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初中古诗文高效教学策略例谈——以《湖心亭看雪》为例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15-01-24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初中古诗文高效教学策略例谈

  --以《湖心亭看雪》为例

  【内容摘要】高效的语文课堂教学“收到的是培养语文人的实效”,即学生语文素养得到积淀,语文能力得到提高,思维水平得到发展,人生境界得到提升,情感品质得到升华。为了提高古诗文教学的效率,针对其情感丰富、意境悠远、语言凝练等特点。笔者以分析《湖心亭看雪》为例,运用以“言”入“文”,融入情境;批“文”入“理”,入境补白;以“文”带“言”,精读精练等教学策略,能更好地达成《课标》提出的关于“积累、感悟、运用”的目标。

  【关键词】融入情境  入境补白   精读精练  高效课堂  教学策略

  古诗文具有情感丰富、意境悠远、语言凝练等特点,是初中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占了教材非常高的比例。七年级每单元设置一篇古诗文,每册有六篇;八年级和九年级每册各设两单元古诗文,共44篇古诗文,分量不可谓不重。新课标对初中古诗文的教学要求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从所选择的古诗文来说,落实以上目标应该是不难的。因为古诗文教学讲究意境的领悟,追求“信”“达”“雅”的翻译及抑扬顿挫的朗读,都有了一定的模式。而这些浅易文言文,只要稍微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学生大多一读就懂。古诗文课堂教学除了作为积累、感悟和运用材料之外,还有更深的意义和更高的要求。比如理解的度上如何把握,情感的激发上该作何凭借,朗读的训练点该怎样落实,针对特点如何采取相应策略等。

  笔者听过很多古诗文教学课例,教学设计大致如下:疏通字词;整体感知;品味精彩;拓展延伸。但也发现了很多问题:在教师按部就班的引导下,文章是学完了,学生个体并没有真正体会到什么情感,有的只是教师强加给他们的,学生缺乏与文本的亲身对话。究其原因:教师肢解文本,忽视文章的整体性;将解读停留在文本的字面上,忽视文章的内隐性;漠视学情,以教师的体验代替学生的体验,这实际上是一种低效能的教学。

  高效的语文课堂教学“收到的是培养语文人的实效”,即学生语文素养得到积淀,语文能力得到提高,思维水平得到发展,人生境界得到提升,情感品质得到升华。

  为使古诗文的教学达到预设的目标,真正收到低耗高效的效果,笔者通过教授《湖心亭看雪》这篇课文,对古诗文课堂的高效教学策略做了探索性的尝试。

  一、以“言”入“文”,融入情境

  《湖心亭看雪》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的一篇文言文。这是一篇特殊的文言小品文,淡淡写来而情致深长,不能仅仅当语言材料来处理,还要挖掘出它特殊丰富的情感。而这情感,蕴藏在文字的背后。学生只有通过与文本对话才能感受、体验。教师就要精心设计,使学生融入其中。

  (一)以读入境--用书声琅琅进入语文味的课堂意境

  文言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教师应尽力净化语文课堂,尽可能把不具有“语文味”的东西剔除掉,把喧嚣的热闹让位给琅琅的读书声,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感动。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人生真谛、人品精华、人情意蕴、人世沧桑,只有用心去咀嚼这些文字,才会领略美好的意境,领会伟大的人格,感受丰沛的情感,读出丰富的内心。读是阅读教学的一扇窗,读是语文教学的根,琅琅的书声是语文课堂中最美的声音。

  在《湖心亭看雪》一课伊始,我先给学生范读课文,接着让学生选出自己最喜欢的段落,自由朗读,继而请了几位同学有感情的示范朗读这些段落,在此基础上,最后让全班同学齐读全文等形式,通过这样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充分感受这篇文言文的词句魅力,这样的读,一改过往学生“静态”的无效的读,而形成了一种“动态”的读的方式,学生对课文中文辞、情感、思想、哲理都有了一种初略的领会,培育了一种继续读下去的冲动,为进入文本赏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 以词(文眼)入文,读懂文意

  教师教学时要注意抓关键词句来解读文本,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这篇文章中“一痕”“一点”“一芥”,还有“独”“绝”“痴”三字就是这篇文章的文眼,起到提纲挈领作用。教学时可采用换字法、删字法来让学生体会用词表情达意的精妙,使学生更快地融入其中,读懂文意。

  【教学片段一】

  师:作者去湖心亭看雪有几个特别之处,即看雪的时间特别、看到的雪景特别、描写雪景的手法特别。你能感受到这种特别吗?请你结合文章内容谈一谈。作者看雪的时间是什么时候?

  生:“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拿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师:这正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冷到什么程度呢?

  生:“湖中人鸟声俱绝”。(翻译)

  师:作者为什么偏偏选择这个时间去赏雪?一个“绝”字,说明了他怎样的志趣?他到底要赏什么?(他追求的是怎样的一种境界?)

  生:他追求的是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反映他拥有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趣。

  师:作者笔下的雪景有什么特别?

