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英语论文

语用顺应:成功翻译的关键

所属栏目: 英语论文  更新时间:2015-01-10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摘要:通过展示几个误译的例子,首先指出这种现象可能引起的对一种文化形象的歪曲和负面影响;其次借助于成功的等值翻译和语用顺应翻译示例,强调了顺应在成功翻译中的重要性;最后,在结合其他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为具体的顺应翻译操作提供了可选流程和技巧。

  关键词:语用;顺应;翻译流程;技巧

  2006年10月17日的《参考消息》登载了一篇《北京着手纠正“自创英文”》的报道,文中提到的公共场合英文指示牌让人啼笑皆非,专门发放给外国人的英文说明书、旅游手册、地图、国际航班上的双语杂志,以及中国餐馆菜单上的英文翻译经常让外国人看得一头雾水。比如:北京国际机场紧急出口上标有“平时禁止入内”的牌子,对照英文却写成了“No entry on peacetime!”(和平时期禁止入内!);在北京交通要道长安街上,一块警告行人注意路滑的牌子却翻译成“Tb Take Notice of Safe;The Slip-pery are Very Crafty”(要注意保险箱;那些滑的是非常狡猾的);一些菜单把“铁板牛肉”、“宫保鸡丁”、“生鱼片”分别翻译成了“Corrugated iron beef”(有皱纹的铁牛肉)、“Government abuse chicken”(政府虐待鸡)和“Chop the strange fish”(砍那陌生的鱼)。其实这种翻译所造成的后果不仅仅是令人啼笑皆非,它一定程度上会引起文化冲突,甚至损害一个民族的文化形象。这种现象再次引起了人们对于翻译标准的关注。很显然,它既背离了尤金·奈达强调的两种语言的接受者的大致相同感受的翻译标准,也没有在两种语境之间做出适当的顺应。
  
  一、“等值翻译”与“语用等值”
  
  根据西方翻译理论史,“等值”的翻译思想是在18世纪中叶开始显露端倪并一直持续到19世纪的。1953年,前苏联翻译理论家费道罗夫正式从语言学的角度提出了“翻译等值”的理论。他认为翻译就是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的内容和形式不可分割的整体中所表达出来的东西准确而完整的表达出来的过程。1965年,英国的卡特福德提出了篇章等值的概念。他认为翻译就是用一种等值的译语的篇章材料来替换原语的篇章材料的过程。尤金·奈达则提出了“动态等值”(后称“功能等值”)的翻译理论。他强调的是两种语言的接受者大致相同的感受,“the principle of equivalent effect”“in terms of the degree t0 which the receptors of themessage in the receptor language respond to it in sub-stantially the same manner as the receptors in thesource language.This response can never be identical.for the cultural and historical settings are too different.but there should be a high degree of equivalence of re-sponse,or the translation will have failed to accomplishits purpose”。纽马克则认为,翻译等值之类的论题要么理论化太强,要么随机化太强,应当摒弃。
  20世纪80年代开始,尤金·奈达、纽马克、费道罗夫和卡特福德等所持有的翻译等值观被许多学者相继引入。其中,金隄成了尤金·奈达翻译理论的忠实捍卫者,并著有《等效翻译探索》一书,其中采用了大量实例,系统地对翻译等值理论的金隄版理解作了阐述。他说:“如果我们不要求绝对化的等同,也不孤立看效果,而把‘等效’理解为‘在可能范围内最接近原著的效果’,那么显然这是一个符合客观实际的目标和方针。”
  何自然还进一步区分了语用语言等效和社交语用等效。前者指的是在词汇、语法、语义等语言学的不同层次上,不拘泥于原文的形式,只求保存原作的内容,用译文中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将这个内容表达出来,以求等效。后者则是只为跨语言、跨文化的双语交际服务的等效翻译。比如说,在准确理解原作内容的前提下,根据原文提供的语境,译者的主要目的是让读者领会原著,故译文不一定要拘泥于原文,而是顺从读者的文化习惯,变洋为土,使他们乐于接受;或强调以原文精髓为目的,译文力求体现原著的风格与文化背景,让读者领会异域的风土人情,增长见识。这在实际操作中不乏好的例子。
  例(1)解放前,人们过着极为悲惨的生活。Be-fore 1949,Chinese people led a very miserable life.
  例(2)I love my love with an E,because she’senticing;I hate her with an E.because she’s en—gaged:I took her to the sign of the exquisite.and trea-ted her with an elopement;her name’s Emily.and shelives in the East.
  我爱我的爱人为了一个E,因为她是Enticing(迷人的),我恨我的爱人为了一个E,因为她是En-gaged(订了婚了)。我用我的爱人象征Exquisite(美妙),我劝我的爱人从事Elopement(私奔),她的名字是Emily(爱弥丽),她的住处在East(东方)。
  例(3)……(湘云笑道):“这一辈子我自然比不上你。我只保佑着明儿得一个咬舌的林姐夫,时时刻刻你可听‘爱’‘厄’去。阿弥陀佛,那时才现在我眼里呢!”说得宝玉一笑,湘云忙回身跑了。
  ‘I shall never be a match for you as tong as Ilive.’Xiang-yun said to Dai-vu with a disarmingsmile.‘All I can thay ith that I hope you malty a lith-ping huthband.tho that you have“ithee-withee”“ithee-withee”in your earth every minute of the day.Ah.Holy Name!I think I can thee that blethed day al-ready before my eyeth!’
  Bao-yu could not help laughing;but Xiang-yun had already turned and fled.
  例(4)I think he was married and had a lioness athome.我以为他已经结婚了,家里的太太还是只母老虎呢!
  例(5)It is as significant as a game nf cricket.这件事如同吃饭睡觉一样重要。
  毋庸多言,这些例子之所以通常被视为成功的翻译,主要是因为他们体现了功能等值的翻译标准要求。
  
