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其他论文

社会建构主义和中学生课堂创新意识的培养

所属栏目: 其他论文  更新时间:2017-10-15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摘要:本文探讨了社会建构主义 理论指导下的创新意识,在我们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中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进行教学创新设计。

  关键词:“社会建构主义”:“ 创新意识”: “ 课堂教学”: “教学创新设计”

  21世纪是一个创新倍增的世纪,因此, 江总书记说:“创新是全民族进步的灵魂。”(肖云龙,1999,p25)在第三次全教会上他明确指出:教育要以提高民族素质和创新能力为重点。(江泽民,1999)朱总理在2002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加快国家创新体系”。(湖南日报,2002)教育是知识创新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中学阶段既是教育的重要基础和人生发展的非常时期,也是创新教育的黄金时期。而中学创新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造性人格特质的人”,或“适应变化和创新的新人”,或“骨髓中都充满着未来思想和未来意识的人”,即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人。(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络中心,2002)在我国,目前中学阶段仍以课堂教学形式为主,那么,在课堂上怎样培养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呢?这是关系到亿万中学生的光辉前程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现实问题。运用当今课程改革的最新理论〈社会建构主义(social constructivism )〉来指导我们的课堂教学实践,能高效地培养中学生的创新意识。

  一,社会建构主义

  社会建构主义(social constructivism )是指,个体在社会文化背景下,在与他人的互动中,主动建构自己的认识和知识。其主要观点是: 1)个体与社会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   2)意识来源于社会的建构;   3)学习与发展是有意义的社会协商;  4)文化和社会情境在儿童的认识和发展中起巨大作用。(王文静 2001.p15)它包括人本主义,认知学说,建构主义和社会互动理论。人本主义强调具有个人真实意义的学习,主张包括认知和情感在内的全人教育(whole-person education);建构主义强调的是个体从自身经验背景出发对客观事物的主观理解和意义建构,重视学习过程而反对现成知识的简单传授;社会互动理论强调人的学习与发展发生在与他人的交往与互动之中,而教师是学习者最重要的互动对象。(Marion Williams & Robert  L. Burden    F14)即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与教师,同学,利用各种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各种形式的对话,协作与交流,不断扩充自我意识,更新自我意识,从而相互建构的一种新的“社会产品”。(Gredler,ME,1997,P57)因此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对话”和“意义建构”是的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四大要素。情境学习理论认为,有用知识必须镶嵌在相关的或真实的情境之中,因此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激发学生热爱学习,积极思考,积极参与,并能建构与所学内容相关的新的意识。协作发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始终。有师生协作和学生之间的协作。协作是对学习资料的搜集与分析、讨论与交流、以及遵照教师的教学设计建构新的意识的活动过程。对话是协作过程中的不可缺少环节。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学生与教材中间,甚至师生之间必须通过对话商讨如何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并通过辨证否定而建构新的意识;此外,协作学习过程也是对话过程,在此过程中,每个学习者的各种新的意识均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因此对话是建构创新意识的重要手段。意义建构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所要建构的意义是指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通过联想和重组,从而整合思想,再产生更新的意识,它是学习者根据已有知识和意识,通过“协作”去建构(含重组,整合,以及创造)的新的意义。因此,社会建构主义理论的课堂教学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过程。