  生:“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学生很快找到。)

  师:明明是“一条长堤、一座亭子、一只小船、两三个人”,怎么会是“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小舟一芥、人两三粒”? 如若换成“一条”“一座”“一只”“两三个”行不行,为什么?(然后让他们想象:大雪三日后,天地茫茫一片,夜色中大雪覆盖下的长堤、亭子会是什么模样?)

  生:远远望去,长堤只是隐约的一点痕迹,亭子充其量只是一个点了;小舟成草芥,人是米粒般大小,也就不奇怪了。

  师:(多媒体显示)这是白描手法。什么是白描手法呢?白描是一种描写的方法。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指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线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画法。作为一种描写方法。白描用于写人,只需三言两语即可勾画出人物的外貌和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白描用于写景,只需几笔就勾勒出一幅鲜明的图画,使人如临其境。白描用于写事,也只需几笔就可使事态毕现,生动形象。

  师:文中的白描抓住了景物的突出特征来写,用“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高度抽象概括,把长与短、点与线、方与圆、多与少、大与小、动与静简洁概括,表现出悠远脱俗的情味。

  师:“而已”两字怎么理解?

  生:那是作者此时的感慨:茫茫天地中,人是多么微乎其微啊。

  师:作者是一人去赏雪吗?从什么地方看出来?可是明明有舟子,作者为什么又说是“独往湖心亭看雪”呢?他为什么不把舟子拉上一块看呢?这个“独”字反映出他怎样的个性特点?去掉“独”行不行,为什么?

  生:文人雅士的清高、孤傲。

  师:舟子说,“莫说相公痴”中的“痴”,“痴”在哪里?

  生: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学生讨论交流得出。)

  在一遍又一遍的反复诵读讨论中,学生有这样的认识与体会,可见他们已经把自己的感受融入进去,读懂了作者那高雅脱俗的情怀,体会到作者那独特的丰富的情感。

  (三)知人论世,体味情意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要将学生的情与作者的情融为一体,激发学生的情感,教师就必须精心设计,为学生营造一个情绪场,让学生以饱满的热情关注参与作者的一言一行。

  【教学片段二】

  师:舟子不懂他的那份超脱世俗的情趣,那有人能懂吗?

  生:有,湖心亭对坐饮酒观雪的两个金陵人能懂。

  师:作者是怎么介绍这两个人的?(一起读出来。)

  生:“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师:作者为什么不把这两人的名字写出来,而只写出他们“是金陵人,客此”?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生:“客此”,说明这两人也不是杭州人,都跟作者一样是客居他乡的游子。

  师:是啊!有同样的情趣,有同样的遭际,“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金陵人”,金陵,就是现在的南京。知道明朝开国时定都哪里吗?(明朝开国之初的五十三年(1368~1420年)建都在长江下游的南京。永乐十八年(1420年)迁都北京后,南京成为明朝的留都。)作者点出“金陵人”,暗示引起了他对故国的思念。

  师:文中还有一句话也能表现他的故国之思,找一找是哪句?如何体现的?

  生:崇祯五年十二月。纪年的方法多种,如年号纪年、干支纪年、公元纪年。他偏偏选用明朝的年号纪年,身在清朝还念念不忘明朝时候的事情。

  湖心亭巧遇一事,虽是叙事,但重在抒情,有独自赏雪的落寞,有意外相遇的惊喜,有分别的伤感,也有天涯巧遇知音的愉悦。作者游湖观雪的雅趣,显得悠远脱俗,卓然独立的特点就在学生读文章的时候自然生成了。

  二、批“文”入“理”,入境补白

  叶圣陶先生说:“作者始有境,入境始觉亲。”古诗文的创作同样源于生活,作者在此时被此景所触发而生的情,融成笔端简单的几句话,其思维的跳跃往往较大,相应的留白较多,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但读者唯有入其境,才能领其情。这些特点值得教师认真思索,真切把握,否则处理时易陷入蜻蜓点水式的简单化圈圈之中。学生在理解时往往只能就字论字,就句论句,难以从整体加以把握。这就需要教师善于捕捉文中空白,作层层铺展,为学生搭建“入境”的阶梯,让学生一边走进文本,一边获得体验。但走进文本后,还要跳出文本,进行基于个体体验基础上的个性的升华与张扬,即发学生“自己之声”。

  对这一片“白”,教师采取了两种方式来补:

  一是教师注入式补白,即多媒体画面的展示及教学语言,学生以看和听的方式来丰富意像。如在【教学片断一】中,告诉学生白描手法的运用及效果:

  师:(多媒体显示)这是白描手法。什么是白描手法呢?白描是一种描写的方法。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指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线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画法。作为一种描写方法。白描用于写人,只需三言两语即可勾画出人物的外貌和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白描用于写景,只需几笔就勾勒出一幅鲜明的图画,使人如临其境。白描用于写事,也只需几笔就可使事态毕现,生动形象。

  在【教学片断二】中,告诉学生为什么不写姓名,而只写出他们“是金陵人,客此”的用意。

  师:“金陵,就是现在的南京。知道明朝开国时定都哪里吗?(明朝开国之初的五十三年(1368~1420年)建都在长江下游的南京。永乐十八年(1420年)迁都北京后,南京成为明朝的留都。)作者点出”金陵人“,暗示引起了他对故国的思念。”

