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英语论文

英汉对比及其在翻译中的运用

所属栏目: 英语论文  更新时间:2018-01-22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匡文化

  摘要:在篇章回指中,英汉语篇在第三人称照应时有性别指称方面的差异。这些差异对翻译有一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一)英语第三人称代词的单数形式在口头上和书面上都有性的区别,而汉语在口头上甚至有时在书面上都没有‘性’的差别,而且汉语第三人称代词的复数形式也有‘性’的区别;(二)英语语篇中人称照应的使用频率要高于汉语,后者主要使用零照应和名词照应的手段,这可能是与英语重意合,而汉语重形合的特点有关。

  关键词:语篇,回指,人称代词,性别照应

  引言

  在语篇中,如果不能从一个词语的本身获得对于该词语的解释,而必须从该词语所指的对象中寻找答案,这就产生了照应关系[2]31。因此,照应是一种语义关系,是发话者通过语言手段来指代语篇中所涉及的实体、概念或事态,从而达到语言交际的目的。人称照应就是用人称代词(如he, she, him, her等)及其相应的限定词(如his, her等)和名词性物主代词(如his, hers等)所表示的照应关系。根据人称代词所体现的人际角色关系,韩礼德和哈桑[2]44把英语人称照应系统作了详细的划分,即第一、第二和第三人称照应。在这三大照应中,只有第三人称照应涉及到“性”的问题。汉语的情形也基本如此,但在性、数、格等方面与英语存在一定的差异。本文将着重讨论英汉第三人称照应“性”和使用的不同及其对翻译的影响(限于篇幅,本文中出现的个别例句的译者从略)。

  英汉语篇照应的性别指称对比

  英汉人称照应都有三大系统,虽然相应的系统之间并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但二者在照应功能上无多大差别。尽管如此,英汉人称照应在表达和形态上还是有所不同。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9]28-29:(1)英汉人称代词,主要是第三人称代词在性、数、格方面的差异;(2)反身代词的差异;(3)英语关系代词的照应功能。除了第三人称照应有“性”的选择问题之外,在翻译英语关系代词时也要注意选择适当性别的代词。下面通过翻译实例来讨论英汉人称照应的性别指称的处理问题。

  人称照应

  英语人称代词,特别是第三人称代词有性、数的变化,而且这种变化是通过形态来体现的,而汉语第三人称代词的性、数情况较为复杂。汉语第三人称代词‘他’原来是“其他/别的”意思,从第七世纪开始,‘他’作为第三人称代词的地位才被确定下来[7]34-41,但‘他’即没有性的区别也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数的区别。汉译英时要根据具体情况选用适当的人称照应,切忌生搬硬套。例如[4]:

  赵姨娘无法,只得同他三人出来,口内犹说长说短。

  Concubine Zhao had no choice but to go with the three of them, still muttering and maundering.

  上例中的‘他’没有‘性/数’的区别,与前面的‘小学同学’照应,显然是复数,因而译文中用了their。

  五·四运动以后,由于受西洋语言的影响,‘他’发生了变化[8]57-58,也和英语一样有阳性的‘他’(he),阴性的‘她’(she)以及非人称的‘它’(it);而且汉语分得更细,连复数也有性的变化,即阳性的‘他们’和阴性的‘她们’。所以,英译汉时要根据照应名词的性别,选用正确的代词形式。例如:

  (2) Among this group there were three young brothers. They were too well-dressed to be villagers.

  这群人中间,有三个年轻的兄弟。他们衣着讲究,所以不会是村里人。

  (3) He could see the white shapes of the girls on the grass. They all seemed to have forgotten him already.

  他还看见姑娘们那白色的身影在草地上翩翩舞动。看来,她们全都把他丢在脑后了。

  上两例中,they分别与brothers和girls照应,因而译文分别选了阳性代词‘他们’和阴性代词‘她们’。

  但是,所有这些所谓的“借来”的变化只是书写上,在口头上只有一个形式ta或复数的tamen。因而,汉语第三人称代词“性”的区别与其说是语言上的不如说是文字上的[1]52。这就使得英汉口译时,听者要根据ta所照应对象才能区分性别,也就增加了听者的负担。请看下面的例子:

  (4) Our hostess was 59. She greeted us warmly and led us into her house.