  二,“创新意识”概念

  江总书记说:“知识经济,创新意识,对我们21 世纪的发展至关重要。创新意识是先导,是一种对传统理念或传统认识的逆叛和意识领域的变革。它是学生根据已有知识,意识和自己的爱好,通过师生之间的协作与交流去建构(含重组,整合,以及创造)新的观点;它是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以及学生和环境之间的对话与探讨,从而相互补充,相互更新,辨证地否定而建构的新的观点和想法,这就是我们所定义的”创新意识“。创新意识是一种复杂的、高级的心智活动,它是超越或游离于学生既有知识体系之外的观点,尤其是与旧有知识体系思维方式不同,价值取向有异的,但又与之相关联且经过学生内化了的再建构的新思维,新观念。(白新欢,2002.4)但它并不是高深莫测、高不可攀,仅属于少数人物的”专利“。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人人是创造之人,天天是创造之时,处处是创造之地。“哲学家柏格森于1907年提出”我们是自己生活的创造者,每一瞬间都是一种创造。“世界上所有的领域都是人类创新的天地。因此,创新意识是人类普遍具有的素质,只要智力是正常的人,都具有创新的禀赋。社会建构主义理论认为,人是社会的人,人从一出生就进入人际交往,而学习是发生在与他人的交往与互动之中。创新得优先发展良好的环境机制,因此,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创新意识是通过教师创设良好的情境,逐步启发,学生通过协作式学习与交流,积极思考而得到培养,开发和提高,学生都有可能成为”具有创造性人格特质的人“。社会建构主义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有四大要素:”情境“、”协作“、”对话“和”意义建构“。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是意义建构。所谓意义有两种:一是指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二是指通过联想和重组,从而整合原有思想,再产生更新的观点,想法。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是要求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通过教师的启发,重新怀疑原有认识,并层层深入,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使他们愉快地通过联想,思维发散和思维整合而产生的瞬间新的想法,灵感和观点。

  三,课堂教学过程

  社会建构主义提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起主体作用,即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在创新意识的形成过程中起认知中心作用,教师对学生创新意识培养起指导作用。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既要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使其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成为创新意识的主动建构者,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

  一)充分运用强烈的求知欲,勤奋好学,积极思考;

  求知欲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基础和底线。没有求知欲,学生的学习就没有动力,课堂上精神状态就不可能好,也就更谈不上勤奋好学,积极思考,发展个性和建构创新意识,反而还会阻止教师的积极性的发挥,从而极大地妨碍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因为,任何创新都离不开思维的参与,尤其是创造性思维。

  二)充分发挥个性,大胆探索、积极发现,主动建构各种可能;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有效地参与课堂的直接表现就是积极思考,这时学生的思维就处于亢奋状态,个性极易发挥,思维容易发散,从而产生各种新的意识;因为,创造性的心理动机本身也是一种创新动力,它往往深藏于人的心理深处。因此,学生就会大胆探索,就能不断提出各种新观点,启动创造性思维,发现并建构新思维,使学生以有意义的方式高效地建构富有个性的创新意识。

  三)通过协作,对话和探讨,把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尽量和自己已经知道的事物联系起来。

  学习和发展是一种社会的合作活动, 学生的知识获取往往要运用已有经验和日常知识,通过协作与对话,从而辨证地吸收,这种吸收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创新。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通过 ”联系“与”思考“而 构建创新意识,构建的关键是对话。把联系与思考的过程与协作学习中的协商过程(即交流、讨论的过程)结合起来,学生就会建构更多的创新意识,因为这样,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各种新意识通过对话得到了广泛深刻的交流和协商。协商有”自我协商“与”社会协商“两种,自我协商是指自己和自己辩论什么是正确的;社会协商则指学习小组内部,组与组之间,学生与教材之间,甚至师生相互之间的讨论与辩论。在交流和协商过程中,都会根据自己原有的知识和意识,发表自己的各自提出自己不尽相同的观点,相互补充,不断更新,探讨。

  四) 在建构创新意识的过程中,学生主动搜集并分析相关的信息和资料,辨证地否定。

  通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以及与各种材料和信息的对话,学生认真地分析已有信息和相关资料,广泛地交流自己原有的信息,提出各种各样的新观点,产生大量的新意识,学生会根据自己的个性特长和爱好,以新的思维方式有选择地吸收新的看法和观点。

  教师是学生创新意识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教师要让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积极,主动参与各种活动,激发创新兴趣,培养创新意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树立创新形象,开放,灵活地组织教学,创设宽舒,愉快的氛围:

  一) 激发学生上课时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的亢奋状态;

  兴趣是使学生积极有效地参与课堂的最佳办法,也是创新的源泉。课堂活跃了,学生都处于积极的情感状态,都想充分地表现自我,各种富有个性的新的意识和观点都能得到充分的交流,学生也就极容易形成创新意识。

  二)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最佳情境;

  休谟从经验主义心理学出发,认为创造力是邻近,相同或相反事物结合的产物。因此,教师要根据新旧知识之间各种联系的线索,运用CAI等现代教育技术,逐步启发,层层诱导,帮助学生建构与当前所学知识相关的创新意识。

  三 )改变固定的教学模式;

