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对锯”断木高潮至 于无声处听惊雷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15-01-10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对锯”断木高潮至  于无声处听惊雷

  温岭市第五中学     温德斌

  【摘要】学生和教师在锯的两端对着同段木头(也即文本)在锯的往复运动、来来往往、平平仄仄中一同去把握节奏,去解决课文难点重点。语文师生互动交流就像是拉锯的双方,他们向同一个目标行进,在互动的过程中使课堂活动不断向纵深发展。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拉锯的过程中去把握节奏,掌握锯的使用方法,提升用锯的能力,在锯的过程中体会掌心的热度变化,聆听锯木的美妙声音,感受锯木的艰辛,体会与教师对锯的愉悦,为高潮来临也就是木头被锯断的时刻而欢欣鼓舞。

  【关键词】对锯  节奏 方向 高潮  语文课堂教学  课堂效率

  已故巴拿马著名领导人托里霍斯有句名言说:“革命就像是拉锯,它可能一会儿向左,一会儿向右,但是可以肯定的是革命形势一直在向纵深发展。”简单的几句话却充满了哲理,给很多迷茫中的革命群众予莫大的信心。看上去,这句名言和语文课堂教学相距十万八千里,但是我们细细感悟后仍然可以从中得到许多课堂教学的启迪。

  一、“锯木”的喻义阐释

  日常生活中的锯有两种,一种是单人使用,一种是双方对拉。无论使单锯还是双锯,同样都能将木头锯断,拉锯过程中同样都发出了声音,锯子和木头摩擦都同样产生了热度。但实质上差别很大,其锯木时间长短、锯木效率以及费力程度肯定不同。单锯使用者往往两手起泡也只能锯到木头的一半,而对锯双方一旦和谐,就能在短时间内轻松解决问题。此外,拉锯过程中,无论是使用单锯还是对锯,拉锯者都能感受到锯在运动中传导过来的热度变化,在听到锯子发出声音时内心的快感、愉悦感和旁听者的感受也是迥然不同的。

  我们将语文课堂要解决的问题也就是教学目标比作是断木。断木的手段工具各异,斧头,单锯,对锯均可。在很多语文课堂中,教师使用的常常是“单锯”,也即“拉锯”的是教师一人而已,教师不放心学生来对锯,不放心他们锯木的能力、对锯的把握、熟练程度以及锯子运动的方向控制等等。(令人想到那个著名的对联--“二猿断木深山中,小猴子也敢对句‘锯’?”)。于是教师将教学目标讲解给学生听,一句一句将课文肢解,最后将课文讲完。这个过程中学生听见了“锯木”的声音,看见了木头被锯断;但是却无法感受锯木的过程,只是被动地听教师讲解怎么“锯”,最后教师讲完了,学生也和教师一起看到了木头被锯断的样子。但是最重要的东西--锯的过程,也即体验的过程,学生没有感受,或者说没有充分感受,他们无法感受锯木过程中的艰辛和快感,也无法感受到锯木过程中热度的不断升高直到高潮,也就是木头被锯断的一刹那的成就感。这个过程中的热度和高潮只感染了教师自己,套用《荷塘月色》里的一句--“热闹是‘他’自己的,而‘我们’什么也没有。”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课堂教学中,师生的交流探讨是一个互动过程。”p15同时也指明:“阅读时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收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惜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p17教师既不放手让学生自己去乱锯一通,也不仅仅是自己锯给学生看。学生和教师在锯的两端对着同段木头(也即文本)在锯的往复运动、来来往往、平平仄仄中一同用力拉锯,一同去把握节奏,去解决课文难点重点。语文师生互动交流就像是拉锯的双方,他们向同一个目标行进,在互动的过程中使课堂活动不断向纵深发展。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拉锯的过程中去把握节奏,掌握锯的使用方法,提升用锯的能力,在锯的过程中体会掌心的热度变化,聆听锯木的美妙声音,感受锯木的艰辛,体会和教师对锯的愉悦,为高潮来临也就是木头被锯断的时刻而欢欣鼓舞。

  二、如何实践课堂“对锯”艺术

  选择了对锯的方式进行课堂教学,但不等于就能使课堂教学渐入佳境,就比方工匠对锯时,如果一方可能出工不出力,另一方只能吃力地拉着带着锯下去;也可能锯走偏锋,歪歪扭扭锯下去,导致锯出来的截面很难看;或者即使锯完了木头也还牵连不断,需要用斧头补上几下。师生双方都拿上了锯子,不等于就都会拉,更不等于就能拉出和弦般的美妙,要使课堂“对锯”活动达到艺术的高度,还有很多因素要解决。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和自己一起来找准锯入点,把握对锯的节奏,让学生和自己劲往一处使,锯往同向走,形成合力,才能使拉锯的过程更加的和谐,才能达到同一个高潮,才能使锯木活动效率更高,费时更少,所锯的截面更加的漂亮。下面就以本人整理在博客上的2008年浙江省优质课堂大赛一等奖获得者,来自丽水的钟海平老师的获奖课《破阵子》的课堂实录来分析“拉锯”艺术的几个要素。(该课堂实录主要部分附在本文后)

