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提问方法之探究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15-01-07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提问方法之探究

  温岭市箬横中学  寇永平

  内容摘要:课堂提问是最重要的课堂教学行为,是完成学科教学任务的重要手段,其能否有效进行事关课堂教学乃至整个学科教学的成功与否,因而有着极其重要的探究价值与实践意义。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提问承载着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与基本理念,关系着整个语文教学活动的成败,是广大语文教师努力的方向和教学突破的焦点。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提出了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提问的探索结果:学科依据、基本前提、基本原则、出发点、问题关键与重要原则,并用相关理论与实际案例做了比较详尽而全面的论述。虽然课堂教学有效提问的成功实施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制约与共同作用,但其最终都取决于语文教师的教学理念、语文素养与综合素质,只要本着为了学生发展的态度,刻苦钻研,努力探索,勤于实践,善于总结,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提问的理想就一定能够实现。

  关键词:课堂教学   有效提问   依据    原则  前提

  课堂提问是教师主要的课堂教学行为,整个教学活动的推进,教学环节的衔接,教学重点、难点的落实与突破,学生的思维倾向、思维训练、语文素养发展,无不是在课堂提问中展开、形成的。正因如此,课堂提问的有效度倍受各科教师的关注。关于课堂教学有效提问的论文、课题也是多如繁星,数不胜数,其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有千秋。作为高中语文教师,笔者也清醒地意识到有效提问的至关重要性,所以,长期以来,都在努力探究更适合自己的课堂教学提问方法。现将自己一些浅薄之见,结文呈出,旨在引来方家之玉,以指点迷津,澄清视界。万望如愿!

  一、《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是课堂教学有效提问的学科依据。课堂教学有效提问是所有学科教学追求的理想目标,语文学科也不例外。但是,学科不同,其教学提问的目标自然也就不同。语文学科课堂教学提问必须立足语文课程的特点和要求,具体而言,就是要体现和实践《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课程性质与课程基本理念:“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设计课程目标,努力改革课程的内容、结构和实施机制”;“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  。新课程标准不仅是高中语文学科课堂教学提问的学科依据,而且也是其努力实现的目标。提问有效与否,就体现在语文学科基本理念的实现程度如何。

  在多媒体初兴时期,为了追求课堂教学的趣味性、生动性,直观性,有老师在语文课堂上,展示了大量的动画、图片、影视片段和网页截图,其中内容、出示方式无不光彩照人,引人入胜。贯穿其中的课堂提问也大多依据视频变化,时而引来学生阵阵欢呼,时而引来学生唏嘘赞叹,自始至终,热闹非凡。可是,课后反思,却发现这样的提问似乎语文的影子大大淡化了,语文色彩大大减弱了,反而是美术音乐地理生物、政治等学科味道浓烈了起来,其教学的效果更是可想而知。

  要想语文课堂教学提问有效,就要从语文课程与文本出发,落实语文学科的教学目标、教学任务,培养学生的语文习惯和语文素养。淡化语文、远离语文的课堂提问肯定是低效甚至无效的语文教学。

  二、整体把握文本是课堂教学有效提问的基本前提。课堂提问的有效度,离不开充分、严谨、精确的教学设计。对一篇课文的教学,不能毫无准备地,任由学生自由发挥,而应该有所设计。课文在整个语文教材体系中、模块设置中、专题展示中,是如何定位的,其所承担的角色与其他课文有何区别,其体裁、内容、写法有何特点,教学重点、难点分别是什么,对该文教学要完成那些具体目标,通过那些课堂问题可以实现教学目标,等等问题,都要在备课时有一个全面而充分的认识与把握。课文《赤壁赋》与《始得西山宴游记》,都出现在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四板块“像山那样的思考”中“感悟自然”这一专题。两篇课文作者都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体裁都是山水游记,而且都写于被贬的痛楚之中,其主旨都是反映作者由郁闷困惑到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的转变。那么,两篇课文的主旨应该如何把握呢,课堂教学时又该如何设问呢?比较两篇文章,可见苏轼与柳宗元在大自然中所获情趣与感悟的方式与内容是不同的,苏轼是从历史观、宇宙观而感悟人生观;柳宗元则是从自然观感悟人生观。所以,关于作者人生观的设问,前者应该侧重与反映作者思维变化根源的议论性文字:“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后者应侧重于反映作者态度的评论性文字:“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只有就这个知识点进行设问,才能真正激发学生思考、理解课文主旨,实现板块教学、模块教学的课程目标,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工具性特点。