  语言是不断发展的,因此因英语教学更应该常变常新,增加探究可能性的教学设计,着手一些行动研究,建立学生档案袋,多与学生交流,改变教学中的呆滞刻板状态,促进学生积极思维。只有流动的思维,才能激发出创造的火花。创造性思维往往起画龙点睛的作用,是创新过程的突破之思。

  四)适当延长提问及解答过程之间的时间距离,给学生预留创新的空间;

  学生有思考的余地,就会以一种积极的心态,调动原有的知识经验,思考解决问题的新办法,从而可能同化并整合新知识,启动再现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通过模仿,甚至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去摘取新的成果,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五) 为了培养创新意识,教师尽可能地组织学生协作学习(开展分组讨论与交流),并对协作学习过程因势利导,使之朝有利于创新意识建构的方向发展。

  语言学家富兰克林说过,告诉我我会忘记;教会我我会记好;让我参与我会学好。(”Tell me and I will forget;Teach me and I will remember, Involve me and I will learn.“)教师要使学生积极有效地参与课堂。因此,我们往往先提出比较简单有趣,而又与主题相关的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在讨论中设法把问题一步步引向深入,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并发散;然后启发诱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去纠正不足和补充更多的新观点,也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任何观点。因为我们并不追求唯一和最佳答案,只是提供多种可能性供大家选择,以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火花。

  六)尽可能运用多媒体计算机和Internet的网络通信技术

  基于Internet的网络环境为超越时空和地域学习创造了良好的协作交流条件,多媒体技术能够跨越时空界限,提供界面友好、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有利于学生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能提供图文声并茂的多重感官综合刺激(有利于学生更多更好地获取关于客观事物规律与内在联系的知识),还能按超文本方式组织与管理各种教学信息和学科知识(有利于发展联想思维和建立新旧概念之间的联系),因而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课堂创新设计

  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要求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各种课堂教学活动,积极思考,充分发挥其个性特征,大胆建构创新意识;教师要开放,灵活性教学,创造宽松,愉快的创新氛围,积极帮助学生建构创新意识。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良好的创新环境,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大胆质疑,鼓励学生去探讨,在探讨中学会创新。因此,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创新教学设计是:

  一) 确定创新主题

  对各教学单元的教学目标分层次考虑,并确定当前所学知识与学生建构创新意识最相关的”主题“,采取灵活多变的形式,创设逼真的情境,让学生主动积极,有步骤地分层次地突破主题,建构创新意识。

  二)创设创新情境

  结合本地环境和学生的学习实际,创设与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触景生情,放飞思维去遨游于理想情境之中,自由自在地创新。

  三)查找创新信息

  查找各种创新信息 ,确定学习本主题所需信息资源和每种资源在学习过程中对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所起的作用。

  四)尊重学生个性

  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鼓励学生发挥个性,大胆求异,发挥学生的首创精神,鼓励学生多方面多角度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根据不同的学生,选择不同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尽可能使他们产生的观点新颖别致,富有创新,从而使他们建构更多的创新意识。

  五)深化 创新学习

  积极开展两人,三人等小组讨论、协商,以进一步加深和完善创新意识的建构。整个协作学习过程均由教师组织引导,讨论的主题皆由教师提出。创新学习设计内容包括:

  1. 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的简单问题;

  2. 提出 能引起争论的发散性问题,其可能性要尽量多;

  3. 引出 能将讨论一步步深入,使学生产生更多更新意识的深层问题;

  4. 教师要站在稍稍高于学生智力发展的角度,通过提问来引导讨论,教师绝对不能代替学生思维,简单地告诉学生答案,一定要步步深入地引导学生思考,不急不噪;

  5. 对于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的各种表现,教师要适时作出比较恰当的评价,保护其讨论的积极性,亢奋性和创造性。

  6.强化练习设计

  为学生设计出一套有层次性的,有一定针对性的,精心挑选的补充学习材料和强化练习。它能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发散学生思维,纠正原有的错误理解或片面认识,最终达到建构创新意识的目的。

  7.坚持写教学后记

  教师在教与学外语时,肯定会对自己的教与学的过程中有许多感触和体验,这种感触和体验就会构成教师对自己教学过程和行为的一种反思。而教学后记就是不断反思,总结经验,发现不足,以发扬优点,提高效率,不断创新。(Michael J. Wallace 2000  F17)

