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课堂教学“节点”意识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举隅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15-01-14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永康市综合高级中学    卢蕾俊

  摘要: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许多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都会发现一些很有价值的闪光点,但并未及时挽住灵光。本文从课堂教学“节点”是课堂环节、板块的交叉连接点,师生思维、情感的交汇点,课堂讨论交流的切入点,知识能力建构的生长点等方面结合阅读教学进行举例探讨。持有课堂教学“节点”意识的阅读教学,能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有效保障阅读教学目标的实现,优化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课堂教学“节点”;阅读教学;教学敏感力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认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著名教育家夏丏尊认为“理解与写作为学习国文的两大目标,一般人日常生活上阅读的时间多于写作的时间,故理解可以说比写作更重要”。教师一般也会安排更多的时间来进行阅读与鉴赏教学。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时常会在上课进行课堂表述,或与学生的交流碰撞中,感受到学生思维火花的力量,起初这种闪光点总是灵光一现,倏忽即逝,过段时间遇上同样的问题,才觉之前没能把握好,教学生要整理重复错误的习题,自己却在同样的地方摔了跤。后来我上课时便拿了笔在一本课堂情况记录本上记录下这些闪光点。时间长了以后发现这是一笔不小的财富。总想将之整理成一篇论文,但又苦于没有合适的名词术语概括这些点点滴滴的教学记录,直到最近我看到了课堂教学“节点”这一名词。所谓课堂教学“节点”就是指课堂环节、板块的交叉连接点,师生思维、情感的交汇点,是课堂讨论交流的切入点,知识能力建构的生长点。课堂教学节点的显在功能当然是“连接”“交汇”和“切入”,但其突出特质还是在于它的“生长”和“生成”。

  一、课堂教学“节点”是课堂环节、板块的交叉连接点

  语文课堂教学少不了各个教学环节的衔接过程。在此以《祖国山川颂》课堂教学导入和某处教学环节衔接为例。这篇文章我不止上过一次,第一次教学时,我自己并不喜欢这篇课文,这是很糟糕的事情,如何能让学生正确地理解黄药眠老先生何以如此热情澎湃地讴歌我们的祖国,从而理解祖国的含义,及人与祖国之间的关系无法割舍的原因,是我备第一课时所一直思考着的。

  都说好的导语是优秀的作曲家谱出的一段序曲,散发出神秘的魅力,引诱着听众渐入佳境;好的导语是架设在教师与学生心灵之间的彩虹桥,呈现出七色的神彩,连接着通向语文理想国的神圣殿堂。《学科教学指导意见》指出,在教学“祖国土”专题时应联系必修一“月是故乡明”专题,在此扩大和深化家园之思,让学生思考个人与祖国的关系,强化他们的爱国情感。在教学《祖国山川颂》时,我这样导入:大家应该还记得,我们在必修一“月是故乡明”专题中曾经讲到过,最让人魂牵梦绕的,最能触动人心弦的,就是自己的故乡。归故乡,成为所有中国人最高的人格满足。这篇饱含深情、全景式描写和铺叙的散文最后也是落脚在了“故乡”这两个字上。那么,让我们一起感受黄药眠老先生,在历经风华与磨难之后,又见祖国枯木逢春时的盛情讴歌。

  在“知人论世”,了解“颂”的文体特点,理清文章结构后,我将要与同学们从修辞的角度,感受文章的语言美。于是我这样进行衔接:黄药眠在这里以祖国为歌颂对象,以祖国山河的壮丽秀美为赞美内容,采取的是全景式的描画与铺陈的方式。因而,我们也能在此看到作者在语言表达上的过人之处。这篇文章在修辞手法的运用上非常丰富和成功,下面我们将从修辞的角度,去感受文章的语言美。

