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其他论文

《弟子规》学习热回归的必然性

所属栏目: 其他论文  更新时间:2016-01-20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最近几年,在传统文化的学习与回归热潮中,《论语》在成人中得到的热捧和《弟子规》在青少年教育中被日益重视几乎是同步发生。中华民族是儒家文化滋养起来的民族,《论语》是儒学经典,而《弟子规》则是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依据《论语·学而》里的一句话“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而次第展开,敷衍成篇,可见《论语》是源而《弟子规》是流,一脉相承而同频共振,前者是对成年弟子的说教而后者是对儿童学习儒家文化的启蒙。换句话说,正是这部清朝的“小学生行为守则”在幼小纯洁的心灵与博大精神的儒家文化之间搭起一座精致的小桥,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就这样温润了一代又一代稚嫩的心灵。

  唯物主义辩证法告诉我们,任何事情的发生都是偶然性和必然性的辩证统一。《弟子规》的研习在家庭和学校受到热捧,并很快在全国各地蔚然成风,无疑是因为这些年因为这些年所谓工业文明滔滔而来,物欲膨胀,拜金主义,整个社会阴虚阳亢,浮躁成风。当所有的人对这一切都已经麻木到看习惯了的程度的时候,却才发现我们的孩子本应清澈明亮的眼神里布满了犹豫和不安,十几岁的孩子就学会了搔首弄姿,眉目传情,接踵而至的是骇人听闻的青少年犯罪率不断上升。当一个人无法承受痛苦的时候,才会把目光转向自己的内心;当一个含蓄的民族再也无法排解所谓工业文明的负效应的时候,终于把目光转向了自己的传统文化。因此。以《弟子规》为代表的传统经典在青少年中的流行,绝非一时追随时髦的热闹,而是整个社会的心态向传统的回归,是游移浮躁的心灵向传统文化的皈依。
  中国文化向来重视家庭教育对传统文化的传承,这正是中华文化延续五千年而经久不衰的原因所在。在古圣先贤们看来,家庭才是伦理道德教育的开始,而学校是家庭教育的延续,社会教育不过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拓展和实践。一个社会要有和谐的秩序,一定要使人先懂得最基本的伦理纲常,而“亲亲尊为首”,因此最基本的伦理纲常就是孝道。所以《弟子规》认为道德伦理教育也是有先后次序的,那就是“百善孝为先”,“孝心一开,百善皆开”。只有有孝心的人,才能领会父母养育的辛苦,才会懂得尊重和感恩,甚至认为一个有孝心、爱父母的人,才会由爱父母到爱他人,爱国家,因为“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推而广之,一个人由浓浓的孝心可以发端出知耻、诚实,懂礼法的心,最终才有可能成长为一个人格健全的人,而这才是一个社会和谐有序的前提,这种推己及人的认识符合人的情感的发展规律。孔子的弟子有子说:“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作乱者,鲜亦。”《孝经》上也说:“长幼顺而上下治”。由此可见,孝道是一切伦理的基础,而承载孝道的是家庭,传递孝道的是父母,因为人一出生,首先面对的就是家庭和父母,而对孩子孝道的培养过程中,父母的身教重于言教。于是在以父母的言传身教中,一个人知道了如何去孝敬父母、友爱兄弟,才会进而学会与人相处,培养起孝悌忠信、礼仪廉耻的品德,走上社会后才会较好地与朋友同事相处,成为一个受人欢迎的人,这才是一个人成就事业的基础。正是鉴于以上的原因,《弟子规》才把孝道的培养和贯彻作为开篇首要内容,谆谆教诲,空口婆心,可谓用心良苦!今天,当许多家长为孩子可谓费尽心机,却仍然和自己的孩子形同陌路;当许多老师和家长面对日益上升的青少年犯罪率束手无策的时候,如果能领会《弟子规》中揭示的孝道教育的重要性,就会以身作则,以孝道的贯彻作为对孩子伦理教育的切入点,就会看到孝的教育直接影响到夫妻和睦、家庭和谐,而和谐家庭气氛才是孩子健康成长和人格健全的伦理保障。
  从形式上看,《弟子规》概括简练,三字一句,真可谓字字珠玑,读起来朗朗上口,而这正是考虑到正在启蒙的幼童识字太少,否则长篇大句中的晦涩字句不但会让幼小的孩子失去兴趣,而且容易让孩子对之后经典的研习失去兴趣,因为古圣认为“为学先从背书始”。可见,在三字一句的反复诵读中,不但可以一遍遍体味其中的大义,而且容易记诵流传,也就容易在社会上普遍推行,成为人们共知共守的是非、善恶、美丑标准和守则。当一个社会在道德教化上有一个相对稳定、广为认同的标准的时候,才有了和谐的心理基础和情感认同,生活在这个社会中的人才会有归宿感、安全感,而内心的安宁才是真正的幸福。当我们一遍遍默诵《弟子规》用心感受的时候,一定会体会到传统道德那宁静安详的力量。由此可见,《弟子规》把丰富的内容三字一句地编写为五个部分,化简为繁,微言大义,暗合了幼童教育的心理特征,不但是道德的说教,同时又为孩子们以后的经典学习打下坚实的语言基础。
  从思想内容上看,《弟子规》虽然只有1080个字,360句,但却把一个人如何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立身处事、待人接物、修身治学等方面的原则和礼仪概括的淋漓尽致,而这些内容可以说是儒学经典《论语》核心思想的简易阐发,或者说《弟子规》是《论语》的通俗读本。也就是说,《弟子规》继承了《论语》的精髓,而在意境和表述上却不失大气磅礴。如《弟子规·泛爱众》说:“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即认为全世界所有的人都需要爱,对所有的人要施予爱,这与“四海之内皆兄弟”异曲同工,秉承了孔子“爱众”的理念。我们今天提倡的“地球村”不应该仅仅是一个时空物理概念,爱才是维系这个“地球村”的伟大力量。在《论语》的研习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被公认为是孔子思想的起点和底线,而在《弟子规》中,将这一原则巧妙地定格为一条具体易记的操作规程:“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已”,儒家思想的精华就这样静静地流淌进孩子的心田,真可谓润物无声。另外,诸如“用人物,须明求;倘不问,即为偷”以及“借人物,及时还;后有急,借不难”,这不但是给孩子的行为设置的一道底线,而且还可以将其广而言之推及人与大自然的相处之道上。我们今天随处可见的自我为中心,还有我们对大自然的过度开发,不正是造成了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造成了大自然对我们的一次次报复吗?
  今日的中国,她的发展真可谓是日新月异,所取得的成就也举世公认。但是,在财富和物质极大丰富的同时,道德的贫困所导致的社会腐败、少年犯罪率不断上升终于使人们明白,人的道德和社会的和谐单靠物质和法制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于是,人们开始了可贵的反思,想到了向传统文化的回归。传统文化中那些具有永恒价值的理念、经验,以无可阻挡的力量穿越时空,至今仍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对于解决当代中国的青少年教育、抑制犯罪和腐败等等种种弊端,仍然可以给出救治的良方。
  党的十七大发出了“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方针,发出了“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号召。这就更加坚定了我们通过学习《弟子规》加强伦理道德教育的决心,尤其是在对青少年的伦理道德教育中,《弟子规》的研习应该加大力度,力求实效。因为,《弟子规。》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教育的根本,揭示了中国人人性中最美好的一面,是做人的根本。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教学常规管理的坚持与创新    下一篇:试论校本课程开发的指导思想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