  二、语用顺应论
  
  Jef.Verschueren认为人类对于语言的使用就是“不断地做出语言选择,无论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是出于语言内部原因还是语言外部原因”。这种语言选择具有以下特点:一是选择发生在语言结构的任何一个层面,从语音、语调到语法结构的选择,从语码到语篇的选择;二是语言使用者做出的选择不仅包括语言形式的选择,还包括语言策略的选择,而且选用语言策略时所表现的风格或语体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语言形式的选择;三是语言使用者所做出的选择是在意识的不同程度下做出的;四是选择发生在语言产生和语言理解两个方面,即在具体的言语交际过程中交际双方都要做出选择;五是语言使用者没有权利在选择或者不选择之间做出决断,因为语言使用者一旦进入语言使用过程,也就只能选择心目中最适合的和最需要的来进行交际;六是可供语言使用者选择的语言手段以及策略不是机会等同的,因为所选择的具体语言手段和材料要受到认知、社会和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以及制约;七是语言使用者在语言手段和策略上所做出的不同选择会导致和它相关的其他语言或者非语言因素有所变化。

    

  Jef.Verschueren进一步指出,交际中的选择过程之所以能够顺利完成,是因为这种“选择”基于语言的三个基本特点:变异性(variability),即语言具有一系列可供选择的可能性,并且可供选择的范围并不是一成不变、永久的,相反,其选择范围随时变动;商讨性(negotiability),即所有的选择不是机械的,或者严格按照形式一功能关系做出,而是在高度灵活的原则和策略的基础之上完成的;顺应性(adaptability),即能够让其语言使用者从可供选择的项目中作灵活的变通,有策略地进行选择,从而满足交际需要。并且语言使用中的顺应性特征可以在以下四个方面对交际过程进行描写和理解,它们分别是:语境关系顺应(contextual correlates of a-daptability)、结构客体顺应(structural objects of a-daptability)、顺应的动态性(dynamics of adaptability)和顺应过程的意识突出程度(salience of the adapta-bility),这四者之间并非互不相关,而是一个互相联系的有机整体。 
  语境关系顺应指的是语言的选择应该与交际语境顺应,结构客体顺应指的是语言各层次的结构和结构组成原则,动态顺应指的是顺应过程的特征,顺应过程的意识程度主要讨论顺应过程是如何完成的。 Jef.Verschueren把语境划分为交际语境和语言语境。交际语境是由物理世界、社交世界和心理世界三个方面组成的,并且他们互为依靠,在语言实体中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物理世界中最重要的因素是“时间和空间的指称关系”;社交世界指的是社交场合、社会环境对语言使用者的言语行为所规范的原则和准则;心理世界则是指说话人和听话人的个性、情绪、愿望意图等认知和情感方面的因素。语言语境也就是语言信息通道,即语言在使用过程中根据语境因素而选择的各种语言手段,信道。交际语境和语言语境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图来表示:
  