  课堂教学“节点”意识强的教师往往会对每处课堂环节、板块的交叉连接点斟酌再三,学生在听课之时,亦会感受到阅读与鉴赏的乐趣。

  二、课堂教学“节点”是师生思维、情感的交汇点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我在第一次教学《烛之武退秦师》时,基本是自己唱独角戏,逐字逐句翻译课文,列出一些重点字词让学生记住。我教得辛苦,学生是听得云里雾里。后来再教学这篇文言文时我注意到,不管是烛之武的一番牢骚,还是郑伯情真意切的自责,亦或是烛之武声明大义和捍卫国家主权的使命感,还有他的临危不惧、不卑不亢、侃侃而谈,都能使我们产生共鸣,我想这正是我们师生思维、情感的交汇点。

  于是我先简单介绍春秋五霸,晋侯、秦伯围郑的表层原因和深层原因,并让学生凭借地理常识推测晋、秦、郑三国处于现在中国版图的大致位置。然后在讲述文章最经典部分第三段烛之武对秦伯说的一番话前,先让学生看本段开头“夜,缒而出,见秦伯曰”和结束部分“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逄孙、杨孙戍之,乃还”,然后抛出问题:“壮年不遇、英雄末路”的区区小国使臣烛之武何以能退未来之春秋二霸晋秦之大军?并且搞得秦伯是心“说”的,使得秦伯不仅与郑国订立了盟约,还反过来帮助郑国?这烛之武是怎样凭借他的三寸不烂之舌说服秦伯的?

  这一问激发了学生耐心琢磨阅读第三段的兴趣。要知道在我们这样的普通高中能让学生喜欢学习文言文,就像要他们喜欢英语一样,是难之又难的事情。课堂教学“节点”意识在我脑中的闪现,使得这篇文章的阅读教学进展得不仅顺利而且精彩纷呈便不在话下了。

  三、课堂教学“节点”是课堂讨论交流的切入点

  语文教师都知道,只有及时、准确地把握恰当的教学切入点才能更加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总是能在最需要的时候,及时地发现恰当的教学切入点,也总是能在教学最困惑的时候善于发现解决问题的教学切入点。总之,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对教学的切入有一种超乎常人的敏感力。也正是这种敏感力,为语文教学的有效展开提供了最有力的先导。

  例如,苏教版必修四《一滴眼泪换一滴水》选自雨果的《巴黎圣母院》。对这种篇幅极长,又是外来翻译的作品,学生不管是对于故事情节还是文章的语言表达都不是很感兴趣。但是如果选好教学的切入点,情况就大不一样了。

  在09年11月底金华市高中语文优秀课例展示与研讨活动中,浙江磐安中学的一位语文教师在讲解《一滴眼泪换一滴水》时,非常聪明地选择了一个绝佳的教学切入点,成功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也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这位教师以“笑”为切入点,先是让学生说读人物的“笑”,领会“笑”的对比,交流各自对“笑”的理解,然后,探讨“笑”的转变,最后寻找“笑”的背后,让学生探讨雨果关于人性想说些什么。课堂上学生对教师的提问,如请读读你找到的描写人物“笑”的内容。你觉得当时人物是因为什么而笑?你从人物的“笑”中又看到了怎样的心态?课文最后还有一处关于围观者“笑”的含蓄描写,你能找到吗?围观群众从冷漠的“笑”到拍手叫好的“笑”的转变,你觉得合乎情理吗?为什么?等等这些问题,学生觉得自己有能力去完成,跳一跳能够得着。

  这位教师很好地把握了课堂教学“节点”,在大量的经验积累之下,培养起对学生兴趣点的敏锐感悟能力,在灵动的教学中迅速捕捉到学生的兴趣点。

  四、课堂教学“节点”是知识能力建构的生长点

  《肖邦故园》这篇文章的篇幅比较长,一共有27个自然段,而且作者是把人、物、景与音乐交织在一起来写,以清新雅致的笔触、亲切平和的语调、深沉炽热的情感,描写了故居的历史和现状,追叙了肖邦不平凡的一生。

  请看教学片段:

  师:文章第五部分(20-27段)是本文中最华美的乐章。请反复诵读你认为写得好的段落或句子,并谈一谈这些文字美在何处?

