来表达改革之意,似乎让人对新课程改革顿生失望之情绪。而从技术层面和思想层面的双重分析来看,我们有必要对新课程改革的目的、动机、改革步骤、成果等等做出必要的质疑,因为经得起质疑的东西才真正无懈可击。

  如从这个角度讲,假如归有光有幸活到现在,也当会对被改之断句付之一笑。

  参考文献:

  [1] 梁思成。《中国建筑史》。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年

  [2]丁帆主编。《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

  [3]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编著。《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从“伪文化散文”批判到“集体无意识”的探讨    下一篇:周庄情悠悠 课后思绵绵——散文如何出彩的思考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