  三、目中有“生”是课堂教学有效提问的基本原则。充分备课是有效提问的前提,但不是说,课堂提问就必须严格遵循课前设计而一成不变。有效的课堂提问,更应该从学生出发,大胆利用课堂教学过程中生成的教学资源。

  在一节语文示范课上,老师提供了这样的学习资料:

  与上下文语意连贯、音节和谐的一组是(   )

  (1)每逢深秋时节,         松竹山茶,色彩绚丽,美景尽览。

  (2)远眺群山环抱,         近看小河流水,茶园葱绿,松竹并茂。

  ①置身山顶,俯瞰槐楡丹枫,              ②置身山顶俯瞰,槐楡丹枫,

  ③白云缭绕,层林叠翠;                  ④层林叠翠,白云缭绕;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一番讨论后,最后老师确认答案为D。就在问题即将结束之际,有一女生站起来质问:为什么B不能选?既然(2)中“远眺群山环抱”成立,那么答案①中“置身山顶,俯瞰槐楡丹枫”,也可以当选,因为“远眺群山环抱”与“俯瞰槐楡丹枫”结构一致。面对学生质问,老师以“这个问题不重要,不要管它,看下一个题目”敷衍作答,一跳而过。事实上,之所以选答案D,是因为(1)句中的“俯瞰”所包含的内容不仅仅是“槐楡丹枫”,还有后面的“松竹山茶,色彩绚丽”,如果选B,后面的“松竹山茶”就无所依托,就搭配不当,违背原意。(2)中“远眺群山环抱”,一方面是参照后面的“近看小河流水,茶园葱绿,松竹并茂”;另一方面是④“层林叠翠,白云缭绕”是对群山的描绘,内容集中,理应如此。显然学生提出的问题没有引起老师的重视,他只是为了教学而教学,而不是为了学生而教学。

  类似这样的现象,在课堂教学中是屡见不鲜、司空见惯的。老师眼中只是教材、只是教学计划,却“目中无人”,忘记了学生。已故教育家夏懋征曾经对一个课堂上不会回答问题而又怕丢人的学生这样建议:你如果能回答老师的问题就举右手,不能回答老师的问题就举左手。老师看见你举右手就让你回答,看见你举左手就不让你回答。这个故事广为流传,成为佳话,感人颇深。其动人之处,就在于夏老师对学生的一片爱心。其高超之处,就在于教学目的之明确--教学是为了帮助、促进学生发展而不是为了教学自身。重视手段、忽视目标的教学是毫无意义的,无视学生的课堂提问也是盲目而徒劳的。

  提问如此,答问也应如此,孔子当年答问学生的方式堪称答问教学的经典。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颜渊》)对四个学生的同一问题,孔子给出了完全不同的答案。即使是同一人,在不同的场合,也可能有不同的回答。以樊迟为例,孔子在另一次回答他问仁时,内容就不同于前面。“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子路》)其中理由可以从下面的例子中知其一二。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先进》)对同一问题,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解答,而不是简单的就题论题,是孔子留给我们的优秀教学遗产。

  目中有“生”,是课堂教学有效提问的基本原则,这就要求我们要根据学生实际需要开展教学,关注课堂上的“生成资源”,适时调整教学计划,改变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提问、答问。

  四、针对普遍性问题是课堂教学有效提问的实际出发点。课堂教学,面向的是几十位学生,而每个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各不相同,学科基础、性格爱好也各不相同,仅仅针对部分学生随意地的个别课堂提问,显然不能满足绝大部分同学的学习需求,也是远远不能达到新课标提出的“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的语文学科基本理念要求的。以文言文教学为例,对于一些事实性文言知识学习,学生完全可以通过借助课文注释、参考资料、工具书等来完成的;而对于一些描述性、理解性的知识,学生理解起来则是有一定困难的。而这后者正是课堂提问的着眼点、出发点。笔者文言文教学的的一贯方法,就是让学生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先找出疑难问题,并合作解答;课堂教学第一步就是集中解决他们的疑难问题,第二步就是针对他们没有关注到而又关乎课文主要内容理解的字词、句式、问题进行提问。如《阿房宫赋》教学中,在同学们没有疑难问题时,我就问学生:“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怎么理解?结果一个学生回答:“一天早上不能拥有,就拿来放在这放在房间里。”再问其他同学:这里是“谁”不能有,“谁”输来其间“?有的同学说都是”六国“,有的同学说都是”秦国“。经过一番争论,最后一致认为是:”(六国)一旦不能有,(秦国)输来其间“,这是一个省略句。理由是上段文字写的是六国,下面的文字写的是秦国,结合上下文,就可以这样理解。后面的”鼎铛玉石,金块珠砾“,课文注释是”把宝鼎看做铁锅,把美玉看做石头,把黄金看做土块,把珍珠看做石子“。翻译精确,一目了然。但这里的文言句式特点很有代表性,所以我就问:该句的句式特点是什么?结果学生一脸茫然。于是我就向他们分析了”把宝鼎看做铁锅“这个短语:利用二分法,”把宝鼎“修饰”看做铁锅“,是介宾短语修饰动词短语,是合成了一个状中式的复杂的偏正短语,所以,”鼎“是名词做状语,”铛“是名词做动词。以此类推,后面的”玉石“、”金块“、”珠砾“也是如此。这样以来,既集中了学习目标、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吸引了学生注意力,又避免了教学时间的浪费,提高了教学效率。