  女主人已经59岁了。ta热情地向我打招呼,然后把我领进了ta的家。

  (5) As India's new Prime Minister is going to take up today, what will be your message to him, especially since he has said to reevaluate India's nuclear program?

  印度新总理今天就要就职了,您有何信息要向ta传递,特别是考虑到ta说要重新审视印度的核计划?

  例(4)译文中ta照应的是‘女主人’,听者对其性别很好判断;而例(5)译文中的ta照应的是‘新总理’,从原文中he容易判别对应的new Prime Minister的性别,可在译文中人称代词ta没有‘性’的区别,所以听者要运用自己的综合知识才能知道所照应对象的性别。当然在这一语篇中做到这一点也并非难事,但如果语篇很长,照应对象离代词较远,就会给听者造成听觉疲劳,从而影响对原文的理解。

  当然,英语有些语篇中名词的性别不确定,如果是单数名词,一般要用he来照应;同样,汉语由于受到西洋语言的影响也有相应的代词‘他’来回指性别不清的单数名词。从下面的英汉互译实例中可以看出这种对应关系:

  (6) A newshound may start out just to get a good story, but it is not impossible, all the same, for him to end as a man.

  一个新闻记者在动身的时候也许只是为了要得到一条好新闻,但同时,他也并非没有可能以一个普通人的身份完成使命。

  (7) 战士是不知道畏缩的。他的脚步很坚定。他看定目标,便一直向前走去。

  A fighter is always fearless. His steps are firm. Once he has settled on an objective, he will press right ahead.

  上面两例中的‘他’和he都是照应性别不清的单数名词,这其实也是he的统称用法(generic 'he‘),用来照应无标记名词,表示“一类人”,这一点上英汉是相通的。关于代词所照应的性别名词的标记问题较为复杂,限于篇幅,本文将不作讨论。

  2.2 英语关系代词的性别指称功能

  汉语没有’关系代词‘这一语法范畴,而英语关系代词可以代替代词,用来照应语篇前面的名词,这是英语区别于汉语的一个重要特点。因此,在许多情况下,汉语语篇中的的人称代词在对应的英语表达式中可以用关系代词表示。例如[6]:

  (8) 这张条子是安娜留的。她刚才到这儿来过。

  This note was left by Anna, who was here a moment ago.

  在上例中,汉语的回指照应是通过人称代词’她‘来实现的,而在相应的英语译文中,关系代词who行使了照应的功能,并使英语的句子成为主从复合句。从这一点上说,英语似乎比汉语在表达上要简洁一些[9]29。但是,关系代词没有’性‘的变化,因而在英译汉时要根据原文关系代词照应的对象来选择阳性或阴性的人称代词。

  (9)。 She was arrested on a Thursday; bail was posted by Clifford Durr, the white lawyer whose wife had employed Parks as a seamstress.

  帕克斯在星期四被捕,保释金是由白人律师克利福德·都尔寄出的,他妻子雇佣了她做裁缝。

  很明显,上例中原文的关系代词whose照应前面的Clifford Durr,一个男性白人律师,根据这一点,译文中使用了阳性人称代词’他‘。这里的关系代词紧跟它所照应的对象后面,因而其性别很容易判定,还有的关系代词和照应对象之间有其他成分,这种情况下分清照应与被照应的关系是准确翻译的关键。请看下例:

  (10) Two years ago an uncle on my mother's side of the family, who had come into a small legacy, promised me a silver-fox stole for my birthday.

  我有个舅舅继承了一小笔遗产,两年前他曾答应送我一条银狐披肩做生日礼物。

  这里关系代词who的照应对象是uncle而不是family,所以译文中用了人称代词’他‘。根据可及性的理论,代词是高可及性的标示语[11],当然,对英语母语国家的人来说,这些人称代词能让他们很容易地从大脑中提取一个语言或记忆单位,包括该代词所指称的对象的性别,也就是说有很高的可及性。

  2.3人称代词指称动物名词

  人称代词除了能照应人称名词之外,还能照应非人称名词。由于英语语法中很少有’性‘的区别,如果有也是自然性别决定语法中’性‘的区别[3]167,这集中反映在性别敏感代词(gender-sensitive pronoun)主要是单数第三人称代词与所照应对象的搭配上。汉语没有’性‘的语法范畴,而且和英语一样也有一个专门的非人称的代词’它‘(it)来指代非人称名词,但是在两种语言中说话者都可以用人称代词’他/她‘(he/she)来照应非人称名词,并以此来将其拟人化或表达他们感情上的亲密关系。比如:

  (11) “There I disagree,” said Gerald. “I consider that mare is there for my use. Not because I bought her, but because that it is the natural order…”

  (12) 猫为了她的四只小猫,不顾一切的冒险回来喂奶,伟大的母爱实在是无以复加。

  有鉴于此,在一些语篇中,如果照应关系比较复杂,就可以尝试不同的代词来分别照应动物或人称名词,以免造成误解。例如[4]:

  (13) 狗去了,遇见一匹猫,立刻弓起脊梁来,它便招待,同行,将弓着脊梁的猫介绍给大家道:“象在这里!”但是大家都嗤笑它了。

  The dog went off and met a cat, which immediately arched its back; so he gave it the message and they went back together. But when he introduced this arched-back cat to the others as the elephant, they simply laughed at him.

  在例(13)中,由于汉语重“意合”,省略了一些代词,但英语译文中却要将其补充出来。这里译者将原文的’它‘译成he,与前文的dog照应,而增加了代词it来照应前文的cat,使译文读者对其中的照应关系一目了然。相反,如果不注意理顺照应关系,在翻译时追求所谓的“对等”,就会使译文读者造成理解困难,甚至会造成误译。请看下面的例子:

  (14) Could Tobermory impart his dangerous gift dangerous gift to other cats? was the first question he had to answer. It was possible, he replied, that he might have initiated his intimate friend the stable puss into his new accomplishment, but it was unlikely that his teaching could have taken a wider range as yet.

  ?托伯莫利会不会把他危险的技能传授给别的猫?这是他必须回答的头一个问题。他答道,托伯莫利可能已把刚学到的本领传授给他的密友、马厩里的那只雌猫了,不过他教授的范围目前不可能更广了。

  从上下文可以知道,原文中划线的人称代词照应的是Tobermory,一只雄猫,而斜体的代词照应的对象是一个人(即上文中提到的Appin),可这里都用阳性第三人称代词来指代,显然会给原文读者造成理解困难;同样,译文也将所有这些代词无一例外地翻译成’他‘,这可能会使人误解。所以,译文中划线的人称代词似乎可以改译为’它‘,以便能更清楚的交代照应关系。

  结语

  一般说来,在篇章照应中使用代词在英语中是很普遍的现象,并且认为是语篇回指和避免重复的重要手段;但与英语相比,汉语代词的使用频率要小得多。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也许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英语第三人称代词的单数形式不论在口头上还是书面上都有性的区别,而汉语在口头上只有ta一种形式,从而容易引起歧义。所以,英译汉时处理人称照应的原则是“重复名词”,或者干脆“名词代词都不用”。总之,英汉第篇章照应在’性‘及使用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英语第三人称代词的单数形式在口头上和书面上都有性的区别,而汉语在口头上甚至有时在书面上都没有’性‘的差别,而且汉语第三人称代词的复数形式也有’性‘的区别;还有,英语语篇中人称照应的使用频率要高于汉语,后者主要使用零照应和名词照应的手段,这可能是与英语重意合,而汉语重形合的特点有关。这些差异对英汉互译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只有对两种语言有着充分的了解,并明确它们的差异所在,才能有准确而符合译语习惯的译文。

  参考文献

  [1] Chao, Yuen Ren, A grammar of Spoken Chinese [M].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68

  [2] Halliday, M.A.K. & Hasan, R., Cohesion in English [M]. London: Longman, 1976

  [3] Quirk, R. et al., A Grammar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M]. London: Longman Group Ltd. 1972

  [4] 鲁迅著,杨宪益、戴乃迭译,《朝花夕拾》[C]。北京:外文出版社,2000

  [5] 王大伟,《现场汉英口译技巧与评析》[M]。上海:世界图书出版社,2000

  [6] 陈定安,《英汉比较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

  [7] 吕叔湘,《吕叔湘文集》[C]。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

  [8] 王力,《汉语语法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9] 朱永生,郑立信,苗兴伟,《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对比研究》[M]。上海:上***语教育出版社,2001

  [10] 郝澎译,《萨基短篇小说选》[C]。北京:外文出版社,2001

  [11] 许余龙, 英汉指称词语表达的可及性 [J]。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5)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析高考英语中省略的考查    下一篇:探索如何在英语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