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激发兴趣培养语感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18-05-21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摘要:诗歌教学重在理解诗歌蕴涵的意境,而要体会出意境就离不开读,这就要从培养、激发兴趣着手。这篇文章浅显谈了教学诗歌时的“四步途径”。

  关键词:四步途径;兴趣;意境;运用

  在我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诗歌在文学发展过程中占据了重要地位。中国的古代诗歌,具有言简义丰,声圆调响等特点。因此,我国古代传统语文教学,极为重视诵读,“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诵读,对学生掌握诗歌主题,培养语感,具有很大的帮助。

  在我们今天的诗歌教学中,存在这样一种教学方法:教师从分析诗歌语言入手,告诉学生这句诗的意思,具有什么象征意义;另外,给诗歌划分节奏。然而,却缺乏具体指导学生如何朗读诗歌,没有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正确的诵读体会诗歌的意义,忽视了“领会”的作用。这种以教师讲解诗句含义和写作技巧为主的教学,只能是培养出能回答各种诗歌练习的解答机器。许多学生在经过了三年的初中学习后,朗读诗歌如初学绕口令,一字一顿,既不顺畅,又无法读出诗歌的意境和韵味,更不用说真正体会到诗歌语言中所蕴含的深刻含义、健康高尚的思想感情,从而获得情感上的共鸣,陶冶他们的情操了。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提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智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感情,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社会主义思想品质和爱国主义精神。而上文所述的诗歌教学,无法彻底贯彻落实教学大纲的要求。

  为了贯彻教学大纲的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真正培养学生诵读诗歌的能力,品味诗歌语言,从而使学生掌握诗歌语言、意境、内涵。湖北特级语文教师洪镇涛老师在语文教改实验中,向学生提出学习语文应遵循“感受——领悟——积累——运用”的四步途径,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我在教学中,把这四步途径运用到诗歌教学当中,提高了诗歌教学的效果。

  一、激发兴趣,感受语言

  诗歌语言是高度凝练的语言,具有很强的概括性。学生学习诗歌,往往感到非常困惑,为什么短短的几行诗,甚至几个字,能够具有哪些丰富的内涵意义呢?例如: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首28字的散曲极其凝练地写出羁旅之思。但如何让学生理解这一点呢?我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把《天净沙?秋思》的语言描述成画面,运用联想和想象把这首元曲的高度凝练的诗歌语言变成生动具体的散文语文,使简练的语言成为联想和想象的依据,启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去加油添醋,把诗歌语言形象化、具体化。在学生想象的基础上,教师抓住诗歌中的关键字眼,引导学生口述画面:枯藤老树的形态,秋风的萧索,夕阳的颜色,人物的心理活动。最后,教师在学生口述内容的基础上,总结出下面的改写文字:时近深秋,万物凋零,大地一片苍黄,荒凉的古道在夕阳的照射下无尽的伸向远方。路旁的藤蔓枯黄,落叶遍地,随着秋风在地上无奈地飘零。枝节嶙峋的老树伸展着枯瘦的枝条,几只乌鸦瑟缩着身子在枯枝上不时地啼出凄惨的鸣声。旅人形单影孤地骑着一匹老马,身上披着如血的残阳余晖,身后,长长的影子随着寂寞的马蹄声缓缓地移动。这时,远处小河边一座残破的小桥浮现于旅人的视野,小河旁的人家屋顶上,冒着袅袅的炊烟,秋风不时地送来人们的欢声笑语。眼前的景象,使旅人增添了无尽的思乡之情。

  二、传授方法,朗读领悟

  通过生动的描述,学生理解了诗歌的意境之后,应加强朗读以巩固,培养语感。当前,许多学生虽然能够准确地划分诗歌节奏,但在朗读之中却无法体现出来。这就必须传授学生读出诗歌的方法,通过反复的诵读,积累巩固,使学生读出诗歌的韵味来,体会诗歌的意境。首先,让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划分诗歌节奏;其次,通过教师范读和指导,让学生认识到每个节奏后要有轻短的拖音,接着有极短暂的停顿,以突出节奏;再次,通过反复诵读,使学生领会诗歌的语意重音,以读出诗歌的感情。

  三、积累联想,理解诗歌

  教读诗歌不能单从分析语言出发,这样很容易使学生厌烦,必须结合作者的思想、所处的时代背景,联系所学过的意境相似、思想感情相同的诗歌进行教学,这样才能使学生深入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意义。在教学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时,如单从字面出发,学生很难理解这首诗为什么体现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之情,很难想象“风吹雨”能和南宋王朝的命运相联系。教师在讲读时,应在学生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向学生介绍陆游的生平,分析他所处的时代环境:宋金隔江对峙,陆游曾经从军,年老时仍然要求上阵杀敌,并且联系陆游的《示儿》:“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千乃翁。”通过这几个步骤,诗人的爱国主义形象也就初步体现出来的,学生也很容易理解。然后再引导学生深入品味诗歌语言“僵卧”与“尚思”,“不自哀”与“戍轮台”相联系,“铁马冰河”的拳拳爱国之情。通过作者生平的介绍,时代背景的分析,相同主题诗歌的对比,语言的深入品味,诗歌的反复诵读,诗人那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也就在学生的心灵中烙下了深刻的印记。古诗教学,应多联系既有的知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由浅入深地品味诗歌,获得最佳效果。

  四、掌握知识,理解运用

  “教是为了不教”。教师在教学中,不仅应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向学生传授学习方法。不仅让学生知道学了什么,还要让学生知道怎样学,要学什么。初中阶段,古诗主要分为几个内容:山水田园诗《过故人庄》、送别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爱国诗、讽喻诗等等。主题相同,意境相似的诗歌有许多相通之处;即使是主题不相同的诗歌在写作技巧上也有相通的地方。那么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比较教学,前后联系,利用已知解决未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鉴赏能力。

  总之,要使学生掌握好知识,理解运用知识,我们就应深入地钻研教材,研究教法,深入浅出地传授知识,使学生既能掌握知识,又能领会运用,全面综合地提高他们的语文素质。

  诗歌教学,教师应采取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发展学生的朗诵能力、写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自学能力,提高他们的鉴赏水平,全方位地教育学生,在各种能力的教学当中,让学生进入诗的意境,从而达到潜移默化、陶冶情操的效果。既训练学生读诗、鉴赏诗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高尚品质和爱国主义精神。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在语文教学中老师如何指导学生的阅读    下一篇:初中语文的阅读教学
推荐资讯