  (一)选好锯入点,省时又省力。面对一段木头,对锯前,锯木人要先选好锯入点。有经验的工匠,根据树木材质、木头的大小、生长习性等因素,知道什么地方下锯会比较省力,尽量要避开树疖,要量好每段的距离,然后才动手。同样,课堂教学选择的切入点如同锯木中的锯入点一样非常重要,一个好的切入点,能对全文的解读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妙用,同时又能将课堂内容提纲挈领,让下面的教学环节丝丝入扣,环环相连,从而因势利导将课堂教学往纵深发展。以附录中钟海平老师的《破阵子》教学为例,他选择了一个“壮”字作为“锯入点”,逐步引出了相关问题:1、“壮”字怎么解释?2、哪些语句体现了壮?3、喝酒吃肉很雄壮,点兵点将场面很雄壮。4、你还觉得这是雄壮吗?5、老师的感叹是悲壮……学生也就慢慢地在和教师的“对锯”中逐步体会认识到,这里不只是“雄壮”,而是“悲壮”,最终水到渠成地自发地认识到这其实是“壮志未酬”的“壮”。可以说,课堂能进展得如此顺利,线条如此清晰,效率如此之高,这和“壮”字这个切入点的选择是密不可分的。

  (二)同向同节奏,对锯乃和谐。工匠锯木,对锯双方的方向的统一、节奏的同步,是对锯能否和谐的最关键因素。否则就会出现“扭锯”--也就是拉锯过程中,锯子渐渐偏移了方向,导致锯出来的木头截面不平整。甚至出现“吃锯”现象,也就是锯片被陷入到木材中了,前后上下都不能动弹。所以控制对锯方向的主导方,要特别注意双方的动作方向、节奏快慢、力量大小、兴奋点、疲劳度等等。从而顺利使对锯活动既平稳而又张弛有度地向纵深发展,一直到木断为止。作为在课堂教学中主导对锯方向的一方,教师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能力和个性,以及对学生的知识储备、认知能力、课堂上的兴奋程度、情感态度、教材深浅等等都要有充分清醒的认识,同时注意发挥教学急智,引导学生随着自己的指向,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求知,与教师一同将课堂引向高潮。     钟海平老师《破阵子》的教学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无比和谐的对锯过程。我们清晰地看到了教师和学生对锯般的你来我往,清晰得连“拉锯”的回合数都能数清楚,更清晰地看到了教师对课堂节奏的把握,不断铺垫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这节课上,教师一共使用了12次诵读,每次诵读过后,教师或对词语解读加深词的主题理解,或补充诗歌材料,或补充背景知识……每两次诵读之间,间隔时间越来越短,节奏越来越快,教师的追问也一次比一次急切,声调也一次比一次高昂,学生的回答也一次比一次激动,每回答一次就相当于对锯的一个回合。教师带着学生往同一个方向进发,教师把问题抛过去,学生的感知一旦被点燃,马上又被教师拉过来,重新读一遍;然后又一个更深的问题抛过去,待学生领悟后又带着更深的情感读一遍,如此循环往复……这节奏一开始似“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然后越来越快,越拉越急,乃至“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特别是临末,单单“可怜白发生”一句,师生就拉了六个回合。教师在对锯的五个回合中一拍急比一拍,教师先后送出六个问题1、你觉得你老了吗?2、可怜的仅仅是辛弃疾吗?3、盼望,你们知道多少年吗?我们的王师在哪里?将军在哪里?4、将军在抚剑长叹!你有什么话要问辛弃疾吗?5、还有人在醉吗?6、你还觉得这是雄壮吗?这样,“锯就越拉越快,越拉越急,越拉越烫” ,直到最后师生都完全忘我,沉浸到了词的意境之中,这就是节奏之妙。

  (三)木断高潮至,无声胜有声。技艺高超之工匠,有时在对锯之后,往往会出现戛然而止对锯抽出,而痕迹难寻。半晌之后,两截圆木方缓缓脱落,截面平整如镜,真乃“此时无声胜有声”,令旁人叹为观止。课堂处理同样如此,在繁管急弦的对锯之后,而课堂高潮来临之时,教师一定要注意留白艺术,要给时间让刚刚对锯滚烫的学生有一个心灵回味缓冲的时刻,让他们消化、想象,让艺术的氛围感染到学生心灵的最深处,让惊雷般的艺术震撼在无声无息间内化到学生的脑海中。此时最忌教师画蛇添足,发表议论,拔高人物。破坏这辛苦对锯之后难得的艺术氛围。在《破阵子》最后阶段的教学中,教师先让学生用可字当头造句,已经实现了对诗歌主题的认识,于是就不再赘言,而是在音乐的配合下满怀深情地朗读课文,让全场听课的师生不由自主进入角色,静静地沉浸在对作品所蕴含意境的想象当中。收到了“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的艺术效果。

  “姥姥门前看大戏。你也去,我也去,大家一起去看戏。”古老而清新的民谣响起,我们渴望语文教师能和学生一起在课堂中对锯,一起入戏,而不是大家一起来看戏,一同来实现这美妙的课堂艺术,到那时将是“你也去,我也去,拉大锯,扯大锯,大家一起来入戏。”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p15.   p17

  [2]本人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53af720100bkzm.html

  附录:

  ……师:刚才有两个比较重要的发现,壮词,寄,这是什么朝代?