  二是学生主动式补白,通过教师的有意引导提问,学生讨论交流等方式来完成。

  如在【教学片断一】中,教师有意提问:明明是“一条长堤、一座亭子、一只小船、两三个人”,怎么会是“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小舟一芥、人两三粒”?学生顿感疑惑,教师接着追问: 若换成“一条”“一座”“一只”“两三个”行不行?然后让他们思考讨论。这时,学生的思维是最活跃的,教师趁势让学生想像:大雪三日后,天地茫茫一片,夜色中大雪覆盖下的长堤、亭子、小舟和人会是什么模样?学生很快明白:远远望去,长堤只是隐约的一点痕迹,亭子充其量只是一个点了;小舟成草芥,人是米粒般大小,也就不奇怪了。

  就这样,通过教师的有效语言和有意引导提问,学生讨论交流,很自然地在文本的空白处,补进了“画面、动作、思想”,补出了情景交融的教学意境,也补出了学生对文本的不同体验。

  三、以“文”带“言”,精读精练

  1.精练朗读点

  古诗文是美的载体。诗的语言在排列形式上的美,音韵节奏上的美,创设意境上的美,想象新颖独特的美,抒发感情至真至纯的美,闪烁着哲理光芒的美,要通过反复朗读来体会。优秀的古诗文朗读教学不胜枚举,诵读的方式方法很多,也有讲究。本课教学中,读的训练历经如下过程:初读,疏通字词--再读,整体感知,把握主旨--三读,品词析句,弄清怎样写,--四读,弄明白为什么这样写;由浅入深,由外到里,朗读贯穿始终。一堂课下来,学生既读懂读透课文,也差不多当堂成诵。学生读的过程就成了发现美、捕捉美、展现美、享受美的过程。

  2.注重积累点

  初中学习的古诗文,是许多中学生接触传统文化的起点,这将为他们以后进一步认识了解并热爱祖国文化打下基础,并对其一生的文化素养的形成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全国特级教师肖家坛就强调“着力于记诵积累以悟‘文’”。他认为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记诵中汲取精神营养,逐步建构自己的文化积累,为今后的大发展备足人文素养。因此,在课堂上,老师要帮助学生总结一些切实可行的背诵方法,如图表记忆法、提纲记忆法、对比记忆法等等。通过背诵是培养文言语感,积累文言素养,巩固文言知识,提高文言阅读能力,吸取古文精华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在《湖心亭看雪》中,笔者就用“听记积累、辨析积累、译读积累、背诵积累”环节,以“方法”为线索多层次进行学生的积累训练,传授学生积累方法。并在教学中,把用法特别的词、表示时间的词、古今异义词(意义区别较大的词)以及一词多义等都进行记诵积累以得到了解决。老师随时有机的穿插补充文言知识,达到帮助学生积累的目的。为达到帮助学生积累的目的,在平日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多采用默写和听写的方法。此方法虽笨却是最有实效的办法。因为它以读和默为依托,在动嘴和动手的同时促进了大脑的吸储。这样扎扎实实地教学与落实,何愁学生不能学得高效?

  3.精练发展点

  有扎实的基础,才有创造的可能。教师在学生背诵西湖雪景的文字,总结作者的语言特色后,要求学生回顾本单元的写景段落,找出使用白描技法的文句:《三峡》中“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只写山“连”;“夏水襄陵,沿溯阻绝”直写大水猛涨,江水汪洋。而其他部分文字,如《三峡》中三峡春冬秋景的描绘,《记承天寺夜游》中对庭院月夜小景的描写都用的是渲染烘托的手法。并让学生比较阅读《江雪》,体会它和本文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感情上的异同。就是为满足学生语言发展的需求,学会运用。事实也证明,孩子是天生的大师。

  综上所述,高效的语文课堂教学,不仅体现在课堂教学方式的改变和提升;更要在教学上突出学生的主体功能,按照学生认知和成长的规律,把文本原原本本地交付学生,让他们以读入境,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体验作品中主人公的快乐或忧伤,让学生“成为他自己”。以上几种古诗文教学策略同样适用于其他古诗文教学,相信只要巧妙利用,教师在执教古诗文时定能深入浅出、举重若轻,课堂教学定能富有诗情画意,学生也定能在古诗文学习过程中,达成《课标》提出的关于 “积累、感悟、运用”的目标。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年1月

  [2]《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方法的创新》王超  课外语文  2012年9月

  [3]《浅析初中古诗文教学的有效方法》赵保华 学知报。教师版 2012年第48期

  [4]《浅议古典诗文的教学方法》陈凤茹 教育实践与研究(中学版) 2012年第11期

  [5]《为儿童快乐学习的情境教学》李吉林  课程·教材·教法  2013年第2期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初中生课外阅读问题及优化对策    下一篇:以仿促写,快乐作文——七年级作文教学有效性的实践探索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