  生1:我觉得“春天,栗树新叶初发,几乎还是一派嫩黄色,它们悬挂在屋顶的上方,犹如刚刚出茧的蝴蝶的娇弱的翅膀”这一句写得很美,美在作者将嫩黄色的初发的栗树新叶比作了刚刚出茧的蝴蝶的娇弱的翅膀,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景物的特点。

  师:嗯,很好。其他同学有不同的句子吗?

  生2:我喜欢“尤其是黄昏时分,水面散发出阵阵幽香,宛如船歌的一串琶音,而那银灰、淡紫的亭亭玉立的树干,排列得整整齐齐,有条不紊,宛如f小调叙事曲开头的几节”这句,比喻非常的新颖、动人。

  师:把幽香比作琶音,把排列得整整齐齐,有条不紊,亭亭玉立的树干比作f小调叙事曲开头的几节,的确非常的新颖。

  上述教学片段中,教师让学生找出并诵读写得好的段落或句子,并谈一谈这些文字美在何处,引导学生去品味鉴赏文字的妙处。从以上两个学生的回答看来,学生找到了品味的“点”,但似乎只关注把什么比作什么的比喻修辞,对为何这样比喻很好语焉不详,轻轻带过,后续的学生发言大致如此。教师似乎被这样行云流水般的应答流程牵引着匆忙赶路,未能停驻。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景呢?原因依然在于教师缺乏对关键“节点”处有所作为的敏感和反应。日常的语文学习中,学生品析一个句子或词语,惯于套用“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之类的句式,教师也似乎满足了学生“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之类的流畅回答,有些语文试题的评分标准也有类似的误导,甚至可能造成学生轻率浮泛的语言学习习惯。学生对于语言的美妙“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缺少的就是赏鉴的思路和方法。教师如针对学生的回答,适时予以追问,引领学生摸得文学欣赏的门径。比如,将嫩黄色的初发的栗树新叶比作刚刚出茧的蝴蝶的娇弱的翅膀,怎么就“生动形象”了呢?把幽香比作琶音,把排列得整整齐齐,有条不紊,亭亭玉立的树干比作f小调叙事曲开头的几节,怎么就新颖而动人了?可启发学生进行文本细读。蝴蝶的娇弱的翅膀是会动的,是会发出扑哧的声响的,新叶本是被风吹了才动,而现在比作了蝴蝶的翅膀便成了主动,这嫩黄的初发的新叶便似乎是在春风中摇曳了,那般的娇嫩,那般的惹眼。生2喜欢的句子其实是连用了两个通感的句子,音乐是无形的,但作家通过文字表达了音乐的内涵,风景本来就是风景,但作家却把它与肖邦的音乐进行了对照式的描写,这不但赋予了风景以精神,而且同时赋予了音乐以形象。如此怎会不觉得这个比喻的新颖动人?雅-伊瓦什凯维奇是波兰当代杰出的诗人和小说家,也是非常优秀的散文家,他的散文自成一格,自然流畅,真切中见精神,朴素中有华彩。这样学生不但领会了这些句子美在何处,亦对本文的写作特色,作者的写作风格有更切实的理解。在这里,课堂教学“节点”是学生知识能力建构的生长点,学生因此滋养了语感,提升了语言的审美鉴赏能力。

  阅读能增长见识、拓展心智、丰富心灵。课堂很小,教师若没有良好的教学敏感力,若没能把握课堂教学的各个“节点”,小小的课堂便会被许多无价值的提问,泛泛的讨论等等所充斥,而学生在其中则只能学到关于文字的基础性和带着技术性的知识。没有体味到文字所携带的美妙,不会产生对阅读的兴趣、对知识的渴望,所以教师在指导阅读教学的路上,必须能及时挽住灵光,并因此而燃起学生思维的熊熊光焰。

  参考文献

  [1] 李卫东。课堂教学“节点”的价值辨析[J].中学语文教学,2009年第5期。

  [2] 张升卫,教师能力中一朵最美丽的花--管窥教学敏感[J].语文教学通讯,2009年第5期。

  [3] 丁帆。语文教学参考书[M].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年。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摹状可名状-摹状词解读法有效性初探    下一篇:备教“陌生化”——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的好方法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