  师:宋代为什么要分南北?

  生:北宋被打败了,从北方迁下来。

  师:我们把诗歌读好,再看发现? 要求读两遍,字正腔圆,读好停顿读后,请某学生起来读了一遍。                                                 生齐读--师:“壮”字怎么解释?哪些语句体现了壮?

  生:梦回吹角连营,因为要打仗,所以肯定雄壮

  生: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师:哪俩字?哦,快,惊,体现了什么?哦 激烈 很好                                                            生:“八百里……声”体现了战斗意志。

  师追问,哪些词语?

  生:分,翻 。       生,这是一件大事,……沙场秋点兵

  师:对婉约派写的是儿女情长,豪放派写的都是军国大事,分什么?炙?(黑板上解释这个字的来历)牛肉是不切碎?老师的解释和书上不一样,烤熟的牛肉,但是未分,要大块吃肉大口喝酒才雄壮点,调兵谴将?雄壮就体现了,……雄心壮志等      师:谁来读一下,读出这种雄壮。                               师生齐读“八百里……声”

  师深情地:山河破碎--中原大地……沦为金人铁蹄的牧马之地…… 再读一遍,我大宋男儿怎么能沦为阶下囚?

  生大声齐读--师:既然有报国之志,既然“了却……身后名”为什么还要说“可怜白发生”?

  生:因为环境不允许……因为天下事是君王的……   生:因为不是现实,是在醉中,梦中--                                                       师:梦回是什么意思?

  生:回忆。         生:梦醒来。     生:可怜白发生,是作者晚年还没有看到收复失地 。                                                          师:不是了却了吗?

  生:写是写了却,但是没有实现。

  师:梦里醒来,梦中的情景还历历在目。再读“可怜白发生”你读出了什么,听出了什么?                                                         生:感到了一种悲哀。            生:当时腐朽的社会……

  师:你觉得你老了吗?            生:他自己觉得老了,其实没有老……

  师:他已经49岁了,究竟是老了没有?读幻灯显示‘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教师再解释典故 稍做讲解再问:廉颇比谁?                        生:辛弃疾自己--                                                  师:其实那是他66岁时写的,那时候都尚不服老,而本诗是49岁时写的啊

  生再读一遍“可怜白发生”。

  师:可怜的仅仅是辛弃疾吗?

  生:还有岳飞,宗泽,--陈同甫……

  师:还有更苦的啊!幻灯: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师:这个望是什么望?盼望,你们知道多少年吗?66年啊,2万多个日日夜夜啊!                                                                  再读一遍“可怜白发生”

  师:我们的王师在哪里?将军在哪里?再读‘可怜白发生’!学生又读了一遍,效果很好了,教师喊道:将军在抚剑长叹!你有什么话要问辛弃疾吗?                                             生:你为什么不去打仗啊?

  师:他没有兵可带……他被小人排挤,赋闲在家啊。再读一遍“可怜白发生”。

  师:你为何而醉呢?

  生:国家大事未了……生:借酒浇愁,喝闷酒。

  师:因为醉后可以入梦,难怪古人说,但愿长醉不愿醒--师:还有人在醉吗?幻灯:暖风醺得游人醉,直把杭州做汴州

  师:游人是谁?

  生:南宋官员……     师:歌舞升平,这是什么醉?

  生:腐败的醉。       师:醉生梦死的醉,纸醉金迷的醉啊,就是这样的官员把辛弃疾给排挤了,你还觉得这是雄壮吗?                                   生:悲哀……                                                        师:老师的感叹是悲壮……他在梦里壮志未改,但显示中是无比的悲凉,带着这种悲壮,我们再读一遍

  师:我们了解了……了解了……我们能不能用一句话写下自己的感受,用“可”字当头 。                                                 生:可恨奸臣……可耻皇帝……可气权贵……可悲词人……

  生:可惜被人排挤……

  生:可愤壮志未酬,可怜未能实现理想就白发斑斑……

  师;你们说得真好,你们都是辛弃疾的知音。我要送你们一个礼物。

  音乐响起,教师激情满怀地朗诵。全场沉浸在词的悲壮氛围中。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把提问权交给学生    下一篇:自主评点阅读教学模式在小说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