  五、问题设置的系统性是课堂教学有效提问的关键。前面讲过,课堂教学有效提问的前提是整体把握文本,这是对课文的宏观把握。在有限的45分钟里,要想提高教学效率,还必须对教学内容进行系统的设计。赞可夫讲”注意了各因素之间的有机联系,注意了这些联系的多样化和多方面性,形成了‘结合紧密的’知识体系,所以知识能够牢固地保持在学生的记忆里“ 。课堂提问的问题设计的系统化,不仅有利于学生的理解课文、知识巩固,还有利于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节省教学时间,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对课文的系统性把握,就要利用关键词和关键句,抓住主要矛盾进行课堂提问。也以《始得西山宴游记》为例,在分析这篇课文的时候,我并没有从第一段开始,而是从题目入手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第一、课文题目是”始得西山宴游记“,那么描写西山的内容是什么,展示了西山怎样的特点?第二、题目里的”始得“如何解释,最能表现作者对西山风景感受的个人情态的是哪一个字(通过讨论明确,学生可以确定为”醉“字)?第三、游览西山的”醉“感与游览其他山水的”醉“感是否相同,为什么?(通过对作者经历、写作背景的介绍和第一段的景物描写与人物心情的分析,回答这个问题。)第四、作者对西山的”醉“集中表现在反映西山特点的哪句话,该句的内涵是什么?(”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反映了作者之所以”醉“,就是他从西山看到了不甘沉沦的人格力量,从而他把西山当作了自己的人格化身,所以,他”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超脱旷达,心情开朗了。)第五、谈谈你对这篇游记写作特点上的看法或感觉?整个课堂教学,就由这五个环环相扣的问题所构成,提问紧贴文本,前后内容相关,层层推进,便于学生理解,课堂结构优化,思路清晰,教学轻松,学生反响良好。

  六、难度适中是课堂提问有效的重要原则。赞可夫的一项重要的教学原则就是”高难度教学“,  其含义就是要求教学时不要低估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思维能力,应该把有一定难度的教学内容展示给学生。当然,这个”难度“不是无限提高,应该有一个限制,否则,学生就会”不由自主地走上死记硬背的道路。“但是如果课堂提问过于简单,学生就会注意力分散,失去学习兴趣,产生消极情绪,教学效果自然是不值一提。对此,笔者的理解就是”把苹果放在孩子可以费力够得着的地方“。这样,才能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如前所述,文言文教学中,一些浅显的事实性文言知识,就大可不必过多设问。笔者在教学高建群的《西地平线》时,针对”罗布淖尔荒原上的落日“,就问学生,作者既然在课文首段讲到”而在所有雄伟的风景中,落日大约是最令我震撼的。我见过许多次落日,这里只简约地记述三次“,那为什么在描述这次落日时却还写了整个下午的太阳?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把握以下环节:首先要概括出整个下午的太阳与黄昏落日的各自特点;其次是在对比中体味出作者”死亡原来也可以是一件充满尊严和庄严的事情“的独特感受,最后回答写下午太阳的目的之所在。看似有难度,但学生在预习、讨论的基础上是可以达到的。而这个问题的解决,却完成了理解课文主旨的三分之一的任务。可见,课堂提问的难度的把握,来自对课文知识点与学生学习现状的了解与熟悉。忽视文本,无视学生,一厢情愿地拔高难度,随心所欲地降低难度都不利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语文教学课堂提问承载着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与基本理念,关系着整个语文教学活动的成败,其成功实施受制于包括以上因素的多种制约、综合作用,是一个复杂而又艰难的过程。但其最终都取决于语文教师的教学理念、语文素养与综合素质,只要我们本着为了学生的态度,刻苦钻研,努力探索,勤于实践,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提问的理想就一定能够实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给学生的思想插上飞翔之翼——以《丹柯》为例谈小说的多元主题解读    下一篇: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回归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