  8.建立档案袋

  档案袋是学习的记录,主要包括学生的作品,以及学生对这些作品的反省。这些材料有学生,教师以及家长等一起收集,集中反映学生向预期目标进步的过程。(National Education Association,1993)

  社会建构主义理论的内容很丰富,但其核心只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又由于社会建构主义所要求的学习环境得到了当代最新信息技术成果的强有力支持,这就使社会建构主义理论迅速走出理论家的象牙之塔,与我们的教学实践结合起来,高效地指导我们的课堂创新意识的培养。

  本文获2003年全国创新论文一等奖,并发表于中国创造学会会刊《创造天地》2003年第四期

  衷心感谢辽宁师范大学指导教师,博士生导师成晓光教授以及湖南师范大学指导教师刘铁芳教授的热心帮助和指导。

  参考文献:

  I   外文书目

  [1] Chris Dede, The Evolution of Constructivist Learning Environments:Immersion in Distributed Virtual Worlds[J]. Educational Technology, Sept-Oct1995

  . [2] David Griffiths, Environmental Challenges: Making a Difference in theClassroom[J].Proceedings of CAL 97, P95-P99,1997.

  [3] David Jonassen et al., Constructivism and Computer-MediatedCommunication in Distance Education[J].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DistanceEducation Vol.9 No.2, 1995.

  [4]  Gredler,ME. 1997 , Learning and instruction[M].  Thory into practice   N.J  Brentive-Hall

  [5] Gerhard Tulodziecki, Contribution of Media Use and Meida LiteracyEducation to School Innovation[J]. Educational Media International, Vol.33,No.1 1996.

  [6] John R.Savery and Thomas M.Duffy,  Problem Based Learning: An InstructionModel and Its Constructivist Framework[J].Educational Technology, Sept-Oct1995.

  [7] Michael J. Wallace,2000 Action Research  for  Language Teachers [M].Cambridge  Books for Language Teachers

  [8] Marion Williams & Robert  L. Burden  Psychology for Language Teachers[M]. Cambridge  Books for Language Teachers

  [9] R.E.Calza and J.T.Meade, GenTechnique: Learning Molecular Biology withina Networked Environment[J]. Proceeding of CAL 97, P165-P168,1997.

  [10] Ron Toomey and Kim Ketterer, Using MultiMedia as a Cognitive Tool,Journal of Research on Computing in Education[M].Vol.27,No.4, 1995.

  11] Spior, R.J. et al., ”Cognitive Flexibility, Constructivism, andHypertext: Random Access Instruction for Advanced Knowledge Acquisition forIll-structured Domain“ in T.M.Duffy and D.H.Jonassen(Eds.),”Constructivism and the Technology of Instruction: A Conversation“(P57-P75)[M].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Inc. 1991.

  [12] William D. Graziadei et. al., The 21st Century Classroom-ScholarshipEnvironment: What Will It Be Like?[J]. Educational Technology System, Vol.24,No.2, 1995-1996.

  II中文书目

  [1]  江泽民,1999 .6.15《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  朱容基 ,《政府工作报告》《湖南日报》[J]. 2002年3月17日。

  [3]  肖云龙,别无选择[M]. 湖南大学出版社,1999.

  [4]  王文静,社会建构主义研究,《全球教育展望》 [J]. 2001年第10期 p15-19.

  [5]  阎立钦《关于创新教育的几个问题》 《创新教育研究与实验》第1期[J].

  [6]  张建伟、陈琦,从认知主义到建构主义,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1996年。

  [7]  何克抗,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建构主义学习环境,教育传播与技术[J].1996年第三期。

  [8]  朱智贤、林崇德,《思维发展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

  [9]  彭聃龄,《认知心理学》[M].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0年。

  [10]  白新欢 ,创新教育的两个勃论,《中国教育报》[J].2002年4月20日。

  [11]  李建忠《给学生预留创新的时空》,(人民教育出版社网站)。

  [12]  胡继渊/沈正元《国外中小学创新教育庶谈》,(人民教育出版社网站)。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检测课堂高效的标准    下一篇:网络环境下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讨课题研究方案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