  顺应论认为,语境关系的顺应是指语言使用过程中语言选择必须与交际语境和语言语境相顺应,语言使用者在特定的场景、特定社会规范与特定社区中对话语做出恰当的选择。图2中描写的三个世界的语境构成成分的各种因素需要靠语言使用者去激活,发挥其交际功用,否则交际的成功性势必会大打折扣。
  
  三、语用顺应对成功翻译的解释力
  
  翻译本质上就是一种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同时它也有一般交际的特点,译者和原文作者、译者和心理预测读者都可以构成双向交流的整体。其实,翻译活动的全过程也是一个连续不断要做出选择的过程,从“翻译什么东西”到“如何进行翻译操作”都要牵涉到一系列选择的问题。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通常所看到的翻译材料是一个并不确定的语义开放系统,无论对于源文本意义的理解还是对于原文作者心理倾向的揣摩,都绝非是一个十分简单明了而又“当且仅当”的唯一选择。.例如“to beor not to be”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因此译者想要在两种语言的接受者之间追求完全相同的感受显然是不可能的,这种所谓相同的感受也就只能是大致的、无限接近的,是一个持续不断努力做出“最佳”选择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顺应过程。译者若想通过翻译担负起不同文化之间交流的桥梁作用,就必须使自己的思维运作及翻译过程顺应于源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双方的认知环境。在宏观上这种顺应可以包括不同文化的社会意识形态构成、历史渊源、经济模式、时代特点、地理特征、民族文化、宗教信仰、思维方式等,在具体操作中则要顺应于语码和风格、顺应于语言构建成分、顺应于整个语篇结构。译者一旦选定了源文本,源文本就只能被动地接受这种选择,接受这位译者的一切显性特征和潜质:其驾驭这两种语言并在这两种语言之间进行转换的能力,其语义解读,其对于翻译策略的选择,其顺应意向选择,其迎合何种心理目标读者的选择等。同时称职的译者也决不应该在这一过程中随意地、无所根据地胡乱选择,他们总要力求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极尽所能地去理解,揣摩源文本中所提供的一切信息,在翻译过程的各个层面对源文本做出自认为“最佳”的意义理解选择,并且在心目中有了一定顺应倾向的状态中做选择,而这种选择就完全是为了顺应,顺应语言的内部和外部因素,有意识地顺应交际语境、语言结构。等值翻译和顺应论支持的翻译理论的终极目标是一致的,追求是一维的。不妨说,成功的翻译就一定要在翻译的效果上与等值翻译、语用顺应翻译、顺应交际理论的追求目标一致,成功的等值翻译是和顺应交际相统一的,顺应的交际论对于成功的翻译具有总纲上的目标指导性。
  语用顺应论一经发布就被很多有兴趣于翻译研究的学者应用于解决翻译问题,可以说,成功的等值翻译,顺应理论指导下的翻译往往就是译者在面对选择时,明确翻译目的,综合顺应层面,权衡翻译策略技巧而最终做出的最佳选择。宋志平甚至还对顺应性翻译活动的过程及模式做出了具体的描述:解读原语文本,选择意义——对所选择意义用目的语表述时,面临多种表达策略和技巧的选择——明确翻译目的,选择顺应的对象或层面——选择相应的策略技巧,实现相应的顺应。马霞则从口译的特点出发提供了动态语境与口译语言选择之间的顺应关系流程图:
   
  翻译语境发生变化,译者就要采取不同的策略方法,从而产生新的译文形式,所以翻译是一个不断调整顺应、做出适当选择的过程,并不存在所谓唯一的或标准的译文。成功的译作、理想的等值翻译,就必须是综合考虑各种顺应语境的结果。下面的一个翻译通常被认为是一个好的译作,理想的等值翻译。例如:
  例(6)毛主席问陈妻:“你们俩感情好不好?”陈妻答:“好。”主席听了很高兴。
  在中国文化背景下,长辈或者上司询问年龄、婚姻、家庭生活等个人问题,往往是一种关心的表示。但在西方,这类问题却属于个人隐私,外人不好过问。译者正是综合考虑了这些语境特征,采取了间接、模糊的方法去迎合、顺应西方读者的期待,给出了下面的译文:
  Chairman Mao talked with Chen’s wife.He waspleased to know that they had a happy home life.
  模糊的策略常常是进行适当顺应的技巧之一。又如:《螽斯》原诗(附汉语拼音)和三首译诗(标记为A译、B译、C译分别为许渊冲、汪榕培,任秀桦及赵彦春译文)。
  例(7)螽斯羽zhongsi yu,诜诜兮shenshen xi,宜尔子孙yi er zisun,振振兮zhenzhen xi
  螽斯羽zhongsi yu,薨薨兮honghong xi,宜尔子孙yi er zisun,绳绳兮shengshengxi
  螽斯羽zhongsi yu,揖揖兮yiyi xi,宜尔子孙yier zisun,蛰蛰兮zhezhe xi
  这里A、B、C三种不同译文的出现正是考虑到古诗文的语言过于哲学化,不够具体的特点而运用了模糊的策略进行顺应的一个例子。

      

  另外,反译也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例(8)He acted immediately.他没犹豫。(Posi-tive versus negative)
  例(9)Mattie’s hand was underneath,and Etankept his clasped on it a moment longer than was neces-sary.马蒂手在下,伊顿把它握住,没有立刻就放。(吕淑湘译)(Positive veISUS negative)
  例(10)1 wilI never live under the same roof withhim.我决不和他住一幢楼。(Part versus whole)
  例(11)You wanted blood,you get it.你不要太平,你办到了。(Concrete versus abstract)
  前面之所以说例(1)至例(5)是成功到等值翻译的例子,从语用顺应论的角度来分析,他们也是很好地顺应了两种文化语境。例(1)把“中国的解放前”顺应成了“before 1949”,既照顾了不太了解中国历史的人又顺应物理世界语境;例(2)从音韵方面考虑也是一种成功顺应物理世界语境的一个不错的例子;例(3)把“阿弥陀佛”翻译成了“Holy name!”成功地顺应了心理世界语境,因为宗教信仰是一种心理存在;例(4)把“lioness”翻译成“母老虎”;例(5)把“a game of cricket”翻译成了“吃饭睡觉”,正是对于社交世界语境的良好顺应。这又似乎让人感觉到语境最为重要,其实不是这么简单,笔者坚持认为顺应最重要,因为语境是一种客观存在,可以说与译者的成功翻译之间的关系并不是那么直接,而译者有能力察觉到这种存在并能够进行恰当地顺应则更为关键。例(6)、例(7)通过模糊策略的应用分别对于社交世界语境和进行了恰当的顺应;例(8)、例(9)、例(10)、例(11)是通过反译策略的应用分别顺应了物理世界语境、社交世界语境、社交世界语境和心理世界语境。
  
  四、结语
  
  翻译是一种交际活动,更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之所以会出现文章开头的那些令人啼笑皆非、甚至扭曲中国文化的乱译,正是因为忽视了这一活动的跨文化性。在具体的翻译实践中,译者必须做到从语言顺应性的特点出发,根据实际的语言使用语境在两种文化之间,对原文语言使用者与译文语言使用者所反映的心理世界、社交世界和物理世界之间的差异做出恰当的顺应。而成熟的、可反复多次使用的操作流程和可选策略或经验总结无疑是通向这一境界的捷径。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对优秀运动队英语教学的探讨    下一篇:任务型语言教学的理论基础及其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